书城哲学庄子的智慧
31866400000013

第13章 知足才能常乐

[原文]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庄子·齐物论》)

[译文]

什么东西注而不满,而酌不竭呢?答案很简单——人心。一个人心中的欲望是无限的,是怎么填都填不满的。反过来说,只有当心中满足的话,就不需要再在身外求什么了。一饮一啄均皆可果腹,一饭一水皆为至味。

有一个故事很经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快乐与否,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知足者常乐”。然而,老话不“老”,至今仍深得许多人的推崇,并奉为佳肴,“身体力行”。通常人们规劝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总是说:“你该知足了”。然而中国人的知足则表现在:从生活中的任何状况中都能发现值得为之快乐的东西。有时候,知足确实是一种美德,最起码知足者内心愉快,活得开心踏实。有些快乐,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

老张的儿子几次叫老张搬到城里去住,老张说:“比起解放前的饿肚皮的日子,我现在在乡下过得很滋润了,我知足了,又何必到城里去享受呢?”小李是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却娶了一个很普通的姑娘,别人不解,他说:“我知足了,她虽然不漂亮,但温柔体贴,最重要的是我们‘沟通无极限’,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晓娅名牌大学毕业,气质上佳,却在一家效益并不好的小公司上班,朋友和同学为她不平,她说:“我知足了,我在从事着我喜欢的工作,活得开心!”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想要“知足”的确很难。所以,中国人的知足常乐才称得上是一种艺术,足与不足都是比较的结果。一谈到比较,中国人有一句老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可以有四种“比较”的方法,“比上”与“比下”是其中的两种,“比己”即跟自己比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不比之比”,不要与任何东西作比较,当然这也算是一种“比较”。这“四种”比较,相应地产生了四种知足的境界。

“比上”自然不足,这似乎不必多言,因为我们大家都可能尝过这种苦涩的滋味。“比下”当然有余,这是人们一般常用的知足艺术。很简单,但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却几乎百试百灵。“比下”虽然比“比上”更能够知足常乐,然而,与“比上”一样,“比下”终归要与别人相比,与人相比,总有点儿受制于人的感觉,而且常常免不了“人比人,气死人”。为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做人最好不要拿自己与别人相比,倒不如自己与自己比,怎么比?随便遇到什么事,只要倒过来看就可以了,比如,当你的酒只剩下半瓶的时候,别总是抱怨:“只剩下半瓶了!”而应该想想:“还有半瓶呢!”有一句禅诗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任何事都可以从它本身发现知足快乐的源泉,问题是你从什么角度去看。

幸福在于知足

虽然说知足常常通过比较而生,但凡通过比较而生的知足都不是最高境界上的知足。所谓最高境界的知足,在中国人看来,乃是一种源于内在精神的充实完满,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沛然不足。当一个人拿到一串葡萄时,如果他从大到小一颗一颗吃下去,往往会越吃越不知足;如果他从小到大一颗一颗吃下去,便会越吃越知足。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吃葡萄,根本就不会想到葡萄有多大,这样的知足才是真正的知足。

在生活中快乐、开心、幸福,三者都是一个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与境界。但为何会有那么多人不开心呢?这必须从乐与不乐的根源来寻找答案。

人为何不开心?对于一般人来说,不乐、不开心、不幸福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有时你会偶然发现,一些成功的人烦恼更多,生活也不幸福,这似乎令人非常费解,其实弄清根源后便不难理解了。

不开心是怎样产生的呢?归根结底也就是因为不满足所产生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欲望在作祟。众所周知,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没钱的时候,想钱;有了钱以后,又想有更多的钱;有了十万,便盯着一百万;有了百万,望着千万、亿;没老婆的时候想老婆;有了老婆想儿女,有了儿女后又想情人……

欲望显然无错,无欲才可怕,欲望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器和车轮。然而现实毕竟不承认所有的欲望,有些可以达到,有些可能奋斗一生、甚至几代都不可能实现、满足。没有满足、实现的欲望,那么就会导致不开心、不快乐。由此可见,不开心大部分都是与欲望目标成对比的结果。要想开心、快乐,就要抛弃这种对比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人家没饭吃,你能吃上窝窝头,也值得开心。凡事都要知足,只有知足才会享受快乐的所在。

有个富翁去海边旅游,见一个渔夫正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便责备他说:“大好时光,你怎么不多打点儿鱼呢?”

渔夫反问到:“打那么多鱼干嘛?”

“卖钱啊!”富翁说。

渔夫再反问:“卖那么多钱干嘛?”

富翁说:“有了钱,就能像我这样,有自由,有快乐,悠闲地在这片美丽的海滩上散步、晒太阳。”

渔夫说:“我现在不正快快乐乐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吗?”

因此,快乐与否,是每个人自身的感受,有人腰缠万贯却未必幸福,有人身无分文却心境舒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者常乐。”渔夫虽然住最简单的房屋,吃最平淡的饭菜,穿最朴素的衣装,“简简单单才是真”,倒也图个悠闲快乐。富翁劳碌一生倾其所有精力奋斗了一生,换来的快乐远不及渔夫享受的多。渔夫安于现状,每天只需打鱼赚得基本生活资料便可以享受到平凡的快乐,富翁却为其拼掉了毕生的精力。那么,谁更加“常”乐?

在遥远的盛唐时期,李白就在对酒吟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被知足的人们千古吟诵。知足,就是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追求,这样的人生才能“常乐”。可是,时光荏苒,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的观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与“知足者常乐”的观点相对的便是“不知足者常乐”。

何为“不知足”?不知足者,贪婪也。救了比目鱼的那个好心渔夫本可以许一个合适的心愿,安心幸福地过好余下的生活。可他失败了。他没错,错的是他有一个“永不知足”的老婆。一次又一次无理的要求使到手的幸福在顷刻间烟消云散,一切恢复原状。最终,他们也没能够“常乐”。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不知足。

其实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与这个故事类似:有相同的结果,所经历的却截然不同。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中的经历。”这也不算错,可换一个角度来看,抛去繁杂的经历,我们取得了相同的成果,却洒下了不同的汗水。好比有人用100块钱买下了只值10块钱的东西,你还能轻松地说“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中的经历”吗?不能!所能有的唯一感觉就是不甘!然后又奋斗又努力又争取,最后仍然只有那么一点成果,何苦呢?不如放弃,另谋生路,或许还可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郑板桥说过一句话:“难得糊涂。”知足常乐,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知足的人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但又不是逆来顺受、畏畏缩缩,也有自己坚强的个性。早在晋朝,陶渊明就给我们构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的世界,里面快乐的生活着这么一群知足常乐的人。他们心态平和,不易动气,对人和气,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很能与亲朋好友打成一片。生活得这么平静幸福,当然能够健康长寿。知足者常乐,当然这不只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更是一种养生之道。

生活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大多数人都是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最终伤的只会是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也开心地吟一句“难得糊涂”,做个“常乐的知足者”吧!

面对这个激烈的职场竞争、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的社会活动,如果一个人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找不到一种正确排解和消除压力的方法,难免会被生活和工作压垮。长期处于这种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态,久而久之就很容易积劳成疾,假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人要学会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这一句话很好的揭示了保持知足心态与获得快乐心情的密切关系。

要“知足”,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正确地审视自己。假如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定得过高的话,那么就会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堪重负的境地。要“知足”,还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个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总是疲于奔命,显然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我们是最平常的俗人,过着最平淡的日子。很容易被周围的一些现象和氛围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也难免总是把持着不去犯错,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去审视自己的状态,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然后我们问自己,是否知足?

知足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知足是要给自己适当的空间,适当的减缓压力,适当的放松。给自己回头审视自己的机会,当一切淡去,你会发现,事情原来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有这样一句话:“为功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其实,喝茶也好,听音乐、看电影也好,读书、看报、蹦迪也好,都是短暂的避开压力的方法。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回到现实生活中,不久以后便会陷入疲惫不堪的境界之中。

知足常乐并非要求人们崇尚庄子的消极无为思想。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也许你永远都无法达到某一领域的最高点,但只要你尽力而为了,你就是成功的。只有知足者才会体会得到成功的喜悦,与别人分享,和别人同乐;相反,不知足者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所谓的人比人气死人,涉及到名誉、地位、钱财——人与人之间实在没有多大的可比性。

所谓的知足者常乐,满足于现状,对于个人而言,并非是不思进取。“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事业,我们应该孜孜以求,而对于那些名利之事,我们大可不必计较,还是随遇而安的好。有的人钱多了不知该怎么花,而对于相当多的老百姓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怎么办?“红眼病”是万万犯不得的。钱多了还容易遇贼惦记,这样想,心态不就平稳了?你开着私家车是神奇,可过不了十年充其量也不过废铁一堆;工作时,骑自行车上下班,累是累了,可一来安全,二来还符合环保要求,更重要的是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千金难买好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就是炼狱,磨难不计其数,要想活得潇洒些,就必须学会自己安慰自己,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凡事只要想开了,就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来折磨你。要想心情好,就得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然而,生活质量的好坏并不全在于物质方面,更多的还在于自己心情的好坏。一个人如果整天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苦恼,即便拥有金山银山,生活质量也好不到哪儿去。做人更多的应该是关注自己的内在素质,不要跟人家比肚子里的油水,而是要比肚子里的墨水。知识才是无价的。任何功名利禄都不能与知识同语而论。当然,世人不是不应该去追求物质生活,而是不要被经济利益所围困,让“孔方兄”挡住了自己的视野。

葡萄是酸的,是对大多数没能吃到葡萄的人来说的,至于那些吃着葡萄的人,也犯不着太得意,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之类的话来挖苦人。所谓风水轮流转,得逞于一时并不一定能得意于一世。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点,做一个乐观向上之人,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有益处。

幸福根本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知足与否。也许一次偶遇的幸福虽只有短暂的三分钟,但它却能使你铭记于心,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是这么的简单。它无需挥之不尽的钱财,无需绚丽夺目的外表,无需太多的言语,只要一点点信任,一点点满足,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知足胜过长生药

有一位名叫“常喜”的老人。他整日都是春风满面,出语诙谐。一次,有人对他说:“您名常喜,真名副其实,名不虚传!您老的双亲太有远见了!”他笑道:“名虽双亲所赐,然唯愿而矣!若求名副其实,非自身竭力不可!”那人又问他:“您豁达乐观,有何妙方,可否赐教一二?”他答道:“送你一副对联,慢慢悟吧!‘知足胜过长生药,常乐方能晚白头’。”说完,呵呵一笑,拂袖而去。

足者,充满、充实、够量之谓矣。足,有其客观之一面,也有其主观感受的一面。至于“知足”,则更多主观感受了,感受就是如此的简单。当然,也有更简单的感受。酒过三巡,菜上九道。食者头重脚轻,腹满肠盈,觉酒“足”饭饱矣!基本的生存需求,足与不足,比较容易判断,认知差异上也不至于天上地下。至于更高层次之精神、情感、自我发展、社会需求之足与不足,则标准难定、感受各异,那就很多了。

足与不足,其实是相比较而言的。他人十我八,不足矣!他人五我六,足矣!足与不足,又常随形势而异。五、六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足矣!现在的人呢?彩电、冰箱、洗衣机……

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坐标之中,既然比较,就应上下左右比之,以求一个较全面的“知”。如生活,有人吃山珍海味,着洋货名牌,住山庄别墅,冬飞南国,夏临北疆。与他们相比,也许你会感到不知足。但是,有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与这些人相比,你还不知足吗?

若欲知足,则需多向下比,知足则心平气和。心平,五脏不乱,六腑居宜,四肢百骸随心所欲;气和,血畅经顺,烦恼不生。如此则疾病不缠,身强体健。长生药求而不可得,古往今来为求长生药而染毒身亡者有很多。知足而心平气和,得鹤发童颜。岂不胜“长生药”?

若从不从下比而只往上比,就会永不知足。不知足则怨天尤人,怨恨不断,烦恼丛生。怨恨生火,火燥上攻,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能健康吗?主张往下比而知足,并非提倡阿Q精神,也非一种无奈的自慰。人不能只往下比,只往下比而不往上比,则容易满于点滴成绩而裹足不前,甚至夜郎自大;容易囿于一知半解,而不求甚解。往上是要比的。上比而知“不足”,此“不足”不应引出怨气,不应悲观失望,有应积极进取。

其实,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诸多的长处,也不乏有一些短处。勿因己与他人某些方面差不多,就作简单的得失、进退、荣辱比较。平心静气地想想,也许自己本不如人,境遇有别,那就自然了。当然,也许你确实比他人强而境遇较他人差,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之所以如此,一则因当前在管理、人才使用上确有亟待完善之处;二则确有不正之风,不时催生劣胜优汰之怪状。于此不善,可建言、可批评,发两句牢骚虽于事无补可也无碍大局。当然牢骚最好不发,以防太盛而肠断。应该可以说,此不善己有不小“改善”,然而要尽如人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生活中的许多事,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当然也需要自己衡量着。例如:年轻人在择偶时颇犯踌躇:较之某某,文化程度偏低;较之某某,姿色略逊;较之某某,风度不够;较之某某,性格内向。一些男士总是期望以后自己的夫人是最美的,请问:你是世上最美、最善的男性吗?择偶并不是选美、选代表,不能简单与某某比。择偶是为自己选择终生伴侣,所以要与己比。“对象”者,看来不是世上最好最优之人,而最重要的是选择与你最适合的人。

人既应知足,亦应知不足,一定要切忌“不知足”。知不足与不知足虽仅一字之差,然其境界却差之千里万里。以身体健康而论,还是多一些“知足”为好。俗语云“知足常乐”,乃经验之谈。总不知足之人,欲壑难填,贪念缠身,烦恼不断,怎能“常乐”?

画画时,都用红色或者绿色也不成其画。花花世界必须得花红柳绿来映衬,这才是自然界。又如庄子说的一句话:“鸠胫短、绩之则忧、鹤胫长、断之则悲。”再说了,西施患心疼病捧腹屈腰很美,一丑妇见而效做,人见人厌,这是因为她不合乎自然。

总而言之,人要比往下比,不能往上看。知足者常乐,知足之足,恒足。不管到了什么地步都应知足。自己在大门里边睡,别人在外边,这也应该知足。前汉王莽不知足,害死亲姑爷刘平帝,自己做皇帝,至使二十八宿刮王莽,自寻灭亡。人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足。

世间万物都是过眼云烟,什么富贵、名利,到头来还不都是一场空?然而有些人就是为了这种富贵、名利不停地在追逐着,他们一直都在往上爬,不停地排挤、算计着对方,每天生活在阿谀奉承、阴谋算计之中,等到老了,累了,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晚了。这是由于他们不仅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连原本拥有的也失去了。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这样的人,他们的一生除了拥有富贵与名利所带来的短暂快乐之外,其余的时间也许就没有什么值得他们高兴的了。原因在哪里?就因为他们的不知足。与“吃着碗里,想着锅里”是同一个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他们一开始就懂得适可而止,也许他们现在正与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呢?其情形还会有那么可悲吗?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有不知足,才能使人进取,不断地激励自己去竞争,去拼搏,直到站在山巅之上,这些全都是靠着不知足才得来的。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胜利喜悦往往只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小部分人,而整个世界却有几十亿人,这些站在山脚下的人又该怎么办呢?是不断地追逐名利,还是活在自哀自怨中?

因此,我们对富贵名利千万不要太过执着,拥有的,就该懂得珍惜,懂得知足;失去的,就该懂得面对,懂得放下。起码我们曾经拥有过,难道不是吗?

也许,失去了富贵与名利会让你的生活感到困苦,但是,你不还拥有着亲朋好友的关怀吗?因为只有他们无论何时都一直在你背后默默地为你付出,富贵与名利给你的仅仅是物质的需要,而他们给你的却是精神上的支持。也许追逐富贵与名利是你所向往的,是你一生的梦想与目标,但是,相信拥有亲情、友情、爱情才是你真正的归宿。

做人还是现实点好,只有懂得如何知足,方能永远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