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的智慧
31866400000019

第19章 静心演绎生命的品质

[原文]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

[译文]

清静则无为,无为则百官各负其责。无为者从容安逸,安逸则不被忧患困扰,寿命长久。无为者从容自得(安逸),从容自得(安逸)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不被忧患困扰,年寿也就长久了。

孟子在《南华经》中这样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意思是说,圣人的静,不是因为清静好,才去清静,是因万物不足以要扰乱内心,所以才清静。水清静便能照见须眉,平的可为标准,可为高明的工匠所效法。水清静便明彻,何况是精神!圣人之心清静,可作为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人,乃是天地之本而且是道德的至极,所以帝王和圣人才安心于这种境界。心安于虚静,在虚静中充实,充实则完备。求虚则得静,求静则得动,有动则得道。清静则无为,无为则百官各负其责。无为者从容安逸,安逸则不被忧患困扰,寿命长久。由此可见,深入的宁静,可谓天地之本、做人之本、为事之本,也是长寿之本。

《般若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故无烦恼。”平静心比名利心少有烦恼,简单心比复杂心少有烦恼,清凉心比恼热心少有烦恼。心越是简朴越是能够一尘不染。

人到老年时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辉煌也罢、荣华也罢、贫寒也罢、坎坷也罢,到头来不过是梦境而已!可谓看透了人生。

人这一辈子,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在岗时争得昏天黑地,争到手又怎么样?住100平方米就比住60平方米幸福吗?未必。正处级就比科员幸福吗?未必。人活着无非是应付大大小小的烦恼。上帝总是公平的,他给一个人的幸福与苦恼、得与失,大体是一样的。心平气和地去应付一些烦恼吧,少一分烦恼就意味着多一分开心;失去的同时,也会有得到。

有一位老人,1957年被戴上“****”的帽子,挨斗、受批判,在农场“劳动改造”吃尽了苦头,他的许多大学同学早就当上了处长、局长,甚至更大的官儿,他却至退休前还是个老科员。

孰料,吃苦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幸福。他心态平和、随遇而安、苦中寻乐,磨炼出一副结实的身体,年年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而那些在官位上享福的人,时常出入高档饭店、酒楼,吃遍山珍海味,却吃得大腹便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得了一身“富贵病”。

到底谁更幸福呢?无论处于什么境况,心态平和者都是最幸福的。

“白驹过隙”堪称古人的妙喻,生命在时间面前脆弱得任由摆布,生命存在于一呼一吸间,其短暂就在乎一念。而且,人生买的是“单程票”,没有回头路,如此宝贵,你还不珍惜吗?善待生命吧,使之如出水芙蓉,洁洁然亭亭玉立。让生命如莲,平淡者长寿。

静心乃人生的一大境界

湖水平静的时候,能够映照万物,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无不晶莹剔透。只要有一点风,便会波动浑浊,什么都照不见了。湖水如此,人的精神就更是如此了。心静如水,才能性格开朗,情绪稳定。静心安神,也是健康长寿的妙诀。心神不宁,精神抑郁,悲喜过度,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疲惫,使人处于病态,未老先衰。

当你感觉到心绪很乱时,你有没有试过安静地坐着,让自己心如止水般宁静?这时,才能听见内心真正的声音,不是吗?你会清楚观察到所有的情绪,分辨出对你有害、让你痛苦和给你困惑的问题;当你沉静下来时,才能看出所有干扰清晰思考,蒙蔽真实情感,以及阻碍找到答案的问题所在。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清理杂念,想法总是一个接一个,如影随行,挥之不去。想要清理这些杂念,就一定要想办法保持平静。

平静能够让我们有所发现,平静能像镜子一样反照万物,静观自得,倘若波涛汹涌,又岂能把美景映在水面?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就可以比较超脱地看待一切,就能够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很多事情只要顺其自然,保持心静,就必然会得其所。

心静是一种生活规律。有一位妻子温文儒雅,心静亲和,生活非常有规律。她经常在卧室静坐,闭目养神,聆听轻音乐,此乃长寿秘诀。他的丈夫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男人,有时候,丈夫遇到不如意之事而生气时,她总是从旁劝解,化戾气为祥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世太复杂了。以至于有的人说,如果家里允许,我希望我失去记忆或只保有孩童的思维;也有的人说,人不长大多好,哪怕有无数的物质资产,哪怕有美酒般香醇的恋人,哪怕有伯乐似的朋友,也不愿意长大。因为人长大了,烦恼总是比快乐多。

人来到这个世上,哪有不受世俗之事所困扰的呢?

茫茫红尘,人生苦短。人生在世的时间不过是三万多天,短短的几十年而已。至今,仍然还有许多人心不静,既拿不起来,也放不下。平凡的我们对心静有多少了解呢?静心乃是一种思想的境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参透其中的玄妙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很多人都会很习惯地说,让我想一想。难道说这不是在求心静吗?心静才能头脑清醒,心静才能排除杂念。也只有心静才能使人返璞归真。心乱如麻,如何成就大事?

总之,世上烦心的人多,静心的人少。这一现象不是正应了佛祖的禅语吗?当今之时,不管你是红极一时,还是失魂落魄;是富可敌国,还是穷困潦倒;是位居高官,还是草民百姓,对于历史来讲都不过是过眼的烟云。

也只有当人的心静了,才有可能逐渐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

有一个古老的寓言,大意是这样的:大师的两个信徒在大师家的花园里散步,大师让他们每天早上或晚上散步。散步是一种静心的方式,散步时的静心正如习禅的人散步静心一样,你不能二十四小时都坐着,双腿需要一些活动,血液需要一些循环,所以在禅和苏非教中都是如此,你在静坐了几个小时之后,你就得开始散步静心,但静心仍然在进行着。无论散步或静坐,内在的觉知是相同的。

他们俩都很喜欢吸烟,都想请求大师允许他们吸烟,他们决定:“明天,大师最多说不,但我们得去问一下,我们并不在他的屋子里吸烟,只在花园里抽烟似乎也不是亵渎神的行为。”

第二天,他们在花园里碰面,一个人非常愤怒,因为另外一个人在抽烟,于是他说:“怎么回事?我已经问过了,但大师很直率的拒绝了,说不。你怎么还在抽烟呢?难道你不遵守他的命令?”

他回答说:“但是大师对我说可以。”

这看起来很不公平,第一个人说了:“我要马上去问问为什么他对我说不可以而对你却说可以。”

另外一个人说:“等一下,请告诉我你是怎样问大师的。”

他回答说:“我怎么问呢?我只是简单地问,‘当我在静心的时候能抽烟吗?’大师说:‘不行。’他看上去非常生气。”

另外一个开始笑起来了,他说:“现在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是问:‘在我抽烟的时候能不能静心?’大师说:‘行’。”

一句“当我在静心的时候能抽烟吗?”就证明:至少你在吸烟时仍然在静心。

静谧的天空,每颗星都有自己的轨迹。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这样,心中的世界也许会变得和谐而安宁。

让生命从静心开始

一切对生命作深刻思考的人,都应该值得我们敬仰。

日本作家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中说:“人类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最终把人类异化了,把精神中最宝贵的东西驱逐了出去,使人成了真正的穷途末路者。”其实,我们心中永远有一双眼睛在那里期盼,期盼生命之树的常绿,期盼灵魂之河的丰盈。只是这灰色的生活把我们的那双眼蒙住了,把我们纯朴的灵魂搅浑了。

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听泉》,以其深刻的思考和诗化的语言,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严肃的主题:人类要深思自己的存在方式。

他那幽雅的文笔,优美的文字一行行进入我们的眼中,在我们的眼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浩淼的画面——无边的天空中,一群又一群鸟儿在振膈飞翔,多么壮阔的鸟群!他们鸣叫着,互相激励,又彼此格斗、憎恶、伤残,除了这些,他们在飞翔的冲动中所遇到的大敌便是疾病、疲惫和衰老,这让他们失掉了队伍。

在鸟儿们的视线中,是无边的天空和快速闪过的绿色的田园、流泻的河流、丛林中的红色果实。然而,这些景象已经越来越少了,日益扩大的是莽莽的荒原。

在匆忙和劳累中,他们来到一片森林,一泓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悄然流淌,鸟儿们就在这里小憩。这个片刻,对鸟儿来说是多么珍贵,因为明天,它们将继续飞行。飞向哪里?它们不知道,它们只记得,生来就一直在飞行。

就在这泉边小憩的片刻,他们似乎有所觉悟:时间是无尽的,逝去的将是鸟儿自己……

对着这幅画面,我们的心灵深处就展开另一幅遥远的画卷——常常在秋收之后看到颗粒无剩的晒场上空,一大群一大群的麻雀在空中盘旋飞翔,它们飞过一个地方时,就像一阵旋风卷过,发出威武的呼啸声。看到这样的画面的人,听到这巨大的声响,心中便升起一种壮怀。于是,我们会渐渐地思考:这些鸟儿为什么要这样一圈一圈的在上空盘旋呢?也曾想过那或许是一种集体舞蹈,或许是鸟世界的某种仪式,或者是……当然也曾想过,它们被秋天的稻谷喂得肥肥的,必须以此减肥,所谓“吃饱撑的”。总之,莫衷一是。而今,它们这样急速的振膈翱翔,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种一开始的无意识行为,在互相的盲从中,演化成了着迷的冲动和加速度。

“天高任鸟飞”,鸟儿是自由的,鸟儿是大自然的骄子——我们总是这样想。然而,沧海桑田,岁月悠悠,不仅鸟儿所见的大自然已今非昔比,就是我们此时所见的鸟,也非彼时所见的鸟了。“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忙忙碌碌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在快速的与时间竞赛中,鸟儿“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古人何尝见今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时间的舞台上,鸟儿的最终消失是必然的,就如一切生命都有“诞生——成长——消亡”一样,一个物种的存在也应是如此。可为什么要加快其速度呢?而且是自己那么辛苦地自掘坟墓?

鸟儿与其这样盲目地剧烈地飞翔追赶,还不如在森林的泉水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这样也许会有所觉悟,明白自己应去的方向——也许应去的方向,就近在咫尺呢。

“蹲下看蚂蚁,站立看森林。”东山魁夷笔下的《听泉》,实在是作者用超然的心境审视人类。鸟儿,即人类;着了迷似的剧烈、急速的振膈翱翔,即人类的盲目而高速度的发展;森林中的听泉,即人类心灵的静思、对生命本源的思考。

当我们读《听泉》时,让我们不禁想到:从我们的始祖开始,人类在这个蓝色星球繁衍生存,群体日益增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说早先的人类是愚昧的,那么随着人类队伍的壮大,人类的品性在磨砺之中,越来越精明,这便是一种趋势。个体的越来越精明,导致两种现象:一是为了自身需要,必须要合作才能保证群体的稳定性;可是,由于群体需要有舍弃小我的品质,而这一点与最初的合作动机是相悖的,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若即若离的表现,正如有人所作的一个比喻:人类如一群髦猪,为了抵卸大自然的严寒,聚集到一起;可是,由于彼此的刺相互刺伤,又只好分开,如此循环反复。二是由于各自的精明,使得各行其道,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品行的败坏、目光的短浅,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而结果是人类整体的散乱和行动的盲从等等无政府主义表现的肆虐。

人类在追求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上演着一出又一出饮鸩止渴的悲剧。大自然的日益荒凉不毛,必然带来人类精神的空虚、人与人的隔膜和生活的烦乱,其相互作用、循环演化的结果是灵魂丧失安息的乐园,最终导致人类的消亡。正如一位伟人说的:现代文明正是人类将自身送上毁灭之路的刽子手。

我们若在“森林的泉水边倾听”——在心灵的泉水边倾听,让心灵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我们就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盲从和无知。

我们不能在泉水边静心的倾听,因为繁忙的岁月,匆忙的追求,使我们没有时间静心,没有机会倾听。我们的心日益焦躁,我们的眼睛日益缭乱,我们的理智日益丧失。我们坐在一辆高速现代磁悬浮列车上,在愉快地享受高速带来的刺激的同时,也正心神不宁地等着赶趟儿;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打算着,为了赶时间,都越来越不耐烦这列车停下来,对每一个站口上来的乘客,心理上掠过的是一阵困惑的秋风:这些人匆匆忙忙的在干什么?几乎每个车上的人眼中都闪过一丝厌烦的眼光,因为上车的人影响了车上人的速度和空间。

所有在车上的人都不乐意下面的人上车;所有等待上车的人也都不乐意看到车上的人很多,车上车下的人共同的心声是:“哪来那么多人,真是烦!”他们唯愿自己一个人心安理得地享受高速度和大空间,不受影响的去一个挨一个赶时间。

生活中,城市中的人们日复一日不停地追赶着,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却往往错过了许多体会大自然与周遭环境之美的机会,所以不妨偶尔驻足片刻,静心欣赏天籁之音,及周遭的一切美景。因为生活不是速度的竞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节拍,或许这样能更加从容自信地提升心灵的生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只有我们静心地去体会时才能感觉到。

抽出一些时间,泡上一杯茶,细细品尝,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瞬间的放松,在这短暂的一刻,伴随这清淡的茶香,你就会感觉自己不是在品茶,而是在品味人生的真谛。在繁忙的生活中,应该给心一点时间,让它静下来享受一番生活。所以,让我们去亲近大海;让我们远离喧哗扰嚷的都市丛林,漫步沙滩,让海风、涛声、远浪、浪花,洗涤着心声、苦楚、心灵、心情……让宁静伴随着清新的心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