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的智慧
31866400000020

第20章 君子之交淡若水

[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外篇·山木》)

[译文]

品格高尚的人相互的交往是道义之交,他们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淡,小人的交情甜的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好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天天在一起?常常通电话?如果不能黏在一起,是不是就只能算作泛泛之交?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从古流传至今的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其意义何在?事实上,好朋友贵在交心,深厚的友谊无需靠丰盛的宴席作为铺垫。为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的伙伴,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也对彼此有着深深的理解。这种友情,是工作顺利时的快乐分享,是患难与共时的相依相偎,更是遭遇困难时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协调一致,即使时时相伴左右也是面和心不和。

有的人认为同事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其实同事之间共同为事业奋斗,即使个性、爱好不大一致,但只要有大体相同的理想,为共同的目标工作,也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如果觉得性格志趣合得来就每天形影不离,合不来就慢慢相互疏远,这样的做法只能在同事之间形成小团体,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气氛。

“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推崇的理想交友境界;甚至奉为交友的准则,舍此莫取。“纯洁而伟大的友谊”被捧上了天,仿佛美神维纳斯一样理想和完美。确实,诸如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刘、关、张的义交,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己之遇,确实堪称“淡若水”的“君子之交”。无论富也罢,穷也罢,都能够同甘共苦,心灵相通,道貌岸然义相砥,为了朋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毕竟很少。固然“人间自有真情在”,但视友情至高无上,努力达到“君子之交”的境界,为此甚至抛去前程富贵,这样的人为数毕竟甚少,以典型代替一般,以理想的特例代替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毕竟太片面了。

真正的君子之交

“管鲍之谊”,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逸事。其实司马迁写《管晏列传》,主要还是想赞扬鲍叔牙,对管仲则用了一点“春秋笔法”,贬而不露。和管仲在一起,吃亏的永远是鲍叔牙这样的老实人:跟朋友合伙做生意,甘愿拿最少的利润;朋友生活穷困潦倒,不惜重金屡屡资助;朋友官场仕途不得志,从不狗眼看人低,最后干脆把自己的位子拱手送给了朋友。管仲没有辜负鲍叔牙的一片情谊,在相国任上,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康物阜。

因此,“管鲍之谊”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另外,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交朋友要交真心的,要忠诚的,要正直的,要善良的,要智慧的。能一下子就跟你嘻哈打笑,相处过密的,往往最容易分开。朋友,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如果连尊重都没有了,世间的许多感情,恐怕都不能维持。所以,君子之交淡若水。

太甜太近的朋友,发现其人品不如意,趣味不相投,也是悲哀,所以相亲不如远观,分开了,是更好。真正的朋友,不在乎平时多么亲密,多么无间,而在于危难之际,是否还能如一地站在你身边。真正的友谊像淡淡的茶香,有清香就够,不须多浓,却已是无尽回味。

真正的朋友彼此间能达成相同的默契。相处的时刻,可以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忧愁,所有的纷争与不平。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和舒伯特之间的友谊被传为千古佳话:两人共同生活在维也纳35年之久,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却成为知己。在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事业如日中天时,舒伯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创作者。贝多芬生性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个性且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所以从不敢贸然拜访。直到后来,因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请,舒伯特才带着一册自己的作品前去登门拜访,不巧的是恰逢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好留下作品,怅然而回。

然而,当贝多芬患病后,有一天,友人想调解他的寂寞,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册书放在他的枕边,让他翻阅消遣,这册书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贝多芬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细心吟味了一会儿,大声叫道:“这里有神圣的闪光!这是谁做的?”友人告诉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贝多芬大加赞赏,大叹素昧平生。当贝多芬弥留之际,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说:“我的灵魂是属于舒伯特的!”贝多芬死后,舒伯特终日郁闷。一****与三四个友人入酒店饮酒,一友人举杯提议:“为席上先逝者干杯!”舒伯特应声站起,一饮而尽,仿佛是应验了可悲的谶语。18个月后,舒伯特也告别了人世。临终的时候,他向亲友交待:“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旁边!”后人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给予了最美好的赞誉,并为他们铸起了并立的铜像,至今仍屹立于维也纳广场。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交活动,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为了节省时间而完全远离社交活动,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愚蠢做法。但如果把自己的时间全部花在和朋友游玩、谈心上,那也根本没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一位作家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清晨,他正在埋头疾书,思绪如从蚕茧中抽丝一样,有条不紊。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开门一看,是他的一位好友,他只好把这位朋友让进房间。尽管看到作家正在进行创作,但这位朋友却依然十分健谈,自顾自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作家沉默不语,但也不好打断他,只好静静地听着。不一会儿,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这位朋友非常热情,拉着作家一起出去吃饭,一顿饭又花了两个多小时,作家满腹牢骚但又碍着朋友的面子不好发作。等到吃完饭,朋友终于心满意足非常高兴地离开了。作家回到家里,重新坐回书桌旁,却再也找不到创作的灵感了。想想看,这样的友谊多可怕!

毕竟社会是一个团体,它不能以一个人的存在而存在,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有朋友,没有朋友的私生活是空虚的,是无聊的。交往和交友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在交往中得到互利;生活在交往中得到互助;知识在交往中得到丰富;感情在交往中得到交流……可以说,离开交往,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每个人都应十分重视交往活动,珍惜相互间的友谊。

王某是一位刚退休的老干部,他原来是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没退休时找上门的人每天应接不暇,下班后到家看望问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可是他退休后,一切都变样了,用他的话说:“一切都变的那么突然,不仅没人来看望问候,连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干部都打起官腔。唉!真是世态炎凉,人情似纸啊!”

其实,这种“人在情在,人走茶凉”的事实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庄子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正说明了这种现象。品德高尚的人与朋友的交往清淡如水,所以能长久相亲,而品德卑劣的人与朋友交往只求名利之甘美,因而容易断绝。那么,为什么古人要把“淡若水”视为“君子之交”而把“甘若醴”称为“小人之交”呢?理由有三:其一,水是维持生命之必需物质,寓意人对交往之需要如同对水的需要一样;其二,水无色透明,一眼见底,寓意人交往像水一样透明圣洁,心心相映;其三,水无添加剂和杂质,不易腐蚀变质,寓意人的交往真挚无私,纯净持久。而酒或蜜等物质是不具备这些特性的。正如《论语》说的那样:“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似蜜,转眼成仇人。”

很多人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们能以德为本,上交不诲,下交不渎,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学问相补,困难共担,所以感情真挚,友谊长存。

也应看到,在现实交往中还有一种人却是另一副模样,他们把朋友“交往”看作商品“交易”,把交往的目的定位在赚取最大的“好处”上。他们对有职有权的领导视作靠山,投其所好,送其所要,百般奉迎,一旦该领导权移势消,就迅即移情,另攀高枝;对同级,他们平时称兄道弟,吃喝不分,有时也信誓旦旦要为朋友两肋插刀,但在节骨眼上却“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而对下级,他们排斥异己,培植亲信,封官许愿,网罗党羽,甚至买官卖官,大发不义之财。可见,在他们之间,感情是虚伪的,友谊是不会长久的。

人世间真正的友谊淡的像清水一样,它不以金钱、地位等为基础。所以对于那些在饭桌上面红耳赤地称兄道弟推杯换盏,动不动就为了“伟大的友谊”连干三碗的人们,不是真正的朋友。

不与小人为友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公平往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至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看起来似乎是“不等价的交换”,其间也有无形的感情作为砝码来平衡天平两端的重量。

小人之交,只会博得一时之快,只会在酒足饭饱时畅谈庸俗的话题。而酒足饭饱之后,需要朋友两肋插刀时,所谓的朋友任何一个都是靠不住的。如果在人际关系网中有这样的小人,最好谨言慎行。交朋友就应该平平淡淡,如一杯清水一般的朋友才能长久。

做人就要做一个行的正,站得直的人,一个人只有一身的正气,才是一个走到哪儿都不怕的人!进入社会后,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要学会如何开拓一片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远离身边的小人。

那么,小人有哪些行为特征呢?

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也能发现美好,有时眼光甚至比别人还敏锐,但不可能对美好投以由衷的虔诚。他们总是眯缝着眼睛打量美好事物,眼光时而发红时而发绿,时而死盯时而躲闪,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扰乱,竭力作为某种隐潜交易的筹码加以利用。美好的事物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最消受不住的却是小人的作为。蒙昧者可能致使明珠暗投,强蛮者可能致使玉石俱焚,而小人则鬼鬼祟祟地把一切美事变为丑闻。因此,美好的事物可以埋没于荒草黑夜间,可以展露于江湖莽汉前,却断断不能让小人染指和过眼。

小人见不得权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小人的注意力总会拐弯抹角地绕向权力的天平,在旁人看来根本绕不通的地方,他们也能飞檐走壁绕进去。他们表面上是历尽艰险为当权者着想,实际上只想着当权者手上的权力,但作为小人他们对权力本身又不迷醉,只迷醉权力背后自己有可能得到的利益。因此,乍一看他们是在投靠谁、背叛谁、效忠谁、出卖谁,其实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人的概念,只有实际私利。小人对别人没有人的概念,对自己也一样,因此千万不能以人品和人格来要求他们,小人之小,就小在人品人格上,小在一个人字上,这可能就是小人这一命题的原始含义所在。

在大家面前假装很讲义气、够朋友,但在私底下却揭人隐私,到处告状。这种人就是使别人充分相信他,并安然不动,在暗中却谋划致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突然行动,不让别人察觉而采取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阴险狠毒而又笑里藏刀的人的作为。小人的脾气也让人摸不清楚,分不清哪一句是真话,哪一句是假话。在这纷扰的大千世界里,处处隐藏着这样的人。别看他有一副美丽的外表和令人为之激动的言语,但是在他的背后尽是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阴谋尽在不言中。如果与这种人交朋友,你就得不偿失了。

在如今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学会做人做事之道。如果你不懂得做人做事的“精明”之道,你就会四处碰壁,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不仅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谐程序,还影响自身事业的发展,如果你想避免这些本不该有的麻烦和挫折,就从现在开始学会精明的处事之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拘泥于世俗生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