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全知道
31900400000015

第15章 经商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学(3)

第十四节 再给企业一次机会——破产保护

北京时间2009年6月1日20点05分,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汽车正式向纽约当地破产法庭递交破产保护申请,正式进入破产保护程序。这是美国汽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破产保护事件。

2009年7月10日通用汽车公司在签署完出售资产的文件后,于当地时间10日上午宣布已经脱离破产保护,新的通用公司因而诞生。

通用公司的执行官{L-End}表示,通用公司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L-End}表示,通用公司走出破产保护程序的速度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快,公司将更加努力,争取在2015年之前还清政府援助通用的500亿美元贷款。通用公司完成了向新通用公司的资产出售,而新通用在出售程序完成之后立刻开始运营。通用公司原计划在60天到90天后脱离破产保护程序,而实际上它在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一个多月后就脱离了破产保护程序。新通用将会获得原公司最优良的业务资产及其在美国本土外的业务,包括亚太区其他业务。

什么是破产保护呢?通用申请了破产保护后为什么还能够继续运营呢?

破产保护是指不管债务人是否有偿付能力,当债务人自愿向法院提出或债权人强制向法院提出破产重组申请后,债务人要提出一个破产重组方案,就债务偿还的期限、方式以及可能减损某些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作出安排。这个方案要给予其一定的时间提出,然后经过债权人通过,经过法院确认,债务人可以继续营业。这就是破产保护。

破产保护的实质,实际上是为重组融资创制了一种特殊的清偿优先级,在缺乏这一优先级时,重组者通常面临一对矛盾:重组得以进行,必须获得新的融资来维持企业营运,并支付资产切割、结构调整、业务重组、雇员遣散等重组步骤所产生的高昂费用,但是很少有人敢把钱借给濒临破产的企业,特别是当它的资产多半都已抵押出去之后,除非这个新的债权人在清偿顺序中被允许“加塞”,这一点,在传统民法中是做不到的。

在美国,如果企业一旦申请破产保护,它的债权人暂时就不能去追究这个企业的债权,企业就能够有个喘息的时间。在申请破产保护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想办法。一旦公司通过破产保护,走出了破产法庭以后,相当于把身上的债务甩掉了,可以轻松上阵。

破产保护除了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局部利益外,它还有利于防止出现大批失业,对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破产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各方博弈的过程。通过破产保护,使处于困境的企业免于破产,进而寻找机会进行重组,延续企业生命。

第十五节 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贸易顺差/逆差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伤口,从这一刻开始,中国开始了自己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那么,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又是为什么发生的呢?

18世纪,欧洲各国竞相从中国购买茶叶,但却没有什么产品能卖给中国,所以只能用真金白银来买中国的茶叶。可以说当时的贸易中国全是顺差,西方全是逆差。1637年英船首航广州,就携带62000枚西班牙银元。从此银元一直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据估算,在1700-1840年间,从欧洲和美国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000万两。茶叶年年有,白银有尽时。尽管西方不断输入白银,仍不能填补巨大的贸易逆差。怎么办?他们想到了能让人上瘾的毒品鸦片,东印度公司这家英国官办的大公司竟置基本的伦理道德于不顾,专门成立了鸦片事务局,开始生产组织鸦片出口中国。据统计,从1790-1838年,英国人通过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达442676箱,价值白银23904万两。鸦片的非法输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引起了中国朝野的一致愤慨。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但英国人不愿放弃鸦片,因为鸦片每年给英国政府带来十分之一、给印度政府带来了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于是英国人动用武力,以维持鸦片的输出,鸦片战争爆发。

可以说鸦片战争是由于英国人想吃茶,又没钱支付,才耍无赖发动的。

那么,什么是贸易顺差?什么是贸易逆差呢?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

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或者说,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逆差{L-End}表示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应当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而外贸顺差说明我们的商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也说明我国财富的增加。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由于长期外贸顺差所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我们有了抵抗金融风险的资本,但是其本身也蕴涵的巨大风险,一是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二是外汇储备的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损失,三是巨大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投资保值的问题等等,这些多是很复杂的问题。另外,如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近几年中国与美国多次发生贸易争端,就是因为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顺差造成的。

第十六节 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

有这样一则故事:

山西某国有纺织厂在全国纺织行业连年不景气情况下,生产经营蒸蒸日上。记者慕名前来采访,问厂长有什么诀窍。厂长反问道:

“您是想听实话还是官话?”

“当然是实话。”

“实话就是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上级领导一年到头也不来一趟,没法指导厂里工作。”

厂长的话形象地说明没有行政干预,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照样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

“看不见的手”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L-End}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了几百条冰箱和彩电生产线,政府计划部门惊呼:“重复引进,浪费资源”,并连下数道“金牌”加以制止。然而到下面没人买账,冰箱彩电发展势如破竹。“看不见的手”起了巨大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兼并重组淘汰,中国成了世界冰箱彩电出口大国。高度垄断、严密呵护的汽车行业至今仍是国家最大的保护对象,50岁了还是“幼稚产业”。

第十七节 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

在2010年过去的半年间,北京市通州区的房价像坐上了直升飞机一样直线上升。受新城建设、地王效应等利好刺激,投资性需求大量涌入通州。在热点楼盘领涨后,一些交通便利、建筑年代较新的楼盘,由于预期升值潜力较大,也受到了投资客的追捧。在此背景下,今年一季度通州楼盘成交量猛增,并带动房价急速上攻。

“通州二手房价已经到18000元了”,“又涨了,已经超过20000元了”楼市调控新政之前,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当时,面对房价的飙涨,购房者仍趋之若鹜,疯了一样排队抢购。其中,位于武夷的潞潮嘉苑,4月份的成交量激增至年初月成交量的三倍有余。

这么高的房价,已经抵得上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房价了。疯狂的人已经把买房的目的由最初的买房养老变成了买房投资,都想要从房子上分得一杯羹。

面对全国一浪高过一浪的房价上涨趋势,2010年4月14日,******召开常务会议,要求出台新规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要求差别化对购买套数的首付成数、利率进行差别化对待,并对增加有效供给、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要加大监管力度等提出若干要求和指导性意见。4月17日,******相继出台“2010年******10号文件”,将常务会议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具体进行政策指向和明确。

几乎是在******有关房产市场新政出台的同时,北京的土地出让政策也同时废除了“价高者得”的卖地惯例。同时,“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的非本地居民停止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的硬性规定,将彻底粉碎那些携带大量资金同时依靠当地贷款的外地炒房团。

10号文的出台,让通州房价的神话戛然而止。一些楼盘已经开始大幅度降价优惠。如果说之前的通州楼市是高速列车,那新政就是一脚有力的“刹车”,现在市场则开始渐渐“倒车”。从仨月涨五千到半月跌一两千,政策影响通州房价“变天”,正在跌回三个月前的水平。据多家房产中介统计显示,通州区二手住宅成交价格由新政前的22000元/㎡左右回落到18000元/㎡左右,降幅将近20%。

虽然市场是组织经济的好方法,但是这只“无形的手”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市场这只手也会不起作用,对于某些偏离正常轨道的经济情况,束手无策。市场机制自身的缺点,他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会出现市场无法有效率的分配商品和劳务。对此,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的理论体系。

由于市场经济容易使人们形成急功近利的习惯,特别是造成效率和公平的对立。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使得每个人都全然不顾大局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然导致市场状况恶化。为了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就需要另外一只手出来,改善市场经济的情况。这就是政府干预,也就是国家宏观调控。

政府干预就是政府通过制订计划(经济手段),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通过制定法规(法律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通过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调整和管理经济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

在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宣称政府必须对货币和财政领域进行干预(看得见的手),面对经济衰退萧条政府应主动扩大投资和增加支出,扩大需求、重建信心,甚至保持必要的赤字。他鼓励主妇大买特买、鼓励政府疯狂建设,即使是浪费性支出,对增加有效需求也有帮助;在衰退时“可以把整个伦敦南部拆掉,然后再漂亮建起来,以增加开支、雇用人力!”。

政府调控的方式一般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引导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以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如果政府的作用发挥不当,不遵循市场的规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模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也留下了巨大阴影:国家干预主义、赤字财政、负债消费、反节俭和大政府等等……都带上了凯恩斯主义基因。凯恩斯也曾风趣地说“它更适应于极权主义国家的条件”。

这些都{L-End}表明,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然而,除了紧急的干预措施,调控手段应当与市场正常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启动经济的非常举措,也应着力于改善产业环境和经济秩序,着力于提振信心,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市场运行。因为实践证明,同样存在“政府失灵”。换言之,在经济活动的一些领域,政府有比较优势;在另外一些领域,市场则有比较优势。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也可以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调控的职能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制优势。

第十八节 药价虚高的秘密——交易成本

近几年药价不断攀升,使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困难户增多。从1997年至今药价已经连续13次降价,公布的最高降幅达60%以上,但多数人并未从降价中得到实惠。仅仅在2001年,国家计委就先后三次为药价“减肥”,平均降价达到20%,降价总金额到达54亿元。

为什么药价在国家的大力打击下,依然如此坚挺呢?是因为药品流通领域中的猫腻太多。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资料吧:

据内部人士介绍,治疗糖尿病的盐酸二甲双服片厂家批发价为每盒5元,药店卖每盒9元,涨幅80%,可医院却卖到了46.80元,涨幅达900%。常用的阿斯匹林,即巴米尔,药店每片仅售0.03元,医院却卖0.63元,上涨了20倍。农村的情况也不乐观,许多乡镇卫生院把代购变成了药品批发,药品大幅加价后由村卫生所售出。在调查中发现,发现卫生院的药品进销差价率平均达48%以上,有的甚至达100%。

这就是药品价格中的“猫腻”。药品的价格为什么一再抬高呢?其中蕴涵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这就要牵涉到一个交易费用的问题。在经济学上,交易成本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比如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

要知道,消费者获得一件商品,需要通过许多的渠道,这些渠道就是商品的流通渠道。一般来说,商品要经过以下的渠道:生产商——经销商(总代理商)——批发商(一级或多级)——零售商——无数的消费者。在流通渠道中生产商是产生商品使用价值的供给者,而商品价值的形成,除了生产商之外,还有很多的中间商。在生产商品价值的过程中,出厂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惯例。而广大的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对于销售环节的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更无法从厂家直接购买商品,而生产商也无法与无数需求量很小的消费者建立直接的销售关系。

由于这层阻隔,造成生产商和消费者双方的关系被隔断,一件商品的价格,从厂家爱到消费者手中,价格上升了许多,有的甚至以倍数增长。消费者只能够购买经过层层环节加价的商品。说白了,消费者的钱并没有支付给商品本身,而是支付给了中间的流通环节。

就拿药品为例,药品的出厂价和销售之间的差价率能够达到100%以上。从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知道中间环节的交易费用有多高。

那么,怎样才能够将商品的价格降下来呢?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去掉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我们还以药品为例来看这个问题。

现在各地都出现了平价药店。平价药店销售的药品价格普遍比有关部门核定的零售价低30%至50%,有的药降价75%。

平价药房降价幅度最大的是百姓常用药。高血压患者常用的络活喜,医院价为每盒47.5元、药店里售38.9元。另外还推出了1元药,其中,包括VC银翘片,口腔溃疡散,胃舒平。

平价药店为什么能把药价降下来?首先它利用了集团公司的大批量采购的优势,在降低厂家营销费用的情况下,使出厂价下降20%。其次是以药品批发企业为依托,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建立业务关系,绕过层层代理商,使采购成本大为降低。三是采取现金进货,使厂家降低资金风险。尽管降了零售价,但通过薄利多销,药店仍有利可{L-End}图,零售毛利率达15%。

正是由于平价药店取出了很多不必要的交易费用,所以,平价药店的药价的降价幅度才能够这么大。

无论是对于企业海水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交易成本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要减低自己的成本,就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大家都知道,戴尔电脑的成功因为它的直销模式。为什么直销模式能够帮助戴尔取得成功呢?

直销模式可以构建和客户更紧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直销模式能够取消分销的中间环节,大大节约了成本。成本是戴尔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直销模式便是戴尔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戴尔的利润率分析就能很好地反映其成本优势。戴尔的毛利率为18%,比其主要的竞争对手IBM和惠普都要低,这是因为戴尔出售的产品利润率较低。但最终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戴尔净利润率为6%,而其他公司却低至1%,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即使不是专业的财务分析师,你也会很容易得出戴尔的成本远低于竞争对手的结论。这一切,都是因为直销的原因。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直到交易成本的秘密,我们购物的时候可以尽量去批发市场,如果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直接去厂家进货,这样减少了零售商等销售环节,就减少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可以买到很多更便宜的商品。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团购”,由于从厂家直接进货,使生产厂家少了很多销售环节,就会给消费者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即使不是从厂家直接进货,由于团购的量比较大,销售商的运输、管理等交易费用相对下降,同意可以给消费者一个很便宜的价格。

第十九节 一块玻璃成了经济加速器——乘数效应

一个旅客不小心将旅馆的房间里的玻璃装饰品打碎了,他赔偿了旅馆3000元钱。旅馆拿着这笔钱到画廊又重新购买了一件装饰品。画廊得到这笔钱,拿出2500元购买了办公设备,出售办公设备的公司得到这2500元钱,他们用2000元钱支付了原材料费,而出售原材料的公司的老板用1500元购买了一件运货的三轮车,然后将其余的钱存入了银行。最后,各个公司得到的收入之和远远大于这3000元钱。

由于旅客的一个不小心,而引起的一系列投资增长就是乘数效应。

所谓的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乘数效应说明,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长,也就是说投资所引起的GDP的增加量会大于投资本身的增加量。

所谓的乘数就是这样一个系数,用这个系数乘以投资的变动量,就可以得到此投资变动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假设投资了100亿元,如果这个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了3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3。如果国民收入增加了400亿元,那么乘数系数就是4。

为什么乘数大于1呢?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政府增加100亿元投资用来购买投资品,那么这100亿元就会以工资、利润、利息等形式流入投资品的生产者手中,从而国民收入增加了100亿元,这100亿元就是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也许有人会说,怎么这100亿元投资会全部转化会国民收入吗?它不是这项投资品的销售收入吗?怎么成了国民收入了呢?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这100亿元是用来支付制造此投资品所有阶段所应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也就等于为生产此投资品所创造的增值的总和,这100亿元转化了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形式流入了为制造此投资品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口袋,因此,投资增加100亿元,第一轮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100亿元。

刚刚结束的南非世界杯,不仅让球迷们大饱眼福,而且足球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足联(FIFA)预计通过各种渠道共可获得80多亿美元的收入:其中电视转播权27亿美元,厂商赞助20亿美元,授权品牌产品的销售也达到40亿美元左右。高达32亿美元的利润,比德国世界杯多了30%。

大力神对世界各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南非财政部长{L-End}表示,世界杯为南非带来近49亿美元的收入,预算支出基本持平。同时,针对世界杯的基建投资,也会对南非未来的经济大有好处。一条公路建成后,不会在世界杯结束后消失,而是会成为这个国家永久的财富。这些新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这会有助于改善南非民众的生活水平。

而欧洲球队的良好{L-End}表现也带动疲软的欧洲经济微幅增长。2010年世界杯最后踢成了“欧洲杯”,对于之前“衰弱”的欧洲经济来说,本次世界杯带来的是不可多得的消费热潮,因为西班牙队、荷兰队、德国队、葡萄牙等六支欧洲强队进入16强。

据英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MINTEL预测,整个英国市场上跟世界杯相关的支出将达到15亿英镑左右,为整个英国增加近16亿英镑的GDP。因为世界杯的“狂欢性质”,在酒吧或者露天场地看球时,食品和饮料将是消费的最大头。

德国队一路冲进半决赛。开心的德国球迷在一路赢球的刺激下,开始改变一直以来的储蓄习惯,开始出手消费。之前,因为希腊债务危机、动荡的金融市场,以及德国首相默克尔政府的动荡,德国经济GDP的预测增长率仅为1。4%。

而一些德国经济学家指出,随着德国队进入四强,以及德国整个就业市场好转,以及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减弱,德国的GDP很可能还可以增加0。1到0。3个百分点。2009年德国GDP已经达到2.8万亿美元。0.1到0.3个百分点带来的已是28亿到84亿美元左右的增幅。

荷兰银行经济学家Hein Schotsman最近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称,西班牙夺冠的消息,足以为西班牙的经济带来0.25个百分点的实际增长。也就是说,西班牙的经济极有可能从原先预计的“经济收缩”转成“经济增长”。这对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失业的西班牙来说,无疑是一个双重的喜讯。

而荷兰的经济学家则预计,如果荷兰队赢得冠军,开心的荷兰消费者可能会多花7亿欧元,也相当于本国经济的0。25%。

就连足球{L-End}表现一般的亚洲也雨露均沾。有经济学家预测,本届世界杯给日本带来25亿美元以上的经济增长。对于拥有人口众多的狂热球迷的日韩来说,除了啤酒之外,世界杯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全球订单。对于日韩电子厂商来说,世界杯无疑是个增长的大好机会。日本经济界甚至一直为这个四年一次的商机,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世界杯特需”。

据行业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球电视机出货量达到5500万台,同比增长50%,其中液晶电视出货量超过了4000万台,同比增长50%。

日本三大平板电视巨头松下、夏普以及东芝最近都公布了财务收益的上升——因为平板电视销售在上升。夏普甚至还把一家电视机工厂的开工时间提前了,以赶上夏季的销售旺季。

而在平板电视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韩国三星电子{L-End}表示,由于世界杯的拉动以及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三星方面已经上调了今年平板电视的出货预期,从之前的3900万台直接上调至5000万台。

据韩国《每日经济》的报道,韩国足球队进入世界杯16强,可以产生约36.5亿美元的经济效应。其中国内消费增加约11亿美元,韩国国家品牌影响力增加11亿美元,韩国企业知名度可产生14亿美元左右的增加值。

甚至连没有球队参赛的中国企业也尽力通过世界杯提升品牌价值,在世界杯上大出风头。

现在的世界杯已经不仅仅是几场精彩的球赛,而是世界经济的提速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现在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地竞相申请世界杯、奥运会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从经济学上讲,这正是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也叫“凯恩斯乘数”。不过在凯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乘数原理的思想和概念,凯恩斯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为西方国家从“大萧条”中走出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将凯恩斯乘数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认为这是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公式。

事实上,乘数效应不仅仅存在于投资过程中。在管理中同样存在着乘数效应。管理者都希望管理能够达到乘数效应。比如一个促进销售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的效果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配套实施,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乘数效应还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就是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乘数效应的魔力,例如“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做好事的人而言,社会给与他们以积极的评价或者相应的奖励,就会使帮助他人的思想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

不过令大家稍微失望的是,乘数效应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每个时期内只有一部分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在乘数效应的过程中,依次影响的收入增长越来越小,直到重新建立起均衡。

第二十节 这张票到底亏了没有——边际成本

从北京开往天津的长途客车即将出发。从北京到天津,无论哪个公司的车,票价均为50元。一个匆匆赶来的乘客见一家国有公司的车上还有一个空位,便要求以30元上车,但是被拒绝了。这时他看到有一家私人公司的车也有一个空位,便同样要求以30元的票价上车。结果私人客车的售票员二话没说,收了30元便允许他上车了。

50元的票价,只掏了30元就可以上车,这家私人公司的客车是不是赔钱了呢?从{L-End}表面看,的确是亏了,但是如果从边际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家私人公司的车一点都没有亏。

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L-End}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还是生产汽车的例子,生产新的一辆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和单位平均成本不一样,单位平均成本考虑了全部的产品,而边际成本忽略了最后一个产品之前的。例如,每辆汽车的平均成本包括生产第一辆车的很大的固定成本(在每辆车上进行分配)。而边际成本根本不考虑固定成本。

我们还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上,当客车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他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工作人员工资和过路费等都无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一个人少拉一个人都一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食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增加收入30元,边际收益就是30元。

售票员在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也就是增加这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非理性决策。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

在上边这个例子中,私人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无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作出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