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他曾经工作过的成都无缝钢管厂就有三个人叫张宁。
然而,就是这个拥有普通名字的张宁却令人刮目相看。当我们翻开中国科协青年科学获奖者材料时,却有这样一行字迹映入眼帘:
张宁,机械设计专家,长期从事非职务发明,以及承接一部委的有关课题,成果60余项,其中七项申请国外专利,六项属世界独一无二的发明,曾获中国科协第一届“青年科技奖”,全国总工会“自学成才奖”,并先后有八个项目获得国际国内的发明奖和科技成果奖……
在常人的眼里,命运仿佛垂青于38岁的张宁,成功对他来说似乎易如反掌。当他初次成功的时候,一道道猜疑的目光流露于人们的眼神中,好像在说,没上过大学,靠的是自学,难道他有天赋?那么多老工程师都干不出来的事,年轻的张宁竟干出来了,难道他是个天才?但是,谁能想到,多少辛酸,多少挫折,多少委屈都写在他的发明里。
起初,张宁感到要干成一件事的莫名的兴奋。随着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失败也一次次打击着他。正在这时,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酷爱读书的张宁当然期望像自己的父辈一样进入高等学府。他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参加复习,他是他们中间成绩最好的一个,进入大学可以说是很有把握的。张宁一边复习功课,一边还在搞训练器械的研制。要大幅度提高运动的成绩,必然要向传统的训练器械挑战,简单的革新固然容易,关键的是理论上的创新。此时的他面临两种选择:是考大学还是继续他的研究?张宁认真地权衡一下,他想,上大学拿文凭的确十分重要,可是很多基础知识自己都自学过,何况我的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眉目,放弃不是很可惜?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朋友们,并展示了该器械的液压原理图。这着实令朋友们大吃一惊。
面对朋友们的不理解,张宁还是走进了自己的发明王国,继续搞起训练器械的研制,这一搞竟然花费了他长达八年的时间。
创新没有季节,更没有止境,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往往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而张宁却善于从生活中去捕捉,去创新。
1993年,张宁到江西参加全国小型无缝钢管研讨会。会议之余组织代表参观景德镇几家大型陶瓷厂。精美的陶瓷工艺虽令张宁目不暇接,但仓库一边堆放的破损的陶瓷碎片更使他感到震惊。张宁从厂长那里了解到,这点儿损失还不算什么,在长途运输中造成的损失更是惊人。这种世界闻名的陶瓷器具出口量很大,而因运输中造成的破碎导致的索赔却让工厂难以承受。于是,张宁就跑到包装车间去看,原来精美的陶瓷工艺品只是用马粪纸包几下就装进了纸箱,一股为之惋惜的冲动涌上心头,这么大的损失仅是由于包装的缘故,如果能发明一种防损坏陶瓷的包装箱该有多好!偶然的发现竟然使张宁琢磨了三天三夜。经过几年的研究实验,张宁提出的气垫包装减振理论,很好地解决了陶瓷、玻璃以及电器、精密仪器等易破易损产品的防振问题,并同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制造出了气垫式包装箱。试验结果证明了其性能和包装方法均优于当时国内外普遍认为是最佳的悬挂式包装方法,并得到国际包装界的承认。
近年来,张宁发明的新型无渗漏密封内盖,被有关专家认为是世界上第四种密封形式柔性密封,它较好地解决了渗漏问题,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多用途高强度无螺丝快速联接装置,解决了一般螺纹联接装置因较强振动而退丝、滑丝所造成的松动、脱落等断裂,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损失;DLZIV型车用吸能释能缓冲装置,是一种为解决汽车撞车时的能量吸收和缓冲减振等问题的世界上具有突破性和独创性的最新发明,为此张宁还被邀请参加1995年11月在德国召开的“世界2000年汽车安全问题学术研讨会。”
张宁很感谢他的妻子,他说,许多课题基本上是俩人一起做。我绘总装图,她画零件图,当然一些课题是由庞大的课题组共同攻关完成的。这么多年来,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当我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她给我了很大的支持。她也是我课题的第一个评判者,她和我一起经历着发明中的酸甜苦辣。
走进张宁的家,没有现代化的电器,没有豪华的家具,狭小的卧室兼工作间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张被制图工具占得满满的写字台……
每个人付出了努力都希望得到回报,张宁和他的妻子更希望他们的发明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石。面对成功和失败,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张宁说,我们承担的课题可能产生很大影响,但我们追求的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获得诺贝尔奖毕竟是少数,从事发明创造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做出的成果为后人奠定基础是成功,得出的教训作后人的铺垫亦是成功。妻子说,没有压力谁还会尽心尽职地干好事情?这些年我们给了自己很多的压力,自得其乐吧。惟一对不起的就是我们的女儿,小的时候,跟着我们搞课题东奔西跑,上小学后就没有跟我们在一起,更谈不上培养她的特长,辅导她的学习,陪她出去玩了。
张宁一直认为,自然界任何物质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是具有周期性的。在它们的生命周期里,它们是公认的真理,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就会有适应新环境的更合理、更完善的理论将它们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