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旧时光
我是不想怀旧的,因为你们都好好的,没有伤感的必要。只是看到现在的高中同学动不动就说起周末和自己的初中同学出去聚会了,我心里有那么一点点的难受,也有那么一点点的想念。因为我不愿意承认,所以那快要溢出来的情愫,都只有一点点而已。
【2008年】
2008年事情很多,离我近一点的,是我毕业了。当我摘掉戴了六年的红领巾后,我有点迷茫我的中学生活的起点竟是没有一个老同学相伴的。然后一个人慢慢摸索,直到遇见了佳佳。很聪明,也很婉顺的女孩子。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第一排,上课不会抢答,但是对于老师的提问,答案绝对是正确的。后来,因为身高的原因,我们理所当然地坐了同桌。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好学生学习并不是死读书的。佳佳上数学课的时候会跟我玩手指,后来在网上看到了手指舞的视频,我发现我和佳佳都很有天赋。只是我们上课一起听课、一起玩,但每次我都只能考佳佳三分之二的分数。我是郁闷了很久的,后来佳佳告诉我她看数学报纸、数学杂志,我就释然了。学习和带着热爱学习,是不一样的。那么追寻梦想和用生命追寻梦想也是不一样的,佳佳是我的启蒙老师。
【2009年】
2009年下半年我上初二,佳佳不再是我的同桌,她成了我的前桌。同桌是叶卡卡,个子比我矮,学习没我好,但是很开朗的男生。我不是很喜欢叶卡卡,他跟我的名字一样。我叫司卡卡,他叫叶卡卡。老师会叫错我们的名字,我们会听错老师叫的名字,然后引来一阵哄笑。叶卡卡说,司卡卡你怎么叫了这么一个男生的名字?我懒得理他,跟别人共用一个名字真是很不好受。
佳佳很喜欢跟叶卡卡闲扯,哦对了,那时候佳佳喜欢叶卡卡的好哥们儿。佳佳的同桌是乌龟,学习很努力、内心很猥琐的一个男生。我挺喜欢和佳佳一起套问乌龟的心仪女生,其实事情往往知道了就无味了,当我们知道乌龟喜欢的人是班长的时候,我们也只是唏嘘一声,这件事情再就不了了之了。
数学老师很喜欢上课让我给他的杯子兑点水,然后喝之前问我一句:“不是从厕所里面倒的吧?”这个时候叶卡卡说,数学老师要是让他去倒,他得给他加点作料。数学老师听到了,叶卡卡脸红了一片。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叶卡卡就和数学老师结上了缘?这我不知道,但是我是亲眼看着叶卡卡的数学成绩一路飙升,和我一样,再逐渐甩开我。在初二这个关键的时候,叶卡卡比我优秀了。
【2010年】
2010年我和佳佳、叶卡卡、乌龟成立了四人组。
那个时候我们四个人的关系已经好到密不可分了。我和佳佳偶尔充当小文青,叶卡卡经常和佳佳讨论理科题目,乌龟会被我们三个逼问心里的小秘密。上课我们会因为听到同一个敏感词汇而相视一笑,因为同一道难题而争论不休。现在想想,那时无所谓的小日子,才彰显着我们至深至纯的友谊。
叶卡卡有喜欢的女生了,我们一提他心中女神的名字他的脸就红一片。
乌龟有喜欢的女生了,我们逼问多久就能问出多少秘密。
佳佳有喜欢的男生了,她自己会说。
我呢?我还没开窍呢,情窦还没开呢,是个怪胎呢。
然后就这样,圣诞节到了。我收到了佳佳的贺卡和鸡蛋,乌龟的画,叶卡卡的口头祝福和一个暖暖的微笑。那天飘着雪,我生病了,提前放学去医院。他们仨羡慕地说,我们也好想生病啊!我想如果是现在,他们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年末,我们还在一起。2011年,我们都不愿面对。
【2011年】
2011年我们要中考了。佳佳和乌龟想考一中,我和叶卡卡想考二中。界限被划得很清楚,但我们都不愿意说。
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哭,看着蹲在地上抽泣的女生们,我们还笑了。
为什么要哭呢?毕业就是成长啊,长大了就能不被束缚了。尽管这样说服自己,但是心里面还是难过的。三年前,我们素不相识。三年后,我们分道扬镳。我们刚刚塑造好的友谊就又要坍塌了,谁会真正开心得起来呢?
中考完毕。佳佳去了上海,我来到了文都,乌龟进了一中,叶卡卡在二中。
一切安好。
我们是四个人,如今却只能让我一个人活出四个人的生活。那些美好旧时光,却只能被我乏味地写出。
西行
【沙洲夜市】
到了敦煌,除了散发着浓郁宗教和文化气息的莫高窟,独具本土特色的沙洲夜市也是必去之地。
配合着旅游业相当繁荣的事实,敦煌街边的店铺不是宾馆就是饭店,旅游车遍布整座城市。各种专线车、专线公交,每日按点发车,便捷实惠、价格统一、绝对公道——交通工具的便利使每个来到敦煌旅游的人十分舒心。
敦煌旅游业虽然繁荣,但敦煌市区面积很小,居住人口并不多。除了早上七八点忙着赶旅游车的游客们占据各个路口,一天中街道都相当空荡,给人一种经济不景气的错觉。初来乍到,看着取缔了脑海中一派繁华景象的、人烟稀少的街道,着实有些沮丧。
但在沙洲夜市,我看到了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条宽阔的街道上,各色特产和工艺品陈列在古朴的木质货摊上,摆满了整条街。这里,正是敦煌的商业中心。
沙洲夜市面积很大,几乎占敦煌市区的一半,每到傍晚便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它的繁华,不同于大城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充满着匆忙而急促的逼迫感,而是在灯火辉煌的夜市上,人们坐在露天凉棚里,肉串在烤架上飘着香气,愉悦的、此起彼伏的吆喝同闲聊、讨价还价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货摊上,各色珠子、玉挂件和金银饰物辉映着点点灯光,闪闪发亮,色彩艳丽,图案繁复的丝绸挂在道路两旁的架子上;一片嘈杂中,有一两个坐在凳子上的人无视身边人群的来来往往,专心致志地雕刻着手中的木盘……那展现在眼前的一幅幅色彩明丽、欢快的画面强烈地散发出生气、随性和带有一丝神秘感与异域气息的西北风情。吸引着,陶醉着各个地域慕名而来的人们。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集市,竟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热闹景象。
向深处走去,拐进与之相连的一个广场,里面是各色各样的西北美食。羊肉串、油炸糕、驴肉黄面、酿皮、杏皮水……一个大锅里盛着半锅油,锅沿搭着两根铁棒,金黄色的油炸糕被整齐地排在铁棒间,飘着一股香味。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发出清晰的碎裂声,露出了里面包裹着的褐色糖浆。面香软可口,糖浆甜而不腻,这真是世上最美味的油炸糕了。
杏皮水似乎是这里很受欢迎的饮料,很多店铺前都码着一杯杯的杏皮水。颜色是深褐色,味道酸酸甜甜的,轻啜一口,一股浓郁的杏味弥漫唇齿间,比酸梅汤要好喝多了。
另一种印象深刻的美食是灰豆。灰豆其实就是豌豆汤,口感香甜绵软,其做法大概和豆沙差不多。灰豆的汤很奇怪,它并没呈现出豌豆原有的颜色,或许因加了某种东西而变成了暗红色。汤的口感略微黏稠,散发出朴实的豆香,豌豆甜甜的,面面的,口感比红豆做的豆沙清爽一些。
在沙洲夜市吃过一顿美味的晚餐后,我步行回宾馆。夜晚的敦煌人要多一些,但仍然是一座静谧的小城。道路干净空旷,人们在街上慢慢地散步。一家商店门口放起了音乐,一群老太太踏着整齐的舞步跳起了广场舞……能够吃到好吃的食物,只要摆摆摊就可以衣食无忧,人口少,没有压力和竞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真是很幸福啊……
【莫高窟】
火车一路向西。窗外此时已是一片莽莽黄沙,一行裸露的山脉挡住了向远处延伸的视线。大概这座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小城——敦煌,就要到了。
敦煌作为自古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不仅是古代中国繁荣的商贸中心,也是世界各国古老文明碰撞、交融之地。
那座引无数人趋之若鹜的敦煌莫高窟,便是明证。
早上九点,我搭乘大巴,到达莫高窟。湛蓝的天幕下飘着几朵白云,阳光强烈得几乎让人睁不开眼。西北的天气就是这样,太阳虽毒,天气却清朗凉爽。
通往莫高窟的道路旁虽栽种起了小片密密的树林,但树林外一览无遗的黄沙表明莫高窟显然处于一片沙漠之中。被开凿前,它即是沙漠之中一块高大的山体,与将到敦煌时看到的那些低矮的山脉相差无几。
它身并不具有特别之处,予它以真正价值的,是洞窟中已存千年的壁画和彩塑。
它只是文明的载体。
莫高窟的开凿正处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渐至兴盛的一段时期。开凿时间之长,洞窟之多,锁仓内容之丰富,都令人叹为观止。而令人惊异的是,如此规模宏大的洞窟群,竟是民间的自发行为。
是什么使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共同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杰作?走在这座巨大的黄色山体前,望着一个个嵌了黑色小门的洞窟口,我暗自思忖。
“莫高窟原有七百多个洞窟,现对游人开放二十多个,我们只参观其中的八个。”导游领我们进入第一个洞窟。窟内一片昏暗,大家手中各种照明光源接踵亮起。
洞窟大约能容纳五十人,高约四米,面前站立着三尊佛像。中间的那尊有三米高,两边的佛像稍矮几寸。三尊佛像皆身体丰盈,手、足、耳肥大敦厚,红色的嘴唇流露出几许安详的笑意,眼睛或下垂,或平视,手掌或贴在身侧,或立在胸前。此后所见的的几尊佛像虽名号不一,但神态大体相同,只是有坐立卧等姿态的差异罢了。
因洞窟的材质不甚坚硬,无法承受雕刻的力度,制作佛像要先用木头或草搭出大体轮廓,再用泥土塑出形状,上色而成。虽说衣褶清晰可见,五官雕刻精细,只是若与同时期欧洲的雕刻相比,实在相差太远。
较于风格呆板、神态单一的佛像,我更喜欢色彩丰富、题材多样的壁画。在所参观的第一个洞窟壁上,许多精致的小小的壁画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墙上,每幅都取自古代典故,大都宣扬宽厚待人、乐善好施等浅显的佛教理念。用色以黑红蓝为主,画技简朴,构图有序,看上去古朴别致。
壁画的色彩仍相当鲜艳,导游解释说洞窟中的壁画是用各色矿石细细研磨而成的颜料所绘,因而不易褪色。其中更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颜色变得更加鲜艳。
要开采多少矿石,耗费多少力气才能研磨出壁画所用的颜料;那一幅幅画工高超,构思精妙的壁画,又需多少画匠克服高度,光线等种种困难,忍受着寂寞的煎熬,日复一日地凝神在墙壁前细细勾勒……这也是一种修行啊!于是,那结合了佛教义理和虔诚之心的壁画尽现眼前:有的是教导人知恩图报的九色鹿的故事,一幕幕画面交错排列,独具匠心,有的壁上排列了许许多多小小的佛像,色彩鲜艳,画技精湛;有的壁上画着集资合建洞窟者的画像,数量之多,令人为之惊叹,有的壁上,手抱琵琶的飞天衣袂飘飘,美轮美奂……莫高窟文化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经文。我们随导游进入其中一个窟,窟内的甬道右侧开凿了一个小窟,窟内除一尊佛像外别无他物。“这就是藏经洞。在被发现之前里面存放着莫高窟的经书,从地面摞到窟顶,占满了整个洞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窟内所藏经文之多。”
可是后来呢?
在这座震惊世界的洞窟群还在沉睡之时,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掌管着这块荒凉的土地。一天,他扫净尘土,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和其中的秘密。不久,他便和前来寻宝的欧洲人相遇了。在获取了王圆箓的信任后,这位漂洋而来的探险家以极低的价格获取了几千多本经卷,还顺手粘走了几幅壁画。消息渐渐传开,一批又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探险家”来到莫高窟,拿走经文,搬走佛像,刮走佛像和壁画上的金箔,一点点地窃走了聚积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似乎一切都因这位道士的看管不力而发生。但,事情却不像这般简单。
或许是过于沉浸在大批莫高窟文物从他手中流失的愤怒,被无数人唾弃的道士王圆箓为保护莫高窟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已被后人忽略了。
藏经洞被发现后,王圆箓急切地骑着一头毛驴,独自踏上了漫漫长路。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辗转行程一千多里,求助了他所有能求助的官员,甚至斗胆给清廷写了秘报信,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这批文物的真正价值,王圆箓的努力和企盼如泥牛入海。
可是那些探险家对库内的文物所表现出的热忱以及穿越重重阻碍远道而来的决心让这位一直固守着莫高窟的道士感动了。虽然对把凝聚着中华文明智慧的文物拱手让给外国人实在不甘,但体会到了清政府的冷漠和无知的他,已经没有一点指望了。
当探险家们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清政府才过晚地意识到敦煌文物的重要价值,但他们并没考虑如何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地设法据为己有,一时偷窃成风。终于,清政府下令把剩余的经卷运到京城保管,但由于运输途中的漫不经心,经书大量散失,到官员手中后大部分精品被私自扣留,所剩无几的经书最后被撕成几卷充数。这些珍贵的经书算是经历了一场浩劫。
大量经卷的散失,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他曾表示后悔没有让外国人把全部经文都带走。
我见过那位道士的照片。瘦小的身躯、简陋的布衣和一张布满皱纹,正咧开嘴笑着的脸看上去就像是一位朴实而慈祥的老农民。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啊,一个小小的道士,他已经倾其所能,又何必再担历史的罪责?
不禁想到,曾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与智慧,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圆明园,也在英法联军的掠夺后一场熊熊大火中永久地消逝……莫高窟所藏的经卷中,用各种语言写就的经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且无论哪卷都是书法中的精品,而这些承载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经书,如今也只能在博物馆墙上的照片中一一重现。
这些,即便现在,教育以应试为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也未能被很好地传承,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随导游向深处走去,洞窟内似有什么东西在发着蓝光。“那是检测窟内空气的装置,一旦超标,洞窟便会暂时关闭,每天因二氧化碳超标而关闭的洞窟至少有一两个。”导游解释道,“每天庞大的游客数量在无时不刻地为洞窟增加着负担,不仅仅是排放的二氧化碳,呼吸中的水分、手电筒的光照、进出洞窟引起的震动,都是对洞窟的一种破坏。”一边说着,手电筒的光束射向屋顶一角,在那里,一大块壁画已然脱落。
对于莫高窟的破坏不仅影响到了窟内所藏珍宝。准备离开时,回头望去,洞窟群边有一堆沙堆,沙堆中露出了几块较大的石块。大概经过千年自然的侵蚀,一些洞窟已化成沙了吧。或许,这就是这座洞窟的宿命?不知千年之后,后世能否有幸再亲眼目睹这座集宗教与艺术于一身的文化宝窟?
听见下雨的声音
随着年岁增长,发现自己也不再讨厌雨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