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感悟做事心机
32021000000076

第76章 巧妙指正别人的错误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虚荣心,如果不计后果地指正或猝然抨击别人的错误,哪怕用心良苦,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甚至引起逆反心理,从而难以达到纠正别人过错的目的。因此巧妙地利用各种手段暗示对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朝初年,经过数年的治理,国家逐步稳定,人民也开始安居乐业,出现史称“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几位大臣的建议下,萌生了“封禅”泰山的念头。所谓“封禅”,是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到泰山上祭祀天帝的大礼,其规模之大、花费之巨是可想而知的。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贞观五年(631)时,群臣请求唐太宗封禅泰山,太宗拒绝。第二年,文武百官又请太宗考虑封禅一事,唐太宗虽然有些顾虑,但招架不住群臣再三劝说,最后还是答应了。但是却有一人坚决反对做这种劳民伤财之事,他就是谏臣魏征。

唐太宗问魏征:“大家都要求我去封禅泰山,只有你认为不行,是不是因为我功劳不够高啊?”魏征答道:“够高了。”“是德行不厚?”“很厚了。”“是国家不安定?”“已经安定了。”“是四方蛮夷还没臣服?”“臣服了。”“是年成不丰收?”“年成很好。”“那么是符瑞不到?”“符瑞也到了。”“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那我为什么不能去封禅泰山呢?”

魏征恳切地说:“陛下,我想给您打个比方。假如说,有个人得了一场大病,十年卧床不起,现在经过精心治疗复原了,逐渐恢复正常。就在这个时候,让这人背上一石米,一天走上100里地,那他受得了吗?隋末动乱不止十年,国家初步安定,丧乱还没有得到完全治理,国家百姓不能说完全富裕了。这时候封禅,向上苍宣喻我们大唐的事业已经告成,臣认为恐怕不是时候吧?”

魏征引喻确切,言词诚恳,忠贞之情溢于言表,又避免了直言的尴尬,维护了君颜,唐太宗无言反驳,便决定推迟封禅时间。所以,纠正别人的错误时也应讲究方式方法。

§§第陆章 进与退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