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32025800000004

第4章 冯陈禇卫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比精彩的姓氏文化,每一个姓氏都是一部精彩的大书,它所承载的历史、人物和文化,会一直激励着自己的后人,甚至是不同姓氏的人。可以说,随着历史上的战乱,人口的迁徙流动,几乎没有一个纯粹的姓氏,每个姓都有一个复杂漫长的演变过程。冯、陈、禇、卫这四个姓氏,在历史上又上演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1、冯姓原来是蛮夷?

冯姓可不是个简单的姓,不但来源复杂,而且迁徙流动性很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陈姓发生过哪些历史演变呢?有过哪些文臣将相呢?

冯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姓。

冯姓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后。因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曾被晋献公封在冯城,他的后人就开始姓冯。

还有一支出自归姓,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之后,来自东夷。冯简子跟东夷有什么关系呢?话说上古时期,东夷的一支——归夷,在河南商丘一带活动,后来还建立了一个冯夷国。周初,冯夷国分裂为河宗、冯、邯三国,三国后裔均以国名为姓,有名的冯简子便是其中冯国的后裔。

还有一支冯姓出自颍川(今天河南许昌一带),据说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但是再往上就追溯不到了,所以准确性不大好说。还有一支来自上党的,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的这支冯姓,据说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但是再往前追溯又查无确证了。

冯姓发源于河南。战国末期有一个大将叫冯亭,本是韩国的上党守将,在山西东南一带驻守。后来他归顺了赵国,在长平一役中与赵括一起战死,最后他的宗族就封在了山西、河北。

在听我讲姓氏文化的时候,有人可能会纳闷:某个姓现在动辄几千万人,少的也几百万人,怎么当初才几十个人啊?大家可不要小看我们祖宗的生育和繁衍能力,老祖宗历来相信人多力量大,一个生二十个,二十个再各生二十个,就已经五六百人了,这还只不过是小二十年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像冯亭,除了他的子孙,还有不少跟随他的人也以冯为姓,因为平民本来就没有姓,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姓。冯亭的后裔出了很多将相,比如秦国丞相冯去疾和他的儿子大将军冯劫。

在先秦,冯氏已经有搬到山东的;三国以前,冯氏已经有迁入四川和湖北的;到了东晋末年,河北蓟县的冯姓迁到了辽宁;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的繁衍非常快,从原来的发源地发展到了河南、河北、陕西、福建;唐末黄巢起义的时候,中原冯氏有一支为避乱跑到了福建宁化,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到了元末的时候,有冯氏出现在广东,后来从广东、福建迁到台湾,迁到海外。

冯姓在今天的排名,比一般人想象的靠前,它排在中国姓氏的第31位,人口700万,约占全国人口0.6%,也不小了,绝对是大姓。

2、史上最牛的分家

在今天的中国姓氏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在历史上,陈姓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直到今天,陈姓人还被祖上的某种精神所鼓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接着冯姓我们要讲的又是一个大姓:陈。跟所有的大姓一样,陈的起源也比较复杂。

一支是舜帝的后裔,以国为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以后,将舜的后人妫满封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了陈国。妫满子孙中有些就以国为姓,这些人即成为陈姓的由来。还有一支,也是陈姓最重要的一支,是齐国王子田珍之后。齐国田氏本姓陈,秦灭齐后,田珍跑到楚国,又改回了陈姓。最后一支是陈国其他公族的后裔。陈国曾经发生过内乱,当时很多公族避居他乡,也多以国为姓。其实,上面这三支本质上是一支,都是妫满建立的陈国后裔。

兄弟民族当中姓陈的也非常多。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很多鲜卑人改姓为陈;后来的金朝完颜氏,有改姓王的,也有改姓为陈的;蒙古族也有姓陈的,元朝灭亡后,有很多蒙古贵族投降了明朝,朱元璋便赐这些人姓陈;满族陈姓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来陈姓的汉人编入汉八旗,有的搬到关外去生活,时间长了就成了满族,还有的满族人本来就姓陈;海南的京族里陈是大姓;羌族人里陈也是大姓;明成祖时,山东历城的回族中陈是大姓,这一支被明成祖指派为苏禄王守墓。苏禄王是当年从菲律宾到中国来进贡的一位国王,最后死在了中国,就葬在了山东德州。一直替他看墓的就是这支陈姓的回族族人。几乎所有的民族当中,都有姓陈的。

汉族陈姓,大多源于河南淮阳,至今当地仍有人管自己叫“老陈户”,意为非常古老的陈姓人。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南迁,全都是迁往福建,这个南迁过程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公元669年,当时唐朝派河东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叛乱。677年,陈政去世,他当时只有20岁的儿子陈元光接替父亲继续平乱,打了9年仗,终于在公元686年平定叛乱,报请朝廷批准,设立了一个行政区划——漳州郡(今福建漳州)。陈元光设立的这个行政区划太重要了,所以他有个称号,叫“开漳圣王”,他的子孙后代就被称为陈氏开漳圣王派。这一派非常重要,成为闽、粤、台湾以及南洋陈姓的主要始祖。现在我们到东南亚各地遇到姓陈的,一问:“您是陈姓的哪一支?”一般对方都会回答是开漳圣王派之后,就是陈元光之后。台湾如今就有五十三座陈圣王庙,因为有很多台湾人就是从漳州过去的。

陈氏进入广东始于南宋,金兵南侵的时候,中原氏族大批南迁,陈姓也在其列。跟随郑成功入台的很多陈姓人士对台湾的开发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台湾的屯田制度、设立学校等措施,就是一个叫陈永华的福建同安人主持的。顺便提一句,在民间传说里,陈永华还有个更为人熟悉的名字——陈近南。在台湾有一句话,叫做“陈林半天下”,以形容在台湾姓陈、姓林的人数之多,而现在台湾的第一姓就是陈。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曾在越南存在达175年的陈朝,就是陈姓人于公元1228年建立的,直到今天,陈姓还是越南十大姓之一。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在台湾、广东、浙江,陈都是第一大姓。在福建,陈姓仅次于林姓。总之,陈姓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姓。

讲到陈姓,就特别要讲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经支撑了中国上千年的文明。然而,今天这种精神已经被我们逐渐淡忘了,而且将来恐怕会被我们彻底遗忘。什么精神呢?义门精神。

唐代中期,有一个叫陈伯宣的人,跟朋友结伴游览庐山,到庐山一看,觉得当地风光非常美丽,所以他就带领子孙迁居到了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德安位于江州之南,所以,这一支被称为江州陈氏。在这一支里,就出现了“义门独著,百犬同牢”这样了不起的事情。据文献记载,义门陈氏初创时只不过父子几人,到了宋朝初期,已经有740多口人。等到仁宗时期,人数已多达3700余人。这一门为什么这么了不起呢?因为他们从没有分过家。3700个陈姓的人同灶而食,专门有管做饭的,一开饭就是300多桌。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了。而且还有家规:按照辈分,长幼有序都坐好了,人都到齐了才能吃。在义门陈氏,没有你的我的、你家我家这一说。耕田,壮劳力全部出动,一起下地;衣服脏了往那儿一扔,家族的妇女就给你洗好了。甚至“百犬同槽”——几百条狗在一起吃饭,用一个槽。而且就连这里的狗都会等狗,缺一条不吃;吃好了一起回狗圈,狗不住在每个人的家,集中住宿,所以叫“百犬同牢”。因为他们太符合中国传统里的仁义之说了,所以人称“义门陈氏”。义门陈氏延续了整整十九代,跨越三百多个春秋。宋太宗曾经为此赞叹:“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居五百年天下无双。”三百多年的辈分,可以拉开很远的,差五个辈分一点不奇怪,七八个都有可能,但人家就是没有分家。

后来,到了1062年,因为相互照应,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增强了,义门陈氏人口暴涨,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压力,满大街都是姓陈的了。于是义门陈氏要分家了,不是姓陈的想分,而是不得不分了。这次分家,号称“史上最牛分家”。谁替他们分的?皇帝。谁具体执行呢?包拯包青天。有人可能要说了,原来包公还管过分家呀。是啊,因为他公平嘛。包公和当时的名臣文彦博专门研究了分家方案,并上报皇帝批准,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分为291份,然后开始分。这时感人的一幕出现了:虽然包公想分得很平均,但总归有点区别的,陈家人就开始互相谦让了,这就又耽误了很长时间。义门陈氏这次分家后,分流到了今天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地,共16个省,125个县,分出来291个村庄。分家以后,到了当地,大家知道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吗?在门口挂起一个灯笼,上书“义门”二字。有的地方,这种灯笼到20世纪50年代都还挂着。一看到这灯笼,人们就知道,这家陈姓是从九江迁出来的,绝不会错。这就是义门陈氏精神。

在中国现代史上,陈姓出现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例如中国共产党队伍里的陈独秀、陈毅、陈赓、陈云,国民党中的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他们都是义门陈氏之后。义门陈氏的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不计较一些私有财产得失,以家族、整体的利益为重,这种精神曾经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度过了很多危机。

陈姓在今天的中华姓氏当中排名第五位,人口58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7%。

3、血缘最最纯正的禇褚姓

褚姓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姓,和其他姓氏不同的是,它有着比较纯正的来源,这种情况在百家姓中十分少见。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我们讲过,《百家姓》是按照琅琅上口的原则排列的。接着陈姓的褚姓,按照人口数量排名可没这么靠前,它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姓。

褚姓的来源很纯粹,不像别的姓那么复杂,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官名——褚师。当时宋国、卫国、郑国都有这个官职,管什么呢?主要分管集市贸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殷商之后,宋国的宋共公有一个孩子曾被封在褚地。这个人道德很高尚,“其德可师”,所以就被称为“褚师”,后来褚师就演变成了一个官名。之后他的子孙就以褚师为姓,并逐渐把师字去掉,就变成了褚姓。

为什么我说褚姓来源很纯粹呢?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赐姓、改姓或者冒充过来的禇姓,从来没哪个皇帝赐人为褚姓,也没有谁说把自己的姓改成褚。当然,我们千万得注意,做人文科学的,特别是做历史学的,有一个规矩,是什么呢?"说有容易说无难"。说有很简单,我在浩瀚的史籍当中,只要看见有一件事,我就可以说这事有;可要说没有,那就太难了,你得把天下的书都看完,确认都没提到,你才能说没有。即便你把书全看完了,确定了书上没有,保不齐哪一天又从地下挖出一个反证来,那就只能算你倒霉。后面我们就会讲到这种事,地下挖出的文物曾改变了我们对某些姓氏的认识。

到现在为止,根据史实我们可以认为褚姓的血缘很单纯,大致上可以说天下褚姓是一家。这种现象在中华姓氏当中是非常独特的,天下王姓、张姓、李姓,包括我的钱姓,同一个姓氏的人都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然而褚姓人肯定有。此外,褚姓出于河南,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

褚姓的族人虽不多,但值得褚姓人自豪的是,这个姓氏的人成才比例极高,出的名人也很多。

过去在褚姓的祠堂里有一副最重要的对联,上联是“经学博士补史记”,下联是“书法名家序雁塔”,看着很谦虚,实际上骨子里的骄傲溢于言表。“经学博士”指的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褚少孙,他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县(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带),跟刘邦算是半个老乡。他特别擅长研究《诗经》,《鲁诗》里有一个学派叫“褚氏之学”,就是他开创的。而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增补了司马迁的《史记》。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史记》就是司马迁一个人写的,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后人补充的,褚少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补充者。如果我们今天把褚少孙补的那部分内容抽掉,《史记》就不完整了。

“书法名家序雁塔”就更不用说了,指的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关于褚遂良是哪儿的人,一直没有定论。一种说法说他又名褚河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钱塘人,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一带。哪种说法是对的?没法确定。应该说褚河南比较保险,因为姓褚的祖籍都是河南,至于后来他迁到哪里,咱们就可以不管啦。

“雁塔”指的就是现在西安的文化地标大雁塔。唐朝有一个风俗:新科进士要在雁塔上面题名。褚遂良在雁塔留下了很多墨宝。书法风格方面,褚遂良是承了“二王”遗风,名列唐初四大书法名家。和他齐名的另外三位书法家是欧阳询、虞世南,还有一个大家不太熟的薛稷。

现在在全国的姓氏排行里,禇姓位列225位,也不算太靠后了,人口3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29%。禇姓主要居住在两个区域——江浙和渤海湾周边地区。

4、天下第一帅哥之死

卫姓的人才数不胜数,曾经出过两位抗击外侮的将军,都叫卫青;而且还出过一个美男子,这就是被“看杀”的卫玠。真是奇了怪了,人怎么会被看死呢?

接着褚姓的是卫姓。卫姓的来源就不像褚姓那么简单了。

第一,出自姬姓。周朝初年,周文王第八子康叔,被封在卫地(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的杞县)以接管当时的殷商遗民,建立了卫国。秦国一统天下后,卫国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这一支卫姓都是周文王的后代。

第二,出自姚姓。除了姬姓卫国以外,在古代传说里,还有一个姚姓卫国。出现两个不同姓氏的卫国,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情况很特别。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很多的诸侯国,像卫国这种情况很常见,大家不要认为历史上卫国只有一个或者郑国只有一个,在历史上可能有过不止一个吴国、不止一个卫国、不止一个郑国,像卫国就有两个,一个是周文王的后代姓姬的,另一个是姓姚的。

第三,改姓。改姓里边最有意思的是郑姓改卫姓,这里面最有名的是谁呢?鼎鼎大名的大将卫青。他本姓郑,后改名卫青。还有姓李的改成姓卫的,这个太多太复杂了,没法在这里一一列举。此外,鲜卑族也有改成卫姓的。历史上的鲜卑族曾经一度非常有势力,建立过北魏政权。当时北魏孝文帝曾发动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随着这项政策的深入推行,鲜卑族就逐渐融入到汉族当中。现在,恐怕百家姓中的每个姓氏或者主要的汉族姓氏中,都有鲜卑族的血统。

卫姓起源于河南。秦朝时进入河北北部,到了魏晋期间,已经在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乃至江苏广泛分布了。其中河南陈留、山西河东两支最为重要。所以当卫姓人被问及“你是哪个卫”,常见的回答要么是陈留卫,要么是河东卫。卫姓也算不上是人口很多的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是一个大姓,但同样人才辈出。

每个家族祠堂的对联,最能反映出这个家族以谁为骄傲了。和前面说过的褚姓一样,过去卫姓的祠堂里也有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太妙了,可以说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所有对联无出其右。上联叫“两青御外侮”,下联叫“七出立大功”。“两青”是谁呢?是两个卫青!一个是我们前面提过的汉代的卫青,虽然他是改姓的,但是既然改姓了卫,就得进姓卫的祠堂,你不能说卫青原来姓郑,就把他搁郑姓祠堂里。卫青曾七击匈奴无一败绩,立下大功,这了不起吧?有意思的是,在将近一千多年以后的明朝,又出了个卫青。这个卫青也挺厉害的,连续抗倭十几年,打倭寇也很有功。所以叫“两青御外侮”,都是反击外来侵略的战将。

卫姓还有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事:在姓卫的里面,诞生了中华第一帅哥。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女,但没有听说有四大帅哥,其实帅哥排名第一是好像是有公论的,谁呀?卫玠。与他美貌相关的,有一个著名的典故——“看杀卫玠”。

卫玠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卫瓘的孙子,出身名门,备受家人宠爱,小名叫叔宝。卫玠长得风神秀逸,极其漂亮。漂亮到什么地步?漂亮到他出门既不坐马车,也不坐牛车,更不坐驴车,而是坐羊车。因为羊比较漂亮,通体雪白的两头羊在前边驾车,更好地衬托出了卫玠的皮肤之白。卫玠还特爱说话,跟人辩论,总能占上风。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说话多伤中气,所以他爹妈怕他说话太多伤了神,就让他少说话多养神。有一次,卫玠坐着羊车来到了洛阳大街上,因为他太漂亮了,结果沿途的居民倾城而出,蜂拥而上,夹道观看卫玠,简直比今天追星族还疯狂一百倍。没想到,居然把他给看死了!中华第一帅哥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加之本就体力不够,弱不禁风,就这样被看死了。这就叫“看杀卫玠”。

这个故事见于《世说新语》。这本书也很有意思,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儿,还有两种记载。另一种记载说,卫玠南渡到了江南,去见大将军王敦。在座的有个人叫谢鲲,也是个能说的,大家彻夜长谈,居然把卫玠给谈死了。总之,这个人是弱不禁风的。但这第一美男子的称号,大概是没有争论的。过去评判一个女孩子好不好,除了漂亮不漂亮,还要看有没有福分,是不是旺夫啊?是不是旺父母啊?是不是宜子(可以生很多儿子)啊?标准跟今天可不一样。过去形容一个女孩子美用哪个词?珠圆玉润。其实珠圆玉润最早就是用来形容卫玠的,跟女孩儿没关系。它是形容卫玠的皮肤像玉一样滋润,肤若凝脂,吹弹可破,明艳照人如同明珠一样。怎么样,卫姓是不是不得了啊,凭这一个美男子就可以傲视群姓了。

卫姓在今天排名187位,人口5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044%,人口并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