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32025800000007

第7章 何吕施张

《百家姓》中的五百多个姓如果按照人口多少排名,能排进前一百位的就是大姓了。依照这个标准,何、吕、施、张绝对是四个大姓,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每个姓氏都有一些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这四个姓氏的来源都非常复杂,得姓始祖各有特点,是众多姓氏中故事尤为精彩的四个大姓。

1、活着姓何,死了姓方?

何姓的来源充分显示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包容性,既有兄弟民族后裔,又有犹太人血统。三国时有一位何姓的美男子被称为“傅粉何郎”,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一般认为姓何的人好像不多,拿我个人经历来讲,我认识的何姓就不多。而实际上何是一个大姓,何姓之大,比咱们很多朋友想象的要大得多的多。

何从哪里来的呢?它有这么几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非常有意思,出自姬姓。有人会说,这个不奇怪啊,你在前面讲过中国好多姓出自姬姓。但是,何姓的有意思之处在于,何姓不是直接出自姬姓,实际上它是韩字的口误。还记得吗,我们在前文讲过,韩姓的一支就是来自于周武王最小的儿子——韩侯。因此,今天何姓人都说自己是周文王裔孙韩武子韩厥之后,姓韩的人也说始祖是韩厥,如此说来,何姓最早也是姓韩的,来源于姬姓。造成今天这种“同祖不同姓”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把韩字的字音读错了,读成何了。所以传统姓氏文化当中何韩是一家,是不能通婚的。

第二个来源——外族中的何姓。大量何姓有着非汉族的血统,甚至外国人的血统。在汉唐时候的西域,月氏人建立过一个康国政权,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乌那昌、穆国等这些原来西域的小国都依附在康国之下,这9个姓氏被称为“昭武九姓”,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康国政权的大致位置在今天新疆自治区还要往西一点,也就是中亚那几个共和国的位置,今天已经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范围之内了。九姓当中的这一支何姓很重要,咱们今天姓何的朋友多照照镜子,或者看看自家的何姓亲戚,没准就能发现有几个人长着笔挺的鼻梁和微卷的头发,这正是昭武九姓的血统使然。

唐代有个兄弟民族政权叫吐谷浑,其族人中就有何姓。还有,大清朝的前身后金国有一个大将叫何和礼,而他本姓栋鄂,不知道为什么,他和他这一支都以何为姓。

第三,他姓的改姓。在历史上,就有几支改姓何的。最独特的一支何姓在安徽庐江县黄屯,人还挺多,谁的后代呢?明代方孝孺的后代。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因忠于建文帝而得罪了朱棣,最终遭灭门之灾,而且是灭十族,他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一种说法是,当年有幸存的方孝孺的后代逃到了安徽庐江,隐姓埋名,就改姓了何。这一支今天还保留着家谱,家谱上规定:我们这一支何,生姓何,死姓方。在地上你姓何,在地下你得姓方。当然,在今天的户口本上、身份证上,当然都是姓何的了。所以,这一支比较有意思。

还有非常特殊的一支何姓,一说大家都明白。今天中国最有名的一个何姓家族是谁啊?澳门赌王何鸿燊。大家看,何鸿燊先生的长相就不是咱们普通中国人的长相,实际上,这一支的祖上是来澳门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他们在澳门已经繁衍几代,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大望族。

何姓的这四个来源都非常有意思,能够充分说明中国姓氏文化的包容性。大家千万不要狭隘地认为《百家姓》里的姓都是汉族才用,不一定,不仅好多姓的始祖是兄弟民族,甚至有些还是外国人。

何姓很早就在中国北方甚至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先秦的时候,何姓已经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在庐江就逐渐形成了望族。现在问姓何的人:“府上老家哪里啊?”或者说“你的郡望是哪里啊?”很多人会说庐江。还有一支就是前面提到的方孝孺的后代。当然,这两支虽都姓何,但血缘上没有任何关联。

到了汉晋时期,何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和江苏、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到了东汉晚期,何姓人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了广东。唐朝的时候,第二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了,何姓大规模地进入江西、福建、浙江。明朝末年,有一个姓何的人到了台湾,从此何姓在台湾也有了。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其实一点不奇怪,大家想,今天咱们任何一个姓,在商代的时候才几个人?今天我们讲一个再小的姓都是几十万人,大姓都是上千万。你再往前推几千年,恐怕就几个人是这个姓。

庐江何氏这一支,从东汉末年到南朝,大概300多年间,不算野史记载,仅见于正规史籍的居然有十代48个人。这只是一个地方的一支,而当时庐江何氏没多少人,居然连续十代有48个人名列正史,这是不得了的事情。何氏人才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前面提到过一个美男子叫卫玠,长得珠圆玉润,对吧?那跟他齐名的美男子是谁呢?傅粉何郎——脸上像扑着粉一样的何郎。这是很有名的一个典故,说的就是何晏。何晏哪年出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是公元249年被杀的,河南南阳人。他是三国时魏国著名的玄学家、汉朝大将军何进之孙。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何晏是何进的侄孙。反正,总归就是何进他们家人。何家很厉害,出了很多大将军。何晏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妈妈尹氏夫人后来嫁给了曹操,成为了曹操的妾。曹操气量很大,既然娶了尹氏,就把何晏收为了养子。何晏很受曹操的宠爱,少年的时候以才华著称,好老庄,还娶了一个曹魏的金乡公主。因为他也算是曹操的儿子嘛,待遇跟曹丕差不多。曹丕称何晏为什么?假子,也就是假儿子。我们现在民间的叫法叫拖油瓶,是他妈带过来的。当时的皇帝知道何晏比较浮华——非常有才华,但是很浮,虽是个才子,但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就没有给他官做,只给了一些荣誉称号,没有给他实职。

正始年间(240—249),曹爽当政,何晏党附曹爽,一下子当了很多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列侯,日益权高位重,后来就被司马懿杀了,而且灭了他三族。要说何晏这一辈子结局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长得太漂亮了,招人嫉妒招人恨。

现在咱们看到一个美男子往往会羡慕他。可是大家别忘了,有多少人羡慕就有多少人恨,所谓羡慕嫉妒恨都是连着的,何晏就是被羡慕嫉妒恨的一位。

何晏他漂亮到什么地步?皮肤洁白、细腻,无与伦比,平时也喜欢打扮,特别好穿别致的衣服。魏明帝说:“我没见过长得那么白的男人啊,怎么那么白呢?”底下就有羡慕嫉妒恨的人说:“他哪有那么白,都是因为脸上涂了好多粉,所以才那么白啊。”魏明帝说:“哟,也是,这么着,我要看看他到底涂了粉没有,到底涂了多少。”这魏明帝也够损的,有一天天特别热,魏明帝说:“何晏,你过来,赏你一碗热汤面吃。”皇帝赏面那不能不吃啊,于是何晏开始吃面,天又热,面又烫,吃得大汗淋漓。魏明帝一边看一边想:“如果抹粉的话,肯定得露馅。”何晏一边吃一边热得拿袍子袖子擦脸。结果怎么着?擦完以后一捋,更白了。魏明帝这才知道,这个人是真白,天下第一白的人应该就是何晏了。所以就有了这个成语“傅粉何郎”,意思就是,他没抹过粉,天生的白。

何姓在今天排在中国姓氏第几位,大家猜得到吗?18位。很厉害的,所以是个大姓,比咱们想象的大吧?人口1300多万,抵人家欧洲一个小国家的人口了,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6%。换句话说,100个人里至少有一个姓何的。

2、姜子牙的后人

说到姜姓,很多人都知道是姜子牙的后人。但没有人会想到,姜姓其实和吕姓有很大的渊源,两个姓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人们大多以为姓吕的人不太多,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吕是个大姓。

吕的第一个起源是姜姓——炎帝之后,是以国为氏,始祖是我们都知道的齐太公吕尚。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就一个吕尚代代繁衍至今几千年,生出100万人没什么神奇的。

第二,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的时候,追随人当中有一个人叫魏犨——魏武子。后来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魏犨就被封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被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叫吕,一个地方叫厨。被封在吕地这一支魏犨子孙就以地方为名,改姓吕。

还有兄弟民族改姓的。北魏孝文帝的时候,代北(今天山西北部一带)有一支鲜卑族叫叱吕,后来叱吕氏就改成了吕氏。如今鲜卑族早已经没了,早已融入到咱们民族大家庭里,因此这一支现在已经分辨不出来了。姓吕的朋友如果老家是山西北部或者偏北的,那么你的血缘就又多了一种可能。

同时,满族、黎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都有吕姓。至于吕姓具体是怎么融入这些兄弟民族的,有的说能得清楚,有的就不一定能说清楚了。

吕姓的迁移非常频繁,因此分布广泛。我们知道,历史上以同一个姓氏为名的国家通常不会只有一个,尤其小国家,封了一个灭掉,再封一个再灭掉,如此循环往复,以同样姓氏命名的国家位置可能完全不同,吕国就是这样。过去历史上就有两个吕国,最早的吕国在南阳,后来的新吕国就在新蔡了。虽然都在今天河南境内,但不是一个地方。其中南阳的吕国灭亡以后,它的部分移民迁到了哪里?湖北蕲春;新蔡的吕国灭亡以后,它的移民就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今天咱们的省际观念很强,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各省分得很清楚,但这是今天的行政区划。在过去分的可没那么清楚,只能说这一片是什么国,那一块是什么国,尤其像交界的地方,根本就说不大清楚的。所以我们只能说,新蔡吕国这支遗民流落到了今天河南南部、安徽北部这两省交界处。

在康公失国以前,齐国有一支吕氏已经散居在了韩、魏、齐、鲁之间,这一支有些子孙很早就到了陕西和甘肃。两汉时期,这支吕氏已经遍布河北、陕西、内蒙古。东汉末年很有名的吕范,就带着自己家里人跑到了安徽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三国的时候,蜀汉的吕凯、魏国的吕虔,他们后裔非常有势力,迁到了河东(今天山西永济县一带)。相比咱们好多往南跑的姓氏,吕姓这一支是往北走。

南北朝的时候,浙江、江苏已经有不少姓吕的人。北宋初年,吕姓进入福建,逐渐到了泉州、漳州,后来又有一些从那里移居广东。康熙年间,吕姓开始移居台湾。当然,也开始大量移居海外。

吕姓作为中国的一大姓氏,各行各业都是名人辈出。例如三国时候的大将吕布,还有一些人和咱们今天用的成语紧密相关:“奇货可居”、“一字千金”,跟谁有关?吕不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谁啊?吕蒙。这样的吕姓名人太多太多了。

吕姓在今天的中国姓氏排名中居第43位,不仅位居前100,还排进了前50,人口57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这是很大的一个数字了。

3、史上最巧妙的隐姓埋名

施姓被很多人说成“方也施”,其实更有故事的拆法应该是“方人也”,为什么这么拆分呢?因为施姓和方姓的关系密切,这就涉及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悲情人物。

吕以后就是施姓。

施姓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它的第一个起源是姬姓。春秋时候鲁惠公有个儿子叫尾生,字施父。自此以后他的后代就都姓施了,这是一支。

第二,夏代的时候有一个施国,施国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这一支施氏所在的地方在恩施(今天的湖北省恩施一带),这个地名至今未改,挨着今天的神农架一带。这一支和上面提到的那支,没有任何亲戚关系。

还有一支出自子姓。商代有七族,七族是指什么?七个行业,七种分工。比如说后来咱们讲的士、农、工、商,叫四族,对不对?或者叫四民。商代七族里面有一族的祖先就叫施氏,干吗的?做旗子的。这个职业其实也正是“施”字本来的意思,后来这一些人就索性以职业为姓,成为施姓的一支。

还有一支来自我们前面讲过的方孝孺。前面我们刚讲了方孝孺后人中有一支改姓何的,另外有一支就改姓了施。为什么改姓施呢?施字大家写写看,怎么念?方人也。将施字拆成“方人也”,这非常妙。后来这些人没有再改回去,就世代姓施了。

还有一些,我们都能猜到了,是兄弟民族的汉姓。比如以海螺为图腾的云南白族,大概因为海螺扭来扭去比较像篆体施字,所以就姓了施。再比如,世代居住在沈阳的满族有施姓,还有京族、彝族、苗族、蒙古族、羌族、傣族、怒族、纳西族、傈僳族都有施姓,这些施姓的具体来源就说不清楚了,很有可能就是有个汉族人流落到当地,娶了当地的姑娘,久而久之,他就变成了那个民族的人了,子孙沿用父姓,但可能连汉语都不会讲。

先秦时,施姓主要在山东、安徽一带活动,随后西迁到河南北部,接着南下到湖北恩施地区,从恩施又进入湖南、贵州,其中有一支西迁到四川泸州和云南的洱源地区,就成为西南施姓的主要来源。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姓施的很多,就是这么来的。

安徽古施国南下的一支,是施姓当中最重要的一支,这一支在唐代已经在浙江湖州形成了望族。到了唐宋,施姓遍布江南各地。这个原因我再三解释过,道理很简单,只要一家迁过去,繁衍几十年以后再看,就蔚为大观了。

宋元明600多年间,施姓人口主要是往东南地区迁移,苏、浙、赣、闽等地都是施姓比较多的地方,西南还有一些。北方姓施的不多,不是施姓的主要聚居地。

施姓人物多了,我就随便举两个,一文一武。

文的——施耐庵(1296—1371),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在苏州,写就了大家都知道的名著《水浒传》。

武的——施琅(1621—1696),祖籍福建晋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施琅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降清以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谥号襄壮。没有施琅,康熙收得回台湾吗?很难说。最起码收回台湾的历史进程就完全不一样了。

施姓在今天排进了中国姓氏前100位,第97位,人口210万,占全国人口约0.17%,换句话说一千个人里就有一个姓施的。

4、出了打油诗鼻祖的姓氏

张姓很普通,我们介绍这个姓的时候常将其拆成“弓长”二字,顾名思义,其得姓来源最早是和制造弓箭的人有关。如果说张姓起初是和武相关,到了后世张姓又和文扯上了关系——通俗的打油诗就是张姓人发明的,是谁呢?

接下来是一个超级大姓——张。

张姓的来源跟我们讲的“弓长张”还是很相关的,是黄帝之后挥的后代。挥是干吗的呢?弓正(古时官衔名)。一听就知道了,做弓箭、制造军械的,用现在话讲就是装备部的一个领导。后来他的后人就以职业为姓,改姓张。因为这一支一直住在青阳(今天河北清河县东),所以被称为河北张氏。这是张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另外一支也是黄帝的后代,但是不像挥与黄帝血缘那么近。这一支的祖先是谁呢?晋国一个叫解张的大夫。这个大夫字张侯,所以他的子孙就姓张了,跟做弓箭没什么关系。这支张氏历代都在晋国当官。公元前403年,历史上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给分了。于是,解张的子孙除部分留居当地以外,大部分就开始随三国都城的迁移而迁移,逐渐分成了山西、河北、河南的张氏。所以河北张氏除了挥的后代,还有一支就是解张的后代。这两支有着很遥远的血缘联系。

第三种,出自赐姓或者是改姓。比如云南的南蛮部落有个首领叫龙佑那,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就赐其姓张。当时有些兄弟民族没有姓,动不动就爱赐姓的诸葛亮就说:你们这一片的人姓什么,那一片的人姓什么。这就是云南这个部落张姓的由来。所以云南的张姓除了外边迁进去的,还有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南方当地人。还有很多张姓是自己改的,最有名的是谁呢?魏国的大将张辽。这人本不姓张,而是姓聂。

还有很多兄弟民族,像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民族当中的好多人因各种原因而改姓了汉姓张。

韩、魏、赵瓜分晋国之后,张姓人口就开始散到三个诸侯国。根据记载,晋朝的时候,中原的张氏已经开始迁到福建了。唐高宗年间,跟随着陈政、陈元光父子,中原张姓大规模地往东南沿海走,参与开发了漳州、泉州。后来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一带的一支张姓随同前往。渐渐地,福建张氏就成为张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初开始,闽、越的张氏就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来又到海外去谋生。

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当然在别的民族当中也有,也很复杂。作为顶级的大姓,张姓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大家翻开《二十四史》,哪一部史里面没有姓张的?讲不胜讲。所以我就不讲这些非常堂皇的人物,来讲一个大家不太知道的人物。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人特别喜欢写古体诗,诸如七律、绝句之类。但是现代人和传统文化毕竟间隔得比较远,所以写出来的往往是打油诗。可是大家知道么,打油诗不是新东西,唐朝就有了。谁发明的?一个姓张的人。谁呢?张打油。张打油是河南南阳人,其真名不为人知,人们都叫他张打油。关于他的身份,一种说法是个读书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游民,反正没什么名气。但是这个人特别会写诗,他写出来的诗跟当时李白、杜甫的诗都不像,有点像顺口溜,因为他叫张打油,人们就称他写出来的为“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打油诗是《咏雪》。这题目多好啊,怎么写的呢?

有一天,南阳一片大雪,千里冰封,到处白茫茫一片。有人说:“哎,张打油,来首诗。”张打油说:“行,我来一首《咏雪》,就四句:‘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江山一笼统”,到处都是白色的,所以说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雪一掉进井水里就化了,显得井上有一窟窿;“黄狗身上白”,黄的狗,雪给它盖住,变白狗了;“白狗身上肿”,白上加白,狗肿起来了。这首诗很有名,是中国第一打油诗,多么棒的一首诗!现在咱们写古体诗的人,绝大多数都只能写成打油诗的水平,那可是要奉张打油为祖师爷的。

家里有茶缸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茶缸外壁上老有一些格言,其中好多都印有一首《百忍歌》。说的是要忍耐、忍是福之类的训诫。其实,《百忍歌》是张氏的家训,是隋唐时以治家有方著称的张公艺的作品,意思是说:人在不如意的时候,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多忍一忍。我建议大家多看看这个张氏的家训,对于我们的修养大有好处。

张姓在中国姓氏里排名第三位,人口8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79%,这可是不得了的。换句话说,100个人当中有将近7个姓张,这当然是超级大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