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32025800000006

第6章 朱秦尤许

朱、秦、尤、许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姓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在这些姓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不但如此,这些姓氏中名人辈出,很多人至今还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成为一些堂号的来历,这四个姓分别都有哪些著名的堂号呢?

1、杀不死的朱姓铮臣

朱姓是比较显赫的姓氏,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朱姓称帝的就有21个。朱姓大族“折槛堂”的始祖朱云有着怎样刚烈的事迹呢?

《百家姓》里接着蒋沈韩杨的是朱秦尤许、何吕施张。你看,真是句句押韵。

朱姓是中华大姓,来源极其复杂。

一个来源说是颛顼帝之后。颛顼帝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大致相当于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或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这一带,在当时是比较偏东的,是鲁国的附庸。这个国家被灭了以后,其后代是怎么改姓朱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邾国后代因为国家被灭掉了,土地没了,所以就把耳刀(我们今天这么说,其实是“邑”字旁)旁给拿掉了,变成了朱;第二种说法认为因为邾国诸侯的旁系子孙为了表示和嫡长子的区别,就把耳刀旁给去掉了。总之,朱姓最重要的一支就是从邾过来的。

第二个来源是祁姓,是尧帝的儿子丹朱之后,后来的子孙就以朱为姓。

还有一个来源是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但是是庶兄,不是嫡兄,他有个裔孙叫朱晖。这位裔孙本应姓子,因商朝灭亡而改为姓朱。

其他的就是兄弟民族改汉姓了,比如鲜卑族的朱可浑氏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改为朱氏。

朱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这一片,比较偏东。后来随着战乱,开始南迁。唐朝末年有个叫朱葆光的迁到了湖南,这是比较明确的。东晋的时候还有一个叫朱玮的,从河南迁到了今天的江西,这一支后来出了朱熹。

所以,朱姓很早就分布到了全国各地。在历史上,朱姓的南方色彩很明显,一直是南方四大姓之一。到了明朝,朱姓成为了国姓,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个地方当王,所以朱姓散布全国,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显赫的姓氏。朱姓中称帝的就有21个人,这点是跟李姓、刘姓有一比的。

说到朱姓的辉煌,我们从堂号也可以看出一二,例如白鹿堂。如果你遇到一个朱姓的人,问他是朱姓哪个堂的?他回答说:“白鹿堂。”那就说明他是朱熹的后代,因为这个堂号就源于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再例如居敬堂,“居敬”就是要求一个人平时要非常端敬,要有一种“敬”在身上。朱熹讲学时候曾用“循序渐进、居敬持志”作为教学宗旨,居敬堂这个堂号就是由此而来,因此居敬堂这支中也有朱熹的后代。

朱姓还有一个很常见的堂号叫折槛堂,其中人数众多。这个很奇怪的堂号是什么来历呢?要说明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传说中的典故了:“朱云折槛”。汉代时有一个叫张禹的奸臣,权倾一时,谁也惹不起。可这么大个人物竟然就被一个叫朱云的小官给参了——这个朱云官不大,也就是槐里的县令,居然就上奏本要求皇帝杀张禹。当时的皇帝汉成帝是很宠幸张禹的,一听这奏本,立马就怒了,当即下令把朱云拖出去斩首。这个朱云太有意思了,一看皇帝要拖他出去杀头,还面不改色,继续滔滔不绝地向皇帝陈说张禹的罪状,大讲一定要杀张禹的道理。这时,刽子手已经拎着刀进来要把朱云给拖走,朱云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啊,被刽子手这一拖就倒地了。倒地以后的朱云太绝了,依然用手扒着门槛,还在说:“皇上,您一定得杀张禹啊,留张禹祸国殃民,杀了张禹国泰民安……”刽子手一看,太没面子了,一个文弱书生都拖不动。皇帝更火了,让赶快拖出去砍了。可无论刽子手怎么拖,朱云就是不走,死扒着门槛,一边扒一边说张禹必须要杀。到最后,朱云把门槛都给掰断了,刽子手也累得没劲了,两个人都倒在了地上。皇帝一看:哎呀,这个人太忠心了,不畏强权。于是下令:这事儿就算了吧,不要杀了。并且奖励了朱云。过后,大家一看,皇宫里门槛被朱云给掰断了,于是跟皇帝说:“咱修一修吧。”这个蛮昏庸的皇帝这个时候倒挺清醒的,说:“不要修了,就让它留着,可以让我检讨自己,多听忠言。”并且号召官员们都向朱云学习。所以,朱氏折槛堂一支基本上就是朱云的后代,这是很清楚的。

朱姓现在在中华姓氏里排名第13位,一共16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也是个大姓。

2、秦姓出了个日本首相!

提起秦姓,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秦朝。事实上,秦姓和秦始皇还真有点关系。甚至有一位日本首相都自称为是中国秦氏的后裔,他是谁呢?

接着朱姓的又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姓——秦。秦姓的来源不算太复杂:

第一,舜。舜帝有七个朋友,其中有一个叫秦不虚,那么说明舜的时候就已经有秦姓了。

第二,嬴姓的后代。秦国位于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秦国灭亡以后,嬴姓便以秦为姓。所以我们现在不大能见到姓嬴的,因为嬴姓基本都改姓秦了。

第三,源于姬姓。周文王有个后代封在一个叫秦邑的地方,其后人也就以封地名为姓,改姓秦。

另外就是其他民族的改姓,比如蒙古族穆奇德氏、女真族的抹捻氏以及满族的穆颜氏,都改成秦姓了。

秦姓里边最奇特的一支是来自欧洲,估计这一点很多姓秦的朋友也不一定知道。在中国古代,罗马帝国被称为“大秦”,当时曾有罗马人通过陆上或者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代慢慢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后来也就舍弃原来姓氏,改姓秦了。这一支说起来血缘就完全是欧洲人了,既不是咱们过去历史上的兄弟民族,也不是汉族,非常特殊。

在中国,秦姓主要分成两支。西北的一支在甘肃天水,多少和秦始皇家有点关系;另外还有一支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有意思的是,西北的皇亲国戚那一支的子孙不太多,后来并没有成为秦姓的主干,而东部和东南部这支姬姓的黄帝后代反而枝繁叶茂,成为秦姓的主流。大约在秦汉之际,随着秦朝灭亡,大量嬴姓四处逃散,魏晋南北朝时,很多秦姓已经开始迁往南方江南一带,这样说起来,秦姓散布全国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

不仅如此,秦氏在日本也是一个古代氏族,这一点从流传至今的一些传说中就可以发现蛛丝马迹。根据日本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秦始皇的后代弓月君(又名融通王)渡海到了日本,并在此定居。雄略天皇以后,这支秦姓已经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其中一个叫秦河胜的人成为了圣德太子的宠臣,宠信到什么地步呢?让他负责建造了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广隆寺。后来,秦姓演变成了一个在日本非常有名的姓——羽田。大家都熟悉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曾经在公开场合说:“我是中国秦姓的子孙。”承认自己是秦姓后裔。可以说,这是一支现今已经完全融合到日本民族当中的秦姓。

与秦姓相关的典故太多了,比如现在我们说一个人病重,经常这样讲——哎呀,这个人病入膏肓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大家都用,但是这四个字最早是谁说的?很多人不知道。不是名医扁鹊,也不是神医华佗,而是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医生秦缓。

还有一个秦姓朋友都不大愿意听的典故——关于油条别名“油炸鬼”的由来。为什么在杭州等地管油条叫“油炸鬼”?就是因为大家恨秦桧。当年秦桧杀害了岳飞,杭州当地的人非常痛恨秦桧。因为在江浙话里“鬼”和秦桧的“桧”是一个音,人们就拿面粉做成一个人形,把它当成秦桧,然后放油里炸,炸完了吃,并给这道食物起名叫“油炸鬼”。前一段有一种说法,说发现了秦桧的遗嘱。很多秦姓子孙希望这个遗嘱的出现能够让大家对秦桧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当然这个还要看进一步证据的发展,现在还不好说。

秦姓在今天排在中华姓氏第74位,人口320万,约占全国人口0.26%。

3、尤氏子孙,代代名人

由于人口多少不一,每个姓氏的大小也不一样,尤姓就是一个小姓。不但小,还很年轻,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尤姓在历史上经历过哪些波折呢?

接下来是尤姓。

尤姓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姓,跟《百家姓》里其他姓相比,尤姓存在的时间很短,至今只有1100多年。也就是说,根据现有的史料,宋朝以前尤姓是不存在的。

尤姓的来历非常有意思。五代的时候,王审知建立了闽国。闽人的沈姓因为和王审知的“审”字同音,为了避讳,就去掉了三点水,改成了形似的尤。所以,尤、沈是一家,许多尤姓人都把沈姓的祖宗认作自己的祖宗。

第二支尤姓出自仇姓。尤和仇古音相同,而且都是一个意思。例如“自招怨尤”这个成语,意思是你不要自己去惹事,不要自己招来仇人。当然仇姓也不是大姓。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是,尤姓虽是一个年轻的姓,而且人口也不多,但是这个姓氏在兄弟民族当中却有很多。比如在满族和赫哲族当中就有尤可勒氏改姓为尤;姓尤的回族朋友,其伊斯兰教名本叫尤素福;另外台湾原住民、蒙古、佤族、苗族、羌族都有姓尤的,大多是因为原姓氏和这个字发音相近而改为尤姓。

我们讲过,北宋的时候,尤姓很少。根据《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的时候,泉州晋江有一个叫尤叔保的人。其后一支从福建晋江一带迁到了江苏无锡,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尤叔保的儿子尤大公、孙子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和尤梁,尤袤的儿子尤慨,尤袤的孙子尤育、尤耀,尤袤的曾孙尤冰寮,前前后后大概六七代人全部载入史册,个个青史留名,十分了得,被尊为“无锡尤氏”。

元兵南侵的时候,宋兵节节败退。此时,尤姓族人在无锡已经是望族,起源福建的其他尤氏开始南迁到广东等地,后来又跑到了湖北、湖南山区,还有部分从沈姓改来的尤姓人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往北进入山西。跑到山西的这一支后来还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分散到了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尤姓在今天的福建、广东潮州、江苏特别多。还有一些迁居到国外,世代繁衍,例如今天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南部一个叫美托的地方,就是一个尤姓的聚集地。菲律宾还有一位了不起的电脑编程人员叫尤符西,他创造了拼音编码系统,老家就是福建晋江。

尤姓那么年轻,人数当然不多,但是人才很多。像南宋四大家里排在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之后的尤袤,就是前面提到的“无锡尤氏”里的尤袤。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尤侗也是无锡人。现在的“无锡尤氏”人也不多,是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尤姓在今天要说小也不小,它排在全国姓氏第163位,人口有8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0.064%。由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中华民族的繁育能力,1100多年前才有的姓,到今天已经80多万了,真不得了。今天尤姓人数比较多的河南省。但是请注意,尤姓在台湾排进了前100名,排在第84位,因为当年很多福建人渡海到了台湾,而尤姓毕竟在福建多一些。

4、古人也是视觉动物呀......

容貌与才华那个更重要,古人也会有这种问题。三国时的许允便遭遇了这种两难的抉择,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最终的选择正确吗?

紧接着尤的又是一个古老的大姓:许。

许的第一个来源是姜姓,是以国为氏。周初,有一个国家封在了许,名为许国。许国被楚国灭掉以后,子孙便以许为氏,这是许氏的正宗。

另外,出自姬姓,是了不起的许由之后。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人,尧舜时期的高士。尧帝非常敬重许由,敬重到什么地步?希望把帝位传给他。但许由十分贤良,知道尧帝的想法后赶紧躲了起来,隐居到箕山去耕食,躲着不出来了。尧帝一看,既然许由不愿意为帝,那么就请他来当个大官吧。可许由还是不干,为了表明心意,他做出了一件事情——跑到水边上洗耳朵,意思是说,我把耳朵洗干净,你别让我听到这句话。这就是成语“许由洗耳”的由来。许由洗耳是听了一番话,要把它洗出来,洗耳是为了不听。而今天还有个成语“洗耳恭听”的意思则是:哎哟,我耳朵里是不是有点东西呀,怕您的话我没听清楚,为了表示恭敬,我把它洗干净,拼命听。意思完全不同了。

另外,兄弟民族当中也有许姓。

所以,许姓的来源相对不复杂,主要是姜姓之后、姬姓之后,姜姓就是许国诸侯的后代,姬姓就是洗耳朵的许由之后,剩下的就是来自于兄弟民族的。

许氏的发源地大家都猜得到,是河南许昌。战国的时候,许国因为地域狭小,就一直受到郑国、楚国的逼迫,不得不往河南、安徽一带迁移。许国被楚国灭掉后,许国的后人就迁到了湖北、湖南。当时战事频仍,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四处躲藏,只要哪里不打仗,就往哪里躲,哪里可以跑,就往哪里去,还有一些许姓人一直向北迁移。

到了秦汉之际,许姓已经遍布现在的河南、河北,后来也有一些去了福建等南方地区。到了明代,许姓人氏中最早迁到台湾的有两个,分别叫许冲怀、许申,直到现在台湾姓许的也很多。迁往广东、广西、福建的很多许姓人本是中原的汉族,他们跑到深山里定居后,就慢慢地和当地民族融合了,现在就变成了侗族、壮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说起来,许姓往深山里跑,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战乱,第二个则是受许由的影响——许由是隐居在深山里不出来的圣人,他是许氏家族的骄傲嘛!

许姓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例如《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没有《说文解字》,今天我们汉语言文字怎么研究啊?古文都没法读。可见许慎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

再例如三国时还有一位大名人许邵,特别擅长给人下评语,他和他的党兄许靖一起办了一个讲坛,常在每月初一发表评价,用一两句话把一个人概括出来,这在当时叫“月旦评”。其中,他对曹操的概括最为精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个评价连曹操自己都觉得说得挺好,入木三分。许劭也算得上是许家的一个大才子。

还有一句我们经常吟诵的诗——“山雨欲来风满楼”,谁都会吟,但这句诗的作者很多人不知道——唐代诗人许浑。

许姓留给我们最有教育意义的一个典故,我要单独举出来——许允的故事。

许允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风流倜傥,非常有名。据《魏氏春秋》记载,他娶了个太太,姓阮,非常贤德,但是长得很难看。难看到什么地步呢?“允始见愕然。”许允第一次见的时候,吓了个半死:我天,怎么长成这样?“交礼毕,无复入意。”拜完堂以后,新郎官不入洞房,在门外头待着。这个阮氏夫人对嫁的这个夫君当然比较满意了,这夫君怕见她,得解决问题啊,于是她就派贴身丫鬟去看看为什么夫君不进来。丫鬟去一看,很快就回来了,她告诉夫人说:“有客人来了。”夫人说:“谁啊?”她说:“姓桓。”夫人一听,就说:“是必桓范。”——真厉害,马上就知道一定是当时的名士桓范。然后她说:“将劝使入也。”桓范一定会劝我的夫君进来。果然,桓范就跟许允说:“你不对呀,你不能躲在门外头,你躲不过去的,对吧?而且你也不能躲啊,对你太太不尊重,你要进去。”桓范是大名士,许允也是大名士,两人彼此非常敬重,果然就被劝进来了。进是进来了,可许允看着她实在是不舒服,稍微坐了一坐,站起来就要走。阮氏夫人就拖住许允的裙子(当时男人皆穿裙子),不让他走。许允被拖着走也走不得,气死了,又不愿意看她,一看到她就怕,就问:“妇有四德,卿有其几?”过去对传统妇女有四个要求——德、言、容、工,也就是道德、言语、容貌、女红。许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女人要有四样东西,你有几样?话语里透着很大的不满意。结果夫人说:“新妇所乏唯容。”我缺的就是容貌,长得不好看。这真是个很了不起的女性,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我就长成这样了,你怎么着?接着她也将了许允一军:“士有百行,君有几行?”士大夫、读书人应该有一百种好的行为,你有几种啊?许允多骄傲啊,答曰:“皆备。”都有,啥也不缺。这个时候夫人火了,说:“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为皆备?”君子首先就要有德,你好色不好德,嫌我没色,你还有德呢?还好意思说自己啥也不缺!许允毕竟是了不起的人,不一般,听妻子这么一说,知道自己错了,非常惭愧。据后来史籍记载,“雅相亲重”,夫妻两个人非常好,相敬如宾,彼此尊重,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名字也厉害,一个叫奇,一个叫猛。而且,因为夫人非常会教育人,两个孩子一直名声很好。

许允因为太高傲,后来被权臣司马师杀掉了。被杀之后,他的门生跑来告诉师母:“先生被杀了。”这个时候夫人正好在纺纱。一般女性听到这样的消息会怎么样?肯定大惊失色:“天啊,谁杀了我家老公啊?这可怎么办啊?”而她却神色不变,回答说:“早知尔耳。”我早就料到了。门生让师母赶紧把许奇、许猛两个孩子藏起来,而夫人却讲:“无预诸儿事。”跟这两个儿子没关系。后来她就带着两个儿子搬到了许允的墓旁边住,给许允守墓。司马师杀掉了许允,心里还不踏实,心想:这两个孩子的名字太狠了,一个叫许奇,一个叫许猛,如果这两个孩子像他的父亲那么出色,将来长大了肯定会给自己增加事端。就派钟会来看,准备把两个人都杀掉,斩草除根。许奇、许猛一听说这个消息,就跟妈妈说了,阮氏回答:“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会语,便自无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不可数问朝事。”意思是说:你们两个是好孩子,但是,没有多少了不起的才能,别以为你们有点名声,就敢跟你们爹比。钟会不是来看你们吗,你们就“率胸怀”,敞开了跟钟会谈。没有什么好担忧的。就你们这点本事,敞开了谈也不如你们爹啊,人家不会杀你们的。只是要记得别向钟会打听朝廷里的事儿就行了。两个孩子照此办理,果然平安无事。这就是有名的“许允之妻”的故事。

许姓今天排第28位,人口约73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