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
32026800000002

第2章 皮卞齐康

无论姓氏大小,都曾出现过自己的风云人物,足以使自己的姓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为后世子孙津津乐道。皮日休在唐时就指出了封建政权的哪些诟病?卞和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使天下第一美玉重见天日?齐家祠堂的对联,“周华芳躅遍天下,莘夫医名满乾坤”,指的是哪两位齐姓人的传奇故事?上海的静安寺、龙华寺和康姓人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北方话“皮实”原来出自御林军

“这孩子真皮实”,这句经常用到的俗语就暗藏了皮姓的一个来源,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唐公民皮日休为什么要投奔黄巢,能简单认定他“晚节有亏”吗?

皮姓的起源也很复杂。

第一,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周王室有一个大夫,名叫樊仲皮,就是建立樊国的仲山甫的后裔,他的后代就以先祖的名字为氏。古代的樊国在哪里呢?在今山西河津市一带。皮姓出现得很早,是个不小的姓。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干脆在山西河津这一带立了个县,叫皮县。这一支是皮氏一族最初的起源,所以很多皮氏人说自己的老祖宗是樊仲皮。

第二,也是源于姬姓,但是出自于战国时期郑国的大夫子皮。子皮是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这支皮氏后来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一带发展成望族,因此又称下邳皮氏。

第三,源于官位。古代西周时期有一种官职叫皮工,也叫兽工,殷商时开始设置,是天子六工之一。天子六工,指职掌六个部门的工匠之官,分别是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到了西周时期,兽工改称为皮工,是管给天子做皮制品的,他们的后代就姓皮氏。

第四,源于子姓。春秋时期,宋国有个贵族大夫叫戴叔皮,他的后裔也姓皮。

第五,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叫有熊氏,他后来到越国去当大夫,死后被追封为景皮公,他的儿子就叫小皮公,他们的后代也姓皮。

还有一个源流比较有意思,源于乌蛮族。唐朝时,在云南一带有个南诏国,在历史上很有名。南诏国的第四代国王叫皮逻阁,他的后代里边有几个孩子,就有用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汉化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虽说这一支也姓皮,但并不是汉族。在今天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瑶族、苗族里边的皮氏,基本上都是这一支的后代。

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晚,起源于契丹族。辽国君主有一支心腹军队叫做皮室军。皮室,是古契丹语,意思是“金刚”。皮室军是辽军的核心组成部分,又称金刚军,战斗力很强,一共大概6000多人,后来分成了左皮室、右皮室、北皮室、南皮室、黄皮室,每支1000多人。今天的北方话中经常说“这孩子真皮实”,就是特别健壮、经折腾的意思,恐怕就是来源于此,就像今天北京话里的“胡同”是源于蒙古语。皮室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名称为姓氏的,就叫皮室氏,后简称皮氏。所以,这一支皮氏是从宋代以后才有的,而且是契丹族。

此外,还有源于蒙古族、满族的。所以,皮姓的来源也很复杂。

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皮姓的族人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很多著名人物。比如东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都非常赞扬的一个人叫皮容;北魏王朝里著名的将领皮豹子;北齐时期善于骑射的皮景和;研究春秋史的著名学者皮元等等。

隋唐以前,在江苏、山东交界的下邳皮氏很旺,甘肃天水的那一支也很旺。明朝时,天水的那一支迁到了湖南澧县,始祖为皮华五,今天已有4万人。澧县皮氏在湖南、湖北这一带广为繁衍着。一个老祖宗,生生不息,几百年以后,就能生下几万人,皮氏就是个例子。

皮氏的族谱相当完备,所以我们可以说得非常细。比如,重庆垫江的皮氏,就是从天水迁过去的。宋太祖的时候,皮远修率领部分族人迁居到湖北的麻城和孝感。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皮思明、皮思通兄弟两个,奉诏从湖北黄冈率领皮氏族人进入了四川。这都能在家谱上查得很清楚。

皮姓不是大姓,但是名人众多。

皮日休,号鹿门子,襄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出身贫苦,但是从小立志于功名。曾在苏州一带当过官,后来被黄巢俘虏。黄巢称帝以后,他又担任过黄巢的翰林学士。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讲,这个人晚节有亏,所以他的好多贡献到今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知。我随便介绍他说的两句话,大家听听有没有道理。比如,“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意思是古代设置官吏,是驱赶强盗的,今天设置官吏,就是让他们做强盗的。再如,“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意思是古代当官的人,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负担,所以他忧天下,他背着天下在做官;今天当官的人,却成了天下的负担,所以天下人忧之。可见,皮日休是很有水平的人,其诗文反映了对当时封建统治的不满。

皮锡瑞(1850-1908),也是号鹿门,湖南善化人,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经学家。这个人很开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他对《马关条约》感到非常愤怒,就讲“变法不可缓”。1898年担任过南学会的会长,主讲学术,表现了对救亡图存的热情。戊戌政变以后,清政府革掉了他的举人身份,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晚年一直教书。皮锡瑞是晚清经学大家之一,所著《五经通论》《经学历史》是经学的入门书。

根据我手头有限的资料,皮姓在1987年排在第276位,而在2006年的统计中,前300位里边已经找不到皮姓了。皮姓到底有多少人,我也没找到资料,无从得知具体数据。

典故“取其中”是这样来的

卞、曹、庄、严为什么在一些地方至今还互不通婚?曹操善用人才,娶妻同样眼光不俗,卞夫人出身娼门却以贤德成为天下美谈,因为她一个人,竟然成了卞氏家族大发展的转折点。

接下来是卞姓。这个卞很麻烦,因为它有两个写法,其实还有个写法是“弁”,只不过今天都写成“卞”了。

卞姓的第一个源流出自于姒姓。夏王朝有个名士叫卞随,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他的后裔子孙就分成了两个姓:一个姓卞,一个姓随。而“随”姓后来有很多简化成了隋唐的“隋”,非常复杂。

第二支源于姬姓,是周文王的第六个儿子叔振铎。西周初年,周武王把曹(今山东曹县)赐封给弟弟叔振铎,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姓氏,成曹氏一族。春秋初期,在曹叔振铎的旁系子孙中,出了一个大勇士,被封在卞邑(今山东兖州、泗水一带),时称卞庄子。后来,卞庄子的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有姓庄的、姓卞的。到了汉朝,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姓庄的就改成了姓严。因此,曹、卞、庄、严四姓当中,有一部分是源出一脉的。今天,山东、江苏一带,仍有曹、卞、庄、严四姓不通婚的习俗。

源流三,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吾融之后。因为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县东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

第四,源于官位。西周时期有一种官职叫弁师,是管礼仪的小官,专门掌管君主在祭祀活动中戴的帽子,职务很清楚。所以,可以看到,“卞”和“弁”都是象形文字,特别像一个人端着一个帽子,这就是它的来源。在卞师和弁师的后代当中,就有很多人姓卞、弁,也有姓师的。

源流五,源于芈(mǐ)姓,是楚国的大夫卞和之后。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卞和的,他因献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后面我还会介绍。

其他还有的源于满族、蒙古族等。可见,每一姓都很复杂。

在3700多年前的夏朝末年,就有姓卞的名人出现了。秦汉年间,部分卞氏族人南迁到了山东北部和江苏南部。汉代,已经有卞姓居住在济阴郡一带,并形成郡望。

魏晋南北朝是卞姓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的夫人姓卞,卞氏族人一下子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曹操的形象不好,戏文里都是白脸奸臣。卞夫人可不是,她以贤德而享誉天下。中国古人分得很清楚,老公的账归老公,老婆的账归老婆。随后,卞姓开始多了起来。

然后,卞氏族人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开始散散布各地,大批迁往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唐末五代的时候,四川才看到姓卞的。宋元两代,卞姓向福建、广东迁移。明朝初期,洪洞大槐树移民里也有卞氏。

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山东等地的卞氏开始闯关东,进入东三省。今天卞氏族人散居全国,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最多。

卞姓不是大姓,但对于卞氏的很多人物,大家是不应该忘记的。

比如,他的得姓始祖卞随。当时商汤准备去讨伐夏末暴君桀,去找卞随商量,说我要讨伐桀。卞随说,这个事情跟我没关系,你别和我商量。灭掉了夏朝以后,商汤曾经想把天下让给卞随,可见卞随当时的名望。卞随说,当初你自己定计划讨伐桀,装模装样找我商量,你当初是不是想把谋反的责任叫我给你分担一点啊?我根本没参与。今天你得了天下,又扬言要让给我,你是不是想标榜自己没有独占天下的野心啊?我真不幸,交了你这个朋友。随后卞随就投河自尽了,因为他的心思太密,看不过,就不活了。

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和氏璧的发现者,以献玉而著名。《韩非子》里边就有记载,他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认为他骗人,就砍掉了他的左腿。后又献给楚武王,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还认为他骗人,就砍掉了他的右腿。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这块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流出来变成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原因,卞和说:我不是哭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美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却被当成欺君之徒,本无罪而受刑辱。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玉,才终于发现是一块非常好的玉。今天喜欢玉的朋友都知道,最好的玉叫籽料,和田玉就是籽料,外边有皮,看着像一块鹅卵石,里面才是翡翠,你要切开才能知道其价值,一刀下去,没准还是石头。所以和氏璧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常用来比喻怀才不遇。还有一件事情大家未必知道,“完璧归赵”的“璧”就是和氏璧,见于《史记》第81卷。所以,卞和又引申出来一个成语——完璧归赵。

曹操的夫人卞氏出生于娼家,20岁的时候被曹操纳为妾,她并不是曹操的原配和正房夫人,跟着曹操历尽苦难。董卓乱政时,曹操弃官而逃,袁术开始传言,说曹操被杀了。曹操身边的人一听,也都想赶紧跑。而卞氏虽出身卑微,却很有见识,挺身而出拦住了大家,不让他们有莽撞的举动。所以,曹操对她非常赞赏。丁夫人去世以后,曹操就把卞夫人扶正。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拜为王后。卞夫人为曹操生下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儿子。她一生非常节俭,不喜欢华丽。

卞夫人虽然出身娼家,但很实在。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典故“取其中”,就来自于这位卞夫人。有一次,也不知曹操从哪儿弄来了好几件非常棒的首饰,让卞夫人先挑。你猜卞后怎么说的?她说“取上者为贪”,我拿最好的就有贪心了;“取下者为伪”,取最差的就很虚伪;“故取其中”,我取个中等的就可以了。

卞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今天在《百家姓》的排行榜上排进了前300位,排在第243位,人口38.1万多。还有一个数字是31万多,也就是说人口超过30万,占全国人口的0.024%。

30 年没躺下睡过觉的齐家学者

齐姓不是大姓,但出的人才不容小觑:齐季若,曾荣登科举“龙虎榜”;齐唐,识别麒麟第一人;齐周华,不逊徐霞客的旅行家;齐天觉,为了读书竟然30年不躺下来睡觉。

齐姓的第一个来源,大家都知道,出自姜姓。周朝的功臣姜太公受封于齐,他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所以齐姓的很多族人推姜太公为得姓始祖。

第二,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个大夫叫齐子,他的后代就以先祖的名字为姓,称齐氏。

另外,还有源于氐族、蒙古族、满族、赫哲族、纳西族的。

齐姓起源于周代的齐国,非常古老。齐国,是姜姓的天下,虽然后来被田氏篡夺了王位,但是,这个改朝换代并没有流血。所以,齐姓的子孙基本上留居在了齐国。春秋后期,齐姓开始向河南、河北播迁。秦汉之际,齐姓已经遍布北方,逐渐形成了齐姓的高阳郡望、中山郡望、汝南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一带,十室九空。但是,因为当时北方的齐姓已经很多了,所以齐姓还是保存了下来,只不过开始举族逃难。其中,高阳、中山二郡因为远离中原,所以没怎么动地方,而汝南郡因地处中原腹地,所以汝南齐姓跟中原其他姓氏一样饱受战乱之苦,几经灭顶之灾,无奈只得举族南迁。

唐代的时候,高阳、中山的齐姓得到非常快的繁衍,枝繁叶茂,高官层出不穷。南迁到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的齐姓也发展起来。宋元之际,由于赵构偏安于江南,所以齐姓在南方的分布特别多。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中又有齐姓出现。清朝乾隆以后,因为要闯关东,齐姓开始大规模迁到东北。今天齐姓以东三省和河北、河南最多,占了全国齐姓人口的62%。虽说南方也出现了一些齐姓的世家大族,但是人口并不多。

齐姓比我们想象得要小,但是出的人才不少。齐姓的祠堂里有这么一副对联,“名标龙虎,识辨麒麟”。什么意思呢?唐代有个叫齐季若的,对于这个人今天我们不太熟悉了,但他曾与韩愈、欧阳詹、陈羽为同榜进士。这一榜太厉害了,出的人才很多,光一个韩愈就是“文起八代之衰”,因此,世人称这一榜为“龙虎榜”。今天我们还有这个说法,比如,流行歌曲龙虎榜、电影龙虎榜、电子游戏龙虎榜、博文龙虎榜等。“名标龙虎”,说明齐家出了这么一个人,很厉害。

下联典指北宋会稽人齐唐。这个人从小家贫,但是苦学,曾经在南雄(处于广东省东北部)一带当官,见识很广。当时交趾(今天越南一带)进献了一个麒兽,长得很怪,进献的时候说,这是麒麟。但是麒麟谁见过?即使现在到底什么是麒麟?咱也不知道,学术界有很多人认为四不像就是麒麟,大家也都相信了。当时朝中无人能识,只有齐唐,引经据典,证明它不是麒麟,众人都佩服他学识渊博。这个事在当时很著名,所以齐姓就有了“识辨麒麟”的说法。

此外,在齐姓祠堂里还有一副对联,叫“周华芳躅遍天下,莘夫医名满乾坤”。上联讲的是清朝著名的旅行家齐周华。关于古代的旅行家,最有名的是徐霞客,其实齐周华与之相比并不差,亦是足迹遍及天下。他为人非常正直,后因吕留良的案子,受了磔刑,被凌迟处死。下联“莘夫医名满乾坤”是指宋代的学者齐天觉。这个人家贫,好读书,古人经常拿他作为例子来鼓励自己的子弟要刻苦求学。他勤奋到什么地步呢?我们知道,中国从宋代才开始出现床和桌子,但当时尚未普及,很多家庭仍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前面放一个小几。齐天觉看书累了,就依几而卧,长达30年,没有躺下来睡过觉。他经史子集,无不精通。

齐姓在今天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123位,比我们想象得要小一些,但是也不太小,因为能在中国姓氏中排在100位左右的姓都很了不得。齐姓人口有17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1%。

他把佛学传遍江南

位于西域的古康居国现在早已消失,但它曾是康姓的重要源流,而且对后世的影响极深。江南佛学的创始人一代高僧康僧就来自这个国家。

接着齐姓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姓——康。康姓有以下几个来源:

第一,源于姬姓,即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姬封。周武王分封天下时,姬封最初被封在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周公旦时,又把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为卫君。通过恩威兼施,康叔使商代的遗民化敌为友,对周朝的稳定有着重大的功劳。他的谥号是“康”,其后便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为康氏正宗。

还有一支姓康的,都说自己是康叔的后代,其实不一定,还有可能是出自康居国。康居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家,在撒马尔罕一带,已经出了今天中国的疆界。2100多年前,汉朝声威远播的时候,康居国派了一个王子来到中国,向汉朝表示臣服。这位王子到了中国以后,就落脚在河西(今甘肃一带)待诏。后来就此定居河西,子孙繁衍,很早就融入了汉族,跟汉族没有任何区别了。这一支康姓主要在中国西北一带,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源于姬姓,出自宋朝初期的匡氏。怎么回事呢?为了避赵匡胤的名讳,天下的匡姓人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读音比较相近的“康”。因此,这一支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到明朝,这一支也有人改回去姓“匡”的,但很少。

另外就是源自兄弟民族了,突厥族、蒙古族、满族,以及南方的瑶族、土家族、羌族,这些少数民族中都有康姓。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这个很清楚。秦朝的时候,康姓主要在陕西、山东两地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康姓,很可能是康居国人,他们的后裔为了避战乱,搬到了陕西,并且从此往东南迁移。

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的族人。康穆,曾为后秦河南尹,后率领族人3000多家迁到湖北襄阳的岘南,宋朝为之设华山郡蓝田县,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康穆之子元隆、元抚先后被移民推选为华山太守。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的时候还有一个宁夏灵武人,叫康植,他的孙子康日知被封为会稽王。所以,浙江绍兴出现一支非常重要的康姓。康日知之子康志睦又因功被封为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也成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的主源。今天很多姓康的,你问他老家在哪里?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其实是从宁夏迁过来的,应是北方人。

明代,大槐树移民里边也有康姓,因为这是在北方,有康姓并不奇怪。

从清代开始,闽越的康姓开始发展起来。山东、福建、广东,虽然分得那么远,但这里的康姓基本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这个老祖宗就叫康子元。此后,闽越的康姓人开始迁往台湾,后来又移居海外。今天的康姓,安徽最多,四川第二,甘肃第三,山东、陕西紧随其后。这五个省的康姓占了全国康姓人口的三分之二。

我们大都以为康姓很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只认识一个姓康的,还是偶然认识的。其实不然,康姓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历代都有名人,而且有很多名人不是汉族。比如,康僧会,康居国人,一代高僧。祖祖辈辈住在印度,因为跟随父亲经商,就到了交趾(今越南一带)。10多岁的时候双亲病亡,于是出家为僧。他通天文、谶纬,尤娴经律。公元247年,来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首都建业(今南京),孙权佩服他佛法了得,就为他造了一个塔。因此,江南有了第一座寺庙,叫建初寺,就是今天南京大报恩寺的原址。江苏、上海一带自此开始流行佛法。今天,上海有三大名寺: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玉佛寺比较晚,其中的静安寺和龙华寺就可能是康僧会建的。他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江南从他开始有佛学,慢慢成为佛学的中心。

再举个例子,康昆仑,也是康居国人,唐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号称“第一手”。少年时曾向邻居女巫学艺。在一次琵琶比赛中,败于庄严寺僧人段善本,后拜段为师,尽得其艺。善弹《羽调绿要》《道调凉州》等曲,曾作琵琶曲《玉宸宫调》。

康茂才,明朝的开国大将。本来康茂才是元朝驻在南京的水军元帅,后来跟随了朱元璋,当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这个人在明朝建立以后,发挥自己的特长,筑水坝、搞水利,恢复农业生产,造福一方。

更不要说清朝著名的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康有为了,大家看,他已经是广东人了,所以,康姓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姓。

为什么说康姓比咱们想象得大呢?康姓的排名居然还在我们老钱家前头,排在第92位,人口223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