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掌故
32033600000016

第16章 抗日英雄节振国

节振国(1910—1940),山东武城人,少年时学得少林拳术,精于棍棒,善于纵跳翻跌,练就“蹿缸”轻功,抗日战争时期刀劈日寇,后参加共产党的游击队,1940年在与日寇作战中牺牲,是闻名冀东的“抗日英雄”。

新中国成立前,我祖父是开滦煤矿赵各庄矿的职工,他与抗日英雄节振国的哥哥节振德是同事,又同是工友俱乐部业余京剧社的票友,我祖父唱老生,节振德唱花脸。如今尚记得的是在《托兆碰碑》中我祖父饰杨老令公,节振德饰杨七郎。我祖父与节振国又是师兄弟,同为矿上拳师宋真石的弟子。所以,在我懂事时,就对节振国刀劈鬼子的故事有了记忆。及至长大,更是对这位家乡的英雄情有独钟。唐山京剧团的京剧《节振国》上演,不久又拍成电影公映,节振国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

(一)凭一身好武艺刀劈日本鬼子

节振国参加革命前是开滦赵各庄矿的支柱工。那时,矿工中练武的很多,在这些人中间,节振国的武功是出类拔萃的。他徒手同人格斗,七八个人近不了他的身。他练的是少林拳术,刀枪棍棒也很精通,特别是善于纵跳翻跌,丈把高的墙一纵而上,鲤鱼打挺,空中踅身等翻跌动作也随心所欲。这是因为他演练过“地躺”,还苦练过一种叫做“蹿缸”的轻功。这种功是把一口三尺多高的大缸埋在地下,里面填满土,人站在缸里向地面蹿,什么时候缸里的土挖到底,人能一纵而到地面才算功成。由于缸的底部细窄,人只凭借腿及脚的力量蹿跳,一旦功成,在平地上借助臂力和跑动,腾跃的高度就可想而知了。节振国翻跌功夫好,工友俱乐部演京戏常让他去串个角,扮演关公大马童一类的“武把子”。但他的武功真正发挥作用还要说是在抗日战争中。“拒捕杀敌”是他对日寇头次施威。

那是在1938年,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节振国凭着一身好武艺担任了工人纠察队长。由于叛徒的出卖,日本宪兵要抓他。那天,二十几个鬼子和伪警冲进他家,还在他家街门口架上了机枪。节振国当时正在去罢工委员会的路上,一听说家被日本兵围了,他担心哥哥、妻子、孩子受害,拔腿就往家跑。他跑回家,闯过门岗,一直奔进里屋,这时,看见4个宪兵、2个伪警正在捆打他的哥哥。节振国不由得怒满胸膛,不等鬼子抓他,疾步冲到碗橱前,抽出一把菜刀,对准在他正面的鬼子军官砍去,登时砍掉了伸手抓他的鬼子军官的半个脑袋。余下的3个鬼子、2个伪军急忙挺枪向他刺来。他迅疾抽出死鬼子的军刀挥舞起来,这把刀左抡右砍、上下翻飞,鬼子和伪警都被他砍翻在地。节振国割断他哥哥身上的绳子叫声“快逃”,就抢先冲出了屋子。院里的鬼子发现出了事,正要往屋里冲,节振国如同疯了一般,几步蹿到院北丈把高的石墙前,施展腾挪,纵身一跃,跳了出去。等鬼子的子弹射到墙头时,节振国已经无影无踪了。可是他哥哥却因不会武功,想从大门逃跑,被鬼子枪杀了。

这以后,节振国参加了革命,带领游击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鬼子害怕地叫他“白脸狼”。那时,冀东一带只要一提起会武术的节大队长来了,鬼子汉奸无不魂飞胆丧。

(二)深明大义,处决当了汉奸的把兄弟

节振国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极有武德。参加革命前,他扶危济困,抱打不平,是工人们的主心骨、贴心人;参加革命后,他立场坚定,作战勇敢,成了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不为封建义气束缚,是非分明,大义灭亲的故事在冀东一带广为传颂。

这要从他的把兄弟夏连凤说起。

夏连凤原籍山东,节振国是山东武城县人,二人有同乡之谊。夏连凤也会武术,在矿上又曾与节振国同师学艺,二人情意相投,遂结为金兰之好。他俩一块下井,一块练功,一块在业余京剧团玩票儿。平时吃喝不分,情同手足。罢工时,夏连凤也参加了纠察队,不分昼夜地放哨查岗,协助节振国。二人可说共过患难。可是,当日本鬼子和资本家勾结起来镇压罢工时,夏连凤却贪生怕死追求富贵,暗地背叛了工人,投靠日本宪兵当了汉奸。此时,节振国拒捕逃出了赵各庄,二人便失去了联系。

一年以后,夏连凤奉了日本宪兵的命令找到游击队驻地劝降节振国。夏连凤深知节振国重感情、讲义气,肯为朋友两肋插刀,认为凭着同师学艺的缘分,拜把子的交情,一定能说降节振国。纵然说不动节振国,自己也不至于遭害。可是他哪知道今日之节振国已非昔日之节振国可比了,他入了党,提高了觉悟,已不是夏连凤眼里的只讲义气不辨是非的一介武夫了。二人一见,节振国起初确也情深意切,总希望有关夏连凤投敌的传说不是事实,因此备饭招待,借此盘问。当他弄清了夏连凤的劝降来意,问明了夏连凤的确实身份以后,怒不可遏,决心为民除害,毅然在饭桌前亲手处决了这个十恶不赦的汉奸,并命人拖出去斩首示众。这一壮举在当时为盲目讲义气的武人做出了榜样。

(三)师从两位名拳师,养成武林好品德

节振国武德好与其师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他有一位师父叫韩清风。韩清风是滦县韩家梢人,在当地极有声望。他为人正直,不容奸邪,很受节振国尊敬。其时他年事已高,可血气方刚如同少年。节振国砍死鬼子从赵各庄逃出以后,联络了十几个伙伴投奔韩清风,希望他能帮助他们组织队伍。韩清风一听节振国要抗日,立即表示支持他这一义举。他利用自己的声望,把当地群众召集起来,号召大家捐献出埋藏的枪支弹药,号召大家跟着节振国拉队伍打日本、保家乡。在韩老师的帮助下,节振国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抗日队伍,为他以后找到党,在党的领导下扩大抗日武装,狠狠打击敌人奠定了基础。韩清风不愧为深明大义,武德崇高的好拳师。

节振国还有一位老师叫宋真石。如果说韩清风老师是在节振国闹革命方面大力帮助了他,那么宋真石老师则是在武功方面给了他很多教益。

宋真石原是矿工,由于武功好,后来就到工友俱乐部武术队专任武术指导。他是石家庄地区人氏。他的家乡习武者极多。宋真石自幼练功,功底很厚。

据说他原练少林拳术,在担任武术队指导以前常独自在洗煤厂外的槐树林中练功。一日清晨练功,遇见一位六十来岁的流浪缝鞋匠。这位老人在旁伫立多时,等宋真石练完,便说:“功夫不错,劲力挺好,只是气法不精。”宋真石闻言很不高兴,就要求与老人比比手。老人笑着说:“我老了,你年轻,我打不过你。”宋真石不依。老人便放下修鞋木箱,说:“那就试试,你可别打坏了我。”宋真石看出老人是个“会家”,可是终究欺他年老,便一个饿虎扑食扑了上去。谁想老人借劲使劲,以静制动,连气儿把宋真石扔出好几回。这下宋真石服气了,纳头便拜,愿拜老人为师。老人见他志诚,便答应收他。宋真石没有家小,便把老人接回家中,待如生父,情愿养老。他每日上班挣钱供养老人,工余则悉心学艺。老人则愿意出去缝鞋就出去,不愿出去就在家待着。自此一住三年。老人练的是“太极”功夫,三年里,把自己所得尽数传与了宋真石。三年后的一天,老人突然要走。宋真石慌了,以为得罪了师父。老人说:“你的功夫已经成了,年龄也不小了,该成家了。我不能老待在你这儿。何况我是流动惯了的,老在一个地方受不了。”宋真石看老人执意要走,只好筹措了一笔盘缠送给老人。老人却分文不取,只嘱他不要让这玩意儿失传,便背上自己的修鞋木箱上了路。

宋真石自从受缝鞋老人指点后,融内外家为一体,功夫大长,终于成了当地一个武术名家。他尊师敬长的美德也一时传为佳话。

宋真石在武术教学上很有办法,很有系统。从基本功到套路,从散打到器械,都教授有方。他极其重视队员的腿力、臂力的训练,要徒弟们举石礅子、抛石锁、打沙袋、站桩。节振国本来功码不错,宋真石对他的指导又格外上心,尤其是经常给他拆手,所以节振国很快就成了武术队中的佼佼者。成为被师兄弟们瞩目的人物。

1940年节振国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被人们称为抗日英雄。这固然取决于他的阶级本质,取决于党的教育和领导,但韩宋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和栽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