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北京香火圣地的隆福寺也曾是武林精英集中的地方,“北方大侠”曾居于寺中,武林中的王氏绝技,也从这里流传下来。
(一)谁人不知隆福寺
说起隆福寺,北京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论历史足有五百五十多年;论背景,它是由明朝代宗皇帝出资建立;论规模,当时称“大隆福寺”,与西城护国寺相对,俗称“东庙”;论香火,自打庙宇落成,便成为朝廷上香之地,旺盛之极,到了清代,依旧被皇室青睐,雍正年间还曾重修过一次,并且随着清代喇嘛教的兴盛,隆福寺由一个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变成一个完全的喇嘛庙。
当年位于东四的隆福寺庙会更是九城闻名。它与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的庙会合称四大庙会。又有“东四、西单、鼓楼前”三大繁华地带之称誉。旧历每月逢一、二、九、十开庙。每至开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王公贵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市井小民都来逛庙会,甚至一些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会来凑热闹。到清朝后期,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也不时光顾隆福寺,就跟现在外国人只认“秀水街”一样。当年的隆福寺庙会名列“诸市之冠”。
隆福寺庙会使隆福寺和隆福寺街形成一个热闹繁华独具特色的隆福寺文化街。卖各色小吃的,卖杂货特产的,卖日用百货的,卖手工艺品的,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书肆古玩铺,吸引着墨客文人。一些江湖行当更是庙会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像跑马卖解的,打把式卖艺的,相面算卦的,说书说相声的,摔跤耍中幡的,变戏法拉洋片的,拔牙的,卖野药的,等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庙会按惯例是“日中为市”,到中午时分买卖就开张了。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可谓“从业者上千,游逛者上万”。光绪二十七年(1901)庙里着了一把大火,把中庙烧毁了,一进山门,二殿前便成了一片空地。好在大殿、碑亭、山门基本形式还在,于是小吃摊、杂货铺、杂耍大棚等也就都保留了下来,大片空地又为扩大市场提供了空间,因此繁华景象依然如故。这时庙会在庙内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条摊路和大法堂的后院几部分。庙外的隆福寺街、神路街以及神路街口外东四西大街路北的部分也都囊括到隆福寺文化商业区之中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庙内商区改造成可以遮风避雨的商场,更名为“东四人民市场”还是董必武同志题写的牌匾。这个时候,当年大火后残留的殿堂建筑还在,一些市民还居住在那里,一些出家人还在照顾着那些残留的庙产。后来又经过三次翻建,到“文革”后期,东四人民市场改建成四层商业大楼。隆福寺的影子才彻底不见了。但那时,隆福寺街依然是繁华的商业街,人民市场改名为隆福大厦,依然是北京市主要商业中心之一。
1993年突然一把大火,烧毁了大厦三层后楼和平房营业厅。此后,再加重建,却始终聚不起人气,如今去隆福寺街,除小吃店、电影院还有些顾客外,整个街区冷冷清清,当年的繁华已一去不复返了。
(二)“北方大侠”居庙中
讲了这么一大篇隆福寺的变迁,其目的是想说隆福寺内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就说练把式卖艺这一行吧,早年间跤行名宿沈三(沈友三)就在隆福寺里摆跤场。沈三有武功,得自其父沈方。成人后又向冯德禄、闪德宝、夏五巴、宛永顺等人学摔跤。这宛永顺曾做过扑户总管,是名跤师。沈三后又拜“炮捶”名师白瑾为师,精通“三皇炮捶”。沈三曾获民国五届全运会摔跤冠军,击败过俄国大力士麦加罗夫,人称“神跤”。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三迁居河南开封,宝三(宝善林)接替沈三在庙会上出场子。宝三不仅摔跤,还耍中幡,在庙会极负盛名。这都是“人前显贵”的人物。
在火后残留的隆福寺殿堂里,住着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人称“北方大侠”的王荣标。
要人称“侠”,可不是仅仅会两下子就能成的,要人称“大侠”,那就更不是一般人的作为,他得有“抱打不平、急人所难、仗义疏财、信守承诺”等江湖公认的高贵品质。
王荣标,河北安次县郎房镇麦洼村人,生于1875年,自幼习武,得父家传,精通“劈挂”,尤其是家传的骨伤科,属民间骨伤科的一个重要流派。王荣标青年时,曾进山西武备学堂学习,与倡导“中华新武术”后来做过山东督军的马良为同学。但王荣标不愿进入政界,便留在京城以骨伤科为业,兼教武术。王荣标曾向刘德宽学过六趟大戟,还向霸州李茂春、武清李瑞东请教过。王荣标又与“通背”高手刘月亭、刘志、修剑痴交好,互相交流,于“通背拳”颇为精通。王荣标与刘德宽弟子赵鑫洲是把兄弟,民国初年,他二人在北京开设“国强国术社”。1936年,王荣标还曾在长沙民众国术俱乐部专门传授“通背拳”。
王荣标在北京沙滩有个院子,他在隆福寺先是租房开医馆,后来就搬到隆福寺,住到伽蓝殿后边,与老喇嘛王德禄做了邻居。
王荣标专治跌打损伤,尤长于接骨,手术精妙。就医者无不痊愈。习武功的人,不可不懂跌打损伤的医术,为的是危难之时可以自救。为此前来王荣标这儿就医的多有武术界人士,也多有武术界人士前来学习骨伤科医术。
王荣标为人豪爽、正直,性格诙谐、和善。因此,他的家总是人来人往,门庭若市。这是因为他为人侠义。全国各地练武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管穷的富的,到北京来,只要投奔他,必是管吃管住,临走时还给盘缠。民国初立时,吴鉴泉景况不济,在王荣标家住了两年。其女王侠林能6岁跟吴鉴泉学太极拳,就是这段时间。
王荣标给人治病,也是有钱的必收,没钱的不要。很多卖苦力的穷苦人,受了外伤,都慕名求治,王荣标从来分文不取。这样,他的侠义名声不胫而走,“北方大侠”的名头也便越来越响。
万籁声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万籁声脚踝受伤,伤势极重,求治于王荣标,经过王荣标妙手回春,万籁声本以为会残废的脚踝竟如从未伤过。于是便想向王荣标学习骨伤科医术。万籁声说:“先生未得寸报,慨然允许,绝无江湖习气。”可见王荣标待人之诚恳。
万籁声时为北京农业大学学生,拜赵鑫洲为师学“六合拳”,赵和王是把兄弟,所以他又拜王荣标学习武术和医科,王荣标的朋友杜心五、刘百川、王显斋等也都成了万籁声的老师。万籁声终成一个全国闻名的武术大家。
我的师父吴斌楼1915年从河北蠡县来京闯荡时只有17周岁,刚从农村出来,脑后还留着辫子。在友人的引荐下,先就拜访了北侠王荣标,为的是能够得到个照应。从这时起,吴斌楼与王家建立了极其深厚的友谊。王荣标不止一次地夸我师父的“功码好、身上俊”,甚至说过“不知道吴斌楼等于不知道长拳”这样的话。
王荣标的女儿王侠英、王侠林也都是武林高手,她们都小我师父十来岁。1935年,我师父与王侠林一同入选北平代表团参加民国六届运动会,随后又与王侠英、王侠林姐妹一同参加中国国术代表团赴日本、新加坡访问。每次离京,王荣标都特别叮嘱我师父照顾王氏姐妹。直到20世纪70年代,王侠林还时常带着徒弟来拜访我的师父,一口一个“师兄”叫得好不亲热。那时,二老已均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三)大侠次女有侠名
王荣标有一子三女,其中一个女儿是抱养的。长女王侠英、次女王侠林,均是自幼习武。由于王荣标“北侠”的名声,许多武术名家均乐于为“北侠”效力。于是,王侠英、王侠林从小就得到过很多名师的传授。尤其是王侠林,她1909年出生,6岁开始习武,学过“少林拳”,“弹腿”、“太极拳”等。后来专攻“通背”,先后拜刘月亭、田祥、贺福元、修剑痴和“快手刘”刘志为师,深晓“通背拳”秘诀。王侠林又得父亲家传“劈挂”,功夫一时无两。正应了“通背加劈挂,神鬼也不怕”那句老话。
王侠林练功勤奋刻苦。每天练功,每个单势要打上数百次;抖大杆子,一抖就是百多下;还要打千百下沙袋。到20来岁,她的“通背拳”、“通背刀”、“通背枪”已是熟练精通。有人形容她臂软似鞭,拳重如锤,喝声一吼,力破砖石。
她25岁那年被辅仁中学、翼教中学、东方中学聘为国术教师。抗战时期她又被聘为山东济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和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国术教师。前边曾说过,她作为北京武术选手参加了民国六届运动会,并作为中国国术代表团成员出访。解放初期,她参加了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后又作为武术界代表,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表演。她的武功在北京武术界有口皆碑。
王侠林也有个绰号叫“王大侠”。这是因为她继承了乃父的侠肝义胆。
20世纪30年代初,在南京举办民国第二届国术国考,各路武林精英云集。但当时政府腐败,武术界的不正之风也泛滥。有些人为名次便去巴结大会总裁判长、太极拳家、政府要人、后当了汉奸的褚民谊。当时王侠林为北平国术代表队队长,很受褚民谊赏识。便有人怂恿王侠林拜褚民谊为师,以求获得好名次,并为留在南京任教做伏笔。王侠林生性耿直,正气凛然,公开表示“褚民谊没教过我一天,我凭什么给他磕头!”事情传开,令褚民谊大为不满。王侠林也觉得赛下去无益,干脆宣告退出比赛。王侠林的性格、气概、作风给各路运动员留下深刻印象,无不称赞她“有骨气,有侠胆”。民国第二届国术国考也由于种种原因远不如1928年首届国术国考的影响深远。
抗战时期,王侠林由济南乘火车回北京。火车上拥挤不堪,王侠林没有座位,只能挤在车门旁站着。车到德州站,一伙日本兵和汉奸拥到车门旁驱散上车的中国人,又骂又打,强行上车,惹恼了站在车门旁的王侠林,她一脚把那个先抢上来的日本兵踢了下去,随后跃身跳下。面对围上来的一群日本兵和汉奸,抡起双臂,噼里啪啦打翻了好几个。这时火车开动,王侠林疾跑数步,纵身一跃抓住车门扶手,飞身而上。追赶她的鬼子和汉奸瞧着飞奔而去的火车,目瞪口呆。从此,“王大侠”的名号便从山东传到北京。
王侠林急人之难,也颇具乃父之风。据说,原山东督军马良在抗战以后,因汉奸罪被捕,家道没落。马良的五儿媳没了生活来源,便求到王侠林处,住到王侠林家,平时帮王侠林照顾家务,王侠林不仅照顾她生活,还供她的孩子上了大学。至于她仗义疏财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了。
王侠林得到了乃父王荣标真传还有骨伤科绝技。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始,王侠林就开办了骨伤科诊所。新中国成立后她依然开办诊所,同时教拳授徒。后来,她的诊所合并到东城区南池子联合诊所。她的拳场从隆福寺迁到东单公园,又迁到东华门筒子河边,弟子传人无数。
王侠林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王侠林担任中国武协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市通背拳研究会会长。1994年去世。
(四)王氏绝技有后人
如果说王氏绝技从王荣标开始,王侠林应当算是第二代的佼佼者,她的姐姐王侠英年轻时功夫了得,甚至在王侠林之上。后来嫁给了当时天津警察局局长潘玉贵的弟弟。解放战争时期,她的丈夫跑到台湾,扔下她自己带着儿子过日子,甚为艰难,功夫逐渐撂下了。王侠林却为了继承、发展中国武术,继承、发展王氏正骨技术,终身未婚。
王荣标还有个鼎鼎大名的徒弟,叫胡大印。胡大印是南方人,在北京上大学时拜在王荣标门下学习“通背拳”和“劈挂拳”。学成之后,他又拜访北京十位“通背”名家,虚心求教,他之所学“通背拳”是最全面的。牛街一带的“通背”高手如杨桂林等,都得益过胡大印。当时武林中盛传胡大印是“通背拳的中兴之主”。王荣标另一个徒弟就是万籁声了。万籁声跟随王荣标主要学习骨伤科医术。新中国成立前,万籁声以武为生,担任过两广国术馆馆长、重庆中央训练团武术总教官、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广西大学体育部主任、福建省农学院体育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骨伤科医生,运用王氏骨伤科绝技悬壶济世,业余传武授徒。曾参过1956年和1957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和1961年的华东五省武术比赛。并曾担任过1957年福建省武术比赛的裁判长。
还有一家,与王荣标一家颇有渊源,那就是祁文才一家。祁家与王家的交情始自隆福寺,他们是邻居。祁家住在祖师殿后边的禅房里,王家住在伽蓝殿后的禅房里。
祁文才10岁时,因家穷,被父亲送到隆福寺出家当了喇嘛,法名阿旺。进寺当喇嘛也得有人介绍。庙里当时的主持是祁文才家的表亲,故有此缘分。祁文才的师父俗家姓谷,师徒二人情同父子。祁文才20岁后还俗,仍与老喇嘛同住,侍奉老喇嘛如生父。祁文才娶妻生子后,孩子还随师父的俗姓姓“谷”,直到解放,孩子们才恢复了“祁”姓。
祁文才幼时除了学习佛事外,常有机会接近王荣标,并且对他钦佩仰慕之至。由于是邻居,王荣标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喇嘛。最后终于收到门下,传授他“通背”、“劈挂”和骨伤科绝技。祁文才还俗后,做了玉器行的学徒,仍是坚持天天在隆福寺二殿前的空地上随王荣标习武,直至王荣标1949年去世。
王荣标一直身体很好,曾豪言“活过100岁”。然而1949年,他30多岁的独子突然病故,对他打击太大,从此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享年74岁。
王荣标去世后,祁文才一家与王侠林依然过从甚密。祁文才的长子祁志平(曾用名谷国安),被祁文才送至王侠林处学拳、学医,这一学便是十几年。
祁志平今年也60多岁了。是有名的中医大夫。于内科、骨伤科、按摩科均有较高的造诣。许多疑难杂症,到他这儿迎刃而解。他有志于将王氏骨伤科绝技整理出来,丰富当今中医骨伤科医术。于武术方面,他得王侠林真传,全面继承了“通背”、“劈挂”拳法,又在王侠林引见下,拜吴斌楼为师学习“戳脚翻子门”拳械。武术段位刚刚实行时,他便被评为中国武术六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北京东城武术馆担任武术教练十多年。他的弟子王斌在2007年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上,一气儿拿下两块金牌。
祁志平练通背拳的师兄弟马杰、柴景龙、孙志勇等也都是当今武林高手,弟子传人众多。
王氏武技后继有人,王氏医术后继有人。王荣标、王侠林在天之灵,可以得到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