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北京火神庙内曾办起四民武术社(简称“四民社”),一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多少武林高手,已不可数。
先师吴斌楼和四民武术社的吴子珍社长有八拜之交。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吴斌楼就是四民的常客。解放初期,四民武术社的戴玉斌老师去世后,吴斌楼曾到四民任教。时吴子珍特将门惠丰等人派到吴斌楼门下深造,自此更加深了友谊。先师到景山设场之后,曾有不少四民弟子前来求教,除门惠丰外,还有李朝栋等。“文革”中,四民社被迫关门,而吴斌楼的景山拳场依然坚持,于是马青柯、史立民等四民弟子又都投奔而来。吴斌楼与四民社实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等吴斌楼弟子对四民武术社的了解,自然也就多于对其他武术社的了解。
说起北京四民武术社,它占着许多个“第一”:是北京第一家民间武术社、是第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武术社,是第一家摈弃门户之见开展多门拳种教学的武术社,是第一家凝聚各方武术高手切磋的武术社。在北京武术史、乃至中国武术史上,四民武术社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武术社
前清时,武术传授都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门户自立。没有类似学校的武社、武馆。到了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带来资本主义的思想,一些爱国之士,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以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更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于是,在教育领域,各类学堂纷纷建立,且逐渐形成代替私塾的燎原之势。
武术名家耿继善是个有识之士。他是“形意”大家刘奇兰的弟子,河北“形意”鼻祖李洛能的徒孙。他生于1854年,故于1929年。他身材伟岸,面如敷粉,喜骑马,擅大枪,人送外号“粉面金刚耿大枪”。他与“八卦”名家尹福、程庭华,“大枪刘”刘德宽等相交甚厚,又研习了“八卦掌”和“太极拳”,并精通各类器械,造诣极深。耿继善性豪爽,行侠义,有口皆碑。因其德艺双绝,名冠华北。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深深刺痛了耿继善的爱国之心。他以为非全民习武不足以抵御外侮,遂动了办社传武的念头。而赴京传武又是乃师刘奇兰的遗愿。于是耿继善决意从吸引众人习武的目的出发,开办仿制西方学校模式的“武术社”,并取名为“四民”。意指武术社面向“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动员大众习武健身、强国强种。
至于开办之时,到底是叫“四民拳社”,还是叫“四民武术研究社”,还是叫“四民武馆”,等等,已不可考。但“四民”二字确切无疑,使用至今。“四民”成立十年后民国建立,武术被称为“国术”,“四民”始称“四民国术研究社”。新中国成立后,“四民”悬挂的牌子是“四民武术社”。“文革”中“四民武术社”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94年,由北京武协和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得以复社。名称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四民武术研究社”。复社至今又过去18年了。屈指算来,“四民社”已有112年的历史。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的武社、武馆、武校,“四民社”历史最长,办社最久,堪称第一,当之无愧。
“四民武术社”建社112年,几经迁址,却从未离开过什刹海地区。
耿继善1900年初建“四民社”,租的是地安门外后门桥西北角火神庙的房子。火神庙又叫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元至正六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清顺治年间、清乾隆二十四年四次重修。按照当年的建制,火神庙山门朝东,殿宇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第一重是灵官殿、第二重是火神殿,第三重是万寿景命宝阁,俗称玉皇阁。其他配殿有关帝殿、斗姥殿等。共有殿堂82间。
火神庙是道教全真派祖庭白云观的下院。清末民初时,庙里还住着几十名道众。富贾大户家办丧事,道士们还会去做个道场。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夏至灵宝天尊诞辰,冬至元始天尊诞辰,庙内均有祝诞活动。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神的生日,六月二十二日祭祀火神,仪式更为隆重,每年这一天均有盛大法会。民国初年,依然如故。届时烧香礼拜的人络绎不绝。道士们则穿着亮纱道袍,披着法衣,手执法器或乐器,在穿着鹅黄色亮纱袍,披着彩色云鹤法衣的主持带领下做法事,既热闹又庄严。
“四民社”建立时,庙里的主持是个白胡子老道,姓名已不可考。只知他的大徒弟叫田子久,是一个很能交际的人。
新中国成立前夕,火神庙已经破败,没了香火。
“四民社”迁址至地
安门西大街普济药王庙的旧址内。普济药王庙在现今郭沫若故居的南侧临街,把着龙头井胡同口。当时庙内格局仍依稀可见,但已是大杂院了。据说1958年以后,里边还办过街道工厂。现今已改建成香港驻京办事处和中华文学基金会。“四民武术社”的牌子在这里一直挂到1968年。如今的“四民武术社”练功地点已改到蓟门桥附近的土城公园和紫竹院公园内。弟子学员踊跃不减当年。
(二)五任社长均为武林高手
“四民武术社”办社百余年,历经五任社长,从拳种门派来讲,是一脉相承。
首任社长耿继善,(1854—1929),字诚信,河北深县人。他是刘奇兰的得意弟子之一,是河北“形意”的代表人物。他于1898年携家眷进京后,又与尹福、程庭华、刘德宽等交好,研习了“八卦掌”和“太极拳”。“四民武术社”主要传授的应是“形意拳”,兼习“八卦”和“太极”。耿继善除办“四民武术社”外,还曾担任过河北赵县中学的武术教员。1926年,他已年逾古稀,遂将武术社业务交与其弟子邓云峰,赴武汉投奔长子耿霞光去了,三年后,1929年,他病逝于武汉。
第二任社长邓云峰(1870—1940),名龙江。山东文登人。20岁进京,于1901年入“四民武术社”,成为耿继善的弟子,得到“形意”、“八卦”、“太极”的真传。邓云峰还擅打弹弓,数十步内弹无虚发。当时北京打弹弓的高手很多,如“弹弓沈”沈辅臣、“弹弓子张”张玉山,邓云峰与他们不相伯仲,人称“神弹弓”,享誉京城数十年。
第三任社长吴子珍(1895—1970)
,名玉保。北京人,满族。是邓云峰的高徒。他1910年入“四民武术社”,从邓云峰学“形意”,后又随孙禄堂习“八卦掌”,向吴鉴泉学“吴式太极”,向刘采臣学“六合拳”,同时继承了邓云峰的弹弓绝技。吴子珍嗜武痴迷,人们赞他“行走坐卧不离拳”。由于武艺卓绝,且为人厚道,邓云峰视其为继承人,1940年,邓云峰病故,“四民武术社”社长一职即由吴子珍接任,直到“文革”中1968年8月被迫中断武术社活动,他执掌“四民社”28年。生前曾为北京武协委员。
第四任社长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小说《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杨沫是著名电影艺术家白杨的姐姐。她们姐妹俩于1926年入“四民武术社”,从邓云峰习武,并受师兄吴子珍的指教。杨沫功力甚佳,时人称她“大力士”。1936年,杨沫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白区工作。后赴解放区,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妇联和文联工作。曾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专家”荣誉。“文革”后,为推动中华武术的发展,她积极支持“四民武术社”的复社工作。1994年,当“四民社”复社得到市武协和市民政局批准后,她众望所归,理所当然地被推举为“四民武术社”第四任社长。此时她已高龄80周岁。
第五任社长牛宝贵。牛宝贵生于1934年,河北三河县人。他1955年入“四民武术社”,师从吴子珍,精习“形意”、“八卦”、吴式太极及“少林六合门”拳械,造诣颇深,且为人和善,平易近人,1962年开始收徒传艺,至今已40多年。自1987年始,牛宝贵带领子女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北京分会和北京市武协组织的家庭武术比赛中,四次获得“武术之家”的荣誉称号。1993年获北京市传统武术比赛第三名;1994年在北京市形意拳选拔赛中获老年组拳术、短兵、长兵及全能第一名。曾担任北京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四民社”第四任社长杨沫去世后,他接任社长一职。牛宝贵40多年来,兢兢业业培育弟子,从学者100多人。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2年,为了研究传统武术的技击术,我和牛宝贵先生进行了切磋,发现他对“形意拳”的技击术了然于胸,十分精通,绝非一般拳家可比。于是决定为他拍摄《形意拳散打功夫》光碟,编入《传统武术技击精华》系列光碟之中。
“四民社”的五任社长皆是武林名人,他们为“四民社”招贤纳士、培育英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礼聘各方武术名家传多种武艺
“四民武术社”是极开明的武术社,它在面向“士、农、工、商”的宗旨下,愿意把武术社办成“传授多种武艺、多个拳种、多个流派”的武术研究团体。因此,它团结武林人士,聘请四方豪杰,为他们提供一个传武授徒的平台。并且形成一个传统。
早在耿继善时期,就有程庭华、尹福、刘德宽、李存义、刘凤春、张占魁等大师们光顾,交流、传艺。到了邓云峰时期,常来常往的有吴鉴泉、刘采臣、赵德祥、孙禄堂、尚云祥、程有信等名家。到了吴子珍时期,来往的武林高手更为广泛,有吴斌楼、马玉清、陈子江、陈月舫、吴图南、郭谷民、许维仁、高子英、孙剑云、张文平、葛馨吾、白瑾、李尧臣、王金声、马汉清、刘佩玮,等等。“四民武术社”成了各界武林人士会聚的场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业余武术学校成立,设在北海体育场,与“四民社”对门。什刹海业余体校成立,设在“四民社”东边,前来武校、体校办事的人,便都会来“四民社”坐坐。这一带有了三个武术机构,俨然是北京的武术中心。“四民社”凭着它的资历和名气成了“中心的中心”。近十几年来,“四民社”在杨沫、牛宝贵两任社长的领导下,更广泛地团结各界武林人士,聘请孙剑云等为名誉会长,聘请马玉清、骆大成、唐振荣、隋世国、陈庆友等为顾问。经常往来的武林界人士还有乔秀川、高继武、洪志田等数十人。
正由于“四民社”这种广泛的联系,百年来,“四民社”教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六合拳”、“戳脚翻子”、“地躺”、“查拳”、“长拳”、“散打”,以及气功导引、推拿按摩等。
我的师父吴斌楼与吴子珍早年便结为金兰。解放初,我师父曾有数年在“四民社”传教,传“戳脚翻子”和“地躺”。并着重培养了门惠丰、李朝栋、史立民、马青柯等人,足见渊源之深。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民社”弟子在各类武术比赛中取得过许多出众的成绩。如,松秉坤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上获一等奖;王纯嘏、王玉环在1957—1958年间多次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奖;门惠丰于1959年获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对练第一名;1986年,周宝昆在北京海淀农民武术比赛中,获个人全能第一名、形意拳第一名;1988年,在北京市形意拳武术散打比赛中,牛广茂获60公斤级第一名、熊伟获第三名;同年,在北京市武术散打比赛中,牛利民获85公斤级第三名;在第二届北京市形意拳武术比赛中,陈宝贵获个人全能一等奖。近20年,“四民社”弟子所获奖项更是举不胜举。
具有百岁高龄的“四民武术社”,如今老树新枝,枝叶茂盛,在武术界依然肩负着重任。而在武术史中,“四民社”也被浓墨重彩记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