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现代许多双职工家庭发出的感慨。为了下一代,祖辈义无反顾,又走进子辈家庭抚养孙辈,帮年轻的父母解除后顾之忧,专心干自己的事业。这是当下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现状。然而人们不尽会问,把孩子交给老人,你真的放心吗?
也许我们都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爷爷为了让“小祖宗”多吃一口饭,竟然给小孙子跪下了。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孺子牛”实在多如牛毛。其实,这种“隔代爱”在《红楼梦》中就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贾母对宝玉的百般呵护,与贾政对宝玉的疾言厉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也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互补——父母尤其是父亲是严肃的,而爷爷奶奶是慈爱的。
教育的基础是爱,因为人格的核心是爱。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爱,他的智商越高,本事越大,越有可能为祸于他人与社会,而一个极端冷漠自私的人,他自己其实也并不幸福。所以,在一个幼儿心中植入爱的种子,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成败的关键。
如何在一个幼儿身上植入爱呢?唯一的途径便是爱他。但“贾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爱的滥用,也就是溺爱。一个“溺”字,很传神,很有质感,当爱像洪水一样泛滥时,被爱者就要“溺水”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惯子如杀子”。
可以这么说,溺爱是许多老人无法摆脱的阴影。有心理学家认为,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几十年的风雨坎坷,已经别无所求。但是,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往往有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总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对孙辈抚养弥补一下失去的情感。
由于老人的溺爱和迁就,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