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赢在心态上
32056400000039

第39章 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依靠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适的成长环境,但无法隔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因此聪明的父母应当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心态。

——斯宾塞

威廉·詹姆斯是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

他说在他刚进大学的第一学期,在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上年近花甲的老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由于人生地不熟,思乡心切加上饮食生活等诸多的不习惯,入学不久便病倒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费用不够,他的生活甚为窘迫,濒临退学。给餐馆打工一小时可以挣几美元,他嫌累不干。几个月下来他所带的费用所剩无几,学校放假时他准备退学回家。回到故乡后在机场迎接他的是他年近花甲的父亲。当他走下飞机扶梯的时候,立刻看到自己久违的父亲,便兴高采烈地向他跑去。父亲脸上堆满了笑容,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儿子。可就在儿子搂到父亲脖子的那一刹那,这位父亲却突然大大地向后退了一步,孩子扑了个空,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他对父亲的举动深为不解。父亲拉起倒在地上的孩子深情地对他说:“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靠山,当你的支点。你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那个叫自立、自信、自强的生命支点,一切全靠你自己!”说完父亲塞给孩子一张返程机票。这位学生没跨进家门直接登上了返校的航班,返校不久他获得了学院里的最高奖学金,且有数篇论文发表在有国际影响的刊物上。

威廉·詹姆斯出身贫寒,所以一直把教授的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后来,经过不懈的奋斗,终有所成。

国外的家庭教育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如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或到外边参加劳动等。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

可是,眼下中国不少家长心太慈、手太软,对孩子十二个不放心,“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读,直至填写志愿,送入大学校门。这样的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过风雨,没见过世面,有“软骨症”,难以独立生存,这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家长的必修课。

让孩子学会自理,是孩子成才的一项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就很难想像他能够自强、自立、自信,没有这些基本素质,又怎么能够成功立业呢?

河南小伙子王雄自初中起就有保姆定期到校帮其打理生活,在今年考取武汉的一所高校后,父母更是担心他生活不能自理,便决定让保姆一同前往。

在我们的印象里,需要保姆帮助打理生活的多为老人、儿童以及日常工作繁忙的人。编者以为,无论学生学习如何繁忙,都还尚未到需要保姆来帮助打理生活的地步。大学生带保姆上学的背后,更多折射出的是家长对子女自立教育的缺失。

“我说能照顾自己,你们偏不信。”如此呐喊,想必不是王雄第一次说。在不少家长眼里,子女似乎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离开了大人的照料,就无法正常生活。没有谁生下来就会照顾自己,如果连自理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孩子们又如何学会照顾自己?

“孩子要学会生活,你们这样是害他呀”,王雄父母的行为也遭到迎新生老师们的一致反对。成才首先要成人,不管一个人能否成才,他首先应该成人,成为一个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试问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又如何成才?

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醒这样的家长们:孩子们不能在我们的羽翼下生活一生,如果现在孩子不学会自理自立,等到成人之际,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更不要奢望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