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家鑫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011年,引起许多人震惊的莫过于西安音乐学院大四学生药家鑫撞人又杀人致死的案件。21岁的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高材生,他长得白白净净,有一双修长柔软的手,可正是这双能够在钢琴的琴键上弹奏出美妙流畅的旋律的手,让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在开车不慎将一位年轻的女性撞倒后,他不是勇敢地承担责任将受伤女性送进医院救治,而是抽出了随身携带的尖刀,刺向了那个在他的车轮下呻吟的女子,直到那个女子停止呼吸他才停下。
案发后公安局找到了药家鑫了解情况,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撒谎,说这事儿跟他无关,直到几天后迫于压力他才在父母的督促下,到公安局自首。
死于药家鑫刀下的女子张妙是一位只有27岁的年轻母亲,她的儿子才只有三岁,却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妈妈,而这场意外的发生仅仅起源于一个看上去非常普通的交通肇事。
事后有很多记者采访药家鑫,这个看上去瘦弱文静的男孩,他说他杀死张妙的唯一理由便是不想给父母添麻烦,不想让人知道是他撞了张妙。他以为用这样的方式便可以使自己逃脱法律的制裁,岂不知却更把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由于此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2011年5月,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一个马上即将大学毕业的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音乐梦戛然而止,人生在21岁划上了句号。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告慰了受害人张妙的家人,伸张了法律的正义,也让备受社会关注的这一案件尘埃落定,但在我看来,对于药家鑫悲剧命运的讨论并没有结束。药家鑫案到底给了我们这些为父母者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记者曾经采访过药家鑫的父母,企图从中寻找一些药家鑫成长的轨迹,在父母的眼里,药家鑫聪明、有才华、听话,但偶尔会有一些叛逆。药家鑫的父母像所有的中国父母一样,为儿子承担了一切,儿子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用功练琴,考上父母希望他能够考进的音乐学院。
药家鑫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母亲总觉得爸爸要求太严格,爸爸总觉得母亲有些宠溺孩子,夫妻俩经常为孩子的事争吵,这造成了药家鑫沉默寡言,有事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的习惯。
药家鑫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值很高,要求也很严厉,但是,他跟儿子之间也常常是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儿子犯了错误他不是耐心地与他沟通交流,而是经常给予孩子严酷的体罚与苛责。
在法院庭审的现场,药家鑫几次含泪说起,父亲为了惩罚他,把他关在地下室里几天几夜,不让他回家的情形,当时的那种恐惧与孤独,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使他养成了惧怕父亲的心理,而正是这种心理使他的青春期都是在压抑与郁闷中渡过的,而他的人格也在这种压抑与郁闷中慢慢有些扭曲。
也许正是父亲对他粗暴简单的教育让他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犯了错误只要可以蒙蔽过去便能够免去惩罚,在父母重技能而轻品格的教育下,在药家鑫的心里缺少正义与良知的信念,也没有明确的是非观,甚至连最起码的法律意识都不具备,这直接导致了他在犯了错误以后的更加错误的选择,缺乏担当意识,失却了责任感的他,天真地以为把车轮下的张妙杀死,他就可以解脱干系了,就不会给他父母添麻烦了。我相信他的潜意识里面一定还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父亲就不会知道他犯下的如此严重的错误,而他就会因此而逃过父亲的严酷惩罚。
年轻的药家鑫以他的无知和愚蠢,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也让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一代的年轻人产生了信任危机,而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为人父母者,又该在这其中有些什么样的反思呢?
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小悦悦”事件,再一次凸显了缺乏担当与责任感教育的社会,会让人痛心到什么地步。
只有两岁,正在蹒跚学步的女孩小悦悦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被几辆车撞倒、碾压,倒在马路上的尘埃里。小悦悦倒下后,陆陆续续又从她身边过去了十几辆车,竟无一人停下车,下去查看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的情况,最后,还是一位拾荒的6旬老妇,上前抱起了已经在车轮的碾压下奄奄一息的小悦悦,并求人把女孩送往医院抢救。不久,小悦悦在医院停止了呼吸,永别了她的父母和这个对她如此冷漠的“世界”。
更令人气愤的是,小悦悦的悲惨遭遇在媒体上揭露后,那些事件的当事人竟无一人出面承认,而那位先把小悦悦撞倒的面包车司机竟放言要举家迁徙,让谁也找不到他的踪影。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看似是一场意外,但却绝不是一件偶然独立的事情,正像药家鑫的犯罪,看上去有些突然,也有它必然的轨迹。
公民道德的集体下滑,责任感教育的长期缺位,造成了目前社会上一些无法让人接受的现象出现,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培育孩子的担当意识,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体系的教育迫在眉睫。
(二)培育孩子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品格要从放手开始
佳佳是个初三的男生,马上要中考了,他却闹开了情绪,每天作业也完不成,老师布置的课外复习也没有进行,看着他的学习成绩不断下滑,老师给他家里打了电话。
电话是佳佳的姥姥接的,老人跟老师解释说,佳佳最近学习状态低迷,都是因为他妈妈住院动手术没有陪他一起学习的缘故。
在佳佳姥姥这儿老师了解到,佳佳从小都是妈妈陪着学习,陪着他写作业,陪着他看课外书,时间一长,佳佳养成了习惯,学习时必须有妈妈在旁边陪着,否则,他就会心神不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不光是学习要妈妈陪伴,佳佳已经15岁了,可还睡在妈妈的被窝里,给他布置的小房间,安排的单人床,一直是爸爸的地盘儿,为此爸爸也抗议过,可佳佳妈妈总是说,佳佳胆小,怕黑,不敢自己睡,所以,佳佳的个头都超过妈妈了,晚上还被妈妈搂在怀里。
生活中佳佳妈妈更是包揽了儿子的一切,从早晨的牙膏,到晚上的洗脚水,从整理书包到穿衣带帽,马上就要初中毕业的佳佳长得人高马大,可生活上低能得像个弱智的孩子。有一次,佳佳妈妈单位有事,早晨早早就出门了,佳佳起床后竟没有去上学,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妈妈没有把他的鞋准备好,他不能光着脚去上学。
在佳佳妈妈的“承包”下,15岁的佳佳责任感意识模糊,更谈不上任何担当,这次妈妈住院动手术,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回家了,可当老师问他,妈妈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时,他却茫然地摇头,说不知道。老师叮嘱他放学以后去医院看看妈妈,他却摇头说,妈妈说了,不要我去,有爸爸在就可以了,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当老师问他,妈妈不在家有没有什么困难时,佳佳嘴里全是抱怨,“姥姥年纪大了,做饭一点儿也不好吃,我的书包也不知道给我收拾,经常让我拿错了书,妈妈不能开车来接我放学,姥姥每天带我挤公共汽车真的太不舒服了。”
面对佳佳的抱怨,老师有的也只能是无奈地笑了。
像佳佳这样的孩子我不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但像佳佳妈妈这样完全包办孩子的生活,从来不懂得放手的母亲,我接触的非常多,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这样的妈妈更不在少数。
虽然佳佳才只有15岁,可从这个男孩身上我们已经看出了他母亲养育方式的不当,每天陪伴孩子学习,让孩子产生了依赖的习惯,这使孩子感觉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或者,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在学习,他甚至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妈妈学的,或者是为了爸爸学的,这种观念会让他失去对学习的主动性,失去真正爱上学习的兴趣。
当孩子觉得他的学习是为了别人的时候,他就很难喜欢上学习,会把学习当成一个负担或一个任务,而产生不了自主学习的愿望。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上学以后,主动陪伴孩子学习,认为这是一种帮助孩子的方法,岂不知,孩子会把父母的这种全程陪伴,看做是一种监督和要求,甚至是一种压力,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对于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来说,掌握知识应该是他们所喜欢的一件事,可正是在许多父母把学习当成一种要求,甚至是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之后,许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甚至抵触的心理,而孩子越低制学习,父母就越要要求孩子坐在书桌前,时间一长,孩子拗不过父母,便开始了表现上看在学习,实际上则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学习过程,自然,这种学习常常产生不了好结果。
而父母也生生地把学习这个最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背在了自己身上,所以,孩子小升初,着急的是父母;中考,着急的是父母;到了高考,失眠、焦虑的还是父母,为了考试的结果而睡不着的孩子,还真没有几个。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关键还在父母身上,该让孩子承担的责任,你都替他承担了,你就不能怪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责任感,而一个从来不会在学习上有责任感的孩子,你期待他取得什么过人的成绩,那显然是极不现实的。
更可怕的是孩子在家庭责任感上的缺失,佳佳的妈妈住院十几天,儿子竟没有主动地去看望一下,甚至,连妈妈得的是什么病,儿子也不关心,一问三不知,这跟妈妈对儿子的那种关注和照顾简直是天壤之别。
尽管我特别理解佳佳妈妈不想让儿子在中考前耽误学习,不让儿子到医院探望,但关注妈妈与佳佳的学习之间并不矛盾,在孩子的成长中并不仅仅只有学习是重要的。
对家人的关心,对父母的照顾,对家里发生的事情的担当,这一切都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己的责任感,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让他们慢慢学会承担。
我相信佳佳妈妈在病痛之中一定是特别渴望见到儿子的,以她与儿子的感情,这种分离一定是让人难以承受的。可这位妈妈宁肯克制自己,也不肯让儿子来医院看望她,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不智慧的做法,对佳佳的成长也根本没有帮助。
包括她的病情,估计也是她不让家人跟孩子讲的,这种只想保护孩子,不想让孩子的生活出现一丝一毫的波澜的选择,恰恰剥夺了让孩子知道生活的真相,懂得担当和负责任的成长机会。
在这样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数会变得非常自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很少关注到别人的存在,并且,缺乏责任感,遇事只想逃避,不会主动担当。
可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是多么需要有担当精神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产生了“药家鑫”这样的大学生,产生了那些致“小悦悦”死地的冷漠的人的今天,有太多的人抱怨我们的年轻一代缺乏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可是又有多少人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家庭,投向了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
15岁的男孩佳佳几年后可能又会成为一个“大学生”和一位国家公民,将来他还要为人夫为人父,如果他的妈妈不改变对他的养育方式,我对他的未来成长仍充满了担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必然要与身边的人及身边的世界联结,这注定了他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如果他长成了这样的人,他的生活一定很难顺利。
尤其是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相对丰厚的当下,父母尽一切努力想要为孩子营造一份完美无缺的生活,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孩子的心智与身体一样需要成长。
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的教育应该在他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很多父母会认为现在生活富裕,日子顺利,很难有让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岂不知很多责任感就蕴含在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中。
譬如说2岁的孩子应该学会自己进餐、入厕,自己选择衣服的搭配,并且开始懂得承担错误的责任。
3~6岁的孩子应该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把玩完的玩具放到玩具框中,自己洗脸、刷牙,按时上床睡觉,懂得为自己错误的行为道歉,甚至付诸改正的行动。
6岁以上的孩子应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开始参与家庭事务,譬如家里装修的颜色,他自己房间的家具,这些都可以由他自己来拿主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懂得掩饰或逃避错误的行为,父母发现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一定不要过于简单粗暴地惩罚了事,而是应该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们逃避与掩饰都比他的错误更加严重,并且,充分地给予他信任,让他体会承担责任比推卸、逃避责任更能得到父母的尊重与信赖。这是孩子建立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重要时期,父母经常对犯了错误的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罚,就会让孩子觉得用撒谎来逃过惩罚会更好受一些,自此而养成撒谎、逃避责任的习惯。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说真话,承认错误并且担当责任,孩子就会以此为教训,尽量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在孩子犯了错以后,父母与他的一席长谈,远远比落在他屁股上的板子让他记得更久。
如果父母能够用公平、公正和理智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这就是在鼓励孩子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给了孩子担当的机会,而如果父母用拒绝和暴跳如雷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就会让孩子产生逃避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他就会做出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的选择,药家鑫案实际上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个案。
15岁以上的孩子,身体逐渐成熟,心智也应相应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仅应该把学习完全当成自己的责任,还应该积极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来,父母这时在孩子的学习上的参与实际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父母的责任。
这个年纪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了参与家庭的要求,父母应该主动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譬如说,拖地、洗衣服,给家里的花草浇水,偶尔陪父母去买菜,有时间下下厨房,这些活动看似不起眼儿,却是特别好的建立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意识的过程。
现在的80后为什么是离婚率最高的群体,除了因为是独生子女,个性自我,不善于分享这些特征之外,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他们整体上家庭责任感不强。
这一代孩子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父母比较年轻,生活压力比较小的因素。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常常是父母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切,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考哪个大学,生活中需要他们承担的责任很少,甚至有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家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供养他们的机器,他们对家庭生活没有多少实质的参与感,因而,也就更无从说起对家庭的责任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进入他们自己的家庭就会特别的不适应,从处处要别人为他们承担责任,到突然要自己承担责任,这其中的落差有不少80后难以承受,婚姻生活也就因此而为之动荡,离婚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孩子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一定是在参与中获得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放手。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自己的生活,承担自己的各种要求,这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成长。孩子的责任感就是在这种承担中慢慢萌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多让孩子参与你的家庭生活,尽量多的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事务,不仅对孩子的能力是一种锻炼,还是对孩子情操的一种熏陶,这样的孩子热爱家庭,喜欢家的温暖,在乎家庭成员的感受,这些好的习惯会在他成年以后陪伴他,成为他责任感的一部分。
有许多父母会说,孩子的学业压力很大,没有时间让他多参与家庭事务,在我看来,这样的家庭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一种理念。
你一定要考虑清楚,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责任感强烈,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可以考高分考名校,却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在哪儿的学习机器?
责任感意识的培养还在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当父母双方都是特别有责任感的人的时候,你的孩子的担当意识也一定会比较突出。
除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参与家庭事务,通过在家庭里为大家服务的细节建立他的责任感与承担意识,父母还可以经常跟孩子分享一些责任感强烈,具备一些英雄情绪的书籍或影视故事,激发孩子潜在的对自己的能力的自信。
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对孩子精神层面的激励,喜欢英雄,崇拜英雄的孩子大多数希望长大以后成为和英雄一样的人,而无论什么样的英雄,他们最让人崇拜的地方便是突出的责任感与承担意识。
如果你的孩子在人生的启蒙之初,便接触到这样的形象,就很容易被这样的故事所吸引,英雄的做事方式与价值观便会很自然的成为孩子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漫画书特别受到一些中小学生的追捧,有的孩子看这种漫画书入迷甚至都耽误了功课。为什么这些漫画书如此吸引孩子呢?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内容大多数是和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譬如宣扬懒惰、放弃,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甚至不负责任的内容,这些都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有着特别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受影响的程度就越大。
做父母的都要注意你的孩子的书包里是否有诸如此类的漫画书,长期看这种漫画书,会造成孩子的心智发育滞后,是非观混乱,及至行为失调等问题。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哪怕是大学毕业了,都显得稚嫩、茫然,做事缺乏动力,在单位稍有不顺便频频跳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别人身上,这实际上便是责任感的集体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是低龄,我建议你尽早的对孩子进行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培养,这种品格是将来他在社会上有好的生存的保障之一,也将是他获得人生与家庭的幸福快乐的重要途径。
海涛是我在北京一所大学讲课时遇上的大三男生,在那次讲座之后,他找到了我,倾诉了他的经历。
他说他原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父母经商多年,家里经济宽裕,他从小到大都是在保姆的照顾下成长,从外地考来北京的大学后,虽然生活上没人照顾有诸多不便,可妈妈在经济上一直特别支持他,每个月都要给他寄几千元的生活费,可就在这时,他喜欢上了电脑游戏,经常逃课在宿舍里玩游戏,学习成绩也一再下滑。自从沉溺于电脑游戏之中后,他便很少给妈妈打电话,直到有一天妈妈给他打电话要他回来看看父亲,他才不情愿地坐上回老家的车,等他回到家中,妈妈才告诉他,父亲已经在医院里快一年多了,是肺癌晚期,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
海涛特别震惊,看完病中的父亲后,他几乎崩溃,面对哭泣的妈妈,他只想赶快离开这个家回到学校,可是,他回校不久父亲便去世了。
伤心之余海涛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他只是一味地抱怨妈妈没有照顾好父亲,抱怨老天爷不公平,这么早就让他失去父亲,抱怨所有他能够抱怨的人,然后,海涛完全放弃了学习,天天靠玩电脑游戏打发时间,很快,因为成绩太差,海涛被学校强制休学一年。
走出学校大门,就在海涛不知该何去何从时,又一个噩耗传来,海涛的妈妈因为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打击服药自尽,被邻居送到医院抢救。
海涛回到了被医生从死亡边缘救回的妈妈身边,从开始不知道怎么照顾她,到慢慢地会给妈妈喂饭、喝水,在陪伴妈妈的康复过程中,海涛渐渐地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那就是承担一个儿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儿子的悉心照顾,让海涛妈妈又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不久,海涛也在自己的努力下,重返大学校园,继续他的学业。但是,无论有多忙,海涛都会抽时间给妈妈打电话,寒暑假别的同学约他一起出去玩儿,海涛从来不去,他答应妈妈,假期里一定会陪妈妈出去旅行。
看着这个目光清澈的大男孩,经历了这样一番苦难才找到自己的责任感,懂得有所担当。我不由得有些感叹,又有多少中国的家庭会像海涛的父母这样,爸爸得了癌症已经快一年多了,仍然瞒着儿子,理由是不想让儿子担心。妈妈失去了丈夫,独自一人面对那份孤独,直到扛不住了,也不愿意让儿子分担一下,不是我们的孩子天生缺少责任感,而是我们的父母过于保护他们,太少给他们担当的机会。
对于从小衣食无忧的海涛来说,这份责任感的觉醒虽然来得晚了一些,可它毕竟还是来了,我相信这种品格的回归将比他父母给他留下的财富更加重要,也将会让他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