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32060900000028

第28章 必须遵循的科学原理

外界声音可以传入母体子宫内

关于外界声音是否可以传入母体子宫内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很多的争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关专家做了很多的实验和研究。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环境医学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联合做的人体腹壁传声模拟实验,是按照产科医生们提供的大多数孕妇腹壁肌肉、脂肪、子宫壁肌肉三者合起来的总厚度,用35厘米长、25厘米宽、3厘米厚的五花猪肉,模拟人体腹壁组织进行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波,透过猪肉后,声压衰减不大;而高于2000赫兹的声波,透过猪肉后,有很大程度的衰减;复合声波透过猪肉后,其中高频部分声波衰减明显。根据声音透过有机组织后衰减与频率两者关系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声波可以透过有机组织(猪肉),当然可以透过人体组织。低频声波更容易透过有机组织,所以也更容易透过人体组织。类似的实验国外的专家学者们也做过,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充分证明了外界声响是可以传入母体子宫内的。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一院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协作实验,发现胎儿对传入宫内的舒缓轻柔的音乐与强烈节奏的迪斯科音乐,有完全不同的反应。用普通录音机放强节奏迪斯科音乐,发现胎儿心率平均值每分钟比平静时高出20~30次,胎动次数每十分钟比安静时高出20次左右,同时发现音乐中架子鼓声一起,胎儿受到低频声音刺激后,马上有突发性胎动,一般不超过0.2~0.4秒就出现。胎动类型有大幅度摆动,也有身体扭转类型的胎动。而如果播放轻柔舒缓音乐,按同样方法计数胎儿心率和胎动次数,结果发现胎儿心率和胎动情况和安静观察10分钟的实验结果相似,听到舒缓轻柔音乐时竟安静入睡。把安静实验期或舒缓轻柔音乐实验期的胎心率平均值,和强节奏迪斯科实验期的胎心率平均值作对比,经过统计学进行两均数之差的显著性测验,发现两种类型音乐,在引起胎儿心率变化和胎儿运动变化上,有明显的不同。不仅如此,而且两种类型音乐引起的10分钟内胎动数以及胎动类型,均有明显的不同。

有关胎教的科学实验还有许多,但从上面提到的这些实验已能充分地说明了外界声音是可以传入母体宫内的,胎儿是可以听到这些外界声音刺激的,胎儿对不同外界声音刺激是可以做出不同反应的等等,这就是现代胎教的科学依据。

根据以上的结论,可以指导父母对胎儿进行适当的胎教。由于外界声音可以传入母体子宫内,也就是说胎儿可以听到这些声音,所以父母应该用声音刺激胎儿,从而促进胎儿听觉以及大脑的发育。例如可以用专用传声机播放优美的音乐,特别要选择中低频成分为主的乐曲;或者由母亲亲自唱歌,通过自身将音乐传递给婴儿。此外,父母还可以对胎儿讲一些简单的话语,因为父亲声音频率比母亲的低,所以父亲唱歌以及和胎儿讲话,胎教效果更好。这些声音的刺激都可通过母亲的子宫传给胎儿,作用于胎儿的听觉器官和脑细胞,有利于胎儿智力的发育,使将来的宝宝更加聪明。另外孕妇为保护胎儿,要注意免受或少受噪声危害,尤其是中低频为主的噪声。

胎儿可以听到声音

外界的声音可以传入母体子宫,但胎儿到底能不能听到这个声音呢?因为胎儿听或未听到,是无法用语言做出回答的。从临床经验看,许多孕妇都反映,外面的突发声响会引起胎儿的突然运动,而且近年来用“B超”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是由于外面突发音响而引起的胎儿惊吓反射。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不让孕妇听到突发声音,只让胎儿听到人工喉头的突发声响,结果引起胎儿惊吓反射,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胎动变化与子宫内的声场变化有关,外界传入宫内的一些声音,特别是噪声和突发声响,对胎儿有引发惊吓反射和躁动不安的作用。

那么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检查方法呢?美国纽约州罗谢斯特尔大学的四名博士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同一个胎儿身上做了在宫内给声音刺激时的反应,做了观察间歇期的反应记录,还做了出生后未满月时的听觉反应记录,结果发现胎儿在出生前和出生后所产生的听觉反应是一致的。由此得出结论,胎儿在宫内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大脑有听觉反应。这就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孕妇堵起耳朵没有听到刺激声响,只给胎儿声响刺激后,胎儿的胎动、胎心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了。

由于胎儿是可以听到声音的,所以现代的胎教很重视培养胎儿的听力。例如音乐胎教法、唱歌胎教法、对话胎教法等都是针对胎儿的听力进行训练的,进而促进胎儿大脑的发育。

胎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为了证实胎儿对外界刺激有无反应,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蒙纳施大学维多利亚皇家医院妇产科做了外界声音刺激下胎心率变化的实验。实验方法是:用胎心记录仪记录14名妊娠38—40周正常孕妇的胎心率和宫内压。记录的平均时间是44分钟,胎心率每分钟为120~160次为正常心率,凡是心率比正常心率改变在15次/分以下的为心率正常变异。如果超过15次/分为心率超过正常变异。实验是将体外扬声器放在孕妇的下腹部,靠近胎头的部位。扬声器发出一段发作性刺激声音,共发作1~22次,每次都持续20秒钟,声音频率在500~1000赫兹之间,是一种纯音,引起宫内声压为80分贝。对14名分娩前孕妇进行实验,观察在声音刺激前和刺激期间胎儿心率的改变。从实验结果可知,在声音刺激期间心率发生改变例数,比声音刺激前心率发生改变例数明显增多。而且胎心变化大多数(78%)开始发生在刺激发作5秒钟之内。通过实验还发现胎儿心率的改变经常和胎儿运动相结合。

美国芝加哥LUKE’S医学中心应用高效的超声显像设备进行了胎儿听觉眨眼反射实验。实验对象是妊娠26~32周健康孕妇236例。实验方法是:用手握、拍打胎儿,或用5B型电喉放在母亲腹部直对胎儿的耳朵,发出110分贝声音。在刺激过程中,始终用超声显像监测胎儿的眨眼活动,他们观察到孕期26周的胎儿,增加刺激的频率,均可有自发性的眼睑活动,并且潜伏期很短,小于0.5秒即可出现反应,同时两眼睑均可发生活动。此外还观察到不同胎龄对声音反应不同。胎龄小于24周,对声音刺激均无反应,胎龄大于29周都可出现眨眼反应。并观察到听觉传音反射多伴有颊肌和额肌的收缩。其他惊吓反应如摇头、上臂活动及下肢伸展都可发生。

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胎儿在外界声音刺激下会做出不同反应,胎儿心率和胎动都有相应变化。因此,胎教方法中的动作胎教、语言胎教、唱歌胎教、音乐胎教等方法,都是通过对胎儿进行各方面的刺激,使胎儿更加健康的发育成长。

胎儿有记忆和出生后再认能力

胎儿是否有记忆呢?很多人认为胎儿生活在母亲的子宫中,什么也看不见,而且那么小的胎儿,什么都不懂,怎么可能有记忆呢?科学家为了研究胎儿是否有记忆力,做了很多实验。

美国北卡罗里纳大学的狄加斯柏请来16名离预产期还差一个半月的孕妇,对胎儿诵读一本书《帽中的猫》达5小时之久。当这些胎儿出生后,他们设计一项实验,让新生儿吸一个奶嘴,奶嘴上接上一个录音机。如果孩子用一长一短的吸法,录音机就放《帽中的猫》的录音。结果婴儿们(有的才几个月)大部分会选择一长一短的吸奶方式以听到《帽中的猫》的录音。狄加斯柏认为婴儿的“知觉选择”显然受到了出生前的听声经验的影响。

日本医学教授室冈一先生将子宫内胎儿听到的声音、母亲的心音和血液流动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让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听,新生儿会感到安心而停止哭泣。后来,他制作了装有能够发生这种声音装置的唱片,把这种唱片放在正在哭泣的婴儿枕边进行实验时,婴儿立即停止哭泣而安静入睡。如果是出生一周左右的新生儿,其效果就更加明显。

胎儿不仅有记忆力,而且还有再认的能力。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国立产院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刚刚出生一天的婴儿躺在中间床上,母亲和护士分别坐在床的两侧,两人都同时向婴儿搭话,每次搭话时,婴儿总是把头慢慢地转向母亲的一侧。这个实验证明婴儿在胎儿期就有记忆力,出生后一二天内就可以对母亲的声音表现出具有再认的能力。日本也进行过同样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由于胎儿是有记忆力的,因此在妊娠期间对胎儿进行多方面的胎教,对胎儿今后的智力开发是有好处的。但是,有的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神童,而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胎儿,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也是要不得的,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