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32082000000037

第37章 健康新生儿

1.健康新生儿的标准

新生儿是否健康参照以下标准判定。

(1)出生时先啼哭几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在开始的2周内每分钟呼吸40~50次。

(2)正常脉搏是每分钟120~140次;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正常的身长在50厘米左右。

(3)刚出生2日时的大便称为胎粪,颜色黑绿、黏稠、发亮,无味,以后颜色逐渐变淡。喂奶后逐渐转为黄色(金黄色或浅黄色)。

(4)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小便颜色较黄,是由于含有较多的尿酸盐所致。

(5)出生后由于大小便的排泄,母乳量的不足,体重会有所下降,5~6日后逐渐上升,到10日左右,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6)正常体温在37℃~37.5℃。要注意保暖,否则体温会降低到36℃以下。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2~3日皮肤轻微发黄,若7~10日后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拥抱等先天性反射。

(9)对新生儿的眼睛做射光试验,可引起新生儿眼睛的反射,如闭眼或眨眼。

(10)出生3~7日后,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睁眼或眨眼等动作。

2.新生儿第1周生理特点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皮肤红红的、凉凉的,头发湿润地贴在头皮上,四肢好像害怕一样蜷曲着,小手握得紧紧的,哭声响亮。正常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在2500~4000克,身长为46~52厘米,头围约34厘米,胸围比头围略小1~2厘米。

新生儿头部相对较大,由于受产道挤压可能会有些变形。头顶囟门呈菱形,大小约2厘米×2厘米,可以看到皮下软组织明显的跳动,是头骨尚未完全封闭形成的。

新生儿的小脸看上去有些肿,眼皮厚厚的,鼻梁扁扁的。这时的新生儿哭声不算大,呼吸每分钟40~50次,出生后8小时内体温为36.8℃~37.2℃。

大部分的新生儿出生后2~3日会出黄疸,大多在第七天消退。脐带一般在4~7日脱落,要特别注意脐带护理,以免感染。如果出生48小时还未排出胎粪,要请医生检查。

此时新生儿的视力范围很有限,只能看到15厘米左右的物体,所以要想让新生儿看到你,就必须把脸凑近些。

新生儿第一次吃奶叫“开奶”,医生会在母亲产后半小时到1小时就让母亲给新生儿喂奶,一般最晚不超过6小时,这样对刺激乳房尽早分泌乳汁,加速子宫收缩复原,帮助新生儿尽快排胎便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新生儿出生2~3天后,体重大多数会暂时性下降,一般下降不超过300克。随着吃奶量的增加,体重会逐渐回升,第2周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新生儿所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适应外界全新的生活环境,与宫内环境相比,外面的世界陌生、寒冷,光线明亮,声音嘈杂,而且四周一下子变得那么开阔。这时的新生儿更喜欢自己被毯子包裹起来,这样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安全,像在妈妈子宫中一样。

3.新生儿第2周生理特点

第2周,新生儿正在继续努力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你会发现他们的适应能力相当强,每天都在进步。这时的父母会发现新生儿的四肢运动是不自主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如受到较大声音的惊吓时,四肢会下意识地向胸前抱拢,这就是新生儿特有的拥抱反射。

有的新生儿呼吸时会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父母不用担心,因为这个时候的新生儿伤风感冒的可能性还不大,他们只是在努力地呼吸。

这一周,母亲可能还没有真正下奶,这很正常,耐心坚持下去,很快乳汁就会多起来。此时的新生儿基本上是吃饱就睡,睡醒就吃,吃奶及大小便次数多且尚无规律。

4.新生儿第3周生理特点

第3周,新生儿各种条件反射都已建立,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握持反射等。同时,新生儿已经能够和你对视,但持续的时间还不长。当新生儿注视你时,你也要很专注地看着他们,给他们一个充满爱意的笑脸,冲他们点点头,轻轻叫他们的乳名,这些都会让新生儿感到快乐。

此时的新生儿还不会有意识地去触摸物体,但是他们喜欢做按摩操,喜欢妈妈温柔的触摸、亲切的声音、和蔼的笑脸。注意:新生儿的身体还很柔软,抱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托住颈部和腰臀部。

另外,这时的新生儿已经初步出现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好哭好动,不易照料,把妈妈累得筋疲力尽;有的文静乖巧,较少哭闹,特别省心省事,这主要是由不同的神经类型和气质类型所决定的。父母要去适应新生儿,不要轻易改变他们。因为任何一个新生儿都是独特的个体,要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5.新生儿第4周生理特点

第4周,新生儿的颈部力量已有所加强,可以趴在床上或大人的胸前,以腹部为支撑,把头稍稍抬起一会儿,而且还能左右转动他们的小脑袋。如果把新生儿抱起来,或靠坐在大人的身上,他们的头可以直立片刻,但时间不要长,以免疲劳。新生儿胳膊和腿的动作也协调了一些,说明他们控制肌肉的能力有所加强。

此时的新生儿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睡眠、吃奶和排便规律及习惯。有的新生儿夜里已能睡4~6小时的长觉,但也有的新生儿夜里还需要喂2~3次奶。同时,新生儿已经能辨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即使妈妈不在眼前,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他们就会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如果妈妈妊娠时做过胎教,现在试着给新生儿播放胎儿时期常听的音乐或故事,他们很可能会有明显反应。

新生儿现在已经能判断声音的来源,听到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他们的头就会转向这个方向,但声音的距离不能太远,应在50厘米以内。新生儿的眼睛现在已能看清近距离的人和物,目光也会跟随眼前的物体水平移动,特别喜欢看线条较粗,图案简单,颜色鲜明的图画,尤其是人脸的图案。

与前几周相比,新生儿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看起来更加招人喜爱了。满月时,男孩平均体重为4.9千克,女孩平均体重为4.6千克;男孩平均身长为56.6厘米,女孩平均身长为55.6厘米。

6.新生儿分类

新生儿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胎龄分类和体重分类。

(1)根据胎龄分类

①足月儿:指胎龄37~42周的新生儿。特点是各器官、系统发育基本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②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至不满37周的新生儿。特点是尚能存活,但由于各器官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各种并发症多,因此要给予特别的护理。

③过期产儿:指胎龄满42周以上的新生儿。过期产儿并不意味着他们比足月儿发育的更成熟,相反一部分过期产儿是由于母亲或胎儿患某种疾病造成的,出生后危险性更大,父母决不能掉以轻心。

(2)根据体重分类

①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其中大多数为早产儿。另外,凡体重不足1500克的新生儿又称极低体重儿;不足1000克的新生儿称超低出生体重儿或微小儿。

②正常体重儿:指体重为2500~4000克的新生儿。

③巨大儿:指出生时体重超过4000克的新生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更加注意加强营养,胎儿在母体内获得了良好的营养,体重越来越重,巨大儿增多。但要提醒父母,部分巨大儿是由于母亲或胎儿患了某些疾病所致,如母亲患糖尿病,胎儿有Rh溶血病等,所以不能盲目认为新生儿越胖越好。

另外,还有几种分类方法,但是不经常使用,如根据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根据生后周龄分类等。

7.出生时宝宝的评分

新生儿评分就是对新生儿从母体内生活到外环境中生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程度进行判断,也为小儿今后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定的预测性。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均采用了新生儿阿普伽评分,阿普伽评分是根据新生儿出生时的心率、呼吸、皮肤颜色、四肢活动情况(肌张力)、反射(包括手弹足底或吸痰管刺激喉部反射情况),按这五项指标分别用0、1、2分表示,然后按总分多少来判断新生儿良好程度或窒息程度。

正常,哭声响 正常满分为10分,如评分为0~3分,为重度窒息,必须立即复苏抢救。4~7分为轻度窒息,羊水如有胎粪污染仍需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分泌物及胎粪,才能保证正常的呼吸道的通畅。8~10分为无窒息,不需特殊处理。出生5分钟评分仍低者预后差,需10分钟继续评分,10分钟评分仍低者即使幸存下来,由于长时间缺氧,大脑细胞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日后会出现智力低下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所以对出生后评分是很重要的,它决定孩子是否需要复苏抢救乃至日后的生长发育。

8.为新生儿做全身体格检查

初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应该学会一些简单的新生儿体格检查,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问题。

(1)查头颅:眼、唇的畸形较易发现,而头顶正中的包块应警惕脑膜膨出的可能。

(2)查颈部:正常颈部应端正,无包块。若在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现包块,常为血肿,今后有发生斜颈的可能。

(3)查胸部:胸廓有无畸形、呼吸是否对称。心前区的异常搏动伴隆起常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征兆。

(4)查腹部:正常新生儿的腹部略膨隆,柔软。父母可以先看看有无腹胀,再用手轻轻抚摸,感知有无包块。腹胀、便秘的新生儿应到医院检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能。腹部包块可能是肿瘤或肠道的畸形。

(5)查骶尾部:骶尾部包块常常是畸胎瘤或脂肪瘤,均需及时手术治疗。若在骶尾部发现一个很深的皮肤凹陷,或者有小包块,称为潜毛窦,有的可引起脊髓感染和大小便障碍,需尽早就医。骶尾部囊肿或是红斑中央有小洞,为脊膜膨出或外翻,也需尽早手术。

(6)查生殖器:男孩应检查包皮是否完整,若包皮呈帽状并伴阴茎弯曲,则常有尿道下裂,需仔细检查尿道开口。双侧阴囊内是否有睾丸,如没有则可能为隐睾。

(7)查肛门:肛门直肠畸形在各种先天性畸形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正常位置上无肛门。

(8)查四肢:四肢的畸形较易发现,常见有多指(趾)等。应注意新生儿的臀纹,若一侧臀部、大腿内侧的皮肤褶皱增多、加深,与对侧不对称,则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可能。

9.为新生儿测量身高

新生儿的身高,也就是我们说的身长,出生时平均为50厘米,其中头长占1/4.男婴为50.2±1.7厘米,女婴为49.6±1.6厘米。

测量新生儿身长的方法一:首先选择一个两边有刻度的量床,把新生儿头部紧贴量床顶板,身体平直,膝关节不弯,两足平齐,足底与下肢呈直角,量床底板紧贴双足,两侧刻度读数一致。读数精确到0.1厘米。

测量新生儿身长的方法二:这种方法分为上部量与下部量,最后加在一起即是新生儿的身长。自头顶至耻骨联合的上缘为上部量,表示躯干的长度与脊柱的发育有关;自耻骨联合至足底为下部量,表示下肢的长度,与下肢长骨的发育有关。新生儿下部量比上部量要短,随着月龄的增长比例逐渐变小。

一般的新生儿期身长增加5厘米,可达55.6~56.5厘米。身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关系密切,短期的营养不足对它影响不大。

10.为新生儿测量体重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正常范围为2500~4000克,低于2500克为低体重儿,大于4000克为巨大儿。

新生儿出生3~5日内,体重会暂时性的下降,但一般不超过300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新生儿要排泄粪便和小便,还会呕出一些出生过程中吸入的羊水,经肺呼吸和皮肤也会散发一些水分,食量又小,母乳量往往也不足,因此就造成了体重下降。一般的只要哺乳得当,4日左右体重就开始回升,7~10日后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测量新生儿的体重最好选用杠杆式秤,如钩秤、磅秤等。新生儿体重的测量方法可有:

(1)用婴儿磅秤测量:这种婴儿磅秤最大称量一般不超过15千克,测量时将新生儿放于秤盘中央即可读取毛体重。

(2)用婴儿布兜加钩秤测量:这种方法所用的秤一般最大称重不超过10千克;婴儿布兜可用一块较结实的边长50~60厘米的布制成,在其四角缝上较牢固的带子。测量时将新生儿放在布兜中央,拎起带子将布兜挂在秤钩上即可测量毛体重。

当然,不管是用上述哪种方法称体重,均要将所称得的毛体重减去新生儿身上的衣服、鞋帽、尿布等的重量,这样得出的才是新生儿的净体重。

体重是反映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是判断新生儿营养状况、计算药量、补充液体的重要依据。

11.测新生儿的头围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是34厘米,男婴平均是33.9厘米,女婴平均是33.5厘米。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仰卧位,父母应立在新生儿前面或右侧,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前额眉弓上方,从头右侧经过脑后最突出点(枕骨粗隆最高处)而绕至左侧,然后回到起点,即可读数。测量时要求软尺应紧贴头皮,刻度向外,左右对称。新生儿头发长时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

新生儿的头部发育迅速,在最初半年内头围增加8~10厘米,第二个半年内增加2~4厘米。1周岁时比出生时增加约12厘米,大概是48厘米。

头围的大小与大脑重量呈正比关系,头围大,大脑重量也较大。头围大小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父母头大,孩子的头也可能大。另外,头围过大还可能与佝偻病、脑积水等疾病有关,而有些疾病,如先天性脑发育不良、脑内弓形虫感染、出生时严重窒息脑缺氧等,影响脑的正常发育,造成头小畸形。所以测量宝宝的头围,有助于我们知道宝宝的大脑是否发育正常。

12.新生儿头颅的形状

新生儿的头颅无论是大小,还是结构,都与成年人有极大的不同。一般来说,新生儿的头颅形态大多数是近似圆形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头颅形态似椭圆形(称为“先锋头”),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头部经过子宫口和产道时,受到压迫,血流不畅而引起头皮局部水肿,可在2~4日内逐渐消退。

在新生儿期,父母要特别注意新生儿的头部发育,而囟门就更要多加留意。新生儿由于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存在缝隙,并在头的顶部和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前囟门呈菱形,是头颅上最大的骨缝交点,此处无骨块存在,较其他部分略凹陷、柔软,摸上去有轻微的搏动。后囟门是枕骨与两块顶骨之间的骨缝交点,尺寸较小,有时甚至摸不到。知道了新生儿这个特点,就要求父母或亲人不能随意抚摸、按压新生儿的头,否则有可能会对大脑造成损伤。

另外,父母可以用以下方法帮助新生儿塑造完美的头型:

(1)不要使用材质太硬的枕头,否则头部容易变形。

(2)不要固定一个睡姿,要经常为他翻翻身,改变一下睡姿。

(3)当新生儿左右侧躺时,避免他的耳轮被挤压变形。

(4)新生儿喜欢光线,如果他习惯侧向某一边睡,可以在另一边用光吸引他。

13.新生儿体温调节特点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医学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体内的体温比妈妈高0.5℃,出生后进入外环境,即使分娩室的温度高达24℃,还是比新生儿体温低13℃,这么大的温度差,再加上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多等原因,新生儿散热更加快,出生1小时内体温可降低2.5℃。

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最适宜的环境温度,能保持人体的正常体温,且人体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新生儿的适中温度与其成熟度和日龄有关,正常新生儿第一天的适中温度为30℃~32℃,第二天以后逐渐降至22℃~26℃。刚出生的新生儿在中性温度下6~8小时体温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的1~2日内体温仍不稳定,所以出生后前2日不主张洗澡。

另外,新生儿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室温过高,新生儿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若同时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新生儿就会发生“脱水热”,所以夏季要注意通风,给新生儿足够的水分。冬季天气寒冷,新生儿体表面积大,散热快,能量储备不足,容易发生硬肿症和肺炎,所以冬天要保暖。观察新生儿保暖合适的标志:脸色红润、手足温暖,不出汗,吃睡正常,腋下体温36.5℃~37.3℃。

14.新生儿呼吸

胎儿在子宫里是通过胎盘获得氧气,他们的肺并没有起到作用。当出生时,新生儿呼吸第一口气肺部就会膨胀,肺中增加的压力会使心脏外的瓣膜关闭,这就标志着新生儿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确定了他们离开母体后就能独立生存,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功能发育不全,调节功能不完善,胸腔较小,呼吸肌薄弱,呼吸运动主要靠膈肌的升降进行,所以新生儿的呼吸为腹式呼吸,特点是呼气与吸气的间歇不均匀,深浅呼吸相互交替,甚至呼吸暂停(呼吸暂停20秒以内,不伴发绀及心率减慢,可自然恢复),呼吸频率为每分钟35~45次。

新生儿日龄越小,呼吸越浅表。虽然新生儿每次呼吸的绝对量很小,但他们代谢旺盛,对氧的需要量大。新生儿啼哭后,呼吸频率增加约4次/分,5分钟后恢复正常;哺乳后,约增加6次/分,10分钟后恢复正常;洗澡后,约增加5次/分,5分钟后恢复正常。因难产而造成颅内出血或患肺炎的新生儿,可以出现呼吸异常,如急促,鼻翼翕动,频繁呼吸暂停,此时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15.新生儿口唇容易发紫的原因

新生儿口唇处出现青紫,可能与新生儿血红蛋白高有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1周后消退。如果没有消退,提醒父母要注意病理性的青紫。

新生儿病理性口唇发紫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氧,如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伤寒、高热惊厥、癫疒间等都能引起缺氧,具体的病因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来确诊。如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心跳加快,极个别的会出现口唇发紫,临床上称为发绀;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新生儿除了有吃多少吐多少,一吃就吐的临床表现,还会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类似肺炎的症状;新生儿高热惊厥常表现为无定型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异常动作,如呼吸暂停、不规则,两眼凝视、阵发性苍白或发绀。

16.健康新生儿也可以有心脏杂音

新生儿心脏杂音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新生儿出生后1~2日,可在心前区闻及心脏杂音,这就是生理性的心脏杂音,与动脉导管未闭合有关。随着新生儿循环系统的不断发育完善,生理性的心脏杂音就会消失。

病理性的心脏杂音大多数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如果心脏杂音未消失,并且伴有其他一些临床表现,如出现青紫、气促,甚至有晕厥发作等,这就要求父母高度重视,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17.新生儿正常心率

新生儿的心率较快,一般情况下为120~140次/分,熟睡时可减到70次/分,哭闹时可达180次/分,均属正常范围。

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而心脏的每次搏出量有限,只有通过增加搏动的次数来补偿不足。同时新生儿的迷走神经兴奋性低,交感神经占优势,所以容易心搏加速。

新生儿的心率会随着不断地成长发育而逐渐减慢。新生儿心率平均120~140次/分,1岁以内平均110~130次/分,2~3岁平均110~120次/分,4~7岁平均80~100次/分。

18.新生儿消化功能比较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吃奶时,一旦过急、过快或吃得过多就很容易发生吐奶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消化功能弱导致的。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状,肌层发育差,贲门较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较发达,容易发生痉挛,同时新生儿的胃容量小(初生时30~35毫升,2周时60~70毫升,1个月时90~105毫升),所以易发生溢乳或呕吐。

新生儿的胃解脂酶含量较低,胃酸酸度较低,这也使他们的消化功能比较弱,并且只能消化乳类,尤其是人乳,因为人乳中含有解脂酶。由于牛乳中缺乏解脂酶,所以用牛奶喂养的新生儿易引起脂肪泻。

另外,新生儿的肠道蠕动较快,下部尤甚。出生时咽下的空气2小时内就能在回肠见到,3~4小时到达直肠。其肠道相对较长,与身长之比约为1:6(成年人约为1:4),肠系膜相对也较长,肠壁肌层薄,所以容易蠕动功能紊乱而引起呕吐、腹胀,甚或发生肠扭转、肠套叠。

当然,整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必须由中枢神经系统参与,新生儿的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也使得消化功能比较弱。

19.新生儿口腔的特点

新生儿的口腔内没有牙齿,舌头短而宽,面颊有厚的脂肪垫,该脂肪垫使口腔前部的上下牙床不能接触,俗称“螳螂嘴”,并且面部肌肉发育良好,颌骨缘处的黏膜层增厚凸起,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新生儿吃奶时吮住奶头,进行协调的吸吮动作。

新生儿的口腔黏膜细嫩,供血丰富,但唾液腺发育不全,分泌唾液较少,常呈中性,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甚微,因此新生儿的口腔黏膜相当干燥,容易发生口腔炎与鹅口疮。唾液内含有10%的黏液素,有胶体保护作用,能防止乳汁凝固,有利于消化。在齿龈切缘的黏膜上,有时可见到米粒样黄白色突起,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潴留肿胀所致,俗称“马牙”,可自行消失,切忌擦拭、挑割,防止糜烂、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

父母在清洁新生儿口腔时,可以喂给他们适量的清水,不必擦洗以免损伤。

20.新生儿皮肤防御能力差

新生儿刚出生时,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胎脂覆盖,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所组成,有保护皮肤、防止感染的作用,出生后会逐渐自行吸收,不应强行擦洗。

出生后3~4日,新生儿的全身皮肤可变得干燥,由于在此以前他们一直生活在羊水里,出生后皮肤就开始干燥,表皮逐渐脱落,1周后就可以自然落净。最后,新生儿皮肤会呈玫瑰红,且柔软光滑。这是因为他们的皮肤角质层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

新生儿的皮肤很娇嫩,局部防御功能差,很容易受到损伤,并且受伤处也容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轻则引起局部感染发炎,重则可能扩散至全身(如引起败血症)。因此,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卫生很重要,尤其是头部、颈部、腋窝部、会阴部及其他皮肤皱褶处应勤洗并保持干燥,以免糜烂。父母在每次换尿布后,特别是在大便后最好是用婴儿护肤柔湿巾清洁臀部,再用护臀霜涂抹,以防发生尿布疹(红臀)。

21.新生儿胎脂消失的时间

健康足月新生儿的皮肤红润,皮肤表面胎脂少,除肩背部胎毛稍多外,其他部位胎毛较少,皮下脂肪丰满。而早产儿刚出生时皮肤看起来很薄嫩、颜色粉红,生后不久颜色变为绛红色;皮肤发亮,可出现水肿;皮肤表面胎脂多,胎毛多;皮下脂肪薄。

新生儿皮肤表面的胎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脱落的表皮细胞形成的,具有保护皮肤、防止感染和保暖的作用,生后逐渐被皮肤吸收。一般不要人为地用水洗去或用纱布等东西将它擦去,否则既削弱了胎脂对皮肤的保护和保暖功能,又很容易损伤皮肤甚至诱发感染。但如果耳朵后、腋下或其他皱褶处胎脂较厚,可在出生后6小时后用熬熟冷却的香油、豆油等植物油轻轻擦去一些;如果头顶部胎脂较厚直接搽一点植物油即可而不必将胎脂擦去。

新生儿皮肤很娇嫩、很容易受损伤,穿衣和做其他护理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一定要很小心。

22.新生儿出生时生殖器特点

足月儿:男婴的阴茎大小可不一样,龟头和包皮可有较松弛的粘连;阴囊皱襞较多,睾丸多已降入阴囊。部分男婴因局部发育不完善可有轻度睾丸鞘膜积液而致阴囊两侧大小稍有不等,多能在一年内自行逐步消失,但长期不消或阴囊两侧明显大小不等则应到医院检查。女婴的大阴唇已经发育,大阴唇能盖住小阴唇及阴蒂。

早产儿:男婴的阴囊皱襞少,睾丸往往未降入阴囊;女婴则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3.新生儿排尿时间

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在出生时膀胱中已经有少量尿液,所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内排尿,少数延迟到第二天才排尿,但如果出生后24小时不排尿,应引起注意;如出生后48小时仍不排尿,要进行检查寻找原因。

新生儿在出生后头几天,因为液体摄入量比较少,本身所需水分较多,所以每日排尿仅4~5次,并且尿量液少。大约1周以后,随着进水量的增多,加之膀胱容量又小,每日排尿可达20次左右,尿量为250~450毫升。

新生儿的尿呈淡黄色且透明,但有时排出的尿会呈红褐色,略微浑浊,这是由于尿中的尿酸盐结晶所致,2~3日后会消失。

新生儿无尿的原因有:先天性肾缺如、尿路畸形,以及肾脏泌尿较晚。若新生儿超过36小时尚未排尿,给予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液,如经过上述处理后有尿排出,则是肾脏泌尿较晚。如仍无尿,则可能是肾缺如或尿路畸形,须进一步检查。

24.新生儿大便的特点

绝大多数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黏稠、黑色或墨绿色、无臭味的胎粪,这是胎儿肠黏液腺的分泌物、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吞入的羊水或产道的血液等的混合物。在出生后3~4日转为黄色粪便。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未排便,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的先天畸形。

新生儿的大便性状和喂养方式有密切关系。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金黄色,偶尔会微带绿色且比较稀;或呈糊状,均匀一致,带有酸味但没有泡沫,没有奶瓣。通常在新生儿期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2~5次,也有的一天7~8次。吃母乳的新生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但是只要新生儿精神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加,父母就没有必要担忧。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吃的是配方奶,他们的大便通常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粗糙,有便秘倾向,带有难闻的粪臭味,为中性或碱性反应。如果配方奶中含糖量较多,大便可能变软,并略带腐败样臭味,而且每次排便量也较多,有时还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25.新生儿睡眠的特点

由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较低,神经系统功能活动较弱,外界不很大的声音对他们来说都是过强的刺激,所以新生儿非常容易疲劳,致使大脑皮质兴奋性更加低下从而进入睡眠状态。在新生儿期,他们几乎一直在睡,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就越长。

一般来说,新生儿一天之中大约20小时在睡觉,清醒的时间很短。清醒后很快会感到疲倦,这时他们常以“哭”表示累了,只要环境安静、舒适,自然很快就入睡了。其实这种抑制性的睡眠对新生儿来说是非常必需的,是有利于他们生长发育的。

睡眠按照其过程可分为“快速动眼睡眠”和“非快速动眼睡眠”两种,并且在一昼夜中,上述两种睡眠交替出现。出生后头2周的新生儿,有一半的睡眠时间是处于“快速动眼睡眠”阶段。由于新生儿眼皮非常薄,可以看到眼球在运动,呼吸比较快,还有时会皱眼,四肢也可以有微小的动作,但并不是抽搐。在“非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呼吸比较慢且有规律,稍有刺激就可以发生惊吓。

随着新生儿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白天清醒时间逐渐延长,夜间睡眠时间也相应延长,逐渐建立起白天少睡,夜间长眠的条件反射。所以父母在夜间,除了喂奶、换尿布以外,不要过多打扰他们的睡眠。

26.新生儿免疫力

新生儿阶段是胎儿从母体内环境进入大自然外环境的第一个阶段,他们要不断提高抵御外来病菌侵袭的能力,这个抵御的能力就称为人体的自御能力,也就是抵抗力、免疫力。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的自御能力是相对比较弱的。

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娇嫩、皮质层薄、皮下血管丰富,细菌等有害物质容易经过皮肤进入血液;新生儿的皮肤也容易破损,特别是使用硬尿布,或尿布没有即时更换,过分潮湿等,这都会引起新生儿皮肤的糜烂。另外,新生儿出生时脐带的创面仍然存在,残端未脱落,也会使第一道防线出现缺口,细菌侵入机体而造成感染。

对于成年人,当细菌侵入人体后,机体本身会调动血液中的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来抵抗外来入侵者。但是,新生儿的白细胞吞噬功能不如成年人的,其他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很低,而且自身制造的能力又很差,这些都使得新生儿的抵抗力很低,细菌入侵后不能控制在小范围内,而是出现全身的严重感染。如正常成年人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并不是致病菌,因为成年人体内产生的IgM抗体能抵抗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并且成年人肠壁屏障好,能抵御细菌进入血液。血中的IgM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而到达胎儿体内,新生儿自身又不能合成,所以血液中IgM含量低,加上肠壁薄、屏障差,所以新生儿易患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的感染。

对于早产儿、双胞胎、低体重等宝宝来说,他们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更低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免疫力更弱,所以更要注意不要与患有感染性疾病者接触,要经常保持脐部及皮肤的干燥、清洁。

27.新生儿并非越胖越好

新生儿体重超过4500克,临床上称为巨大儿。医学专家指出,巨大儿、肥胖儿除了给产妇分娩时带来麻烦外,还可能引发妊娠期高血压、难产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新生儿出生后往往体质是“外强中干”,身体抗病能力弱,如一些并发症增多,发育异常等。巨大儿常提示母亲有糖尿病,孩子出生后,易发生低血糖,严重者可导致精神、神经方面后遗症。巨大儿最好采用人工喂养,以防母亲服降糖药通过乳汁影响孩子,并且为了防止低血糖发生,必要时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此外,还要注意预防各种感染。

孕妇营养过剩是巨大儿的主要原因。一些孕妇错误地认为食物越有营养、吃得越多,下一代越健康,因此不加限制地“进补”。营养专家指出,孕妇饮食不应过于单调,而应多样化,粗细搭配,脂肪、糖、蛋白质要均衡;孕妇要适当多吃点富含维生素和叶酸的新鲜果蔬,不仅是自身和胎儿营养所需,而且可以防止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并且营养专家不主张孕妇过多摄入鸡、鸭、猪肉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28.新生儿体重过低的原因

低体重儿是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克者,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其中大多数为早产儿和小胎龄儿。凡体重不足1500克的又称极低体重儿,不足1000克的称超低出生体重儿或微小儿。

胎盘是联结母亲和胎儿的纽带,负责输送各种营养物质。较大的胎盘能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因此新生儿的体重也就较重,身体也就更健康。相反,胎盘较小的,胎儿获得的营养就少,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低体重儿的出生。如果新生儿出生体重过低,就可能导致冠心病、2型糖尿病、中风或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可能在出生后的数周内死亡。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对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儿早期发育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妊娠的前12周,血浆蛋白A的水平低与新生儿体重过低有关。血浆蛋白A仅仅在妊娠的早期起作用,它能够促使胎盘接受一种叫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激素,这种激素能够促进胎盘的生长。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能影响新生儿体重的基因。这种名为Igf2的基因在胎儿体内和胎盘中表达,产生IGF-Ⅱ蛋白质。研究者发现,胎盘中缺乏IGF-Ⅱ蛋白质的小鼠在出生时的体重平均比正常小鼠轻30%。

在这之前,医学界没有有效的手段在妊娠的早期检测未来的新生儿是否体重过低。科学家认为,通过检验相关的分子,有可能准确预测新生儿的体重。

29.新生儿脐带

脐带是胎儿的生命线,是母亲与胎儿联系的惟一通道,母亲通过脐静脉供给胎儿营养物质,又通过脐动脉将胎儿体内的废物运送给母亲,由母亲代替排泄。胎儿脱离母体后,脐带就完成了历史使命,会自然脱落。

新生儿脐带的直径约1厘米,剪断后脐带内血管没有完全闭死,对新生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创面,如护理不当,将成为病菌侵入机体的重要途径,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脐炎等疾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必须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护理。

为了保护脐部,医护人员往往将脐部敷上纱布。纱布应该在出生后12~24小时去除,如包扎的时间过长,纱布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污染,给细菌在脐部生长繁殖创造条件。在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避免弄湿脐部。若脐部潮湿或有分泌物时,每天可用75%酒精消毒,擦时从脐根部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把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入脐根部。在脐带脱落后,局部会有潮湿或米汤样液体渗出,可用75%酒精擦净或先用2%碘酒擦,再用75%酒精涂净,不要用甲紫涂擦脐部,以免影响观察脐部感染情况。若发现脐根有肉芽、脓性分泌物、红肿及有臭味,需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病情恶化。

30.双胞胎新生儿的特点

在妊娠期间,由于母亲的营养要同时供应两个胎儿生长,所以双胞胎儿大多数没有单胎儿长得好,并且大多数双胞胎儿都提前来到人世间,出生时的体重往往不足2500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均较一般新生儿差,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的生长发育比一般新生儿要稍慢些,也容易生病。

双胞胎儿体内储糖量不足,产后应尽早开奶,否则可能发生低血糖,重者可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双胞胎儿以母乳喂养为佳,因为只有母乳才能适应早产儿消化功能不全的状况。早产双胞胎儿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全,易呛奶,可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再借助滴管或婴儿胃管采用少食多餐的喂养方法。若母乳不足,可用鲜牛奶与水配成1:1或2:1的稀释奶再加3%~5%的糖喂养。

双胞胎儿体内各种营养储备也较少,因此,要尽早给双胞胎儿添加营养素。双胞胎儿出生第2周开始增加含维生素C丰富的鲜橘汁、菜汤。为预防双胞胎宝宝患佝偻病,从出生第2周起,可以补给浓鱼肝油。出生1个月后,可让双胞胎儿晒太阳,以增加其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为了预防双胞胎宝宝患缺铁性贫血,从出生第6周时,可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蛋黄泥、猪肝泥等,但一次喂入量不宜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

另外,双胞胎儿抵抗力差,奶瓶、汤匙等应注意消毒,以防胃肠道疾病发生。

31.新生儿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

(1)触觉:新生儿的触觉很敏感,尤其是口周、眼、前额、手掌和脚底对触觉刺激最敏感,而前臂、躯干、大腿等部位的触觉则比较迟钝。当母亲用乳头或手等轻触新生儿口唇或口周皮肤时,他马上就会出现吸奶动作并将脸转向被触的一侧寻找乳头或手等接触他(她)的东西。当你试图想用手扒开新生儿眼皮时,他(她)就会把眼闭得紧紧的。当你用手刺激新生儿手掌时,他会出现握持反射,不由自主地把你的手握得紧紧的。

(2)痛觉:新生儿一出生时就已经有痛觉了,但是和其他皮肤感觉比较是相当迟钝的,尤其躯干、腋下等部位更不敏感。这是因为新生儿的神经传导不够准确,痛刺激后会出现泛化现象,也就是说,新生儿不能够准确感觉到疼痛的部位,所以表现出反应迟钝。

(3)温度觉:温度觉在妊娠5~6个月的胎儿身上就存在了,所以新生儿出生时,温度觉发育良好。新生儿能区分出物品温度的高低,对冷的刺激要比热的刺激反应明显,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甚至战栗,皮肤微紫,可见新生儿受环境的温度影响很大,需要给予适当的保暖。

32.新生儿嗅觉

新生儿的嗅觉系统已经发育得基本成熟。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试验:把新生儿放在一个记录活动水平稳定性的测量器上,腹部围有测量呼吸的呼吸描记器,然后用棉签蘸上有气味的物质,放在新生儿鼻孔旁边,他闻到这种气味,呼吸会加快,动作也会增多。

还有研究发现,新生儿已能区别几种不同的味道,并且对气味的空间定位也相当敏感。新生儿会闻到乳香并积极寻找奶头,而且能辨别出自己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实验者把两个喂奶母亲用过的胸垫分开放在新生儿头的上方,结果发现小儿转过头来注视自己母亲用过的胸垫的次数,多于陌生母亲用过的胸垫。

在新生儿期积极地训练他的嗅觉,可以帮助新生儿避免有毒物质的吸入,并且还能帮助他利用不同的气味区分人和事物。

33.新生儿味觉

人的味觉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来感觉的,通常分成四种:酸、甜、苦、咸。新生儿的味觉是最发达的感觉,在他出生后仅2小时就能分辨出许多味道。

曾经有人利用吸吮反应的变化研究新生儿的味觉,发现他们对水、葡萄糖和各种盐溶液的吸吮反应与对牛奶的反应不相同,而且他们的吸吮还会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用甜糖水喂新生儿,他就会有愉快表情,而对柠檬汁等酸涩苦的味道会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所以说新生儿喜欢奶味、甜味,不喜欢过咸、酸或苦的味道。因此,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小,不懂好坏,不知味道,给他什么就吃什么的想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也不利于增强小儿食欲和促进小儿各方面生长发育。

研究还发现,新生儿在出生最初几天就存在着味觉的性别差异,女婴比男婴更喜欢甜味。

34.新生儿听觉

新生儿能听见声音吗?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能听见,而且在胎儿期时就能听到声音了。只是由于新生儿中耳鼓室尚未充气,并有一部分羊水潴留,以致听觉传导较差,因此听觉不是很灵敏。

有人曾做过试验:给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一种类似蟋蟀叫的声音,有的新生儿只需听二、三次便会出现眨眼、动嘴、扭头、睁眼、哭闹等反应。出生6日的新生儿就能听到30分贝的低声。当有人说话时,新生儿会向说话声音的方向转动身体,尤其是妇女的声音更吸引他。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新生儿在倾听成年人讲话时,他的身体会以一种模式开始运动,一旦停止声音,他的运动也中止。

新生儿不仅能够听到声响,而且对柔软、缓慢、淳厚的声音比较偏爱,表现为安静、微笑,对于尖利的响声则反应急躁、激烈。研究还证明:新生儿对有节律的声音特别敏感,并且喜欢听母亲的声音。这大概与他在子宫内熟悉了母亲的说话声、有节律的心跳等有关,重温这些声音,对新生儿是莫大的抚慰,给他一种安全的感觉。

35.新生儿视觉

有的人认为:新生儿是个“睁眼瞎”,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新生儿的眼球小,眼球前后径短,视焦距调节能力较差,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远视眼,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低于成年人。如果这时选用的刺激物太近、太远、太小、移动太快都会使新生儿不能很好地捕捉到物体,动力检影镜显示,新生儿的最佳视焦距为19厘米。

父母不了解新生儿的视力特点,一味地按照成年人看东西的样子和距离,把物体放在新生儿眼前晃晃,新生儿没有反应就误以为他看不见。其实新生儿看东西的最佳距离相当于妈妈喂奶时母亲的脸和宝宝的脸之间的距离,所以,新生儿是能看见妈妈的,而且最喜欢看见妈妈的脸。这种视觉状态一直要持续到出生后3~4个月时,小儿才会有良好的视焦距调节能力。

另外,新生儿还具备辨别颜色的能力,喜欢看明亮鲜艳的颜色,尤其是红色。因而在新生儿期可以给他们看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玩具的放置距离要适中,不宜过近也不能太远,这样有利于刺激新生儿的视觉发育。

36.新生儿声音

新生儿不会说话,只会哭,哭是新生儿来到人世间首先发出的一种声音,是一种纯生理现象。在这以后,新生儿的哭声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成为他(她)表达自己需求的一种手段。如饿了哭、痛了哭、尿布湿了哭、受到惊吓更是哭,反正哭是他不满的信号。

但是,新生儿除了哭声还能够发出几种声音,可以认为是他学习语言的前奏。如有一种声音是很平静的、近似轻微的呼哧声,这是一种“联络呼号”,新生儿睡醒后借助这种声音立即与母亲联系,并想证实一下,母亲是否在身边。如果对这种声音没有任何反应,如抚摸或熟悉的话语,小家伙就会表现出不安。还有种声音是表示不如意、不舒服的,和哭是不同的,当母亲给他擦洗时,如果某个动作不够小心,就会出现这种声音。假如这种不舒服的表示没有被人理解,而不舒服的感觉继续存在时,这种表示不满的声音就会转变成哭声。

37.能给新生儿安全感的声音

过去人们认为新生儿因为耳朵里有羊水听不见声音,现在科学表明,新生儿出生后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听见声音了。所以,父母为了让新生儿有个安静的睡眠环境,总是把房间搞得静静的,生怕弄出什么声音吓着新生儿。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因为一些声音是会让新生儿产生安全感的,并且能使新生儿的感官得到丰富的刺激,对语言的发育尤为重要。

首先就是父母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因为新生儿在子宫内听惯了母亲的声音,熟悉母亲的声音。家人要经常用温馨的话语和新生儿交流,这样能加强新生儿的安全感,让他对周围的亲人产生亲切感。其次,可以让新生儿听些有节奏的、柔软的、缓慢的、淳厚的乐曲,时间不宜过长。另外,还可以给新生儿一个有声响的环境。家人的日常生活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开门声,关门声,水流声,炒菜声,说话声等,这样的声音可以帮助新生儿真实的感受周围,并且适应环境。

38.新生儿的表情和模仿能力

研究表明,新生儿有模仿成年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当新生儿处在安静觉醒状态时,距离新生儿面部20~25厘米,让他注视你的脸。首先,伸出你的舌头,每隔几秒钟1次,慢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然后停止。如果他一直看着你的脸,这说明他可能在嘴里移动自己的舌头,一会儿,他(她)就会将舌头伸向嘴外。如果你对着新生儿做张嘴动作,重复几次,他也会学着张开小嘴。另外,新生儿还会模仿撅嘴、微笑和悲伤的表情。

新生儿能够模仿面部动作,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他需要知道自己舌头的定位和使用,要在看到你的面孔时马上联想到自己身体的具体部位,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还证明,世界上的不同民族的新生儿都能显示出几乎和成年人一样的面部表情,而且出生半个多小时的新生儿就有这种模仿能力了,不仅仅是足月儿,就是36周的早产儿也有这种神奇的模仿面部表情的能力。

父母要和新生儿积极交流,经常对着新生儿做些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提高他的模仿能力,利于新生儿的智力开发。

39.新生儿的先天性反射活动

正常的新生儿主要以一些先天性反射活动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反射是早期新生儿特有的,可以反映他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随着新生儿不断成长,神经系统也会逐步发展,先天的神经反射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渐渐消失,被更成熟的神经活动代替。

新生儿主要的先天反射有下列几种:

(1)吸吮反射:在新生儿安静觉醒状态下,母亲将新生儿抱在怀里,使新生儿左颊触碰其母乳头,此反射会引起他将头转向左侧,并张开嘴,寻找并咬住乳头开始吸吮。这就是吸吮反射(又称新生儿期暂时性反射)。此反射在4~7个月时消失。

(2)觅食反射:当你用手指或乳头触摸新生儿的面颊,他就会将头转向被触摸的这一侧并张嘴表现吸吮动作。此反射在生后4~7个月时消失。

(3)握持反射:安静觉醒的新生儿很容易引起握持反射,可将你的食指或小指分别自新生儿两手的尺侧缘伸进手心,轻压其手掌,他就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到了3~4个月时此反射消失,他的手开始松开,出现了不随意的抓握。

(4)拥抱反射:突然改变新生儿的姿势时,或者新生儿听见响亮的声音时,他就会出现两上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回缩呈拥抱状态,这就是拥抱反射。此反射的消失时间是3~6个月。

(5)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新生儿仰卧时,头会转向一侧,与脸面同侧的上下肢体伸直,对侧肢体屈曲。新生儿的睡姿经常是这种状态。此反射大约在6个月时消失。

(6)踏步反射:当你双手托起新生儿腋下,竖直把他抱起时,使他的足背触及桌边下缘,新生儿就会先迈出左足,然后右足跟上,踏步良好时就像散步一样。此反射大约在6周消失。

另外,新生儿还有一些成年人的反射,当情感改变时会出现恐惧、心跳增快等;当你用羽毛去刺激他的鼻子时就会打喷嚏;当食物误入气管时就会咳嗽等。

40.新生儿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新生儿的活动可以分为大运动(又称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两种,其中大运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情况:

(1)大运动

①竖抱。父母或亲人抱起新生儿时应当竖着抱,让新生儿的身体与大人平行,左手托着他的臀部,右手托着他的头部,因为新生儿的颈部无力支持头的重量会向后仰。大概在满月前后,在竖抱时,新生儿就能自己伸直头,不必用手托了。

②俯卧抬头。在出生7~10日时新生儿就能听声转头,父母可以让新生儿自己俯卧在大床上练习了。父母不必担心他会憋着,因为他已经能转头露出鼻子呼吸了。刚开始练习俯卧抬头时,父母一定要松开新生儿的衣服,还可以用右手扶起新生儿的额部,用左手摇动一个声音玩具,吸引他抬头观看,每天重复练习几次。

③抚摸。适当地抚摸是有利于新生儿发育成长的,尤其是洗澡时。抚摸时可以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按着节拍为新生儿做各部位抚摸。在天气凉的时候做抚摸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暖,父母也要先暖手才可做抚摸。

(2)新生儿的精细动作:新生儿的精细动作主要是手的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小手总是习惯性地缩着,类似握拳的动作,却又不像握拳那样有力,他们的小肌肉是较晚才发达起来的。新生儿手指功能的发育有一定的规律:首先是尺侧的动作发育,然后是桡侧,最后是手指功能的发育。也就是说,在新生儿拿物体时,先是四指与掌心的对捏,然后再发育到用拇指与食指拈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手指尖上。”所以父母应该及早训练新生儿手部的动作,如在婴儿床的上方吊一些音乐钟或是会转动的玩具,那些玩具通常会吸引他伸手去抓或拍打,这是对新生儿一个初步的上臂力量和小肌肉的练习。

由于新生儿小手多数情况下是半握拳状态,父母可以选择带有细棒的小铃铛、拨浪鼓等玩具,放入新生儿的小手中,过一会儿再将玩具拿出来,每天反复多练习几次,让新生儿体会到手心的触觉刺激,利于练习抓握和松手动作。

有些父母担心新生儿的指甲长会抓破皮肤,就用小手套把他的小手包裹起来,这样很不利于新生儿的小手与外界的接触,感受冷热、软硬、粗细等,影响了精细动作的发育甚至是智力的发育。

41.新生儿也能用手抓东西

新生儿小手掌总是习惯性地缩着,呈半握拳的状态,刺激后握得更紧。所以,过去许多学者认为新生儿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是较晚才发达起来的,伸手抓东西的能力大约在4个月时开始具备。但法国儿科医生阿米尔梯桑和格里纳用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一些新生儿能够用手抓东西。法国儿科专家认为:在新生儿安静觉醒状态,当你集中注意力,平静地与新生儿面对面看,同时你轻轻地摩擦他们的颈部3~4分钟,经过颈部放松,新生儿可无约束地去抓东西。

因此,正常新生儿在出生时有抓东西的内在能力,但由于颈肌紧张,妨碍了新生儿的伸手运动。当颈肌放松了,新生儿就能伸出手抓东西。专家同时还告诫年轻的父母,这种伸手的运动仅在极少数新生儿中能见到,父母如不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本领,也不要感到失望。另外,父母可以积极地为新生儿做一些手部运动帮助新生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并且也有利于早期智力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