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32083200000043

第43章 希望对人生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之启发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随。”“希望是关不住、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经典的台词,也揭示了本片的主题。本片由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弗兰克·达拉邦特1994年把它搬上银幕。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银行家安迪·杜弗雷被法官和陪审团误判为杀害了妻子及其情人的凶犯,被关进肖申克监狱,终生监禁。安迪在狱中没有绝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成功逃出监狱,而且拯救了一批狱友,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尊严与信念。

人一出生,就注定会走向死亡,每个人都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忙忙碌碌地为生存而努力,还是碌碌无为地等死。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但只要他始终抱着信念与希望,使他的生命过得有意义,那么,一次也就足够了。安迪的经历对这一切做出了最好的阐释。安迪是个无辜的人,他被错误地投进监狱。可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追寻自由,一直紧守着他的信念。

“毫无疑问,监狱的第一夜是最难熬的……当他们把你放进那个小房间,那些铁栅栏‘砰’地关上时,你就真切地感受到身在监狱了。”原来的生活转眼间消逝,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剩下的人生供你去回想。“很多新人在第一夜就几近崩溃了。总是有人会禁不住号啕大哭。”但安迪一直没有出声。他是怎么熬过来的?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不属于这里,是法官犯了错误。总有一天,法官会还他清白。正是这个信念支持他度过最初的监狱生活。

影片中在安迪来到肖申克口监狱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造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随时都面临着监狱长的残酷虐待与压制。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典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徒”,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典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因为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要每一个人都服从他的旨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监狱里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典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而安迪是注定要和暴力制度相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狱警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典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今夜无人入睡》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就是希望的化身,通过他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他的好朋友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由于长期被囚禁于监狱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重蹈老布的覆辙。但是因为有了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的终点——自由。这分明就是在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麻木地安于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

人生,如果没有希望,人生就没有动力,生命就黯淡无光,人生没有希望,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烧起的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难以预料的,我们虽然改变不了大自然的规律,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但我们却可以愉快享受每一天的生活。希望是永不止息的追求,蕴藏着无穷的美丽和光明,希望是人生理想的向往,驱使着人们不断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