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外观像埃及阶梯式金字塔的婆罗浮屠,位于印尼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在日惹市西北约40公里处。它是印尼最大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遗迹,因其佛塔实心、没门窗、没梁柱、没膜拜或祭祀之处而成为一座闻名于世的佛陀神殿。据说,婆罗浮屠是皈依大乘佛教的印尼夏连特拉国王为收藏释迦牟尼一小部分骨灰,动用几十万农民和奴隶于公元8世纪后半叶至9世纪初依印度窣堵波而建成。一般而言,点、线、面为造型要素之本,而方形、圆形、三角形(以下称“三形”)则视为构成形体之本。也就是说,任何具有体积的形体均可分解出“三形”。历经千年沧桑的印尼婆罗浮屠便是由“三形”构造而显现佛教宇宙观。
婆罗浮屠共建有10层,用四周河中200余万块、总计55000立方米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塔顶距离地面约42米。据传,塔顶钟形大佛龛的尖端曾因触雷而被毁掉,因而现在高度仅35米。佛塔的顶端为一座巨大的钟形窣堵波,直径9.9米。佛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23万平方米,呈四方形,边长123米。基座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五层方形台,边长分别为89、82、69、61米;方形台上又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平台,直径分别为51、38、26米,形成了下方上圆的立体形态,合成佛教至高数字“9”字。
按照佛教的解释,印尼婆罗浮屠的下部各层方形平台谓之“地界”,代表地;上部圆形各层平台谓之“天界”,代表天。四面之中各有一条笔直的石级通道,由基角直达顶层,体现了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笔者以为,这种以方圆之形表示天地观的途径与中国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形意相同。这说明人类在认识宇宙、表现宇宙观上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共性,并决定了“三形”在构成造型艺术品上具有的方圆意韵。印尼婆罗浮屠的各层“地界”,建有主壁和栏楯,其间共有四个宽约2米的回廊,两壁上刻有各式各样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浮雕,其中有很多是佛本生经故事浮雕,如第一回廊浮雕内容为本生、佛传、譬喻和说法,描绘了佛祖从下凡到成道的过程;第二回廊浮雕题材为《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图;第三回廊浮雕是其延续;第四回廊浮雕主题为《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等。当然也有反映当时居民生活习俗、人物、花草、鸟兽、热带果品等内容的浮雕。而各层四周的栏杆外每一个凹角都有一个石佛陀,盘腿坐在一个莲花座上,总计432个。印尼婆罗浮屠的各层“天界”,建有72个钟形小塔。每个小塔内供奉一尊成人大小的盘坐佛像,外形别致,设计巧妙,如同众星拱月围绕着中心大窣堵波。盘坐佛像则按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别作出“指地”、“施与”、“禅定”、“无畏”、“转法轮”等各种手姿。总之,共计2500余幅、总长约3200米的千姿百态的浮雕,以及505座佛像面部神情怡然,迥然各异的手指、手掌、手臂等传神造型,都是其获得“雕刻珍品”、“石块上的佛教史诗”美誉的关键。
印尼婆罗浮屠的整体设计和方形各层浮雕的内容,无疑体现了佛教密宗哲学思想,而建筑整体结构则是佛教密宗哲学思想的具体而形象的物化体现。这种由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和三个圆台组成的圆锥体及顶部佛塔群组成的建筑构造,充分体现了“三形”在表现佛教文化中具有的方圆意韵特征。
课后讨论: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现为“故宫博物院”。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集大成者,故宫的建筑方位、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都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意蕴。请结合本章内容,选取适当角度,谈谈故宫建筑蕴含的哲学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