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虎之书
32093200000011

第11章 虎年赏虎(3)

抗美援朝时期,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是1946年1月南朝鲜首批组建的八个团之一,享有"国军主力"的美名,是"首都师"的"王牌团"。在"三八线"以北的襄阳守备战中,一战成名,韩国总统李承晚亲授"虎头旗",从此得名"白虎团"。《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的。1953年,志愿军某部排长战斗英雄严伟才曾在朝鲜金城前线附近安平村一带与敌人作战,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安平村村民崔大娘是拥军模范,她的儿子参加了人民军,儿媳崔大嫂是支前模范。严伟才负伤曾住在崔大娘家,崔大娘给予他精心的照料。美李军为了集结兵力,向我进攻,将村里的老百姓和崔大娘抓去修筑工事。敌人发现崔大娘与我军有联络,便抓去审问。崔大娘揭露了敌人的侵略罪行,敌人恼羞成怒将崔大娘杀害。严伟才和战士们听到崔大娘被杀害的消息,义愤填膺。美国侵略者及李承晚政权,企图利用停战谈判,拖延时间,拼凑残兵数万,在金城以南集结,并派其"王牌军"首都师"白虎团"为主力,向我猖狂进攻,妄图实现其所谓"北进计划"。为了揭穿美帝国主义的"和谈"骗局,坚决粉碎敌人的进攻,我志愿军决定在金城发起大反击。我军某团接受了插入敌人心脏的任务,严伟才和战友们积极向团部请战。王团长考虑到严伟才在上甘岭战役上坚守阵地,率领全排战胜了敌人两个营的兵力、几百门大炮的轰击,声名显赫,便决定派遣侦察排长严伟才率领一个尖刀班,在朝鲜人民军派来的联络员韩大年和金大勇的协助下,化装成美李伪军,插入敌人心脏。深夜,严伟才率小分队以惊人的勇敢和机智,越障碍、跨天险,冲过了敌人多道防线。危险时刻排除了敌人的多个地雷,抓住了敌人的巡逻兵,了解到敌人的最新部署。这支小分队在担任穿插任务的志愿军某营的密切配合下,冲破了重重难关,最后在朝鲜群众崔大嫂的帮助下,击毙了"白虎团"团长白昌谱,捣毁了"白虎团"团部,打乱了敌军的部署,为全线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奇袭白虎团》最突出的成绩在运用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表现现代战争生活方面。如序幕,中朝两国战士在国际歌声中,迎战火、举国旗,分别从上下门以"圆场"冲出,运用了传统的"二龙出水""编辫"等队形程式。而"敌后侦察"一折中,严伟才将"串翻身""蹦子""卧鱼"等身段连贯起来,轻盈又帅气。特别是第六场"插入敌后",可以说是现代戏中划时代的经典:一开场,用改进了的传统的"走边"表现现代战争中的侦察兵形象,与"夜行军"的气氛十分吻合;而翻越铁丝网时更是充分运用了武戏的技巧和程式:"蹦跳蹿越""折腰""跺子蛮子""小翻前扑""跺子折腰""虎跳蹿前扑""串小翻抢背"……身手矫健,龙腾虎跃;尖刀班遇"悬崖"时,运用了"台蛮""下高折腰""台提""云里翻"等传统"下高"身段,并创造出"云里前扑"等新的技巧。

此外,该剧还运用了许多民间舞、民族舞的造型和技巧,但绝无生硬之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宋玉庆的表演,熔老生和武生于一炉,既不乏昂扬的激情,又充满军人的阳刚,可以说是现代戏中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

电影《虎!虎!虎!》

电影《虎!虎!虎!》,又名《偷袭珍珠港》。

这部由美国和日本两国电影界合拍于1970年的《虎!虎!虎!》,忠实再现了二战时期日军攻击美国珍珠港事件的始末。昔日的敌对双方,用电影共同探讨触发这场人类浩劫的原因,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来龙去脉,是一部经典战争电影,并获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虎!虎!虎!》,是暗语代号"攻击!攻击!继续攻击!"的意思。

"虎!虎!虎!"是日本密码专家多田一紫和多位专家共同设计的,采用英文、日文、法文和数字位置打乱配制而成,可靠率为97%。之所以要选"虎"字,有人说是因为日本有一民间谚语"虎行千里必凯旋"。为此,传记作家吴越曾专门致函询问晚年侨居日本的池步洲老先生,池老先生回信说:日本政府在发动偷袭珍珠港之前的几个月,就曾经用密电向各使领馆发布了许多暗语,这些暗语也都先后被他破译,但其中并无"虎!虎!虎!"这条暗语。渊田当时在飞机上发出的密电,可能是"东风,雨"这一隐语。这条隐语是日本政府发布的若干隐语之一,表示"日美开战",这是日本政府规定全军甚至所有使领馆通用的,只要播发这一暗语,日本全军和驻世界各国使领馆全都了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偷袭珍珠港单独设一隐语。因为"东风"二字的日语发音为TOHHUH,其中HUH的发音,与汉语"虎"字发音相近。"雨"字在这里当动词用,意即"下雨",日语的发音为HUHru,其中-ru为尾音,很轻微,听起来和HUH也相差不远。因此,"东风、雨"的日语发音,是TOHHUHHUHru,反复播发,就讹变成"虎!虎!虎!"了。

《虎口脱险》

1966年,法国银幕上出现了一部卖座的喜剧片--《虎口脱险》。1700多万的入场人次令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法国影史票房冠军,直到1998年,才有《泰坦尼克号》以2000万人次刷新了它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纪录,但它仍是法国影片的票房纪录保持者,直至今日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虎口脱险》讲述的是1942年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的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大胡子中队长雷金纳德被动物园管理员所救。而另外两名士兵,也分别在油漆匠奥古斯丁(布尔维尔饰)和乐队指挥斯塔尼斯拉斯(路易·德菲奈斯饰)的帮助下掩藏好了。即便德军展开了全城的搜索,油漆匠、指挥和中队长还是在浴室顺利地会面,几经辗转,英国士兵终于接上了头。几个原本并不认识的人,就这样结成了生死同盟,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生死游戏。同时,也闹出了不少温情的笑话。他们用微薄的力量对抗残暴的德军,险相迭生,滑稽搞笑,为了逃出虎口,共同战斗。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

1966年12月8日,在香榭丽舍的高蒙影院,《虎口脱险》迎来了它的首映式,到场的有不少电影人和媒体记者。电影放映过程中,制片人多夫曼和导演乌里、演员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数的人涌过来向他们表示祝贺。从他们坐的第一排座位到放映厅出口的十四节台阶,那个晚上,他们足足走了30分钟。随后,法国观众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迎接这部杰作,1722.6万人次的入场纪录,即使是乌里自己后来的几部卖座片(1971年《疯狂的贵族》的556.2万人次观众、1973年《拉比雅各的冒险》的735.3万人次入场观众)也都与它相距甚远。随后,它在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也都相继打破票房纪录。《虎口脱险》在法国票房榜头名的位置上连续呆了9周,一些影院借着它的东风纷纷拿出德菲奈斯的旧作重映,哪怕是那些他只在其中担任小配角的老电影。那年年底,在巴黎的各大影院中,一共有25部德菲奈斯主演或参演的影片齐齐上映,一场被报界称做"德菲奈斯狂热"的浪潮浩浩荡荡。究竟《虎口脱险》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喜剧,各种各样的笑料层出不穷,影片镜头数量达到1400个,而当时一部普通法国喜剧片的镜头数量仅700个左右,再加上节奏明快的剪辑,从最大限度保证了影片的娱乐性,毫无闷场,令观众始终为剧情所吸引。深入地分析,影片的两位主人公都是二战中最普通的法国人,他们仇恨德国侵略者,但是又缺乏足够的勇气加入到抵抗的战线中。不过在面对考验的时候,斯塔尼斯拉斯和奥古斯丁都表现出了足够的正义感和勇敢,也令他们成为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人物,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下里巴人的油漆匠和阳春白雪的大乐队指挥,本来是毫无关系、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阶层的代表,但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导演乌里的精心安排下,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不同的性格发生种种冲撞,产生各种笑料,最终又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成为朋友。从这一点来说,《虎口脱险》也是一部关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颠沛流离命运的影片。

四、民俗中的虎

中国民间礼仪中有许多关于虎的有趣习俗。作为镇恶辟邪的吉祥物,在年节、婚礼、葬礼、祭祀时常常要用到虎的造型。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农村,崇拜虎文化一直以民俗的表现手法延续发展,人们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枕虎枕,吃虎馍,玩布老虎,从小就将对虎的敬畏崇拜深深烙印在孩童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