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做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虎在中国生肖中排位第三,并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属虎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并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颇为显著的地位,常常与龙并称,在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于是具有原始思维的蒙昧性、混沌性和幻想性特点的一些氏族部落就将威风八面的虎作为本民族的图腾。他们将虎形象刻画在自己的皮肤上、服饰上或用具、武器、房门上,以虎的形象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特殊标志和神圣护符,把虎视为整个群体共有的保护神而虔诚地顶礼膜拜,有的甚至还给虎画上双翅,使之变成威力更加强大而不可一世的"飞虎",成为一种神兽。
据说老虎的故乡在中国。古中华虎(华南虎)是老虎的祖先,与人类同时期出现在阳光雨露滋润着的地球上。
我们的祖先与老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也就有了中国虎文化。虎文化作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风俗通义》中说:"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学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像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虎对人似乎并不亲切,却给人亲切的印象。虎是神的化身,而且人们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威严凶猛无比,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这充分体现了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我国虎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还是在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深入人心,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在上古的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
国人深爱老虎又怕老虎,并非叶公好龙,二者并不矛盾。我们爱老虎,爱它的勇猛和力量;我们怕老虎,畏惧它凶猛嗜血,因此称它为"百兽之王"。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示威。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在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虎有时也充当逐妖、怯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虎的形象威风凛凛,人们喜其威风八面,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像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连调兵的兵符上面也用黄金铸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古代战争中,虎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此,它还有作为战争工具直接参战的记录。
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皇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可见虎贲为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虎贲"的意思是犹如猛虎之奔走,形容其一往无前。《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而东。"后来"虎将"也就成了勇将的通称。三国时,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魏国的许褚也因为骁勇善战,膂力过人,号称"虎痴",当马超与其交战时,更称其为"虎侯",不敢掉以轻心。我国古代把处理军机事务的地方叫做"白虎堂",把将帅的营帐称为"虎帐","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成为古代军营生活的写照,唐朝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一诗中也有:"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的句子。
中国人喜爱虎虎生气,中国人名里带虎字者众多,小孩子戴虎帽、穿虎头鞋、睡虎形枕,希望他长成健壮的小老虎。我们夸男孩子英气,说他虎头虎脑。在汉字中,"虎"字是象形字,所以古往今来,书画家对虎情有独钟,因为它有神采,有风骨,适合艺术表现。而书法家们的一笔虎则成为中国人抒写虎神采的绝技。中国的书画家,写虎绘虎,创作出许多艺术珍品。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卧虎藏龙""如虎添翼""虎头虎脑""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
虎是百兽之王,吃其他动物就不说了,还吃家畜并且伤人。它向来不因你是高级动物而口下留情。于是,我们有"谈虎色变"之说,又引申出了"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当然,虎之恶,远远不及人类,在人类生生不息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老虎遭遇了太多的厄运。孔子游泰山,见一妇女痛哭,派弟子上前问话,原来她和家人为了躲避不堪重负的赋税才迁居深山,丈夫、儿子都被山里老虎吃了,她伤心痛哭却不肯下山,孔子叹曰:"苛政猛于虎!"
因为虎威猛,所以,打虎自古以来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于是出现了打虎英雄。春秋时期的庄子,旁观两虎相斗,待到小虎亡,大虎伤,再刺大虎,一举而获双虎,被孙子写进兵法,使"坐山观虎斗"成为一计。武松用拳头打死吊睛白额猛虎,正当防卫,英勇可嘉,阳谷县令为之披红挂彩、设酒庆功。母老虎吃了李逵的娘,还把他娘的腿叼回洞穴喂虎崽,他为娘复仇,杀了一窝虎,堪称好汉。乾隆皇帝打死过一只虎,围场坝上至今立有《虎神枪记》石碑,但他是用猎枪打的,算不上英雄。从前,人类打虎,因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虎还常常伤人;现在,人类保护虎,因为虎几近灭绝。
一百年前,地球上还有八个老虎亚种,而今只有五个了: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印支虎,它们都是华南虎的后代。五十年前,中国约有四千只华南虎,现存已不到一百只,其中六十只圈养在上海动物园。专家推测,还有十到三十只野生华南虎藏匿在湘赣鄂黔的深山里。一度沸沸扬扬的周正龙"华南虎造假案"至少说明野生华南虎从我们的视野中消逝了,我们只能以造假满足心理期盼。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恶于虎的本质。用现代武器凶狠地灭绝物种,算不得英雄好汉,相反,应该是千古罪人。
先人敬畏大自然,以龙凤虎麟为图腾。龙凤和麒麟,都是虚构的偶像,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崇拜,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或龙的传人,说百鸟朝凤,麒麟献瑞,都不碍事,它们不会现身伤人,唯独老虎是真实存在的。据说韩孝子千里寻父,途中遇到老虎,就躺倒装死,老虎不吃死尸,去闻他的鼻子还出不出气,韩孝子使劲憋着,不料虎须扎进鼻孔,他突然打了个大喷嚏,把老虎吓跑了,以为人要吃它哩!这笑话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同为地球村居民的人与虎,究竟是谁要吃谁?
老虎浑身都是宝。除了虎皮褥子弥足珍贵,虎骨和脏器皆可入药。科学家统计,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滥捕滥伐,已经造成全球动植物由每天消失一种加速到每小时消失一种。如果地球上最后只剩下"唯我独尊"的人类,生态环境横遭破坏,我们只好输出几个金童玉女或者亚当夏娃,到别的星球去开创伊甸园,重新繁衍子孙。前提是赶紧找到有水、有大气、有生物的星球,如果那里有虎,新人类痛定思痛,必定会跟老虎共存共生。
人与虎究竟是什么关系?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天",就是大自然,人类和万物都是大自然和谐的组成部分。20世纪末,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有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这个理论来之不易,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过千万次惨痛教训才达成的共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国陆续制定许多法律法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森林、江河湖海、湿地、野生动物,禁止药用虎骨、犀角……2002年,吉林蛟河地区野生东北虎吃了农家四头耕牛,因为有保护野生动物法,农民没有伤害老虎,而是拿到了政府补偿的3800元损失费。这一带,正是杨子荣"打虎上山"之地,事隔五十多年,人与虎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中国的虎文化有了新内容:从前,打虎是英雄;而今,打虎是罪人。我们要拯救老虎。现存几百只东北虎大部分是在动物园保护和繁殖的,我们也曾作过"放虎归山"的试验,可惜山里的野猪、野鹿已经不多,而动物园出身的老虎又不具备捕食本领,无能充当"山大王",每到"开饭"时间就回到"家门口"等候主人喂食。呜呼,虎的八面威风丧尽,已蜕化为宠物大猫了。
一、 百兽之王
虎,俗称老虎。虎在动物分类中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是一种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是由古食肉类进化而来。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在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
在我国东北地区,虎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它们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区游荡寻食。生性机警又善于游泳,能爬上五六米高的树。虎多在黄昏或清晨活动,白天休息、潜伏,但在严寒的冬季,白天亦出来捕食。虎的活动范围较大,一般在500平方公里~900平方公里,最大可达4200平方公里以上。虎在北方觅食活动范围大,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短。
虎最精良的攻击武器就是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捕食时异常凶猛、迅速而果断,以消耗最小的能量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获为原则。但捕食猛兽时,若没有足够的把握绝对不干。
老虎每次食肉量为17公斤~27公斤,体形大的每顿可达35公斤。由于脚上生有很厚的肉垫,老虎在行动时声响很小,机警隐蔽。它在雪地上行走时,后脚能准确地踩在前脚的足迹上。跳跃能力强,一跳有8米~10米远。
虎是一种独居动物,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时也会用锐利的爪在树干上抓出痕迹,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们通常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包括各种野鹿、野羊、野牛、野猪,有时也捕捉小动物,像鸟类、猴子、鱼等等。据说它们连昆虫和浆果也吃,为了帮助消化,它们偶尔也会啃点草。有时饥饿至极,虎也会捕食人类、家畜。吃人的虎经常是那些老弱病残、无法对付健康动物的可怜家伙,而这种惨剧通常只有在人类进入虎的领地后才会发生。
猫科动物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虎只分布于欧亚大陆。传统看法认为,虎起源于亚洲东北部,从我国东北地区分化为两大主流:向西的一支通过蒙古共和国和我国的内蒙、新疆以及前苏联的各中亚加盟共和国,直抵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但受阻于阿拉伯沙漠和高加索山脉而未能进入欧洲和非洲;向南的一支一部分到达朝鲜半岛,受阻于海而成为盲端,另一部分则通过华北、华中、华南进入中南半岛,此后又分为两股,一股继续向南,沿马来半岛南下,到达苏门答腊、爪哇、巴厘等岛,另一股则向西,通过缅甸、孟加拉国而进入印度半岛。
世界各地的虎种
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黑龙江的俄语名称为阿穆尔河)、乌苏里虎、满洲虎、朝鲜虎,是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被称为"虎中之王",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国、苏门答腊、爪哇、马来西亚等地区。
东北虎是一种孤独的森林食肉动物,除了交配期,不与其他虎交往。雌虎独自生产和喂养幼虎,当幼虎成年后,雌虎将领地留给它,再去寻找新领地。老虎必须有足够的猎食领地以维持生命,因此,每只虎占领一块领地后,就会将领域内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如狼、豹、熊等赶走,即所谓"占山为王"。雄性东北虎体长可达3米,体重最重的可达300公斤,可以轻易地搏杀一头壮牛。老虎一般采取潜伏袭击的猎食方式,从猎物后方攻击,在食物严重短缺时,才会攻击人。
东北虎皮毛最为珍贵,身体布满浅黄到红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条纹。国人还有以虎骨入药的传统。由于常年滥捕滥杀,近几十年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目前野生的东北虎仅有近500只。尽管政府制定了严格的东北虎保护办法,对牛羊被虎捕食的农民给予国家赔偿,并以法律规定严禁生产、销售以虎为原料的中药,如虎骨膏、虎骨酒等,但野生东北虎数量仍然非常稀少。
华南虎生活在中国,是中国特有的品种,从山东半岛到岭南广大地区。由于中国人口稠密,华南虎和人接触比较多,中国历史上描写的人虎斗争的故事主要是指华南虎。华南虎体形不大,仅大于中南半岛虎,所以《水浒传》中山东大汉武松可以赤手空拳打死一只。1994年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被射杀之后,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其野生种群的存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湖南、福建和贵州都有华南虎的踪迹出现,有关专家预测其野生种群的数量仅为30~50只。分布在中国各地动物园中饲养的华南虎,大约有70只,皆繁衍自50年代捕捉的6只华南虎,其基因组合的变化不足以维持此亚种。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华南虎和印支虎可能为同一亚种。
巴厘虎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是身上条纹最多最密的一种虎,条纹细密多达100条以上,据报道,最后一只巴厘虎是在1937年被猎杀的,已经灭绝。
东南亚虎又叫印支虎(学名:Pantheratigriscorbetti),是体形最小的虎,大约有1.6米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半岛一带,估计有1227~1785只为野生,还有大约60只生活在亚洲和美洲的动物园中。
爪哇虎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最后一次被人目击是在1979年,如今已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