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中学 杨雪 邵太
“你父母打过你吗?你认为父母打你对吗?你会怎么做?”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部分时,我对三百多名学生做了以上内容的调查。90%的学生表示曾经挨过父母的打,32%的学生表示在家经常挨打。28%的学生认为父母打自己是对的,可以原谅;72%的学生认为父母根本不理解子女或为了发泄情绪而打自己,应该告父母。当我告诉学生应该想方设法让父母消气后,试着与父母沟通,若多次无效再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部分学生反应非常强烈,均表示父母根本不会理会他们。
调查虽不全面,可调查的结果让我很替孩子们担心:可怜的孩子昨天被父母打了,今天还好吗?明天还会挨打吗?后天又会怎样?据了解,经常挨父母打的学生大多是成绩不好、表现又差的调皮生——家长的心头痛。这部分学生在校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教育,累教不改,当然就逃不了长期“请家长”的“厄运”,便有了经常挨打的历史。诚然,“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案例也存在。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学生甲离校很近,平时父母一般不在家,由爷爷代管。该生不爱学习,经常在课堂上捣乱,班主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效,便把他送回家挨爷爷一顿打。这招挺奏效,甲怕挨打,行为有所收敛,成绩也渐渐好起来。可学生甲恐怕是不幸中的万幸了,“黄荆棍”背后更多的是逆反、对抗和社会不安定的隐患。据报道,近几年被公安机关查获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每年都超过15万人,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左右,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中,15—16岁的占72.6%,独生子女占80%,父母离异家庭的占5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值得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深思,打骂式的家庭教育更应该得到反省和革新。
除了打骂(通常讲“道理”,叛逆的孩子不爱听),我们家长还能做什么呢?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让人很受启发:在家里,女儿看一本爱情小说时被母亲逮了个正着,小说是用一本教科书掩着的,女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小说藏起来。母亲很生气,凶巴巴地责问,女儿却死活不承认,等母亲强行把小说翻了出来,女儿仍然强词夺理,矢口否认。母亲无奈,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转弯,笑着用商量的语气告诉女儿:要是女儿早承认了,母亲并不会责骂她,相反可能会给她买一些小说。最后,女儿承认了,气氛有了缓和,母女有了心灵的沟通。
可见,家庭教育成败的根本不在于打、骂、说服等方式的选择上,而在于家长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青少年逆反、对抗,心理却极易空虚,最需要阳光和雨露,渴望支持、理解、认可和鼓励。诚然,打破孩子对父母的心理防线而走进孩子的心灵绝非易事。可等孩子的心里空虚到缺氧了,其行为就容易出现偏差,可能不自觉地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因此,从家庭教育角度,呼吁全社会的家长对孩子多一些研究,多一点付出,多一丝宽容和理解,为我们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