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32106600000016

第16章 浓郁的现代气息——卓越的科学技术(2)

历史学家认为,古代巴比伦人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绘制者。当时的巴比伦人是用木制的尖笔在黏土刻写板上绘制地图的。尖笔是一种笔尖锋利的书写工具。这样的地图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

在早期的地图中,有许多绘制的都是房屋图,记录的是房屋所有者的姓名;还有一些是城市的布局图。19世纪晚期,考古学家发现了位于幼发拉底河岸的尼普尔城的城市全貌图。

古代迦勒底人,巴比伦人与希腊人的星象

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摇篮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前,游牧民族迦勒底人来到了两河流域,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建立了国家。他们深信占星术。长期的星象观察,使迦勒底人发现天上的星群是随季节不断变化着的,他们以此来占卜吉凶祸福。为了占星的需要,迦勒底人特别注意几颗明亮的行星动态,他们把星空上的显著亮星,用想像的虚线连结起来,描绘出各种动物和人的形象,形成最早的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这12个星座。后来就成了著名的黄道十二宫了。这就是现代星座的来历。

公元前540年左右,迦勒底人征服了巴比伦人,他们完全接受了巴比伦人先进的文化。巴比伦人除了黄道十二星座以外,又创造了其他一些星座。这些知识传入希腊。公元前270年前后,希腊诗人写的天象诗,其中已经载有44个星座了。后来在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编制的星表中一共列出48个星座,北方天空的星座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撒玛利亚人把宇宙想像成一个平坦的地球,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上面扣着穹顶。后来,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都对这个观念作过修改。

聪明的苏美尔人

20年前,人们根据一种古代遗留下来的芦苇帆船的图样,仿造了一艘大船,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下游与幼发拉底河汇合处出发,进入波斯湾,到达巴林岛、阿曼等地,还横渡阿拉伯海,到了印度河入海口和东非海岸。

这个芦苇帆船的图样刻在一枚苏美尔印章上。几千年以前,苏美尔人把芦苇捆扎在一起,然后巧妙地编排,建造可以航海的大船。20年前的那次航海实践,就是为了证明古代苏美尔人的创造。他们能用芦苇编织的船进行海外贸易,用本地出产的椰枣、谷物、金属工艺品和毛织品换取本地缺乏的木材、石料和金属矿产。他们用的铜来自埃及的西奈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阿曼等地,黄金来自亚美尼亚、努比亚和小亚细亚。

苏美尔人能用10进位和60进位计算时间和圆周,把圆周分为360度,1小时分为60分,1分钟分为60秒。这些数学法则一直沿用到现在。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最早的居民。在他们之前,那里还是一片无人居住的沼泽洼地。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从东部山区一带迁来的时候,结成氏族公社,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和蔬菜。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为了进行农业生产,苏美尔人用集体的力量挖掘沟渠,引水灌田,还修筑了堤坝,抵挡洪水。经过艰苦的劳动,把这片地区开辟成农田沃壤,组成了村落,后来又发展为城市。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家,它们以某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农村组成,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四五万,人们通常称之为城市国家或城邦。城邦的中心建筑物是神庙。它建筑在高坛之上,高坛是多层的,可以沿着阶梯上去,顶层设有神殿。这种高坛的样式,成了两河流域传统的建筑风格,一直流传下来。

那时候,苏美尔人的城邦有好几十个,主要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温玛、拉尔萨、拉格什、尼普尔等,考古学家已挖掘到这些城邦的遗址。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朝廷,国王称“帕达西”,由神庙的祭司或军事贵族担任,平时为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祭司,战时就是军事统帅,带兵打仗。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土地和水源,相互之间不断发生争执和战争,角逐和兼并是常有的事。大约在公元前2800年,拉格什和温玛之间为边界问题发生争端,基什城邦国王麦西里姆出面调停,在两邦之间树立界标。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国际外交事件。后来,温玛不服气,又侵过边界,重新挑起边界争执。拉格什国王安那吐姆率军出征,温玛被迫退还所占领的草原并重新树立从前基什国王麦西里姆所立的界碑。这一事件记载在一个碑上,碑上刻有鹫形,号为“鹫碑”,高1.8米,宽1.3米。碑的片断现保藏在法国巴黎罗浮宫。鹫碑是目前所知道的反映苏美尔城邦之间战争的最早文献。

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流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从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合注入波斯湾。每年春季,两河上游山区积雪融化,河水泛滥,给中下游的土地带来一层肥沃的淤泥。两河流域的中下游是广阔的平原,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两河流域古文明的中心地区有两个:一是濒临波斯湾口的苏美尔地区,一是这以北的阿卡德地区。

阿卡德人原来在叙利亚和阿拉伯一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后来,他们放弃游牧生活,迁到苏美尔人的北面,在一个名叫阿卡德的地方居住下来。在苏美尔城邦出现以后不久,阿卡德人也先后建立起阿卡德等几个奴隶制城邦。

毗邻而居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对峙了好几百年,你争我夺,不断地发生战争。刚开始,苏美尔人聪明得多,排成“方阵”来作战,常常能击败阿卡德人。后来,由于苏美尔各城邦互相争夺,削弱了力量,阿卡德人渐渐取得优势。公元前2341年左右,阿卡德城邦的国王萨尔贡一世征服了阿卡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阿卡德国家。接着,又经过30多次战争,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萨尔贡一世骄傲地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这片绿洲成了周边游牧部族争夺的对象。约公元前2230年,东北部山区的库提人侵入两河流域,灭亡了阿卡德王国,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近一个世纪,后来,苏美尔人的乌鲁克城邦强大起来后,赶走了库提人,苏美尔人又成了两河流域的主人。最后,苏美尔人的乌尔城邦凭借武力,取代乌鲁克城邦,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经过几百年的融合,阿卡德人把苏美尔人的先进文化都接受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之间的界线渐渐没有了,最终融合为一个部族。

这时的苏美尔人仍然没有摆脱游牧部族的侵袭。公元前2006年,西边来的阿摩利人和东边的埃兰人联合夹击,灭亡了乌尔王国。建立了新的国家。从此以后,包括苏美尔人在内的两河流域的居民都称为巴比伦人。苏美尔人作为一个独立的部族不复存在了,但他们创造的文明一点也没有暗淡下来。苏美尔古老的文化成了闻名世界的巴比伦文化的先驱,深深地影响着西南亚其他各部族的文化。每当人们提到10进位、60进位、阴历、楔形文字、诺亚方舟、塔庙等文化现象时,就会对苏美尔人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

2000多年前的“坦克”

说到坦克,都知道它是一种履带式的装甲战斗车辆,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和高度的越野机动力。1916年,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早使用坦克参加索姆河战役。

然而,2000多年以前,西亚的亚述人就创制了一种类似近代坦克的特殊攻城武器。

那是公元前732年,亚述帝国的军队包围叙利亚都城大马士革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他们砍掉城郊茂密的树木,沿城周围筑起栅栏,像“把鸟关在笼子里”一样,把大马士革包围得严严实实。这是亚述军队惯用的围困战术。不过,这次没能奏效。叙利亚人不仅没有被拖垮,反而依仗城内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装备,越战越勇。

亚述国王决定攻城了。他命令士兵把20架攻城武器拉到大马士革南面的城墙边,用力拉动机关,沉重的石弹和燃烧着的油罐像雨点般地射向对方阵地,把城墙和城门打烂、烧毁了多处。这种武器叫投石机,它用牛筋的弹力来发射石弹和油罐。石弹每颗重约10公斤,可射50米远。泥罐里装有树脂,容易引起对方阵地燃烧。

接着,国王命令投石机后撤,换一种武器攻城。士兵立即推来冲城器,靠近刚才被打烂、烧毁的城墙边。这又是一种什么武器呢?这种冲城器,又叫攻城机、撞城槌。它用巨木做成尖头的大槌,表面包一层金属皮,装在兵车上,用链子悬吊着。攻城时,士兵把它推进敌城,用力摇荡又粗又重的巨槌,即可把城墙撞毁。只见几十个士兵猛烈地摇动尖槌,城墙终于被撞穿了。

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城门也撞毁了。大批亚述士兵从城墙缺口和城门涌进城内,逢人便砍。叙利亚士兵射出带火的箭,短兵相接,与亚述士兵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几天之内,亚述士兵像发疯了的猛兽,到处烧杀抢掠。老弱妇幼被一对一对地捆绑起来,驱逐到俘虏行列中。共有2万多手无寸铁的居民被抓起来当了俘虏。战斗结束了,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大马士革王被捆绑着带到了亚述国王面前。亚述国王二话没说,只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就命令士兵把他杀了。大马士革军队的一些指挥官被残酷地割掉了鼻子,有的被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慢慢地等待着死亡降临。杀人如麻的亚述士兵对小孩也不手下留情,一律残酷地杀害。大马士革城北门边,被斩下的人头堆成了一座小山丘。繁华的大马士革,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

靠着投石机和攻城器这两样秘密武器,亚述军队所向披靡,他们的“坦克”(攻城器)在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围地区横冲直撞,很少有攻不破的城池。如果用上了攻城器仍不能取胜,那也难不倒亚述军队。他们还有更厉害的一招,就是挖掘地道,派精锐部队由地道潜入城内,好似神兵天降,城池必破无疑。挖掘地道是工兵的拿手好戏。如果开挖地道不方便的话,工兵就堆筑堡垒,一直筑到与对方城墙一样高,为步兵进攻创造条件,亚述工兵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独立的工兵兵种,除为攻城挖地道、筑土垒外,进军途中,工兵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宿营的时候,工兵负责修筑兵营。兵营是一座一座坚固的堡垒,多呈长方形或椭圆形。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工兵怎样遇水搭桥呢?其实,很简单,他们用皮囊渡河。先把皮囊吹满气,联结起来设置在河面上。然后,铺上一些树枝,就成了一座军用浮桥,兵车也能通过。

除工兵外,亚述军队里还有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不同兵种的士兵由不同地位的人组成。充任战车兵和骑兵者地位往往较高,一般是贵族。其他兵种的士兵多从农民中招募。步兵数量最多,是亚述军队的基本力量。它由弓箭手、盾牌手、长枪手和标枪手组成。重装步兵一般身着护甲,头戴尖顶盔,手持盾、矛,佩带短剑。轻装步兵身不穿甲,有的甚至不戴头盔。不过有专门持盾的士兵保护他们。轻装步兵专门拉弓射箭,掷石投枪。与敌军作战时,一般由多兵种配合排成密集的方阵:前面一排是5辆战车,接着是排成一列的15名骑兵,第三排是25名重装步兵。在两侧和后面布置50名轻装步兵。每辆战车上,载4名战车员,其中1人驾车,1人攻击,另外两个人手持盾牌专门掩护。战车和骑兵首先进攻,待对方招架不住后退时,步兵队伍快速追击。重装步兵冲在前面,他们不怕敌方射来的箭。因为射来的箭都被盾牌和头盔弹开了。敌方的刀剑斧头之类的兵器碰到他们的盾牌和头盔,也立即变钝了。轻装步兵紧随其后,协同作战。他们不停地射出箭枝和石弹,一直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如果敌人退守城内,亚述士兵就会像攻陷大马士革那样,用投石机和攻城器来击败敌人。

战车兵、骑兵和步兵之间的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是1辆战车、10名骑兵和200名步兵配合作战。在战略技术上,亚述军队讲究配合,先上哪个兵种,后上哪个兵种,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他们善于急攻猛进,速战速决,往往敌方还来不及集结兵力,便遭到闪电般的打击。军中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侦察和间谍活动的人员。他们在战前多方搜集敌国动向,散布一些谣言,给敌人造成错觉,以配合自己军队的军事行动。

在很长时间里,亚述军队成了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装力量。后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强大起来,结成同盟对付亚述军队,终于打败了亚述。

谁也不曾想到,在两河流域的黑土地深处,在一些寂寞的土丘下,沉睡着几千年的市井街巷、皇宫庭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再现,得益于冒险家们的探险,得益于考古学家们的发掘和考证。他们拨开了历史的烟云,再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千古文明。让我们追寻他们的足迹,深入两河之间的洪水之地,探寻人类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