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林肯
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
——爱默生
习惯是人情上最深远的法律。
——卡莱尔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培根
“名师”上课更注重什么
所谓名师,即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从而获得社会声誉的教师。他们与一般的教师有什么区别吗?他们和普通教师相比在经验、学识、爱心各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之所以成名也不是凭借运气,所教的学生中也不乏学习基础很差的孩子。那么,名师是如何执教的呢?
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与分别供职于四所国家级重点中学的八位特级教师进行过深入的交淡,请教他们是如何上课的。其实在他们的言谈中,并没有多么高深精湛的理论,也没有辞藻华丽的所谓教育理念,他们赖以成名的“看家本领”,乃是踏踏实实地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后来我认真整理了这八位特级教师的谈话要感:发现如下九个方面是他们在上课时共同注重的:
一、要求学生在听到预备铃时就要做好听课准备;
二、要求学生密切注意教师,细心观察教师的眼神、表情和身势语言;
三、要求学生注意听教师的提问和指示;
四、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回答和发言;
五、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六、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各科教师的教学方法;
七、要求学生要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前想到问题;
八、教给学生防止注意力分散的方法;
九、要求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分析、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接受。
他们的这九个方面的共同点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们在上课时首先看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的接受、技能的获得才是顺利的,有效的。假如一个学生不能认真听讲,上课老爱偷偷说话、搞小动作,那么无论老师讲的课有多么出色,他的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识和经验,更重要的,他还要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学习为中心环节,所以出色的教师总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这也告诉家长朋友们,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习惯教育应当被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否则,“望子成龙”的企盼等到的只能是令人失望的结局。
生活习惯的教育
“教育是习惯的培养”,这句话不仅针对孩子的学习,同时还针对孩子的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有人对北京市的2000名成年近视眼患者做了调查,发现其中有86%以上的人患近视原因是由于小时候没有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要么是不注意保持阅读距离,要么就是习惯于躺着看书、看电视,到成年时已经悔之晚矣。用眼习惯还只是生活习惯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生活习惯的范围较广,它甚至可以影响到人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生活习惯大多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形成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Immanuel,1724~1804)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相传他每日散步经过小镇的喷泉时必是上午七点,如此有条不紊的作风使他在日后逻辑严密的学术工作中大受裨益。当然,哲学家的成功并不完全因为生活习惯,除去学习、思考、兴趣、勤奋和机遇以外,还需要有哲学家的天赋。但是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点,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任何人的成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的孩子真没收拾,我们才帮他整理好房间,没一会儿工夫又扯乱了。”不要轻视这个问题,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会变得不修边幅、有依赖心理、做事缺乏条理和责任心。
我们再来做这样一个观察实验,在大街上你随时都可以看见和父母一道逛街的孩子,观察一下孩子们走路的姿势。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孩子走路是“外八字”或“内八字”,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也是相应的“外八字”或“内八字”。你见过有谁在成年后把“外八字”或“内八字”矫正过来的吗?也许有,但毕竟是极少数。这说明,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而不易改变的,正因为这样,对于孩子生活习惯的积极影响和教育才非常容易被家长们忽略。
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做人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孩子为人处事的正确情感认知和行为态度,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品德习惯的教育。如果我们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品德习惯干预,那么某种品德就会是孩子自学和模仿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儿童一般在14周岁以前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还很不成熟,对抽象的道德概念的认识更是不甚了解,他们只知道某些事可以做、某些事不可以做,却难以很明白地懂得为什么。而他们判断哪些事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标准,便是对父母或其他较亲近的成年人的模仿,以及自己从模仿中形成的简单认识。“父母孝,则子孝”,这一伦理学上近乎于常识的命题恰巧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品德习惯主要是一种行为习惯,它的形成并不源于父母如何说教,而源于父母自己是如何做的。假如我们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身教重于言传,则能够在早期教育中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中国儒家有一部很重要的典籍叫做《大学》,便十分强调身教。《大学》指出:“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意思是说,我们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先要使自己有善行,才要求孩子行善,先要使自己没有恶行,才可以教导孩子不作恶。
在对孩子进行品德习惯的教育中,激励和惩罚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假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拿了邻居家的钱,父母应当如何处理呢?这么小的孩子一定不知道这样做的性质和后果,我们是不是就干脆当作儿戏一笑了之?请注意,宽容不等于放纵,最初的放纵只能导致日后的恶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打手心,打屁股之类的,孩子吃了苦头,有了教训,以后就知道不犯同样的错误以免受皮肉之苦。同样,如果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比如:把好的玩具让给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父母就应当给予某种奖励,使他们乐于这样去做。但是,在对孩子进行激肋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并要考虑“导向”问题,精神的、情感的奖励应该多于物质的奖励。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一句赞扬、一个爱抚、一个吻,都会达到物质奖励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
科学点击
孩子的早期习惯教育就是要通过行为的强化,使孩子在还不能完全理解某些行为的意义和性质的时候,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建议
1.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系统地解决学习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不良的习惯必然妨碍他们解决问题。
3.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4.事实证明,习惯的培养原本就是教育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