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铃木镇一教育法
32130800000008

第8章 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要向孩子灌输东西,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样。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孩子的表率。

——铃木镇一

教子育人要以品德教育为本

铃木镇一指出:教育孩子不仅是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品德。我们已有了大量关于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个案,如一些大音乐家、大美术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的产生,就离不开早期教育。如同智力的培养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一样,孩子的优秀品德也必须从摇篮时期开始熏陶,否则,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越早越好。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博士说:“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从摇篮时期开始,因为当今社会所缺乏的不是头脑而是品德。”

在孩子品德的培养中,父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父母是陪伴孩子的第一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铃木镇一

例如,母亲爱打扮,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母亲多嘴多舌,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管不住自己的嘴,儿子也会如此。这已成为社会上的定律了。

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因此说,孩子的命运操纵在父母的手中。父母若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品德,为开拓他们的美好前程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就会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铃木镇一认为,家长想让孩子具备尊重他人、谦虚礼让、公平参与等良好品格,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点滴做起。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做些游戏,制作玩具等方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逐步具备礼貌待人、关心他人等良好品德。如果孩子长大成人后,留在孩子的脑海中的,只有对一个个电视节目的回忆,而没有参加儿童团、和父母一块外出游玩、举办生日聚会的美好过去,那么孩子也无法有真正的收获。当然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也只能是家长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新井和子一家共五口人,他们把每星期五的晚上定为“家庭之夜”,由家长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共度这一晚上的大好时光。全家人时常在一起玩些需用棋盘进行的游戏(如西洋跳棋、国际象棋等)或者捉迷藏。“我的孩子们很爱玩这些游戏,”新井和子说。

尽管孩子们并不会喜欢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讲究礼节、礼貌;但对他们来说,把讲究礼节礼貌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也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家长们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能具备良好的教养而添砖加瓦。

利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能力

孩子都喜欢玩游戏。选择他喜欢的游戏,通过反复练习来增长能力,是才能教育方法的一种重要特点。

游戏似乎与“教育”这个词没有多大联系。一说教育往往认为是让孩子做些不太喜欢的事。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而是以“喜欢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能力。这种教育方法绝不是“光玩不培养能力”。

如果从婴儿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就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聪明,更机灵,反应更快,各方面的能力也更强。我认为他在智力上已经准备好了,所以从他二岁时就开始教他认字,但这决不是强迫性的。“不能强迫施教”,这是我主张的教育法的一大原则。

铃木镇一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唤起孩子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有动物都喜欢游戏。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是为了发展它将来捕捉老鼠的能力;而小狗和老狗互咬也是为了发展它将来咬死野兽的能力。显然,动物训练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日本的田木一郎在教儿子认字时即是采用了游戏学习法。在介绍他的经验时,他说:

为了唤起儿子识字的兴趣,我首先施用了一些小孩还无法识破的“小伎俩”。我给儿子买来很多儿童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我则干脆就不讲给他听,故意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现在很忙,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一来,反而激发和唤起了儿子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到他有了这种强烈的认字欲望以后,我这才开始教他识字。

接着我就用前面用的那种方法教他。我先去打字行,买来十公分见方的日语字母印刷体铅字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再把这些字都贴到十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儿子组字。具体教法是这样:首先用画册让他看猫的画,同时教猫这个词的拼法,然后指着墙壁上的词,反复发猫的音给他听。接着从文字盒中选出组成这个词的所有字母,用这些字母拼写出猫这个词。当然,这些游戏都是由我和儿子一道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儿子学习时,我在边上给他以表扬和鼓励,而且为了学会这些单词也让他适度地、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了好几天。

我还制作了许多小卡片,在上面我画上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房子、树木等,在画面下标出名称。我把这些卡片贴在餐厅、厨房、客厅和儿子卧室的墙壁上,让儿子可以常常看到,以加深印象。我们还常常利用这些卡片和儿子做游戏、编故事。每次出外散步,不论看到什么,马车、教堂、河流等,我看到什么就要儿子说出该怎么念,怎么拼。这些方法很有效,儿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儿子很快就学会了读,也就是说,他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之前就掌握了读。而一旦掌握了读法,他就能掌握更多的词汇,再加上他学的是标准日语,所以他很容易就能读书了。

在培养孩子记忆力方面,也应该强调游戏的作用。

儿童期是记忆力成长最快的时期,要训练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务必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俳句是诗词中最精炼而简朴的形式,优美而朴素的语言,对训练孩子的记忆大有裨益。

为了加强娱乐性和趣味性,可以把选出的俳句分别写在纸牌上,用纸牌形式让孩子们高兴地玩游戏。

伴随掌握的俳句增多,说话的技巧和语调也逐步被掌握,甚至进一步向独立创作的方向发展。

对儿童来说,没有“练习”的自觉性。只有喜欢的游戏才愿意做,这是孩子的禀赋。如果厌烦不愿意做,也不要责备,而要进一步思考孩子喜欢练习的方法。

——铃木镇一

必须让孩子养成的几种好习惯

好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那么,父母应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呢?

(1)勤恳的习惯

勤恳是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一种好习惯。因为勤恳是一个人最主要的品德,是幸福的源泉,而怠惰则是万恶之源。一个孩子的精力若不用到有益的方向,就会成为破坏力量,那是很不幸的。谚语云:“恶魔是借懒人之手做坏事的。”

柏拉图曾说:“任何坏人也不是出于本人意愿成为坏人的。”这一道理也适用于孩子。人之所以成为坏人,大多是父母教育不良的结果。

所以,身为父母者,应从小使孩子养成勤恳的习惯,使恶魔无机可乘。从小就爱劳动、好学深思、关心和同情他人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幸福的人。

(2)节俭的习惯

1998年春天的一天,在大阪市区的一家馅饼店,50名孩子欢聚一堂。他们头戴有该店标志的帽子,吃着最喜欢吃的意大利式烤馅饼,喝着清凉可口的饮料,听着悠扬的乐曲,个个兴奋异常。这是一家银行在为其头50位小储户举办庆祝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本儿童手中的零花钱也逐渐多了起来。于是,一些儿童出手大方,随意花钱。为使儿童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家银行开设了“儿童俱乐部储蓄”。

“儿童俱乐部储蓄”方法灵活,内容丰富,儿童只需手持500日元就可开一户头,利息与成人储蓄相同,并可马上免费得到一张贴画及其他小礼品。它设有特别储蓄,储金的20%可用于购买玩具,20%可买儿童读物,10%可买寿司。以上东西,是儿童最喜欢的,当然,它们的价格对手持储蓄卡的儿童来说是相当优惠的。此外,该银行还将经常为储蓄积极的儿童组织有趣的户外活动。

“儿童俱乐部储蓄”一问世,立即引起儿童的极大兴趣,储蓄者十分踊跃。

(3)不依赖他人的习惯

3岁的藤子,简直像极了强力胶,白天缠着爷爷奶奶,晚上则死缠着父母不放。

这样一来,父母不仅无法工作,就连晚上短暂的休闲生活,也被剥夺了。爸爸原本想送她上幼儿园算了,但这个小家伙就是死活不从。跟她折腾了大半个月之后,爸爸也无计可施了。

也许依赖的孩子并非全然不好,但她确实为家庭带来不少困扰。

“哭”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担心被父母“抛弃”,但父母却以为孩子长不大,太依赖了。这是种认知差异,显示亲子间的想法常有所不同,也意味着孩子心中有很多的担心与顾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这种“症状”叫“分离焦虑”,如此情形经常发生在三至六岁的孩子身上。父母绝对无法叫他不要粘,毕竟那是一种成长的轨迹!如果你到目前为止,依然企盼孩子“独立”,给你的忠告是,赶快去除这种非分之想吧!

直到孩子大约五岁左右,才能给予必要的“独立”训练,例如,故意抽些时间和孩子分离,然后逐日把分离的时间加长,直到他不需要你,也能玩得非常快乐为止。

初期,孩子可能会以“哭闹”来表示抗议,但你可千万别妥协。这时可考虑的妙招是,忽视孩子的行为,或给自己一段自处的时间,例如,孩子一再大吼大叫时,你可以躲入自己的卧房中,等他恢复平静时再出来,并且微笑着告诉他:“爸、妈最喜欢不哭不闹的孩子哦!”

(4)好提问的习惯

我们常用有“学问”来形容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意味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铃木镇一

知识的获得是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的,也就是说,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时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会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会提高。没有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任何一个有一定水平问题的提出,都是学习深入的结果,是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产物。

(5)同情他人的习惯

孩子生下来就是利己的,是个小暴君,对他人要求的多,为他人着想的极少。然而,这种性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矫正。若从小就教他为他人着想,怜悯他人,孩子决不会成为利己主义者。

(6)决不说谎的习惯

说谎是万恶之源,其害处不用多说。然而,孩子们由于缺乏经验,又富于想像,有时会说谎,并且也知道这是坏事情。这不应过分指责,但是要注意矫正。因为从无害的说谎,到欺骗他人的撒谎,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通过挫折教育磨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挫折,简言之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挫折就是这种困难或者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当然这种感觉是不好过的,因为它使受挫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确切地说是对意志品质不同的人来说,挫折的意义却是极不相同的。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逆境也可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的千锤百炼成长出来的孩子更具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其一,他们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

其二,他们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有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财富”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其三,“天生我才胜挫折”,不管是生物意义上而言的“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还是“奋斗为成功之父”,“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老箴言,在人类身上都体现出意志的努力。

孩子必须能够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

托马斯·爱迪生为找一根灯丝失败过1000次,乔纳斯·索尔克为了找到脊髓灰质炎疫苗,98%的时间都花在不成功的实验上。20世纪初,保尔·埃尔利西把自己发现的药物梅毒命名为606号,意味着前605次试验都失败了。

这些例子数不胜数,但我们却很少给孩子们讲。失败给人们带来的感觉非常复杂,包括焦虑、悲哀,等等,但孩子必须学会忍受这些情感,这样才能成功,正如《乐观儿童》中所写:“孩子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会接受失败,感觉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感是构成最终成功喜悦的最基本元素。正如中国人所言:‘失败乃成功之母’”。

生活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为什么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人能兴旺发达,而另外一些人却不能成功呢?试图解释亚伯拉罕·林肯、海伦·凯勒、马亚·安热卢,或西泽·查维斯的成功之道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所有这些人都是在克服了童年的贫困或深重的创伤之后成名的。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面对挫折和苦难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许多孩子经历的是一系列不幸的事件。在某些方面看来,这些成功的故事是美国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逆境中克服困难、靠自己奋斗取得成功的人完全体现了美国社会神话般精神特质的核心内容。”

铃木镇一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要经过很多的挫折的!没有人可以全然顺顺利利地走过一生,掌声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串不为人知的挫折的故事。成功者,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英才,而是那些平平常常的付出者。

让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医生的经历吧!

每一天他总会在他的临床门诊中,看见几位忧心忡忡的父母,为了孩子在学校中的不平等待遇而烦恼不已。他们担心老师的“大小眼”会让孩子的信心全失;他们害怕老师对孩子的指责会使孩子退退缩缩;他们恐惧老师的“另眼相看”会令孩子霸气十足,仿佛老师成了左右孩子的惟一魔棒。

是这样的吗?

其实没有小孩能够足以幸运地一生都在温室中生活,在人的世界中总会有风有浪,你不可能永远扮演孩子的避风港,提供他一切免于伤害的保护。那么作为父母又该扮演什么角色?

你可以是位提供挑战的人,也可以是帮助孩子面对挑战时的智囊团,或者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

不必担忧孩子会因为一次的挫败,就永世不得翻身。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这样的系统会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接纳各式各样处理不同危机的“方法”。

——铃木镇一

挫折赋予孩子的未来本钱,可以让孩子逐渐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

即使哪一次他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甚至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再接再励,什么时候可以另起炉灶。

这样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应该拥有的。

附:成功父母的行为特征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是真的心如其愿的却是少之又少。可能大家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的:“唉,世界上总会有命运的差别,咱们没那个运气。”或者“我们的孩子本就智商平平,不能成功也是自然的事。”其实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首先,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其次,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他们之所以后来表现出智力上的高低,大多数是因为教育的差别而造成的。可以说,懂得科学地教育和影响孩子的父母,必然教出成功的孩子,否则,效果则相反。下面根据铃木镇一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了成功父母的四十个特征,供大家参考:

(1)能认真并且很有耐心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问题。

(2)慎重地从孩子所提的疑问中找寻问题所在。

(3)提供场所给孩子展示他的工作成果。

(4)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创作,例如油画、水彩、雕塑等,要能容忍他那杂乱的工作空间。

(5)提供子女一个房间或室内的一部分供他单独使用。

(6)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他自己”而不是因为“他的成就”而爱他的。

(7)要孩子对其行为负责。

(8)协助孩子去拟定自己的学习或活动计划。

(9)带孩子去风景名胜地区旅行。

(10)教孩子如何去改进他所做的工作。

(11)鼓励孩子与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的儿童和谐相处。

(12)订立孩子合理的行为规范,并监督他是否确实遵守。

(13)从不将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14)从不以辱骂的方式去惩罚孩子。

(15)提供孩子所喜爱的图书资料。

(16)鼓励孩子客观地思考。

(17)按时地读书给孩子听。

(18)很早就教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19)鼓励孩子去编故事及幻想。

(20)仔细地考虑每个孩子的个别需要。

(21)每天有一定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

(22)允许孩子对于家庭事务有发言的机会。

(23)从不因孩子犯错而加以嘲笑。

(24)鼓励孩子讲故事和朗诵诗歌。

(25)鼓励孩子与成年人和谐相处。

(26)设计实验来帮助孩子探索事物的原理。

(27)让孩子利用各种旧物品去做游戏。

(28)鼓励孩子去探索问题并谋求解决方式。

(29)从孩子的活动中找出特殊优良表现来赞扬。

(30)避免空洞的称赞。

(31)很真诚地表现出对孩子的情绪,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32)每一样主题都愿与孩子讨论。

(33)在孩子权力范围内,给孩子作决定的机会。

(34)鼓励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要盲从附和。

(35)帮助孩子找出值得看的电视节目。

(36)鼓励孩子认真衡量自己的能力,不卑不亢。

(37)从不在孩子失败时告诉他说:“我也一样做不好!”让孩子面对失败而非逃避。

(38)鼓励孩子尽可能表现得像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39)对孩子要有信心。

(40)宁愿孩子因他自己的错误因素而失败,也不能替他做大部分工作而成功,让他自食其力,也享受自己勤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