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32163400000023

第23章 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

为了牢牢控制天下,维护自己的家族统治,雍正皇帝还把自己的权利贯穿到了老百姓的思想上,想让老百姓失去思想的自由。对于那些敢于自由思想的士人们,他大兴文字狱,力图禁锢人们的思想。

清·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文字狱是封建统治者树立权威、维护政权的一种有效方式,帝王们拿士大夫开刀,为的是“杀鸡吓猴子”,迫使全体臣民慑服。每一文字狱的构成,总要扣上“叛逆”的帽子,似乎看上去有很大的“敌我矛盾”。其实只要看一看案情就能明白,那是用做借口的护身符,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文字狱的案件,几乎全部是冤案、假案、错案,罪名是罗织而成的,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雍正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文字狱除了镇压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外,同时又成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工具。案件数目增多,罪名苛细,吹毛求疵,故意罗织成狱。许多案件,并不只是单纯由于文字内容获罪,而是雍正以文字为借口,打击政治上的异已势力。例如大将军年羹尧恃功骄纵,雍正蓄意诛杀他,给年羹尧制造了很多罪状,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年在奏折内将“朝乾夕惕”错写成“夕惕朝乾”,雍正指责“年羹尧非粗心办事之人,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归之于朕耳。观此,年羹尧自恃已功,显露不臣之迹,其乘谬之处,断非无心”,这分明就是罗织罪状。

汪景祺写《西征随笔》,因其中有讥讪康熙的字句,被处决;钱名世是当时名士,雍正很讨厌他,赐他一块“名教罪人”的匾额羞辱他,因为汪、钱二人都是年羹尧的羽党,汪是年的记室,钱则是诗文中吹捧了年,这是他们得罪的真实原因。考官查嗣庭,出了“维民所止”的试题,被认为是将“雍正”二字砍去了脑袋;谢济世注释《大学》,被告发诽谤程朱;陆生柟写《通鉴论》,反对郡县制,赞扬分封制。实际上,这些案件都和党争有关,查嗣庭依附隆科多,谢济世、陆生柟依附李绂、蔡珽。雍正通过这些案件,要惩戒官吏知识分子,不得依附权门、朋党勾结、非议朝政,因此,处分很严厉。

最有名的文字狱是曾静、张熙案。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人曾静令其徒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称他是岳飞的后裔,劝他起兵反清,并列举雍正有弑父篡立、杀兄屠弟的罪行。岳钟琪向朝廷告发,穷治主使,查出曾静的反清思想是由于读了吕留良的著作而产生的,又查出他对雍正的指责是从已被镇压的雍正诸弟胤禩、胤禟手下太监那里听说的。于是,雍正把打击的锋芒指向了吕留良的子孙、门徒以及胤禩、胤禟的余党。

吕留良是清初的著名学者,死去已四十余年。在他的著作中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极力申明华夷之辨,认为这比君臣之义更为重要;又抨击清朝统治,称“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这原本是清初很流行的思想。雍正为了消弭下层人民中以反清复明为号召的起义,进一步泯灭汉族的民族意识,就借此案大做文章。多次发布谕旨,并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其中,极力驳斥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这种区别是由于古代疆域不广的原因,实际上华夷都是一家人,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满汉是一体的。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雍正提出的这种观念有一定道理,反映了中国国内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更加紧密和各民族融合的日益加深,是不同于儒家传统的华夷之辨的。但是,他发布这些谕旨的目的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反对势力,借题做文章。竹雕提梁壶加图《二十四史》的691的S2405雍正对吕留良一家和门生处理极严,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开棺戮尸,吕的学生严鸿逵监毙狱中,戮尸枭示;吕的另一儿子吕毅中和另一学生沈在宽斩首,此外,吕的私塾弟子,刊刻、贩卖、私藏吕留良书籍的人有的斩首,有的充军,有的杖责,吕、严、沈三族妇女幼丁给予功臣家为奴。奇怪的是,主犯曾静、张熙却免罪释放,据雍正的解释,曾静、张熙是误信了吕留良的邪说和胤禩、胤禟余党的流言,是受迷惑的从犯,故免罪释放,予以自新之路。并声明“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但乾隆即位后,不理睬雍正的遗言,仍将曾静、张熙处死。

雍正开了很恶劣的先例,他大兴文字狱,以之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之后清政府经常以文字罪人,并且都以大逆不道论处,治罪重,株连众。乾隆朝,文字狱成为家常便饭,案件比康熙、雍正两朝合计增加四倍以上。康熙、雍正时的文字狱,主要打击的对象是具有反清思想的士大夫或政治上的反对势力,获罪的大部分是官吏和上层知识分子,尽管也是随意罗织罪状,但多少还抓有点治罪的理由;乾隆时的文字狱,更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硬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获罪的人有很多是下层知识分子。除了有几起追查清初人著作中的反清思想之外,乾隆朝的极大部分文字狱并没有反清抗清的政治倾向,纯属深文周纳,滥杀无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在知识分子中造成浓重的恐怖气氛,显示皇帝生杀予夺的专制淫威。雍正一朝,文字狱使文人明白一事:莫谈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