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32163400000024

第24章 秘密立储,保权力顺利交接

生命快到头时,权力会随着生命的终结必须转移到新的继任者手中,为了防止家族内部为了权力而打得头破血流,雍正创造了秘密立储制度,保证了他死后权力的顺利交接,防止了家族内部的斗争,避免了兄弟相争、手足相残。

乾隆继统,不是雍正亲口宣布,而是靠秘密立储和传位诏书顺利实现的。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鉴于康熙晚年,因立储不当而导致内宫动荡,而绞尽脑汁想出的一个创举。

雍正即位不到一年,即创秘密立储,把继嗣写出,藏于匣内,秘不示人。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立储的原因和办法。

雍正说,圣祖仓促立储,并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神圣睿哲,自能主持”。今天,我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更要及早为计,不过考虑自己的孩子尚幼,不便公开建立,于是,想出秘密建储的方法。他说:“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这储君是谁,本人不知,诸臣不晓,只有皇上一人预定。而正大光明之匾,更是谁都不能碰的。雍正宣布之后,问诸臣有何意见。

隆科多慌忙奏称皇上“圣虑周详,为国家大计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于是,雍正令众臣退出,只留下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所实行的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新的立储方法,雍正预定的接班人是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康熙生前就十分喜爱这个小孙子,因此,有说法说康熙之所以传位给雍正,就是为了将来让弘历当皇帝。

为了保密,雍正对待弘历与诸子上没有异样,特别是令弘历、弘昼承受基本相同的待遇,时或命他们代行祭天、祭祖之礼,同日封王,共参苗疆事务。但有两件事,被后来乾隆君臣认为,是雍正立弘历为储君的一种暗示:

一是将弘历招致养心殿,给他一块肉吃,而没有赐给弘昼,因此,弘历认为赐他一块胙肉,大有深意。

二是弘历被雍正封为“宝亲王”,这封号被《清高宗实录》监修总裁官庆桂等,解释为将授大宝的表示。所谓“宝”,就是将有大宝——玉玺,践位。

这些虽是他们根据弘历嗣位事实进行的推测,应该说,也符合于雍正的心愿。

雍正除了在乾清宫放置密诏之外,另书内容相同的传位诏置放在圆明园内。保留两封诏书分头放置,可见,雍正对立储的高度谨慎。

八年九月,雍正生了一场重病,自觉寿命不长,于是,将圆明园诏书之事,秘密告诉张廷玉、鄂尔泰两位近臣。雍正又于十年正月向鄂尔泰、张廷玉作了说明,说“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直至雍正死在圆明园,弘历以尽孝子之分,惟事哀号。

这时,张廷玉、鄂尔泰,向允禄、允礼等人说:如今新主继统是急事,大行皇帝曾示我二人有密旨,应急请出。诸人同意,但总管太监说不知圆明园有这样一道密旨,所以,不知藏于何处。张廷玉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

于是,据之取出,这便是传位于弘历密旨,由张廷玉就灯下宣读,众臣拜请弘历受命,弘历随即令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辅政。这样,以两位皇叔和满汉大臣代表的鄂、张四人组成的总理事务王大臣辅佐弘历,保证雍正继嗣统治的稳定。

整个接班过程,毫无差池。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也十分成功。雍正立太子,收到了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同时,避免了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由“明立东宫”导致的诸皇子勾心斗角争储位,储君与皇帝争权,储贰骄纵等弊病。

这个制度,可以挑选合适的皇子为储君,不限定长子继位,有“传子传贤”的意思,比汉族搞了上千年的嫡长制要好得多。乾隆继位后,认为这个办法好,于是遵奉实行,于元年(1736年)七月,也就是即位不到一年时,就预书皇二子之名,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由于皇二子早死,乾隆又密立皇十五子,时为仁宗;之后嘉庆、道光也都相继用这个方法立嗣;咸丰只有同治一子,故无须用秘密立储法;同治、光绪都没有儿子,无从采用这个办法了。从乾、嘉、道、咸诸君的继统来看,秘密立储方法是相当成功的,自雍正以后,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的争夺储位的斗争也就基本绝迹了。这不得不使人再次回忆并赞美雍正的用心周详。

清军机处外景加图《二十四史》的692的S2411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于雍正十三年登基,成为清朝第六位皇帝。他是在位最久,年寿最高,对中华帝国的发展起了最大作用的皇帝之一。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已经过康熙、雍正两代七十余年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再经乾隆的励精图治,清王朝达到强盛的顶点。以乾隆的雄才大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后期的乾隆好大喜功,使清朝腐败之风滋长,清王朝由盛转衰。晚年自号为十全老人。乾隆时代是清王朝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