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小说赏读
32171400000147

第147章 狼三则——蒲松龄

题解

这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这篇小说叙述了三个屠夫杀狼的故事,揭示了同一主题:狼再狡诈也战胜不了人,即人运用智慧能战胜世上的一切邪恶势力。同时也告诫世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馀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遇两狼,缀①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③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④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⑤,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⑥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注释

①缀,紧跟。②敌,攻击。③苫,盖上。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④弛,放下,上下。⑤瞑,闭眼。⑥黠(xiá),狡猾。

赏读

这三个故事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曲折紧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尤其是第二个故事,这一特点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个小故事,作者仅用十几句话就描述了一场人与狼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开始就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并设下了悬念。这是故事的开端。接着写出了屠夫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的本性。屠夫投给狼骨头,可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是故事的发展,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屠夫被迫正面御狼。为了避免两狼夹击,屠夫看到野地里有个柴堆,果断地奔到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眈眈相向”勾画出了一个人与两只狼紧张的相持局面。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结果怎样?令人捏汗。

接着作者描绘了两只狼的奇怪举动:“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这一举动令人费解,同时也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狼的狡诈本质。屠户没有被这假象迷惑,而是不失时机地劈了前狼,体现出了屠夫的机警、果断。屠夫寻后狼时,发现另一狼正在柴垛后面打洞,想从后面过来夹击屠夫,身子已进去一半。屠夫于是又挥刀劈了它。这时也明白了前面狼假装睡觉,是在迷惑屠夫。狼真是狡诈至极!但终归是失败了。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至此,读者久悬的心才放下来。情节紧张曲折,悬念丛生,扣人心弦。作者在这简单的情节中,塑造了两个鲜活的形象:屠夫机智勇敢,不为假像所迷,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狼贪婪、狡诈、凶狠。文后的议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这三个小故事,情节的安排曲折跌宕,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