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明清史
32185100000043

第43章 拜上帝教起义——太平天国的

兴与衰

外患与内忧如同一对命运的双生子,总是相伴出现的。当皇太极跟李自成一内一外攻击明朝时,绝不会猜到他的大清帝国同样会面对这样的状况。

就在清朝跟外国殖民者们争执不休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广西传教,积极宣传组织农民群众,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起义领导核心。

1850年7月,洪、冯密藏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义工作,韦昌辉、胡以晃、石达开、周胜坤、余廷樟等献出全部家资充起义经费。翌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寿诞,举行隆重的祝寿庆典,万众齐集犀牛岭,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1月13日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东山大湟江口,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8月20日,太平军在广西平南官村一带大败清军向荣部,取得自金田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年冬天,太平军在广西永安州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史称“永安建制”。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增至50万,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北伐是为了能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一个新兴的大帝国。而西征则是为了巩固天京的地盘,稳扎稳打。应该说这两种抉择各有优劣,无论太平天国选择哪一种,都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金田起义

但他们的野心太大了,竟然两种都选。一路由林凤娇、李开芳北上,目标直指北京城。但由于孤军深入敌后,四下无援,失败了。另一路则沿长江西进,虽然攻下了一些战略要点,却也是将太平天国的发展局限在长江流域,没办法撼动全国的统治。

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高峰,但高峰之后便是低谷。就如本书最开始所说,农民起义发展到现在,如果没有极其优秀的领导人和坚定的战略目标,那等待他们的必然是灭亡。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另有图谋,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为“万岁”。

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

太平天国控制区域

韦昌辉在9月1日到天京,与秦日纲在夜间入城,2日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城外,韦昌辉其后尽杀翼王府中石达开的家属。

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此时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军大多支持石达开。洪秀全为平众怒,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不久又处死秦日纲和陈承瑢。

石达开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他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虽因内外矛盾以失败告终,却牵制了大量清军,为太平军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年冬,石达开经与部将会商,决定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宝庆会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咸丰十年(1860年)夏,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乘机自湖北大举东犯,连陷太湖、潜山之后,以太平军所必救的安庆为主要目标,命道员曾国荃率陆师万人会同提督杨载福水师4000人围城,并命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马步2万打援。安庆自咸丰三年(1853年)为太平军占领后,一直是拱卫天京(今南京)的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湘军进围安庆,直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咸丰十年(1860年)秋,天京当局从江、浙战场调集大军,迫使湘军西撤未遂。次年春,天京当局从大江南北调集大军,直接进攻围困安庆之敌,但连遭挫败。天京当局决定再从皖南调辅王杨辅清部增援。六月下旬,杨辅清部会合陈玉成部连日轮番攻扑湘军外壕,未破。八月初一,湘军用地雷轰坍安庆北城,水陆各军乘机突入城内,万余饥疲守军宁死不屈,或战殁,或投江,壮烈殉难。安庆陷落,天京西线屏障遂失,全局震动。从此,太平军对清军转入防御阶段。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人。晚清重臣,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倡导洋务运动,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太平天国自安庆失陷后,战略上已陷于被动。但这时各地尚有数十万大军,李秀成建议,让出天京,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变被动为主动,重振军旅,仍有可为。洪秀全此时却已经没有了初时席卷天下的豪气,固执地留守天京,终致丧失扭转战局的最后机会。

1862年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下,布政使曾国荃率陆营扎于城南雨花台一线,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署江苏巡抚李鸿章则率淮军6500人于4、5月间分批船运上海,勾结英、法侵略军与“常胜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作西攻苏州、无锡、常州的准备。浙江巡抚左宗棠率军万余由江西入浙,步步进逼。天京已处于湘、淮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此时,英王陈玉成已于安徽寿州被苗沛霖诱捕后殉难。因湘军威胁天京,天王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线督战的忠王李秀成回师救援。李秀成于6月22日在苏州召集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回救天京之策。其时湘军攻势正盛,李秀成提出避敌锐气,待其久围不下、斗志减弱之时再行决战的方针,并派其弟李明成率兵一部,押解粮饷回天京,以加强防御力量,稳定人心。

7月,太平军在皖南宁国、广德一带作战失利,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即率2万官兵撤至江宁、淳化,回援天京。洪秀全见天京情况日紧,催令李秀成立即全师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苏州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决定调兵遣将,救援天京。除留谭绍光守苏州外,从9月14日起,统率“十三王”约20万大军自苏州等地陆续启程,于东坝集结,部署于东至方山、西至板桥地域,连营数百,对湘军雨花台大营形成反包围态势。

10月13日,雨花台大战揭开序幕。李秀成亲率大军轮番猛攻湘军曾国荃大营及驻扎在大胜关一带的曾贞幹部,企图一鼓而下。湘军则采取以逸待劳、缩营自保之策,凭借深沟高墙,固守不出,待太平军迫近,才发枪炮射击。太平军连日束草填壕,枪炮连施,均无进展。23日,李世贤率军3万,从浙江衢州赶至天京南郊,协同李秀成大军并力攻击湘军大营。湘军则收缩战线,调曾贞幹部4000人来大营加强防御。11月3日,太平军又一次发起强大攻势,轰塌湘军大营两处营墙,先锋队从缺口冲入,湘军拼死堵击,经五六次反复争夺,仍未能突入湘军大营。李秀成意在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然久攻不下,士气受挫,加之军粮不继,冬季将临,乃于26日下令撤围。李世贤部退驻秣陵、东坝,李秀成率军由东路进入天京。洪秀全见解围未果,又定下“进北攻南”计划,责令李秀成率军北渡长江,绕过安庆,进军湖北,以调动湘军分兵回援,缓解京围。

12月1日,章王林绍璋以及郜永宽、李容发等率数万太平军自天京出发经九别洲,于中旬先后占安徽含山、巢县、和州,等待后队。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等率大军数万人渡江北上,先后攻取浦口、江浦,恢复了隔江通道,于3月底抵巢县,向先头部队靠拢,拟从无为西进。曾国藩识破企图,令曾国荃坚守大营,不为所动,继续围困南京,另抽援军入皖阻击。此时,在皖南游动的太平军刘官芳、古隆贤、黄文金等部也奉命西进以为策应,因进攻不力,湘军得以向皖北不断增调兵力。4月19日,李秀成率部自巢县西进,连遭湘军阻击,攻庐江、舒城均未得手,5月11日抵六安,连日攻城不下,遂于19日撤围东返,渡江时又遭湘军水师拦击,死伤甚众,仅1.5万余官兵返回天京。“进北攻南”非但没有调动湘军,反而损兵折将,贻误了半年时间。至此,湘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进一步收缩对南京的包围圈,并相继进占南京周围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江东桥等据点,以及外围的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南百里之内已无太平军踪迹。湘军大营从雨花台移驻孝陵卫,天京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地联系。

12月4日,苏州城陷。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向洪秀全面禀军情,并提出“让城别走”,放弃天京,另作他图。这一合理建议遭洪秀全断然拒绝,从而丧失了突围的最后机会。李秀成无奈,只好抱定与天京共存亡的决心,部署死守。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西峰天保城,3月2日进至太平、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4月起,湘军在朝阳、神策、金川各门外开挖地道十余处,守城太平军赶筑月城,为第二道防线。6月1日,洪秀全在病愁交迫中逝世,李秀成等拥幼主洪天贵福继位。7月3日,湘军攻占位于太平门东侧紫金山西麓龙脖子的地保城,太平军失去护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湘军随即构筑炮台数十,昼夜对城内轰击,以掩护部队在龙脖子附近赶挖地道。19日,担任主攻的湘军朱洪章、刘连捷、萧孚泗等部集结太平门外。中午,地道火药轰发,城墙被炸塌十余丈,主攻部队纷纷冒死从缺口冲入城内,分路直冲天王府以及神策、仪凤、通济、朝阳、洪武、聚宝各城门,位于城西南的湘军陈拨部则攻取水西门、旱西门。至傍晚,天京各城门均陷,城内太平军与湘军展开巷战,或战死,或自焚。当晚,李秀成带幼天王等从太平门缺口突围,后被冲散,相继被俘殉难。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长江中下游数省。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

太平天国中的完美男人——翼王石达开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这句诗说的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翼王石达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1831年,石达开出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北山里那邦村一个小康之家,汉族客家人。石达开幼年丧父,八九岁起独撑门户,务农经商之余,习武修文不辍,十三岁时处事已有成人风范,因侠义好施,常为人排难解纷,年未弱冠即被尊称为“石相公”。

道光年间,官场腐败,民生困苦,石达开十六岁那年,正在广西以传播基督教为名筹备反清起义的洪秀全、冯云山慕名来访,邀其共图大计,石达开慨然允诺,三年后毁家纾难,率四千余人参加金田起义,被封为左军主将。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

有勇有谋、洁身自好,被誉为太平天国中的完美男人的翼王石达开为何会被俘投降呢?

1863年4月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后,遭遇天时——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大渡河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