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明清史
32185100000052

第52章 借南北对峙之机,摄取最终权力

革命成功了,但是并不代表这就能真正推翻清朝的统治。50年前,太平天国也曾经无限接近过成功,但最终功亏一篑。此时,能够真正决定事态走向的人,只剩下一个——袁世凯。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对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

叔祖袁甲三曾督办安徽团练,累官至漕运总督。父袁保中系地方名绅。叔父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

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袁世凯在科考失败之后投靠李鸿章,并在总督朝鲜时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与沙俄对朝鲜的渗透,是极为出色的人才。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

徐世昌(1855~1939年),前清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器重;但他又能与袁保持距离,进退有度,在袁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辞掉总统职务后,多次拒绝日本人的劝诱,不供伪职。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被称为“文治总统”。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声誉鹊起,扶摇直上。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1898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世凯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袁世凯没有对慈禧太后下手,结果戊戌变法失败,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然而袁世凯当时的决定,对于戊戌维新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将消息转告荣禄是戊戌政变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后党发动政变,实起于袁世凯告密之前,且袁世凯告密无确切证据。甚且,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7000人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9万人部队。虽然,袁世凯的决定并不是导致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变法却被镇压。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谕中只是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停职待参,并未申斥谭嗣同等人,而谭嗣同劝袁世凯出兵围园诛后则属情节严重的谋逆大罪。相传袁世凯听时任直隶按察使杨崇伊说康有为已被革职待参,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西太后闻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诸人下狱,并诛杀了六君子。

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前往济南,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袁世凯到任后,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到处拆铁道,拔线杆,破坏了社会安定,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驱赶拳民,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慈禧太后以民气可用纵容义和团。翌年爆发了八国联军战祸,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争祸乱。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夏口)和汉阳,随后启用了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袁世凯,以稳定北洋新军。而此时,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早已经开展起来了。

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会员焦达峰、陈作新,按照早先与湖北共进会立下的相互响应起义的约定,率领以会党和新军组成的队伍在长沙发动起义。湖南巡抚余格诚逃走,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斩首。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推举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并发布《讨满清檄文》。

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钱鼎、景定成等人同陕西哥老会联合,发动会党和新军的革命分子同时起义,经两天激战控制西安,署理巡抚钱能训逃走,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起义军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推举原日知会会员,新军队官张凤翙为都督。

10月23日,江西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蔡蕙等人策动九江的新军举行起义,胜利后即宣告独立,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

10月29日,山西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阎锡山联合姚以阶、黄国梁、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熙等人发动新军在太原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宣布成立山西军政府,推选阎锡山为都督。12月12日革命军因抵抗不住清军曹锟部进攻,撤离太原。

10月29日,直隶发生滦州兵谏。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榘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打电报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任内阁,并规定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

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联合新军标统蔡锷、罗佩金及管带唐继尧等人率领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次日占领昆明,成立云南军政府,将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推举蔡锷为都督。

10月31日,南昌同盟会会员蔡公时等人率领新军发动起义并获成功,建立江西军政府,推举李烈钧为都督。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光复会、上海商团的陈其美、张承槱、李平书、李英石、李燮和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主要力量有张承槱、刘福标等人组织的青帮洪帮敢死队,李平书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团武装,李燮和联络的吴淞地区起义军警,朱家骅、徐霁生等人组织的中国敬死团。4日,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推举陈其美为都督。贵州辛亥革命11月4日,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等的领导和发动新军和陆军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随即攻占贵阳,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推举贵州新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杨荩诚为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

11月4日,浙江光复会会员驻杭州新军八十一标标统朱瑞,同盟会会员新军八十二标周承菼部军官吴思豫、吕公望、蒋百里、蒋百器、杨廷栋、吴肇基等人,及光复会王文庆率领从上海赶来的敢死队发动起义,从笕桥、南星桥出发进攻省城杭州。朱瑞、吴思豫、吕公望等率八十一标及光复会王金发敢死队攻占军械局。周承菼统八十二标和同盟会蒋介石、光复会尹锐志(女)所属敢死队攻占抚台衙门。杨廷栋率兵包围了巡抚府,巡抚增韫被俘,5日,杭州光复。浙江谘议局议长陈絅宸、副议长沈钧儒及马叙伦等人,推举立宪派、前谘议局议长汤寿潜为都督。

11月5日,江苏的立宪派及绅商怂恿江苏巡抚程德全在省城苏州宣布独立,成立江苏革命军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

11月5日,安徽同盟会会员吴旸谷等率标炮营等也在当日起义,并向省城安庆进攻。立宪派则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11月8日,安徽谘议局出面宣布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

11月6日,广西谘议局在省城桂林作出决定,与清政府脱离关系,宣布广西独立,原清朝广西巡抚沈秉堃担任都督,几天后清军提督陆荣廷发动兵变夺取了都督之位。

11月9日,福建同盟会会员郑祖荫、彭寿松、许崇智、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率领所部在福州起义,向清军发起进攻,清总督松寿自杀,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复,福建军政府成立,推举孙道仁为都督。

10月底,广东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邓铿和彭瑞海等人在广东化州、南海、顺德、三水等地组织民军起义。11月8日,在胡汉民的劝说下,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和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龙济光同意反正,民军声势浩大,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广东谘议局讨论广东独立问题,决定次日宣布广东独立。11月9日,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同日,广东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

11月12日,山东烟台同盟会栾钟尧、宫锡德等“十八豪杰”同盟会会员发动起义,占领烟台海防营,烟台道台徐世光闻变携家眷逃到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寻求保护。“十八豪杰”立即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宣布烟台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府。

11月13日,在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的劝说和新军第五镇统制部分贾宾卿等中下级军官的胁迫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同意山东独立,推举孙宝琦为都督。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11月17日,宁夏同盟会支会发动宁夏会党起义,23日在银川成立支那宁夏革命军政府。

11月21日,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22日,蜀军政府在重庆成立。

11月22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决定独立并派出蒲殿俊等11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银行进行谈判,27日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发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将权力交给新政府。立宪党人蒲殿俊担任都督,赵尔丰的嫡系部将朱庆澜任副都督。27日,进入四川的鄂军在资中反正,杀死随军前来上任代理四川总督的端方。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从此,革命军与清军形成南北对峙之局。相当于南方的人才济济与斗志昂扬,清朝更显露出一种日薄西山的无奈。

而在这种无奈中,却有另一个人摄取了最终的权力。中国自古以来,治世之时固然是文官说了算,但一旦开始了乱世,这个时候就只有枪杆子说话才算数。袁世凯自天津小站练兵开始,一步步地走向最高的权力。北洋军阀所有的将领,几乎都是他的亲信,只有他才能指挥得动。

清皇室这才有动他的想法,以养病为由将他赋闲在家。可这个时候,历史给了袁世凯机会。武昌起义爆发了,却没有人能指挥得动实力最强的北洋军,袁世凯再次出山。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年),字遁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省桃源县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中华民国政治家。

他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影响大、有特色的人物。

宋教仁曾提议革命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京师起义、中策长江起义、下策边疆起义。孙中山的十次革命,一般都属于下策中的边疆起义。黄花岗之役后,同盟会人心涣散。宋教仁与谭人凤等在上海另起炉灶,独立执行中策,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以共进会与文学社为基础,在两湖新军间鼓吹革命,间接促成了武昌起义。

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成立国民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党。许多后来著名的民主人士如张东荪、沈钧儒、徐傅霖、罗文干、石志泉等,都是当时这个党派的核心成员。

宋教仁对于内阁制的倡议与实践。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后,孙中山被选为国民党的理事长,旋赴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而主导国内国民党的宋教仁路线,则是在体制内以内阁制来架空袁世凯。如果当时袁世凯能明察当代潮流,放手让宋教仁组阁,则“中国华盛顿”或民国“国父”之名,无疑非他莫属。而整个中华民国史,或就将此改写。不幸的是:宋教仁的内阁制主张,对袁世凯而言是强人所难,直接抵触了袁世凯“一人天下”的期待,于是,被刺,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开启了中国此后一连串政治、军事的混乱。

第51节最后的人选——南北对峙

革命成功了,但是并不代表这就能真正能推翻清朝的统治——五十年前,太平天国也曾经无限接近过成功。能够真正决定事态走向的人,只剩下一个——袁世凯。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对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

叔祖袁甲三曾督办安徽团练,累官至漕运总督,父袁保中系地方名绅。叔父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

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夏口)和汉阳,随后启用了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袁世凯,以稳定北洋新军。而此时,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早已经开展起来了。

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会员焦达峰、陈作新,按照早先与湖北共进会立下的相互响应起义的约定,率领以会党和新军组成的队伍在长沙发动起义。湖南巡抚余格诚逃走,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斩首。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推举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并发布《讨满清檄文》。

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钱鼎、景定成等人同陕西哥老会联合,发动会党和新军的革命分子同时起义,经两天激战控制西安,护理巡抚钱能训逃走,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起义军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推举原日知会会员,新军队官张凤翙被为都督。

10月23日,江西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蔡蕙等人策动九江的新军举行起义,胜利后即宣告独立,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

10月29日,山西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阎锡山联合姚以阶、黄国梁、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熙等人发动新军在太原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宣布成立山西军政府,推选阎锡山为都督。12月12日革命军因抵抗不住清军曹锟部进攻,撤离太原。

10月29日,直隶发生滦州兵谏。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榘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打电报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任内阁,并规定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

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联合新军标统蔡锷、罗佩金及管带唐继尧等人率领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次日占领昆明,成立云南军政府,将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推举蔡锷为都督。

10月31日,南昌同盟会会员蔡公时等人率领新军发动起义并获成功,建立江西军政府,推举李烈钧为都督。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光复会、上海商团的陈其美、张承槱、李平书、李英石、李燮和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主要力量有张承槱、刘福标等人组织的青帮洪帮敢死队,李平书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团武装,李燮和联络的吴淞地区起义军警,朱家骅、徐霁生等人组织的中国敬死团。4日,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推举陈其美为都督。贵州辛亥革命11月4日,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等的领导和发动新军和陆军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随即攻占贵阳,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推举贵州新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杨荩诚为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

11月4日,浙江光复会会员驻杭州新军八十一标标统朱瑞,同盟会会员新军八十二标周承菼部军官吴思豫、吕公望、蒋百里、蒋百器、杨廷栋、吴肇基人等,及光复会王文庆率领从上海赶来的敢死队发动起义,从笕桥、南星桥出发进攻省城杭州。朱瑞、吴思豫、吕公望等率八十一标及光复会王金发敢死队攻占军械局。周承菼统八十二标和同盟会蒋介石、光复会尹锐志(女)所属敢死队攻占抚台衙门。杨廷栋率兵包围了巡抚府,巡抚增韫被俘,5日,杭州光复。浙江谘议局议长陈絅宸、副议长沈钧儒及马叙伦等人,推举立宪派、前谘议局议长汤寿潜为都督。

11月5日,江苏的立宪派及绅商怂恿江苏巡抚程德全在省城苏州宣布独立,成立江苏革命军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

11月5日,安徽同盟会会员吴旸谷等率标炮营等也在当日起义,并向省城安庆进攻。立宪派则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11月8日,安徽谘议局出面宣布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

11月6日,广西谘议局在省城桂林作出决定,与清政府脱离关系,宣布广西独立,原清朝广西巡抚沈秉堃担任都督,几天后清军提督陆荣廷发动兵变夺取了都督之位。

11月9日,福建同盟会会员郑祖荫、彭寿松、许崇智、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率领所部在福州起义,向清军发起进攻,清总督松寿自杀,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复,福建军政府成立,推举孙道仁为都督。

10月底,广东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邓铿和彭瑞海等人在广东化州、南海、顺德、三水等地组织民军起义。11月8日在胡汉民的劝说下,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和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龙济光同意反正,民军声势浩大,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广东谘议局讨论广东独立问题,决定次日宣布广东独立。11月9日,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同日,广东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

11月12日山东烟台同盟会栾钟尧、宫锡德等“十八豪杰”同盟会会员发动起义,占领烟台海防营,烟台道台徐世光闻变携家眷逃到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寻求保护。“十八豪杰”立即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宣布烟台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府。

11月13日,在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的劝说和新军第五镇统制部分贾宾卿等中下级军官的胁迫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同意山东独立,推举孙宝琦为都督。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11月17日宁夏同盟会支会发动宁夏会党起义,23日在银川成立支那宁夏革命军政府。

11月21日,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22日,蜀军政府在重庆成立。

11月22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决定独立并派出蒲殿俊等11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银行进行谈判,27日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发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将权力交给新政府。立宪党人蒲殿俊担任都督,赵尔丰的嫡系部将朱庆澜任副都督。27日,进入四川的鄂军在资中反正,杀死前来上任代理四川总督的端方。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从此,革命军与清军形成南北对峙之局。相当于南方的人才济济与斗志昂扬,清朝更显露出一种日薄西山的无奈。

也许,只有当年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感受过这种无奈。

而在这种无奈中,却有另一个人摄取了最终的权力。中国自古以来,治世之时固然是文官说了算,但一旦开始了乱世,这个时候就只有枪杆子说话才算数。袁世凯自天津小站练兵开始,一步步地走向最高的权力。北洋军阀所有的将领,几乎都是他的亲信,也同样只有他才能指挥得动。

清皇室才就有动动他的想法,以养病为由将他赋闲在家。可这个时候,历史给了袁世凯机会。武昌起义爆发了,却没有人能指挥得动实力最强的北洋军。袁世凯再次出山。而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仰清皇室鼻息的悍将,而是真正能够宰割天下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