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明清史
32185100000053

第53章 一个久远历史的终结——清帝

退位

宗人府,官署名,中国古代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项事务的机构。分别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清代宗人府位居内阁、六部之上,以抬高皇族成员的身分。到清末,宗室人员增多,疏通推广宗室升途成为宗人府的一大难题。清朝自入关以来,一贯是不太信任汉人的。虽然满汉一体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真正能够掌权的汉人还是屈指可数。直到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迫于无奈,清朝皇室才终于放权。可惜此时当年那些彪悍的满族人早已经磨平了棱角,他们大多只会拎着鸟笼喝着茶每个月固定领着宗人府的奉禄。

从此,汉人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决定一个皇朝的兴亡。袁世凯编练新军之后,便成为了一个这样的人物。

而他对于清王室的忠诚,如同一张纸那般浅薄。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分别致信黎元洪和民军总司令黄兴,在分别收到二人复信,得到将获总统职位的保证后,于11月10日,派旧部刘承恩、副官蔡廷干(海军正参领)作为私人代表,赴武昌议和。黎元洪迫于主战派压力,要求袁世凯倒戈北伐,并保证“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刘、蔡二人携黎元洪致袁世凯亲笔信回京复命。此后袁世凯通过攻克汉阳,大挫民军锐气,迫使民军方面不得不进行停战谈判。

11月26日,袁世凯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爵士(1852~1925年)及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1870~1939年)向军政府和各省代表提出议和三条件:停战;清帝退位;选袁世凯为大总统。11月30日,袁世凯再派密使刘承恩、蔡廷干赴武昌与黎元洪谈判。同日,各省代表自上海汇集至武汉,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各省代表第一次会议,同意与袁世凯议和。由于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表示,黎元洪必须能够代表各省,方可谈判议和。各省代表会议当日遂议决,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12月1日,南北双方签订了《武汉地区停战协定》,武汉地区于12月3日上午8时至12月6日上午8时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汉地区停火,进行休战谈判。此后南北双方又先后签署过五次协议,将停战最终延续到了1912年1月29日。

12月11日,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各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黄兴两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黎元洪(1864~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人。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入海军服役。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战后投靠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继任总统。12月25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孙中山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中山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临时大总统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参加选举的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17省代表45人,孙中山获得17张有效票的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2日,孙中山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下设十个部,陆军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海军部总长黄钟瑛,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司法部总长伍廷芳,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张謇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此外,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印铸局长黄复生。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为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而此时,袁世凯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有着强悍的实力,北洋新军虽然在后世被称为腐败守旧的代表性团队。但在当时,战斗力还远远不是民国起义军所能抵挡的。满清数百年的统治,也早已经被承认具有正统地位与合法性。

不管怎么说,民国当时也不过是稍强一些的起义武装而已——而在他们之前,太平天国同样强大到足以平定天下,但最终却被各方面势力联合剿杀。

民国显然是想避免这样的错误。既然在军事上不能奈何袁世凯,那就在肉体上毁灭他。

1月16日,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10人,袁世凯幸免于难。

暗杀失败了,各种手腕使尽,看起来两方面议和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而清皇室当时已经没有任何的能力影响整个事态的进展,剩下的事情只不过是民国政府与北洋集团谈妥条件罢了。

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各国政府此时已经抛弃了无能的清政府,选定袁世凯成为他们新的利益代言人。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认为一切时机都已经成熟了。他授意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换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1月29日,皇帝召开清廷御前会议,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月4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铸、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例包括:

①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②民国每年拨400万元供皇帝支出;

③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④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⑤德宗(即光绪)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⑥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⑦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⑧禁军编入民国陆军。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

这是一个久远历史的终结,此时,距离秦始皇第一次提出“皇帝”这个尊号,已经过去了2133年。

但只要有开始,就会有结束。这是一个轮回。而两千多年以来,首次没有皇帝的中国,慢慢地又踏入了下一个轮回。

袁世凯是被气死的吗

学术界认为袁世凯的死因有两种:即气死说与病死说,其中认可气死说的占绝大多数。

气死说:

历史的车轮

黄毅的《袁氏盗国记》是这样记叙的:“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之将变。人心怨怼、体面无存,袁氏人非木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病死之真因也”。佚名的《袁世凯全传》中述:“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久之成疾”。《文史资料选辑》第74期上有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的文章《我的父亲袁世凯》,上载:“内外交攻,气恼成病而死”。上面的三组材料都认为袁世凯称帝不成,气愤中生病而死。

病死说:

这种说法也是依附于气死说之上的,即生病是由生气引起的,死的根本原因是生气,而在当时袁世凯死后官方的讣告中说是病死的。

黄毅的《袁氏盗国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五月二十七日,经中医刘竺鉴、肖龙友百方诊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初四日病势加剧,即请驻京法国公使馆医官博士卜西京氏诊视症状,乃知为尿毒症,加以神经衰弱病入膏肓,殆无转机之望。”佚名《袁世凯全传》也说袁患“相传为尿毒症,因中西药杂进,以致不起。”20世纪50年代在刘厚生的《张謇评传》中说:“袁世凯患尿毒症,摄护腺肿胀。”在当时如果能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决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在对袁世凯医治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的意见分歧较大,大儿子袁克定主张用西医,通过动手术治病;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用西医,主张用中医,双方相持不下,贻误治疗的时机,最终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