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32235500000129

第129章 熟皮子的与“毛毛匠”

兰州地处农耕与畜牧业交汇区,多产羊皮,甘南、青海藏民多能狩猎,产狐皮、狼皮、猞狸皮、豹皮。

自明清以来,兰州就有熟皮子的作坊以及皮货店,即今皮草店。其原料有采购于当地的老羊皮、羔子皮,每年农历二三月到五月,采购于平番(今永登、天祝县)、岷县、甘南、青海的野牲皮,如狐皮、狼皮、猞狸皮、熊皮、豹皮、水獭皮等。收购的皮子,用骆驼、骡子或羊皮筏子运来。作坊多设在黄河沿,便于取水的地方,如水车园、鱼池子等地。五六月天气变热,即可熟皮子。工匠先清洁皮子,打去毛丛里的灰尘,清洗掉油污。背到埽台下,放在黄河边浅水里,挽起裤腿,反复用脚踩踏,用手反复清洗,直到洗净灰尘、污物为止。再背回作坊,放在水池子浸泡,几天后待皮子变软,再投入缸里熟制,称为“熟皮子”。缸分冷热两种。“冷缸”用冷水熟制。院内置几口大缸,灌入清水,投入成比例的硝、盐和糜面,持棍搅匀后,泡入皮子,任炎阳暴晒,水发酵,臭气熏天,还得不时翻腾,务使皮子各个部分都能充分浸泡,一个月后皮子即能浸熟软作。这种工艺熟的皮子质量上乘。与“冷缸”相对的是“热缸”,即把清水倒入大锅,加入配料,搅匀,生火烧水,待水温适宜,换为慢火,将皮子放入锅内,浸泡、翻腾,十几天即能熟好。由于是急就章,质量稍差。出缸(锅)的皮子,经晾晒,用细树梢抽打、笤帚扫,清除硝粉、面粉,持铲刀刮去板皮上的残留肉丝,使洁净,再将皮子钉住四角,绷在木板上,使慢慢干燥,拿铁梳子梳理,清除脱落的乱毛,捋顺毛路。经过上述工序,脏污僵硬的生皮子,变得柔软如绸缎,美观现本色。

农历七八月天气渐凉,“毛毛匠”开始缝制皮桶子或其他皮制品。皮制品分“家牲”和“野牲”两种,前者是羊皮,后者是兽皮。“家牲”主要是羊皮,长羊皮桶子要用五张羊皮,短的三张就够了。“野牲”主要是狐狸和猞狸皮,先要按头、腿、嗉(脖子至肋骨之间的部位)、肷(肋骨至胯骨之间的部分)等部分,裁剪为窄条,再归类缝为大衣、短袄、坎肩等皮衣。几条狐狸长尾缝在一起,可当贵妇的围巾。剩的皮角料,就做成了狐皮耳套。狗皮、狼皮可整张缝制成褥子,头耳、眼、四肢、尾巴一应俱全,就像平面标本,铺用可以防潮。水獭皮颇为珍贵,多用来做皮帽和皮大衣翻领。珍贵皮子如豹皮、熊皮非用白酒熟制不可。皮桶子和皮件,须挂里、面后方能穿。

“熟皮子”时臭不可耐,故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说。缝皮子的“毛毛匠”则要心细有耐心,善拼凑,均由男士缝制。他们把皮子反铺在案子上,用木尺逼住,持月牙刃铁刀切割皮料备用。把“野牲”皮有长毛的一窄条,与短毛的一窄条搭配后缝成一条,然后将若干条缝制成皮桶子,这样毛面才能平整、美观,否则棱子凸现,毛面难看。“毛毛匠”左肩上挂一绺白线,右手拈针线,躬身缭缝。一根线缝完了,再随手抽一根,纫针再缝针。缝法与用布、绸缝衣服的裁缝恰恰相反,逆向缝,即从上向下缝,并且针脚细密,一丝不苟。缝好的皮衣,只见大块小条补缀而成,翻过毛面,则是天衣无缝的一张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