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部英伦三岛游记的书稿,初读不久便发生甚为浓厚的阅读兴趣,不单是我未去过英国自然会有新鲜乃至新奇的感觉,更重要的因由是我在文字里发现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这是一双刚刚由少年跨入成年人的眼睛,尚未脱尽稚气和天真,却更显现着尤为敏锐的眼睛。
这双敏锐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一个陌生国家生活世象的细微细密,似乎不是刻意为之,更显示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不经意间便能捕捉到一般人常常容易粗略疏忽的细节。她在苏格兰风笛表演的围观人群中,发现并记录下“原本很矜持的行人,都会脚随着节奏左右摆动”。捕捉到受众的这种无意识的肢体动作,足以让读者感知其沉迷的心理状态,也让读者能感知风笛这种民间表演的独特魅力。这双敏锐的眼睛每触及异国异地的自然景色,都有新鲜的发现,且有独特的感受。随意举出作者对北桥的月亮的观感,便是只有在北桥才会出现的不同于别一方地域的月色,而且“有了月色的韵律”。能感受到“月色的韵律”,可以见得这双眼睛的敏锐不单是天然的生理机能,而是一种心灵感知。
这双敏锐的眼睛所触及到的英伦三岛的自然景色,社会风情,诉诸文字,让我有如身临其境的逼真和生动,得益于不作夸张的描绘,尤注重准确,一种细微到丝丝缕缕的准确描写,状景就逼真生动了。不仅让我感知到作者质朴的文风,更见出笔头不俗的文字功力。作者对“原本也没有太多特色的小镇”温德米尔的状写,却让读者的我感知到独特的特色:“已经长满了花苞的藤条顺着矮墙散落开来,露出石砖上的青苔……点点初绽的花朵将藤条装饰得春意盎然。”作为一个游人,对异地小镇上的石墙上的青苔也能揽入文字,可见那双眼睛的敏锐,又见出栩栩如生的景观,文字准确的表述得心应手。作者写人,也是文字出彩,看似并非刻意为之,却更显见其文字功力。且看作者对一家庭旅馆店主的描写:“稀拉的白发搭了下来,弯弯的鼻子,稀落的牙齿,裹在松垮袍子里的干瘪身躯……”“看起来很像是英国文学里的女巫”。读到这里,即使作者不说“像是英国文学里的女巫”,我已经看见一个活灵活现的女巫了。我颇感沛的是,作者几笔简约的文字,有如速写画家手中的铅笔勾勒的线条,把一个女巫似的英国老太婆的肖像活脱脱地跃然纸上。我随意举出这两小段文字,一是状物写景,一是写人,文字简约而准确,效应是逼真也生动,让我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这本游记通篇都是这种文风,我说的不俗的文字功力,是这种文字阅读的突出的直感。
在这本游记中,多处读到作者对社会世象的议论,对人生诸多话题的态度,对常见的和刚刚出现的生活现象的思考,都有毫不含糊的自我判断,也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没有人云亦云,没有虚词朦胧,而是简捷明快地直抒己见。这些见解让我看到一个富于独立思想的青年,也就有了个性化的光彩。关于追求幸福这个极为普遍的生活话题,作者议论说:“追求别人眼中的幸福,很难说是不是对自己的否定,否定自己的梦想,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情绪,否定自己的选择,最后否定了自己的人生。”读着这样的文字,我感知到的是作者对自己梦想的坚定不移的追求,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情绪的守护,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确信不疑。归结一点,即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可以想见这种自己的人生,是绝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的人生,每一步都要也都会踏出自己声响的人生。在作者刚刚从少年进入青年这样的人生区段,能有如此明朗的关于人生的宣示,已经是颇见独立思维更见独立个性的声音了。其实,由关于人生话题的延伸,作者已经正面作出了人生的坚定选择:“一直都有两种人的存在,挑战生活的和顺应生活的;结果无非也就是三种,生活的主人、奴隶和背弃者。选择顺应生活也就注定了其成功是做高等级的奴隶,而挑战生活的风险却很难估量,主人和背弃者也就一念之间。”读着这些颇富人生哲理的文字,我感知到一种严峻的警示意味。如果不了解作者,很容易想到这是阅历丰富的人的人生体验的归结。然而,我知道作者是涉世未深的小青年,能有如此深刻的关于人生的议论,就让我在惊诧之际,意识到她的思想的力度了。
这本英国游记的阅读,让我感知到作者颇为丰厚乃至渊博的知识储备。作者进入英伦三岛的许多偏远之地,在备细录记一景一物的同时,如数家珍地插叙这方地域的历史渊源,宗教习俗,及至别具一格的民间传说,等等。我以常理推想,作者不仅读书多,而且善于在民间捕获知识。作者走到爱丁堡,对这座古城的历史,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在现实景观的描写中予以插叙,圣十字架修道院的传说,让人感知到神秘的同时,也联想到中国不乏类似的传说。另如爱尔兰的“巨人之路”的神奇传说,作者叙述了这个传说之后,再以专业的知识解释“‘巨人之路’是由火山熔岩的多次溢出结晶而成”,显示着知识的宽泛。作者到北威尔士的卡那封城,对这座城市历史渊源的简略叙写,勾勒出一座古城延续至今的重大事变的脉络,传奇的却是真实的。散漫于这本游记中的英国各地的历史、现实和传说,让我感知到作者知识渊博的同时,也理解记叙文字游刃有余的成因。
这部游记的书稿里涉及许多流行话语,作者都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诸如:活着的意义,有关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失败,关于自由,关于女性资本,等等。这些话题几乎是人人都回避不去的普遍性话题,而面对这些话题的人生姿态,却呈现着各各不同乃至相去甚远的差别,也就呈现着让小说家挖掘不尽的众生相。作者面对这些话题,不仅没有回避,而且是直接辩证。她所申辩的看法和观点,我信,也赞同。
读这部英国游记,借助一双敏锐的眼睛,仿佛走了一趟英国,甚至比我亲身前往看到的景致还要丰富。这不是虚词,是真实的阅读感受,我自知既没有如作者那样敏锐的眼睛,也没有对英伦三岛的常识性了解……尤为感慨的是,看到了一个独立个性的青年。
(《橱窗里的下午茶》序)
2012年11月23日夜咸宁
§§第三篇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