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32285400000003

第3章 关于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考察报告

李宪亮(执笔)

自治区党委、政府:

2006年7月25日至28日,由宁夏文史研究馆联合民革、民盟、民进、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共同策划并组成“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考察团”,对固原四县一区生态农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团成员由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农业专家、知名作家、书画家和其他社会贤达名流61人组成,分为农业专家组(9人)、专业作家组(11人)、书画摄影组(16人)、新闻记者组(11人)、综合组(14人)。

考察团在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曹维新、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长杨少青的带领下,在固原市委、市政府的热情配合下,先后考察了西吉县新营乡阳川村、将台乡西坪村、吉强镇万崖村马铃薯种植示范点、马铃薯窖藏以及西吉县马铃薯科技园区和西吉县劳务培训中心;隆德县杨河乡穆沟村养牛示范点、沙塘镇许沟村新农村建设、凤岭乡朱庄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河乡大慢坡退耕还林还草、312国道县城段绿化和六盘山长征纪念馆;泾源县六盘山镇和尚铺村危房改造、东山坡流域地埂造林、黄花乡双龙岭种草、胜利村养牛、泾河源镇庞东村扶贫开发、县城北山造林、香水河景观带工程、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彭阳县古城镇任河村新农村建设、任山河烈士陵园、麻辣湾流域治理、白阳镇阳洼流域治理、长城塬引水工程及长城塬农村党建、茹河生态园建设;原州区叠叠沟封育禁牧、张易镇陈沟村西海子移民搬迁、清河镇大峁梁荒山治理、头营镇蔬菜基地建设、黑城乡红城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古雁岭市区绿化等。

考察团主要围绕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重点考察的内容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二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收获和成效;三是封山禁牧、种草种树和植被覆盖情况;四是生态移民情况;五是养殖、畜草、马铃薯和其他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六是新农村建设情况;七是农民的温饱及生存情况。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考察团成员的共同感受

通过4天的考察走访,全体考察团成员对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有三个共同的感受:

(一)固原山川变绿了。4天来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固原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考察团成员大部分是在20世纪去过固原或在固原工作过的老同志,他们脑海中的固原是沟壑纵横、干旱少雨、百步无一草、十里一棵树的穷山恶水之地,而今天的固原四县一区基本上被乔灌、饲草、庄稼、蔬菜所覆盖,特别是六盘山山麓地区,气候温润,林木茂盛,一眼望去,找不到裸露的沟梁峁岔,眼前呈现出一片绿色世界。考察中我们得知,从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2005年,固原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6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6%,比全区森林覆盖率高9.3个百分点。封山禁牧、完善草原承包350万亩,种草300万亩。今日的固原给人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无处不在谈生态。4天时间,考察团走过30多个村镇,深入农户40多家,所接触到的县、乡(镇)、村、户,从干部到农民,谈话中有意无意总是将“生态”二字挂在嘴上。起初大家感到是不是有关方面有意安排,但当我们走进农户家中和老乡交谈时,才深感到生态农业建设在固原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农民谈生态农业不像干部谈得那样全面具体,但是“种草种树、封山禁牧”的内容老百姓都知道。一位考察团成员感概地说:任何事情,只要老百姓理解和支持,没有办不成的!

(三)固原人变了。过去的固原人是“白天嗑麻子,晚上生娃子”,游手好闲,超生泛滥。可是这次考察中,在农家院里没有见到一个闲人。田间地头,到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已放暑假),或在收麦,或在锄地,或在割草,问起青壮劳力都哪里去了?陪同我们的固原市副市长马学祥说:青壮劳力大部分参加劳务输出,赴外地打工去了。固原市近年来平均年输出劳务25万人,纯收入8亿元以上。在彭阳县考察中,长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玉荣抓党建带动全村致富的先进事迹,2005年被评为感动宁夏的十大人物之一、草庙乡和沟村残疾人李志远拖着一条瘸腿花了整整22年,把一座荒山治理成一座绿树成荫的花果山的壮举,感动了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随团的著名作家、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唯先生当即表示,在近期内他要以这些彭阳人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一部电影,塑造彭阳精神,打响彭阳人的品牌。彭阳县县委书记刘文英充满激情地告诉大家:固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固原人的“三苦精神”(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在彭阳已深入人心,彭阳建县23年来,换过六届班子,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五大理念,六届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考察团成员的不同感受

由于考察团成员的专业、经历、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大家对固原市的生态农业建设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1.柴建方、马学智、许家麟等书画家深有感触地说:由于长期生活在首府银川,对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大银川”建设方案、“宁东一号工程”建设方案等重大决策耳熟能详,但是对“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如何脱贫致富总是捏着一把汗。因为宁夏的小康建设取决于西海固的小康建设,西海固的群众生活达不到小康水平,宁夏就不算小康,中国也不算小康。这次看到固原市的生态农业建设所取得的系列成就,尤其是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5元,668元以下的特困人口仅剩7万人,5年生态建设成就使绝对贫困人口下降了76%,这些数字让我们更进一步坚信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固原人民,也更进一步深信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能力和科学领导能力。因此,我们要走一路,写一路,画一路,愿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固原市的生态农业建设作出贡献。其他书画摄影家也是一路挥毫泼墨,按动快门,将沿途的风光记录下来,准备于10月份汇集成册出版,向全社会进行宣传。

2.中国作协一级作家李唯、杨少青代表作家组表达了作家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彪炳史册的一件大事。鉴于固原市又是一个民族地区,因此,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同时对促进宁夏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固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苦精神”,是促进该市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同时吹响了彻底改变固原“苦瘠甲天下”这一历史面貌的战斗号角,其精神可渲可染,其过程可歌可泣。鉴于此,除由李唯执笔,以彭阳精神为题材筹拍一部电影外,其他作家将于今年10月份创作一部以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为题材的纪实文学集——《六盘山下谱新曲》(暂定名)。

3.徐党校、蔺银生等新闻记者认为,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始终沿着“科学决策、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条基本思路前进。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作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开始,到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提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恢复生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决策后,固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发扬“三苦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仅仅用了4年时间,已在生态环保、特色农业、劳务输出、生态移民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今年6月5日,固原市政府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两次固原会议精神,正式启动了“宁夏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规划”,规划包括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两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经济发展来促进生态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规划到2015年,新营造水质涵养林91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还林还草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630平方公里,生态林覆盖率提高到73.8%,使六盘山水源涵养林由现在的10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这一规划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责成自治区发改委会同林业厅、财政厅配合落实。可以预见,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固原市将走上以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农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区域生态经济路子,使区域内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达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

4.农牧业专家郜吉祥、张国荣、李锋等在充分肯定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就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了他们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其基本思路是系统性和持续性。在系统性方面,固原市制定了“生态优先、草畜主导、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指导方针,通过4年多的苦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能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下结论尚早,还须由时间加以检验。比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国家前几年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补助,这一政策在固原得到了广大退耕户的拥护,但国家对生态林补偿期限为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国家补偿结束后,若不能解决农户所需的粮食供给和不断增加的经济收入,毋庸置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就会半途而废。

(2)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在市场占有、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方面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种薯繁育、市场运作、优质优价、保鲜贮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强势企业推动产业开发和发展。应在如何解决马铃薯加工与固原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及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重点关注并加大投入。

马铃薯是独特的经济作物,同时在特殊地区又是粮食作物,政府应考虑创造条件将其列入粮食直补范围,增加农民收入,刺激生产进一步发展。

(3)中草药产业的发展思路。以中草药的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恢复为宗旨,合理开展林药间作和规范化种植区。着力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草药深加工项目,通过技术改造、联合重组、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培育建设药材加工等骨干企业,带动药材产业的发展。

(4)草畜产业的发展思路。清真牛羊肉是固原市的优势特色产品,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战略性主导产品之一,但目前主要以活牛羊形式出售,加工潜力较大。因此,大中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涵养水源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建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实行粮草轮作,改良土壤,结合提高秸秆利用等措施,发展农区畜牧业,以减轻草场超载过牧的压力,促进草原畜牧业的恢复。

(5)蚕豆、豌豆、荞麦、胡麻等优势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加大对蚕豆、豌豆、荞麦等小杂粮产业的开发,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宣传,发展名牌小杂粮产品,建立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

(6)劳务输出产业前景广阔。劳务输出对固原来说是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必须要经历自发输出、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三个阶段。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中应通过“抓规模、强培训、树品牌、建网络、拓市场、重落实”,合理兼顾“劳务输出规模与剩余劳动力资源”、“劳务信息网络建设与劳务供应需求”、“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与新的务工形势”及“政策支持机制与劳务产业的发展”等多方关系。

总之,固原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在突出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优势、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紧密联结、提高增产增效潜力、促进区域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品经济优势等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与产品深度研制开发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用毛主席的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民革宁夏区委会 民盟宁夏区委会 民进宁夏区委会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

2006年8月11日

第0章 坚定不移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马学祥

在我国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全局,而且关系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全局;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也是推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举措。固原市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和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物质基础,坚定不移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培育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了农民增收的强劲势头和发展活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固原市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固原市加快了培育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步伐,把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确立为四大支柱产业,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抓宣传、建基地、扶龙头、促市场,采取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科技入户和以奖代补、信贷支持、干部联贫帮扶等措施办法,先后启动实施了十万贫困户养羊(牛)工程、百村肉牛养殖、六盘山麓黄牛养殖、马铃薯品质提升等工程,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撑。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5元,其中草畜、马铃薯、劳务产业提供给农民的人均纯收入929元,占到54%以上。

一是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按照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推动了全市农业优势产业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形成了以西吉县、原州区南部土石山区为重点的马铃薯产业带;以六盘山区为重点的优质中药材、肉牛产业带;以原州区北部河谷川道区为重点的以枸杞、葵花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带;以原州区北部沿银平公路、西吉县葫芦河川道区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带。以产业带为重点和核心建成各类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村(点)200多个。目前全市优质牧草370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300万亩,比2002年增加168万亩;马铃薯211万亩,比2002年增加92亩;中药材、枸杞、蔬菜、小秋杂粮等特色经济产业87.2万亩,比2002年增加28.1亩。2005年,牛、羊饲养量分别为47万头和131万只,比2002年增长55%和22%,出栏12万头和66万只,比2002年增长41%和113%。

二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龙头企业逐渐壮大。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催生、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流通市场,产业化经营组织得到快速发展。马铃薯产业形成了年加工能力近30万吨的企业群,草畜产业形成了以金泉草业公司、宁夏六盘山泾河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草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组织+基地+农户”、“组织+农户”、“企业+组织+农户”等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市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03个,其中草畜产业45个,种植业32个,入会会员2.5万户,带动农户11.6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数的6.9%和32.2%。龙头企业、流通市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贸工农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进程。

三是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始终坚持把加快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围绕打造“清真”和“绿色”品牌,认真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计划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特色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到2006年10月底,建成标准化养殖圈棚6万栋,三贮一化池2万个,黄牛改良冷配点179个,全市牛、羊优质改良率分别达到60%和48%。全市已建成西吉、泾源、原州三家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年生产马铃薯原种能力达到2000万粒,建成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基地5.2万亩,60吨以上大型鲜薯贮藏窖249个,中小型贮藏窖1670个;建成反季节蔬菜温棚4050座3295亩。目前全市的清真牛羊肉在北京、陕西、福建、浙江等地具有了较大的影响,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西吉马铃薯通过了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原州区枸杞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枸杞、马铃薯鲜薯及其制品销往全国各地。

四是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坚持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制定硬措施、落实硬任务,加大政府组织输出力度,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机构,加强技能培训,拓展劳务基地,劳务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共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27家,培育带领30人以上的劳务经济人1684名,在全国建立劳务基地855个。2005年共输出劳务25.26万人,创收7.9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65元,占纯收入的33%,比200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已成为全市最具潜力、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广大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渠道。

五是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旅游产业逐渐起步。抓住国家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业的大好机遇,用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谋划旅游产业,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须弥山石窟和六盘山红军长征馆等景区景点,充分挖掘和打造固原“清凉世界、丝路重镇、红色之旅、回乡风情”等品牌。利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各类纪念日和节庆日,先后举办了两届六盘山山花节、第一届乡村游等节庆、旅游促销活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7.5万人次,旅游收入6375万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27%和3.35倍。

二、制约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固原人民有强烈的意识,也有发展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同时也作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农业产业化的标准来看,固原市特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产业链条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生产环节服务不到位,加工、营销技术服务薄弱,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支撑力不强。

三是农业基础条件还亟需继续加强和夯实。多年来,尽管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差,土地产出率、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很弱。

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路和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加快发展是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就固原来说,就是必须立足于资源优势,在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上下功夫,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继续紧扣做大做强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产业的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紧盯目标一抓到底,围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通过规模经营、市场运作和打造品牌,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化发展,使四大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草畜产业要继续坚持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小群体、大规模”路子,认真实施“百村肉牛科技示范村”和“宁南山区生态养羊”、十万贫困户养殖等工程建设,积极调整饲草饲料结构和畜群畜种结构,加快舍饲养殖步伐,提升养殖户家庭经营能力,提高转化率和出栏率,扩大规模效益。到2010年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300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头和157万只,暖棚养殖户占50%。马铃薯产业要稳定基地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专用薯种植,全面实现脱毒化,提升“中国马铃薯之乡”品牌效应,力争把我市建成西北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脱毒薯繁育中心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借助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和枸杞南移、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开发、小杂粮产业化开发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和开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林果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到2010年药材、油料、枸杞、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10万亩,小杂粮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力争建成比较优势明显、质量管理规范、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二是抓好加工、流通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树立发展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创新发展环境,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方式,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促其扩张规模,增强实力,提升档次,增加农产品加工附加值。要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的办法,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一定要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大胆改革,在信贷、登记注册、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它们的协调和服务作用,理顺龙头企业与农户经济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加工、销售环节利益分配。。

草畜产业要抓紧扩建金泉草业和农垦茂盛草业,力争再建2家年加工5万吨企业,到2010年草产品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按照草畜衔接、内引外联、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扶持做强宁夏六盘山泾河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畜产品加工企业,注重毛皮、骨血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促进精深加工,打响清真和有机食品品牌;加快草畜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发展单家集、三营、新集、泾河源等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引导和扶持种养大户向“种养企业”发展、购销大户向“经营实体”发展。

马铃薯产业要抓好傻傻集团、四波淀粉公司等企业的改制改造,引导宁夏西海固国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公司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对年产淀粉1000吨以上企业全面进行技改,力争开工建设马铃薯酸化淀粉、黄原胶、油炸薯片薯条、颗粒全粉等项目,做大做强“银鸥”、“四波”、“六盘雪”等淀粉品牌。高度重视解决淀粉加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马铃薯研究中心的合作,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利益机制,加快固原市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贮藏窖建设,发挥马铃薯外运协会作用,提高鲜薯贮藏、外运能力,积极拓展鲜薯反季节销售,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优势经济产业要以卓凡酒业、杞力元枸杞开发公司、远声药业、伊正回药、常荣葵花籽深加工厂、森发林产品有限公司和美隆饮料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紧实施枸杞制品开发、亚麻胶丸、葵花深加工、天然胡麻胶、回药制药技术开发、沙棘鲜果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快建设蔬菜预冷保鲜库和脱水蔬菜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推进农产品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特色经济产业规模、层次和效益。

三是抓好科技普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农业科技人员“一线创业工作法”和科技入户工程,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要加强科技工作者队伍和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鼠综合防治等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继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集中力量开展旱作农业增产和草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产业关键性技术研究,力争到2010年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40%,新产品、新技术覆盖率达到75%。

四是抓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要求,围绕打造固原劳务品牌,坚持走有组织输出与民间自发输出、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常年输出与季节性输出并举的路子,做到四个强化:强化政府组织输出,抽调市、县(区)机关干部包抓,乡镇抽出三分之一的干部专抓,确保目标任务分解到村,工作重心下沉到户,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强化劳务技能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大劳务培训力度,加快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的转变;强化跟踪服务,有重点地培育发展一批劳务中介公司和劳务经纪人,促进劳务输出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强化劳务市场开拓,加快劳动力人才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与全国劳务大市场的对接,积极探索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参与劳务输出、实现自主就业的新途径。力争到2010年完成农民培训50万人,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年均劳务创收9.5亿元以上,户均1人以上外出就业或转移就业。

五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积极争取项目,整合各方力量,捆绑资金使用,认真实施“六小”工程建设。继续加强村级公路的建设,使农户的农副产品能够顺利地销出去。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加强塘、库、堰和井灌区渠系的建设,力争实现农村人均3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逐步改变部分地方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生态建设,重点抓好人畜饮水工程和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农民都能喝上合格的水,“十一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逐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六是抓好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服务功能,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须弥山石窟、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地等景区景点,借助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景区农家乐、民俗园,继续举办六盘山山花节和乡村游等活动,积极开发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等项目,充分挖掘和打造固原“高原绿岛、丝路重镇、红色之旅、回乡风情”四大品牌。力争到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70万人(次),总收入2.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以20%的速度递增。

(作者为固原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