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32285400000004

第4章 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思考

李锋

一、固原概况

固原市辖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原州区四县一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位于东经105°08′~106°58′,北纬35°14′~36°38′。属黄土高原,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高寒,海拔1248~2942米,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主要有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川道区和土石山区三大地貌类型。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00~140天,日照时数2000~2700小时,降水量350~619毫米,降水年际变幅大,年蒸发量1250~2000毫米。固原地域辽阔,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有广袤的耕地、草场、天然森林、人工林区。农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其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林草面积约1200亩,生产胡麻、马铃薯、小麦、豌豆等杂粮和苹果、梨、西瓜等水果。枸杞、甘草、皮毛、蕨菜等享有盛誉。总人口15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近90%,回族人口占43%,是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固原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以马铃薯、肉牛、枸杞中草药、油料为主的十大商品生产初具规模、淀粉加工业、草畜业、中草药业,劳务输出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二、通过调研对固原农业发展的总体认识

针对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固原市在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指引下,各级政府苦干、实干,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按照“生态优先、草畜主导、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指导方针,立足于本地优势资源,把草畜、马铃薯、枸杞中药材以及以玉米、豌豆、蚕豆、荞麦等为主的当地特色种植作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进行梯次培育,大力扶持。按照“建基地、强龙头、活流通、创机制、促科技、兴产业”的思路,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

1.关于农业生态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固原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固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十分重要又非常迫切的任务,坚持科技为先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克服“等、靠、要”思想,在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搞示范、抓典型,提高参与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正在建立“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初步改变了“山穷、人穷、水穷”的落后局面,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增产增值,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道路,为进一步实现“人地粮”和“水土肥”的平衡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在向“山青、水秀、人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2.关于农业产业发展

固原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生态优先、草畜主导、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指导方针,立足于本地优势资源,坚持生态建设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广泛建立示范园区,把草畜、马铃薯、中药材以及以玉米、豌豆、蚕豆、荞麦等为主的当地特色种植作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第二、第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梯次培育,大力扶持,促进了劳务输出产业发展。

(1)马铃薯产业

固原市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种植马铃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固原市传统的农作物。生产的马铃薯品质优异,淀粉含量高达17%~22%,已经成为固原市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特别是耕地土层深厚疏松,富含钾,加上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马铃薯病虫害少、产量高、适应性强、干物质含量高,是我国优质马铃薯的集中产区之一。马铃薯产品具有较长的加工增值链条,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理想选择,是固原地区农业的重要经济增长带。在马铃薯脱毒、繁育、品种引进和改良及马铃薯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当地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内涵。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的建立,使脱毒化种植面积稳步提高,产业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高产稳产性能得到持续增强,基地建设规模得到稳步扩大。随着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迅速,运输、包装等行业在马铃薯加工业的带动下也迅速扩大。马铃薯产品的市场开拓取得大的进展,产品已销往华北、华东、华南和东南沿海等地,还出口到韩国、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马铃薯产业促进了固原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活跃固原市经济的主要动力,是固原经济最可靠的支撑力量。

(2)中草药产业

六盘山地区是宁夏重要的生物资源区,是国内中药界公认的独具特色的天然药库。固原市通过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种子、种苗基地,扩大中药材封育保护面积,建立野生中药材自然修复示范区,积累和探索了中药材品种保护、自然修复、种植开发的经验和模式,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全国第二个现代化科技产业中药材基地。大力发展回族医药事业,通过林药间作、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种质资源圃建设,全面带动了中药材的种植,促进了中药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加快了山区经济发展。通过围栏保护、人工补植、良种繁育等方式,实现了中药材的自然修复和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良种繁育、人工种植等方式,逐步形成了野生、半野生、人工栽培中药材的发展格局,建立起以六盘山中药材为特色的生态模式,逐步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走出了一条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3)枸杞产业

固原市枸杞栽培已有30多年历史,随着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林业建设在固原的全面实施和展开,在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同时,固原市把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作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以“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为指导思想,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调整林业生产布局,优化林业内部结构,努力寻求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固原枸杞得到了迅速发展,清水河流域的头营、三营、黑城、彭堡、七营等五乡镇进行规模种植,为林业的发展增加了活力与后劲。在抓枸杞种植的同时,不断开拓销售市场,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枸杞产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的作用,使销售市场稳定扩大,外地客源不断增多,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产销两旺的良性互动局面,七营镇建设成了宁夏第三大散装枸杞批发市场。通过实施自治区“优质名牌枸杞基地建设”和“无公害枸杞行动计划”,七营、黑城产区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枸杞产地认证,并荣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又列入了“宁夏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枸杞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4)草畜产业

草畜业是固原传统的优势产业,按照把固原市建成绿色和清真食品为主的宁夏民族经济特色地区的构思,市政府坚持走以草畜加工为主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子。把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途径。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机遇的有利条件,依托试验区和加工企业,合理布局,扩张总量,发展草产品精深加工业,大打“清真”品牌,大力发展清真肉制品,对牛、羊肉进行精深和系列化加工。近年来,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百村肉牛科技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带动下,经过封育和改良,产草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容畜量实现了稳定增长,草畜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大力推广品种改良、暖棚养畜等实用技术,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杂交优势的基础母牛群。在草产业发展、畜禽饲养总量、品种改良和畜禽饲养方式及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5)蚕豆、豌豆、荞麦、胡麻等优势特色产业

蚕豆、豌豆、荞麦等是固原的特色作物和优势产业,固原市气候条件适宜蚕豆、豌豆、荞麦生长,品质优,无污染,是较好的绿色食品。豌豆、荞麦主要种植在西吉、彭阳、原州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蚕豆、莜麦主要种植在隆德、泾源的阴湿半阴湿地区,初具发展规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固原又是全国六大胡麻主产区之一,分布在全市范围内的山区旱地,在农作物布局中仅次于小麦、马铃薯。胡麻除满足人们对食用油的需求外,已成为一些主产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按照“扩大面积、集中种植、加工转化、提高效益”的思路,固原市正在通过加工转化,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6)劳务输出产业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群众稳固脱贫的一条必由之路。劳务输出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随着各经济要素的日趋完善和经济效益的日渐显现,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它必然会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固原市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实践证明,固原的劳务输出已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将劳务输出定位于固原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符合固原的实际,而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固原乃至整个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固原市在全面总结劳务输出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将劳务输出与草畜、马铃薯、旅游一同确定为加快固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提出了“劳务输出产业化”的新思路,确定了“增加农民收入、培育一代新型劳动者、发展劳务移民”的总体目标和“政府推动、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拓宽劳务输出领域,使贫困山区每户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以副补农;市场带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管理规范”的工作思路,揭开了固原市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的崭新一页。以强有力的政府组织输出为龙头,掀起了全市劳务输出的一轮又一轮高潮,使劳务输出产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培育和发展,劳务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链条初步建立,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且规模在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劳务产业创收在固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已成为固原农民增收和稳固脱贫的最现实、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成为教育农民的一所大学校,有利于快速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用务工人员自己的话说,就是“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开了眼界、学了本领”;人地矛盾一直是困扰宁南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劳务产业是转移农民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三、对固原农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固原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还很低,基本还处于传统农业状态,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型多、紧密型少;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零散,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在突出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优势、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紧密联结、提高增产增效潜力、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区域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品经济优势等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与产品深度研制开发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是利用人、生物与环境间的能量转换和生物间的共生、互养,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涉及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互作与调控。生态农业对技术要求较高,不但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有关经验和技术的作用,还需要积极引进和发挥当代有关最新技术。它是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在农业生产战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农民致富的道路,更有力地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早日实现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因此,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分区治理,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必须注意积极引进人才,制定和实行相应的优惠和奖励政策,组织有关学科专家组深入研究,全面论证和规划,各部门和相关学科必须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同时还应切实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农村技术推广网络的技术辐射作用,应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以大农业、大生态的全局观念,广泛开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注重农业、经济、社会的协调性,保持农业结构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性,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资源互补及可持续发展。搞好“人、地、粮”和“水、土、肥”的平衡,促进农、林、牧各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对于生态农业的成效,不仅通过生态感观度强弱和短期经济效益高低进行简单地评价,更应科学地以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等多种参数为指标,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中长期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2.农业产业发展

(1)马铃薯产业

虽然固原市的马铃薯产业在种薯繁育、种植和加工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产业链初步形成,但在市场占有、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方面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种薯繁育、市场运作、优质优价、保鲜贮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强势企业推动产业开发和发展。应进一步健全种薯繁育体系,合理优化品种结构,完善运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参与种薯繁育和基地建设,真正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薯农之间的利益联动体。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着力研究开发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

如何解决马铃薯加工产生的水污染及其与固原水资源匮乏的矛盾,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应加大投入。固原马铃薯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技术和工艺落后,加之普遍缺乏配套的污水处理设备,全年排放废水300万吨以上,造成了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应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益,着眼于产业整体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掘、整合多种资源,研究、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通过技术引进、改造、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使废水、废渣资源化,带动和引导个体、私营淀粉加工业的良性发展,全面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技术经济整体水平。

(2)中草药产业

因地制宜、因药制宜、因市场制宜,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同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药材基地划分为资源保护区、资源恢复区、林药间作区和规范化种植区。以中草药的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恢复为宗旨,合理开展林药间作和规范化种植。优先种植在国内市场享有声誉的传统名牌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大宗常用地道药材品种,积极引进适生而紧缺品种,有计划地种植优势种质资源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的品种,全部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抓住建设国家级中药材基地的机遇,着力实施中药村种植基地和中草药深加工项目,通过技术改造、联合重组、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培育建设药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带动药材产业的发展。

(3)枸杞产业

枸杞产业是宁夏优势特色战略性主导产业,是固原市的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国内外市场,大力实施优势名牌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加强枸杞及其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改进采后鲜果商品化处理手段,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规模优势;努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培育和开发后续产业,打造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以优质取胜,提高产品内在品质,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等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

(4)草畜产业

应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结合计划生育、移民搬迁,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在确保人均基本口粮的基础上,将25°以上的山坡耕地分年度、有计划地退耕下来,发展林草业。大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建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有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乡村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退出部分耕地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实行粮草轮作,改良土壤,结合提高秸秆利用率等措施,发展农区畜牧业,以减轻草场超载放牧的压力,促进草原畜牧业的恢复。同时要特别重视六盘山系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倡导封山育林、轮封轮牧。

清真牛羊肉是固原市的优势特色产品,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战略性主导产品之一,但主要以活牛活羊形式出售,深加工潜力较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中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数量少,能起到拉动作用的现代化规模饲养场几乎是空白,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蚕豆、豌豆、荞麦、胡麻等优势特色产业

规模大、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小杂粮生产加工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加工转化能力弱,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能力低;经营粗放,产量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企业对基地带动作用不强,市场体系不健全,一些小型市场和粮食经营企业稳定性差,难以发挥市场带动、信息交流和拉动作用,缺乏能够带动小杂粮流通的专业批发销售市场。在生产基地建设上规模优势不突出,与企业和市场联结不够紧密,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应加大对小杂粮产业的开发,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名牌小杂粮产品,建立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

胡麻籽含油率高,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作用。胡麻耐寒耐旱,与其他作物相比水肥需求量较小、产量比较稳定、经济效益好,其加工也是无污染的环保型产业,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开发利用前景。固原胡麻生产基地一直比较稳定,加工产品有胡麻油、胡麻饼粕和纤维。由于胡麻油和饼粕主要是个体小作坊加工,加工开发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因而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增产增效潜力没有充分开发,产品品种少,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档次低、用途不广、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因此,应着重扶强龙头企业,加大对企业技术、工艺与设备投入的扶持力度,加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6)劳务输出产业

劳务输出对固原来说是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必须要经历自发输出、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三个阶段。当前,固原的劳务产业总体处于政府强有力推进阶段,其产业布局、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都处在初级发展期,各项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尚不完备,劳务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一是劳务输出总量相对较小,劳务输出规模与剩余劳动力资源不相适应;二是劳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与劳务供应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市场建设缓慢,用工信息开发能力低,信息发布渠道单一,劳务信息的利用率受到限制,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相对滞后;三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与新的务工形势不相适应;四是劳务输出后的土地流转、外出人员家庭的农业生产困难以及老人赡养、后代教育等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因此,应通过“促进劳务输出规模、强化外出务工者技能培训、树立品牌形象、营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市场运行机制”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实施,正确处理并合理兼顾“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劳务输出规模与剩余劳动力资源”、“劳务信息网络建设与劳务供应需求”、“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与新的务工形势”及“政策支持机制与劳务产业的发展”等多方关系,全方位促进劳务产业的大发展。

四、关于固原农业发展的建议

固原地域辽阔,有广袤的耕地、草场、天然森林、人工林区。农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支柱产业与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并享有盛誉。固原又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农业历史,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基本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封闭,工业落后,农业中的工业化比重相对较低,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环境受污染程度较小,农业物料循环体系较为稳定,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社会物质基础。因此,应充分发挥固原的各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培育有机农业,真正将固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经济优势,通过发展有机农业,进一步促进生态破坏区的治理与恢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全面实现农业、社会、环境和人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民盟会员、宁夏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