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最富有的资源不在山不在水更不在田,在于人口。中国农村人口少说也占了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按照官方统计的数据,改革开放前每对农村夫妻平均生育6.7个子女,改革开放后每对农村夫妻平均生育2个子女,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农村人口生产的形势处于比较稳定的低增长水平。由于计划生育减少的人口,对全球无疑是一个非凡的贡献,但农村人口并未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一点,人口学家和“三农”专家们尽可放弃怀疑和乐观,从报表数字的假象中走出来,沉到农村去作一些真实的考察,感受农村真实的生育文化。有一组数字出自官方动员讲话,2008 计划生育年度(2007年10月-2008年9月)一个地级市属下的十一个县农村计划外出生2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中等规模乡镇。计划生育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二十多年艰难的历程,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农村第一难事。
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各级党委、政府执行国策,实行“一票否决”的体制机制从来没有改变,作为直接管理农村生育的乡镇,投入到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财产从来就没有减少,但农村的生育观念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税改革以来,农村政策的调整,使农村社会管理更赋人性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节育方式知情选择、政策性关怀成为主流,农民利用这个当口又多生了不少。2004年以来的五年,农村人口的生产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态势,一个是计划外出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另一个是出生人口的结构不合理,男女性别比呈严重失衡发展趋势。这两大趋势,充分说明农村生育观念并没有根本转变,农村传统生育文化仍然是主流文化。这两大趋势,令人忧心的不仅仅是当前农村难以驾驭的人口生产形势,而是农村的未来。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政治精英都有一个共识,这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村人口。可是农民看不到这一点,农民没有忧天下的胸怀。很多农民少了些多子多福的老观念,却难以放弃传宗接代的老传统。很多农民懂得养育子女的艰难,却无法割舍望子成龙的情怀。很多农民仍然残留着养儿防老的情愫,更多的却是迫于乡村社会人丁不旺受欺负的生活现实。农民就是带着这些矛盾的心态抢着生、躲着生、被罚着生、毫无尊严地赖着生,曾经把户口交给城里却没能改变命运的农民,又把户口迁了回来,享受起了农民的生育政策。面对着中国农村浩大的人口生育工厂,专家们还能开出消灭农村的处方吗?
中国农村最忧心的问题不是别的,正是人口。数量足以拖跨农村,当一个农村青年憧憬着爱情的时候,就开始孕育了他艰难的一生。很多农民都有结婚生子,罚款超生,打工种田,养育子女的相同经历,曾经的激情少年,等到他的子女开始梦想着人生的时候,他却已经不堪生活的重负,慢慢向中国老农民的行列里走去。一个终年被生活重压着的农民,哪怕他有高中文化,又能有多大的作为呢?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点作为的人尖儿确是风毛麟角。粗约计算,一个农民家庭养育三个子女所支付的计划外出生的成本、抚养子女的成本、教育子女的成本至少在20万元以上,如果加上子女婚嫁的成本至少在30万元以上,这样的支出水平远大于一般农民家庭一辈子的劳动创造,如果需要改善住房那就十分的苦了。
如果说人口数量决定了农村的现状,那么人口质量就决定了农村的未来。人口质量无非是优生、优育两个环节,优生是一个科学命题,优育就必须讲究教育规律,因人施教。就目前农村条件而言,有数量的优育是肯定做不到的,因此必须在控制数量的前提下做好优育,为农村培养越来越多的适应农村发展的有用人才。农民大概还不知道,农村不仅为城市生产了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还为城市支付了成本,农民为赎买子女的前途付出的成本,实际上是把一生辛苦所赚的钱交给了城市,而最为残酷的是农村辛苦培养的人才又送给了城市,所以农村能不穷,农民能不苦吗?
那么,农村的未来又在哪里呢?答案是肯定的。控制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二元中国社会,农民大都在权益的下方,但生育权却是例外,在城里人只能生育一个子女的制度安排下,农村人的生育权仍然得到了相当的张扬,不知鼓吹消灭农民论的精英们有何感想?如果说制度安排之初,更多考虑的是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那么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浩浩荡荡开进了城市。如果说制度安排之初,更多考虑的是农村养儿防老的需要,那么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曙光。在精英阶层为农民被中国二元社会压迫鼓呼的时候,是不是也为城乡生育政策一体化鼓呼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