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直等到天黑,等到晚8点。终于,警察走了,民兵撤了,人们可以走向广场,走向纪念碑了。广场是黑暗的,没有一盏灯,但总算是自由了,眼泪要流就让他尽情地流吧!想放声大哭就尽情地哭吧!
因为戒严而沉寂了一个白天的纪念碑周围,重又响起了《国际歌》: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毛泽东听着听着便失声痛哭
就在全国人民深切地悼念周恩来的时候,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其实,在周恩来病况日渐加重的时候,毛泽东的身体状况也是令人担忧的。
他讲话已经十分困难,只能从喉咙内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字句。这些字句,只有毛远新和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秘书张玉风还能听懂。每当他同其他领导人谈话时,就得他们在场,学说一遍。
后来,他的讲话和发音越来越不清楚,只能从他的口形和表情来揣摩,直到获得他点头认可为止。当语言障碍到了最严重的地步时,他老人家只好用笔写出他的所思所想了。
周恩来生命垂危的前十几个小时内,他的病情报告不断送到毛泽东这里来。毛泽东静静地看着一份又一份病危报告和治疗方案、抢救方案。
他身边的卫士张耀祠最先得到周恩来逝世的消息,带着痛苦的表情来到毛泽东的住处,告诉了外面值班的护士小于。小于拿起铅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这一沉痛消息,纸条放在条桌上。此时,正在毛泽东卧室里值班的护士孟锦云,听到外面大厅里有人走动的声音,她知道这是有人送东西来。
她看了一眼正躺在床上看《鲁迅选集》的毛泽东,悄悄地走出去。当她拿起条桌上的纸条,一行清晰的字出现在她的眼前。小孟惊呆了。
她把纸条叠起来,放进口袋,重又回到了毛泽东的卧室,装着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这天下午3点多钟,政治局派人送来周恩来逝世的讣告清样。小孟接到后,思虑再三,看毛泽东睡醒觉,精神还可以,就决定找机会把周恩来逝世的消息告诉他。依以往每天的习惯,这时候小孟要给毛泽东读文件,读报纸等。
她望了望毛泽东,先读了一些别的内容,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然后便读起那张讣告的清样:“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
小孟的声调低沉、缓慢,毛泽东听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眉头紧锁,不一会儿,闭着的眼睛里滚出了泪珠。小孟泣不成声地坚持读完了讣告。
此时,毛泽东没说一句话。
他的内心在翻滚,情感在涌动。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流过了面颊,流到了嘴角,流到了脖颈……
几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拟好了周恩来追悼会的规格,参加追悼会的政治局及党、政、军负责人的人数和悼词一并送毛泽东审阅。考虑到毛泽东身体状况,便没有安排他参加有关周恩来逝世的一切活动。
毛泽东接到这个报告时,拿在手上,久久不肯放下。
守在他身边的张玉凤,不知为什么在她这个普通人的心里,一直存在一线希望,或许会有四年前参加陈毅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或许也能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
一句憋在她心里许久的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如同孩子般冒昧:“主席,您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一直处于悲伤中的毛泽东,这时一只手举着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拍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又吃力地对她说:“我也走不动了。”
接着毛泽东又歉意地说:“那几个人的追悼会,我也没能去。”
那几个人,据张玉凤后来回忆说,可能指1975年4月去世的和他一起参加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董必武,以及其他几位老同志。
到了1月14日下午,也就是周恩来追悼会的前一天,又是孟锦云给毛泽东读报的时候。她读了追悼会上由邓小平致的悼词的清样。毛泽东听着,不再默默地流泪,而是泪如泉涌,失声痛哭。
他依旧没说一句话。
在周恩来逝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情绪都笼罩着一层悲伤。他脸上几乎已无笑容,常常沉默着。
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打击着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还撞击着另一个人的心扉。此人就是周恩来的老战友――朱德。
在中南海“丰泽园”内中心偏西处,有一座院子叫“含和堂”。1949年中共中央搬入中南海后,朱德成了“含和堂”的主人。
1月8日噩耗传来时,朱德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眼睛直盯盯地注视着窗外灰蒙蒙的苍穹,任凭脸颊上热泪一滴接一滴地流下来,嘴里还不断地念叨着:“恩来呢?恩来在哪里……”
“老总!你要安静些!”
“爸爸!您有病刚好,千万可不能着急呀!”
康克清以及子女们围坐在他的周围,想用各种各样的宽慰的话使他老人家平静下来。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啊……”人们在外急得团团转,搓着手,流着泪。
“你们知道总理的革命历史吗?你们应该了解他的一生啊!”朱德在稍微平静下来之后,向周围的人们发问了。
人们频频地点着头,可是谁也没有说话。默默之中,让思绪回到那久远的年代里去……
在54年的并肩战斗生活里,朱德和周恩来结下了无比深厚的友谊。从柏林会晤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50多年来,他们一同挑起了多么沉重的历史重担,一同经历过多少磨难和风雨。
艰难险阻中他们患难与共,惊涛骇浪里他们同舟共济。他们像手足一样,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更何况此时,“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步伐,国际形势由于超级大国的侵略扩张而变得更加动荡不安。在这样严重的形势下,恩来啊,中国怎么能没有你?世界怎么能没有你?然而,病魔却不管这一切,硬是从我们身边把你夺了去。这怎么能不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和你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悲痛欲绝呢?
1月11日上午,朱德支撑着颤巍巍的病体,乘车去北京医院,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一路上,他都在掉泪,坐在汽车里就要脱帽,到了周恩来的遗容前,他庄严地向自己一生最亲密的战友敬礼告别,凝神注视,迟迟不愿离去。
从医院回来,他恍恍惚惚,仿佛觉得这只是一场噩梦,但又有谁愿意知道这都是真的。为周恩来举行追悼会的那天,秘书来问:“去不去参加?”
“去!当然去!”朱德毫不迟疑地回答。
开会的时间快到了,汽车已在门口等候了。可是由于几天来寝食不安,彻夜流泪,身体过分虚弱,两条腿说什么也站不起来了。
“唉!去不成了!这怎么对得起恩来?”他不安地瘫坐在沙发里。
“快把电视机打开!就是坐在家里,我也要参加这个追悼会。”
电视机里传来无尽的哀乐,鸣咽的汽笛。朱德闪着泪光的眼睛,紧跟着电视屏幕上那系着黑纱的灵车,经过十里长街,一路向西,向西……
然而,巨大的悲痛并没有压倒这位坚强的老人。朱德动情地对周围的人说:“总理去世了,毛主席身体也不大好,我应该更多地做些工作。”又说:“人活着是干什么的?就是要革命,要工作,要斗争!”
毛泽东相中华国锋
周恩来病逝后,患病中的毛泽东开始为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大伤脑筋。
此时,在他的脑海中,既不满意同他一起战斗多年,曾被他器重的邓小平;更不放心被他多次批评有野心的“四人帮”。
思来想去,这位善于解决矛盾的辩证法大师,出人意料地选中了另一个人。
此人就是华国锋。
这里我们不妨介绍一下华国锋的身世:
华国锋生于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当毛泽东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时,华国锋才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他和毛泽东相差整整28岁,属于两代人。
华国锋上中学时,接触到一些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1938年,当他的家乡山西交城县遭到日军铁蹄践踏时,华国锋冒着抗日战争的炮火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他仅有17岁。
1940年,19岁的华国锋在山西交城县担任了工、农、青、武各界联合主任。也正是这一年华国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华国锋担任了中共交城县委书记,不久又担任了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华政委”之称,便始于此时,这也是后来风靡一时的“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的大山岭住过游击队,游击队里有个华政委……”这首民歌的由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命山西抽调一部分地方干部随军南下。华国锋第一个报了名,先到湘阴县任县委书记兼武装大队政委。1952年调到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几个月后,被提升为中共湘潭地委副书记兼行署专员。1954年,担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
当时的华国锋并没有意识到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委书记的重要性――那是毛泽东家乡的父母官!中国有句名言,“人杰地灵”或“地灵人杰”。湘潭的地灵,培养了一大批“人杰”,其中也包括华国锋。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靠自己掌握,但往往又逃脱不了偶然性的摆布。是“偶然性”把黄土高原上这位淳朴的汉子送到了山清水秀的湖南,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使华国锋的名字,同毛泽东家乡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1955年7月,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之后,34岁的华国锋写了《克服左倾思想,积极迎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到来》《充分研究农村各阶层的动态》《在合作化运动中必须坚决依靠贫农》三篇文章。这些带有故乡泥土气息的文章,毛泽东读来颇感亲切,华国锋的名字第一次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路过湖南时,接见了留着小平头,神情激动的华国锋。湘潭被树为湖南省“标兵”,外电称华国锋为中国的“农业专家”。
1955年10月,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特邀华国锋作为列席代表。在会上,华国锋介绍了湘潭地区合作化运动的经验。一个地委书记,能够在中共中央全会上讲话,是很不容易的了。经过这次会议,华国锋给毛泽东留下了很好印象。
“你是我的父母官哪!”毛泽东的一句调侃,说得华国锋很不好意思。“你是个老实人”,又一句夸奖,使得他满脸通红。
1959年盛夏,毛泽东离开北京,途经长沙,华国锋安排并陪同了毛泽东的家乡之行。在阔别多年的故乡,毛泽东心情激动,思绪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怀乡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亲自提名华国锋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3年10月,华国锋带湖南干部到广东参观学习,写了《关于参观广东农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毛泽东读后很有感触,写了很长一段批示,号召全党克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错误思想。从此确立了华国锋在湖南的稳固地位。
华国锋负责从长沙到韶山毛泽东家乡之间修一条铁路,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大批红卫兵到韶山参观。他得到红卫兵的信任,在“文革”中受冲击较小。湖南省成立革命委员会时,他当了副主任,后来为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广州部队政委、湖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九大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0年12月,毛泽东和斯诺谈话时,提及了华国锋。他说:“湖南省的人物也出来了几个了。第一个是湖南省委现在的第一书记华国锋,是老实人。”当斯诺的文章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后,华国锋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报刊上,并名扬海外。
华国锋语言不多,思想深沉,憨厚老实,善于体察毛泽东的意图,时常到北京向毛泽东请示、汇报。他那纯朴的热情,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憨厚自谦的仪表,给毛泽东留下了完全可以信赖的印象。
1971年,在“亲密战友”林彪叛逃身亡之后,毛泽东在从上海调来王洪文的同时,也从长沙调来了华国锋。党的十大后,王洪文成为党中央副主席,华国锋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公安部长谢富治病逝后,他被任命为公安部长。公安部长地位的重要性是人们所共知的,从此,华国锋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华国锋是毛泽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既与“四人帮”没有什么瓜葛,也与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没有什么交情。在中央政治局尖锐的斗争中,华国锋往往保持中立,唯毛泽东之命是从。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由谁来继任国务院总理,成了斗争的焦点。是邓小平还是张春桥?毛泽东权衡再三,最后出人意料地选中了华国锋。
这年1月21日和1月28日,毛泽东两次提议,并经中央政治局通过,确定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通知全党:
经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
之后,毛泽东又为华国锋写下了“你办事,我放心”的手谕,进一步确定了华国锋接班人的地位。
华国锋的任命,对王、张、江、姚这个“四人小宗派”是当头一棒。
王洪文听到消息,一气之下,把自己准备已久的讲话稿(已到第三稿),连看也不看,扔进了抽屉。这个讲话稿后来成了他的罪状之一。
自以为十拿九稳能爬上宰相宝座的张春桥,望着散发着油墨气味的中共中央一号红头文件,嫉妒、沮丧、怨恨、报复之情交织在一起,咬牙切齿地写下了这样的《有感》:
又是一个一号文件。
去年发了一个一号文件。
真是得志更猖狂。
来得快,来得凶,垮得也快。
错误路线总是行不通的。可以得意于一时。
似乎天下就是他的了,要开始一个什么新“时代”了,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人民是决定的因素。
代表人民的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站在先进分子一边,就是胜利。反之,必然失败。正是: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九七六年二月三日有感
就在张春桥写下《有感》之际,上海发生了一桩真实的笑话:
张春桥的爪牙们深知张春桥的心思,就在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之际,有人在上海街头贴出大字标语:“坚决要求张春桥当总理!”
在那种彤云低垂,寒风刺骨的年月,上海人居然也充满幽默感。乘着大字标语浆糊未干,有人悄然把“张春桥”三个字撕下来,贴到标语前面去。于是,大字标语成了:“张春桥坚决要求当总理!”
多少行人驻足街头,看到这条妙趣横生的大字标语。虽然个个强忍着笑,可是一回到家里,作为“特快消息”传播,个个笑出了眼泪!
就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里,还有另外一项重要通知:
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向全国通报共和国元帅“生病”挂职,这是共产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人们闻听,无不大吃一惊。
许多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纷纷打电话、写信给叶剑英办公室,问候病情。
“叶帅害的什么病?”
“身体要不要紧?”
而此时的叶剑英身体和往常一样很好,只是害的是“政治病”。
对于这来得异常突然的消息,他早有思想准备。个人的荣辱算不了什么,担心的只是国家和军队的命运。他想到,毛主席没有把大权交给“四人帮”,而是交给了华国锋,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
他在等待着机会。
正当中国高层领导中,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时刻,又发生了另一件事。
这就是所谓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从1975年10月底开始,“四人帮”在政治局里明火执仗地攻击邓小平,经过三个多月的较量,逐渐明朗化了。
2月5日,中央通知将《批邓、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扩大传达到党内外群众。
2月6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停止学习和贯彻执行1975年7月邓小平、叶剑英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的报告。
2月25日,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会上传达了由“联络员”毛远新整理的毛泽东自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多次关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谈话,即《毛主席重要指示》。这里我们不妨摘录几段:
小平……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小平……他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导得好,可以不走到对抗方面,如刘少奇、林彪那样……批是要批的,但不应一棍子打死。
……
毛泽东的这些谈话,反映了他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根本原因――他不能容忍邓小平及其为代表的正确主张。
在25日的会上,代总理华国锋代表党中央讲了话,他要求大家回去以后把学习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央文件放在首位,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揭发批判邓小平同志的修正主义路线错误”,“在揭发批判过程中转好弯子,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开展起来。”
他在讲话中,还提出了政策界限,说:
“毛主席说,错了的,中央负责。政治局认为,主要是邓小平同志负责。”“注意不要层层揪邓小平在各地的代理人,不搞串连,不搞战斗队。”这次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了一系列有关“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件。至此,“批邓”的问题正式在党内公开。
(摘自《红船交响曲》)
第六节 清明风雨满广场,血迹斑斑天安门
《文汇报》的一系列“删改”文章发表后,掀起了轩然大波。
南京事件揭开了天安门事件的序幕!
然而,以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为内容的群众抗议运动是取缔不了的。
这个花圈制作经过了一场斗争。
黑暗中,一群黑影溜进了花山诗海之中。
小头目傲然地答道:“那你们就管不着了。”
这首诗,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天安门炸开了。
挥舞着的棒子已经落到了群众的头上。
《文汇报》成了导火线
邓小平同志致悼词,人们悬着的心落下了一些。他严肃的面容,有力的音调,打动着每一个人,很少有人不落泪的。可没有几天,人们的心又更高地悬了起来,因为王、张、江、姚对邓小平同志的攻击在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