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四)
32334800000069

第69章 四项基本原则为本!改革开放强国之路(10)

从1987年5月开始,我国推行企业承包制有了突破性进展。是年年底,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的面已达78%,其中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达82%,大中型商业企业达61%,全国供销合作社达90%,原定长期承包合同的大中企业占64%。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城市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体制下企业作为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的依附地位,开始实现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使企业能按照国家计划和市场的需要进行自主决策和自主经营,责权利得到进一步明确。从实质上说它实现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正确结合,一扫过去企业等靠要的不良习气,提高了企业竞争意识,开始以商品生产者的身分面向市场,不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许多城市还做了新的大胆探索。

一是股份制经济的试行。一些企业广泛推行两种形式的股份经济,一种是企业股份共有制,不仅资金可以入股,而且所有生产要素都可入股。另一种是企业之间的合股股份制,这里有不同层次所有制之间的横向联合。具有代表性的是1986年9月成立的重庆包装印刷工贸联合公司,这个由市内外113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入股413万元组建起来的股份制企业,已成为重庆包装印刷业的主体。

二是租赁经营制。从1984年起,我国一些城市逐步在全民所有制小型商业企业中试行租赁经营。1986年,有的城市把这一经验移植到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中,这是一种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进行转让的经营方式。其特点是上级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利益脱钩,而且因租赁经营对承租经营者采取的招标和投标制度,一种在平等基础上通过竞争选拔企业干部制度应运而生。

三是资产经营责任制。其目的是改变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一的经营方式,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经营者的责权利公私结合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与上述改革措施相配套,从沈阳市开始,各大城市还陆续出现了对那些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亏损的企业,采取了破产警告和公开拍卖的办法,这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个新生事物。

总的来说,上述试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各有千秋,并有一定风险,但毕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种可贵的探索。还应指出,即是具有重大的成效和历史功绩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也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定阶段的选择,它并不意味着是最终模式。现实的问题和困扰,只能从改革中寻求出路,而决不能走左倾怀旧者的路,退回到旧的体制上去。

新的发展之路,只能在改革的进程中探索。

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局,邓小平提出了明确的原则:“我们现在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发现问题就赶快改。”

我们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者生,倒退只有死路一条。

崛起的特区

特区,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大思路的智慧的产物,是他引导中国走向世界的捷径。

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大思路中,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而不是封闭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关起门来搞建设,发展不起来,不开放不行。

1979年,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的主要负责人谈到要发挥广东的优势时,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办法。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时光到了1984年,由邓小平提议,中央决定的经济特区已诞生五年了,其效果到底怎样?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经过考察,邓小平对办特区有了新的看法,他于1984年春节在广州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他题的是: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

深圳等特区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198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在海南建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国务院决定建立海南省筹备组,从1987年10月开始建省的各项筹备工作,1988年正式建省。海南和台湾同为我国两大海岛,面积相近,气候相似,自然条件大体相同。虽然经过建国后30多年建设,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是落后的,与我国的台湾省相比,差别更加悬殊。因此,海南经济的腾飞,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再开国门

邓小平喜爱游泳,尤其喜爱到大海中游泳,水阔天舒,波涛起伏,方显出击水者的云水襟怀和刚毅本色。

1983年和1984年之夏,邓小平接近80高龄,依然兴致勃勃地到渤海、黄海劈水击浪,从容泅渡。

1983年夏,邓小平的棒槌岛之游,留下了珍贵的摄影记录,从而使一切敬仰他的人形象地看到这位中国政治风浪中的中流砥柱似的伟大,如何度过他的余暇。

是年7月,大连市延伸到黄海之滨的棒槌岛――岛上绿荫覆盖,景色宜人;岛外白浪滔天,气势壮阔。

邓小平是在到东北和华北一些地区之后来到黄海之滨的。他在长途跋涉之后仍然保持着浓烈的游兴。

棒槌岛的七天,除了一天因海上漂浮油污而没有下海外,他每天上午都投入大海,与风浪为伍,极目苍天,心旷神怡。

每天晨起,他照例要散步片刻。他穿着拖鞋,在林阴大道漫步。他不用人搀扶,相反地,却常常手牵着外孙女,信步而走。清晨树林中吐出的清新空气,驱除着污浊,增添着芬芳。

9时许,他和夫人卓琳,以及两个女儿和外孙、外孙女一起,登上面包车,向海滨驶去。一下海,邓小平便从容地向海中游去。他头部露出水面,侧游着。碧绿的海洋,那样浩瀚,那样深沉,护卫着他,簇拥着他。有时,一个浪花接着一个浪花,借助风势,向他扑来,在他身旁看护的游泳好手们劝他上岸。他没顺从这好意的劝告,继续搏浪前进,“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概括了一切先行者、开拓者、革命者的生涯和情怀。要开创前无古人的伟业,要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怎么能没有风浪和雷电!政治生活和自然生活中的风浪,考验着每一个人。

已经入海游泳90多分钟了。大海拂弄着他的身躯,海浪吹打着他的肌肤。他没有疲倦。人们很难相信,他已经80岁了。

邓小平终于上岸了,他换好衣服,穿着他常穿的白色短袖衫,稳坐在藤椅上晒太阳,休息。有时,他和外孙、外孙女嬉戏。有时,他招呼着坐着轮椅的儿子朴方。有时他和女儿聊上几句。

他话不多,从来不喜欢多话、口罗嗦。他的女儿描述她的父亲说:“我的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

也许可以算作老人喜欢海洋的另一种涵义吧。邓小平再一次打开了国门,向大洋彼岸的国家开放,向全世界愿意帮助中国的国家和人们进一步开放。

4月的北京,春光明媚。中南海翠柳拂堤,百花争艳。这是1984年。年初,邓小平曾南下到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4月30日下午2时半,党中央政治局在怀仁堂的会议厅召开会议,一个关系到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就要在这里诞生。怀仁堂是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的场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都是在这里讨论决定的。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搞好对外开放,着重讨论如何加快步伐,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问题。具体地说,会议要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前不久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建议,作出最后的决定。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之前,中央书记处在4月19日的例会上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决定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的纪要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派主管这项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向在外地的陈云汇报。政治局常委对纪要都表示同意,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意见。然后,由书记处提请政治局会议讨论。

为了集思广益,政治局请书记处、国务院、中央顾问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列席会议。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了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办好现有的四个经济特区(包括把整个厦门岛划为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在这些地方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增强它们开展对外经济的活力。这是我国继五年前的深圳开始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在实行对外开放方面的又一个重大步骤。

这些港口城市加上所在的省、自治区、是我国经济、技术、文化的发达之地,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都占全国之半;科技力量、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沿海城市连同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和海南岛,从北到南形成我国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加快这一地带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带动、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是长期以来,中央反复考虑的一个战略思想。现在,开始逐步付诸实践了。

根据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意见,党中央进而把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提上了议事日程。1985年1月,召开了长江、珠江、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区。会议提出,先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继而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在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速沿海经济发展,带动内地经济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有着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发了会议纪要,并指示,这三个经济开放区,应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即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工业,按加工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他原材料的生产,增加外汇收入,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同时,还要加强同内地的经济联系,共同开发资源,联合生产名牌优质产品,分流人才和技术,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成为扩展对外经济联系的窗口。

这一决策,是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战略步骤。这个决定一出台,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1988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大决策。中央领导人提出,沿海发展战略的要点是: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与知识密集相结合的产业。

(2)沿海加工业要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3)利用外资和重点放在吸引外商投资上,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广东、广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辽宁、贵州、内蒙等省区和上海、天津等许多沿海城市,都各自制定了自己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初步方案,并投入了实际的行动。

十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在沿海形成了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些重大战略步骤,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

尽管有人把对外开放指责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先声”,“特区姓‘资’不姓‘社’”等等,但是,开放的事业捷报频传,开放的中国发生了巨变,现代化的新中国已开始腾飞,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是我党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客观基础之一。当今世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世界出口额为例,1950年世界出口额为579.2亿美元,1987年增加为24000亿美元,37年间增长40多倍,平均年增长超过10%,若扣除物价变动的因素,实际的增长速度也在7%左右,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为例,当今世界有1万多家跨国公司,它们在125个国家的地区设有9万多家分公司,雇用外籍职工1600万人以上。再以国际劳务市场为例,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1986年各国雇用的外国劳力已超过3亿人,仅西欧国家雇用的外籍工人已达1,000多万人,占这些国家雇用工人总数的10%左右。总之,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已达到空前的规模并呈继续发展趋势。显然,我国要想取得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的有利条件,不断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客观要求。

国内的经济形势,也为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从直接向间接过渡,企业的经营机制逐步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些都有助于形成一个宏观管得住,微观搞得活的,能促进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新体制框架,而且我国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好,工农业比较发达,拥有较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大批科技人才,这说明我国沿海地区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能力。

党的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一步指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已经在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我们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为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逐年告捷。

――对外贸易发展空前迅速。我国进出口总额,1950年只有11.3亿美元,1970年为45.9亿美元,1978年为206.4亿美元,1986年上升到738.5亿美元。1986年比1978年增长2.6倍,平均每年递增17.3%,大大超过前26年平均每年递增9.5%的速度。

――加快了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从1979年到1987年6月底止,我国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8796项,协议金额5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9亿美元。

――加强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截止1987年6月,我国已成立70多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约4000个劳务承包项目合同,总金额达72.5亿美元。

当我们今天追溯对外开放的步伐时,一定不要忘记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所起的窗口和排头兵作用。

中国的历史,正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百万大裁军

天安门广场。中国国庆节。1984年。

这里,正在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式。这是中国人民自1959年国庆节以来25年间,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这次盛大的阅兵式。

在中国,能够坐在电视机前的人都坐在电视机前了。如果统计一下,其人数肯定是空前的。因为眼下的中国,虽然每个家庭都在抱怨物价上涨,但是仿佛变戏法似的,电视机这种从前的高档奢侈品几乎一夜之间就走进了亿万人家。此前八个月,1984年春节前夕,并不富裕的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曾出现所有规格、型号的彩色、黑白电视机销售一空的惊人记录。

上午十点钟,实地坐在天安门前和通过屏幕仿佛坐在天安门前的人们一起兴奋起来。阅兵式开始了。

一辆黑色敞篷大红旗轿车驶到金水桥头。北京军区司令员挺立在车上,敬了一个漂亮的军礼,响亮地报告――

军委主席:

庆祝建国35周年阅兵式,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阅兵总指挥秦基伟

军委主席邓小平以庄严的注目礼接受了他的报告。这位当之无愧的三军统帅没穿军装。他是一位没有军衔的元帅。

黑色大红旗敞篷检阅车平稳、庄严地驶上东长安街。邓小平举起右手,向严整的受阅部队致意。

“同志们好!”

“同志们辛苦了!”

他的四川口音清晰、浑厚而洪亮。他在这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中显示了恰如其分的平静。统帅的威严与长者的慈祥,阅兵首长应有的标准化动作与老资格政治家的固有风度,完美地统一在他的举止神态中。他使所有的天才演员都难以模仿。

情绪昂扬的受阅官兵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的统帅,视线随着他缓缓移动……在同龄的中国革命家中间,他是最健壮的一位;在同等资历的领导者中间,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在同辈的领袖人物中间也是经历最丰富的一位――1976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新时期,给了他做出独特贡献的机会。现在,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的他从草绿色队伍面前走过,像一座移动的青山,一座活的纪念碑。

他是一部活动的历史。

他正是以历史的冷静目光,检阅着这支庞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