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生于1916年10月,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团,1935年10月转党,1929年10月参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毕业,上将军衔。1929年至1934年,任湖北黄安县二程区刘家院子村共青团支部书记、少共二程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兼少先队总队长、游击中队长,陂安南县塔尔岗少共区委书记、八里湾区委书记,陂安南县军区指挥部少共团委书记,红安中心县军区指挥部团委书记,鄂东北道委会秘书,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交通队指导员、参谋、秘书、秘书科科长。1934年至1937年,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宣传、文印科科长,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敌工部科长,红七十八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红三十一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作战科副科长,红三十一军干部大队长兼政委。1937年至1941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师供给部政治部主任。1941年至1945年,任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平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冀鲁豫六分区副政委,冀南军区第七支队政委。1945年至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二纵队六旅政委,二野三兵团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49年至1951年,任二野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校党委书记,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校政治部主任。1951年至1954年,任二野十军副政委,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1954年至1958年,赴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学习。1958年至1965年,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66年,任六机部副部长、部党委常委兼第七研究院院长。1966年至1975年,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1975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国防科委副主任。1979年至1982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1982年至1987年,任海军司令员,海军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1987年起,任中顾委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全国党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十三大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十三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胡锦涛,生于1942年12月,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入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工程师。1959年至1964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并任政治辅导员。1965年至1968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工作,并任政治辅导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终止)。1968年至1969年,在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1969年至1974年,任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1974年至1975年,任甘肃省建委秘书。1975年至1980年,任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1980年至1982年,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1982年至1985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5年至1988年,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起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十三届中央委员。
(邓小平再次成为“热门人物”
尽管邓小平已经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请辞最后一个职务――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但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他再次成为世界级的“热门人物”。
当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的邓小平迈着稳健的步子神采奕奕地走到2000余名中共十四大代表面前时,由他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走过了14年的光辉历程。
在这14年中,中共召开的三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与邓小平密不可分。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以拨乱反正的伟大功绩,号召全国人民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鼓舞全国人民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共十四大,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14年的实践经验,作出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决策。
无可否认,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当之无愧的。他以其非凡的胆略和惊人的远见卓识,洞察中国国情,了解人民意愿,精辟地提出和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为共和国做出了无可估量的巨大贡献。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也为中共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次大会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并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0年不动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举措
有人统计,在北京各报有关中共十四大的报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出现最频繁的语句,在外电的报道中,有关这一方面的报道一样十分突出。
在十四大分组讨论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了最热门的话题。怎样认识和解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国营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关于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束缚住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当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人们的认识产生了更大的飞跃。代表们说,十四大报告中最有新意,最有突破性,对改革最具决定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问题,就是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在14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加快90年代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作出了重大的战略举措。来自多个地区的中共十四大代表,用生动的事实说明,哪个地方的市场作用发挥得愈充分,哪个地方的生产力就愈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让社会主义坐上“市场”的快车,不仅加速经济发展,也必将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际经济界人士这样预言: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亚洲,而亚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将是中国大陆。俄罗斯的一位记者在报道中说:中国将成为在亚洲出现的“第五条龙”。人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定会更充分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水平。
正是由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就引来全世界的强烈反响。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说,在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中提出市场经济,是中国重视市场经济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设计出的一条惟一能使中国社会主义生存的新路线。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岛内工商界人士对中共十四大的反应是“有如吃下定心丸”,大陆的“改革开放姿态更加明朗,亟思抢攻大陆市场。”保加利亚社会党中央机关报《言论报》发表文章说:“今后5年内,中国在经济方面将变得更加美好。”
正如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中国亿万人民的热望
中国走过了14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的老百姓不再为暖衣饱食发愁,他们热望着明天,热望着未来。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这种热望变得更加强烈。
几十年风雨历程,中共始终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在十四大召开前夕,中共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认真听取意见,并加以采纳。在中共十四大召开时,又邀请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就座在主席台贵宾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民革中央副主席彭清源称,中共十四大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的老资格实业家、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光英表示,今后将发挥工商联优势,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踏踏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民建中央副主席万国权说,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共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飞跃,中科院院长周光召代表讲道:“人类在原子时代刚刚眨一眨眼,就进入了超导时代。信息、生物工程、宇航、核能等高技术生产突飞猛进。未来世纪,谁控制了科学技术,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我们得加快呀!”一种多么强烈的紧迫感!
广东代表叶选平说,江泽民的报告中讲了40多处“加快”,报告的总题目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这是我们多年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以这个精神来指导工作。
一位延安时代的老党员、老教授,请一位十四大代表给这次大会捎一句话:一定要抓党风和廉政建设,否则我们党就会垮台的。在十四大开幕式上,当江泽民在报告中谈到惩治腐败和端正党风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党心所向,民心趋同。
老作家巴金说:“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势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我相信我们的文学创作一定能突破‘左’的禁锢,进一步活跃起来,繁荣起来。”
《柏林日报》曾用这样一句话看中共十四大:“迄今没有任何一次党代表会引起了这么多的期望。”是的,一个走过了71年的风雨历程,在世界风云的变幻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党,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党员,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使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最快的党,人民怎能不对她投以热望,拥有热望呢?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中共十四大的光辉旗帜指引着中国人民向新世界挺进!
巨大的转变
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快步伐,经过五年的实践,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11.6%,年度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只有一两个百分点,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波动幅度最小的时期。
五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表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人们摆脱了许多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转变。
突破世界性难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定,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专有。改革以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论框架建立和运行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长期实践告诉人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拉大了同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科技上的差距。这表明党在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经济规律的认识不够科学和全面。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农村改革,9亿农民掌握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变成了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为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随后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标志是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等公式,再也无法令人信服了。
改革开放以来,究竟什么是推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最深刻最持久的内在动因?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巨大的,正确路线的作用是巨大的,党的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作用是巨大的,而归根结底是在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体制改革,解放了劳动者和企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是保证这种生产力得以不断解放的最深刻的基础和内在动因。
中外经济学者公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具有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在过去五年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进程中进一步实践着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理论。
国民经济出现了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