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东西单牌楼和东西四牌楼是四个热闹商市的中心。在城的四周,在宫城的四角上,在内外城的四角和各城门上,立着十几个环卫的突出点。这些城门上的门楼、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因北海和中海、什刹海的湖沼岛屿所产生的不规则布局,和因琼华岛塔和妙应寺白塔所产生的突出点,以及许多坛庙园林的错落,也都增强了规则的布局和不规则的变化的对比。由此使北京城显得富有生气。
布局巧妙,建筑精湛的天安门以及紫禁城,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这当中,首先应该提起的是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
蒯祥,明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生于明初洪武年间,他的父亲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工匠,蒯祥继承父业,30多岁就已成为造诣很高的木工。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时,蒯祥同大批工匠一起被征集到北京。由于他技艺高超,品格高尚,很受主持工程的建筑师蔡信、杨青等人的重视,并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明永乐十八年(1420)承天门(即天安门)及皇宫宫殿落成,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明成化年间重建承天门时,蒯祥是设计者,并参与了施工。以后他还多次负责主持对承天门的修缮。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资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并且能将两条龙画得完全一样。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须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工程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不差分毫。就连明宪宗都非常敬重他,称他为“蒯鲁班”。后来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蒯祥对于天安门建筑的贡献,后人是不会忘记的,人们把他曾住过的一条胡同,称为“蒯侍郎胡同”,以示纪念。
清朝取代明朝后,北京城作为它的首都完全沿袭了明朝的风格,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清朝政府只是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颐和园、圆明园堪称此间杰作。
综上所述,元、明、清三代对北京城的建设不仅典型地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帝王之都的设计思想,而且奠定了北京旧城的规模和格局。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几大名都的比较
中国封建社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的国家,儒家思想是封建政治思想的代表。“发乎情,止乎礼”;“非礼勿言,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是儒学理论的精髓,“礼”代表着制度、规范。中国关于典章制度的专著就有好几大类,像《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就将儒家思想贯穿到各种规章制度中。建筑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儒家理论根据“尊尊”“亲亲”的原则,规定了不同的等级和规模。对国都的建筑设计,更给予特别的重视,规定得也更加严格细致。从儒学规范的角度讲,都城是国家政治、文化的标志。
中国古代都城,虽然具有经贸、文化、外交等多种功能,但强调王权威仪,讲求礼治秩序是都城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周礼?考工记》中详细叙述了西周建筑文化尤其是都邑建筑的礼制规范,书中所规定的城邑礼制为以后历代王朝建都所依照执行,因此中国历朝的都城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历史时期不同、各城市的地理环境差异,以及统治者的兴趣偏好等特点,各都城的整体结构又有各自的特点。
北京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都城,它的建筑设计吸取了历代都城建筑的精华,并有所发展。它的国都居中的总体设计,为以前历代都城所无法肩比;它所反映出的浓厚的儒学礼制思想也比其他都城深刻得多。但在封建社会末期,一方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另一方面是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封建社会已走向末路,缺乏它最初的进取精神。具体到建筑水平上,明清时期的建筑继承大于发展,缺乏具有新意的表现;过于遵崇礼制规范,使得北京都城的设计凝重中透出些许呆板。但无论如何,北京城的设计历经元、明、清三代,吸取百家之长,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建筑遗产。
有比较才有鉴别,让我们将北京城与汉魏及隋朝都城洛阳、唐朝都城长安、北宋都城汴梁以及明初都城南京加以对比,来分析北京城与其他都城整体结构的同异及各自特点。
洛阳是我国古代最早建立都城的处所,汉魏时期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都的总体设计是当时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周礼?考工记》对都城建筑有总体的规划,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洛阳城的设计大体接近此规划。汉魏洛阳城的规模大约是东西宽六里,南北长九里,俗称九六城。共有十二门,东面三门,南面四门,西面三门,北面二门,与《周礼?考工记》的都城方圆及城门数量相差不远。从城市布局看,汉晋洛阳的主要宫殿在城内偏南部;而洛阳主要市场――汉代的粟市和晋代洛阳三市中两个主要金市和牛马市,都在洛阳城偏北,符合面朝后市的原则。除洛阳城区外,又有一座外城拱卫着皇城。隋炀帝时营建东都洛阳,东都城“周回五十里”(《元河南志》),全城有城门十个,城内建有宫城和皇城,宫城在皇城北部,宫城的中央各殿和皇城的正门、端门都正对伊阙,全城以此为中轴线。城西还建有西苑,为皇帝游乐所在。
从洛阳城的布局和规模来看,它比北京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整体布局也不如北京城完整、丰富,都城内的交通不如北京城那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由于汉魏处于封建社会早期,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如明、清时期高,国都的规模、结构势必受到影响,它的建筑设计较之北京显得粗陋、稚朴,不如北京城气派、恢宏,但它将中轴线的布局格式应用到宫城建筑上,为以后历代都城所仿效;在城市区划上将南面作为皇宫,北面作为坊市,也成为各都城的建筑格局。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的文化、艺术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建筑艺术也如此,挟唐时鼎盛的雄风,表现出雄浑的气势。
横空出世的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所组成,所有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十分高大雄伟。经考古发掘,外郭城为一大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面积约84平方千米,远超过今天的西安城。外郭城每面各有三个城门。皇城与宫城在外郭城北部中央,宫城在北,皇城在南,是唐长安城的核心。皇城又名子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构成了唐代行政的中心。皇城南面三门,东西两垣各为二门,均与城内的主要大街相通。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与处理朝政的地方,由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组成。东宫和掖庭宫是皇太子与妃嫔居住的地方,与太极宫有大门相通。宫城南面有五个门,正中为承天门,承天门北对玄武门,南对皇城朱雀门,与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唐长安城的中轴线。城中有城是唐长安城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此以前未有先例。如此安排,除加强防范外,也有便于工作的意义在内。国都是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中枢,排除干扰,保证安全,自然是都城设计的中心一环。正因为如此,这种城中有城的布局对当时和后世国都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像宋代的开封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都因袭了这一特点。
唐长安城的宫殿也有三组,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唐代的三组宫殿,同样是三个庞大的建筑群,各具特色。太极宫中共有16座大殿,以太极、两仪、甘露、延嘉等四座大殿构成建筑的中轴。太极殿是太极宫的正殿,是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的主要舞台。大明宫在唐高宗李治时,成为唐代政治活动的中心,也是唐代三大宫中最为壮丽辉煌的宫殿。计有殿、亭、观30余所,充分利用了龙首原的有利地形,使各个建筑物高低错落、交相辉映,空间层次极其分明,把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含元殿、麟德殿为大明宫的主要宫殿,麟德殿的建筑别开生面,其气魄之大,使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也要逊色。兴庆宫的范围略小,却仍超过北京故宫的面积近一倍,建筑物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最主要的有兴庆殿、南熏殿、长庆殿、大同殿等,同样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唐玄宗就长期住在这里。
唐长安城的街道、里坊、市场等都东西对称,排列异常整齐。所有街道均作东西、南北向,纵横交错,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全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街最宽,以朱雀大街为界,把长安城一分为二。城中的东市、西市是商业中心。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按全盘规划建造的城市,像长安那样有明确的分区――皇室居住的宫城、衙署所在的皇城和一般坊里――和系统化的街道、坊里布置的城市,在当时是罕见的。北京外城及故宫的规模均比不上长安城的外城和兴庆宫、大明宫、太极宫等三大宫殿的建筑规模。在平面布局上,长安城的中轴线结构和整齐划一、东西南北纵横排列的交通系统,以及城市的分区特点(分行政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居民聚集区等),都为北京城的总体设计所仿效。唐朝是封建文化灿烂发展的高峰,它的宫殿设计完善浪漫,别具一格。当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还未高度强化,皇帝的个人兴趣爱好往往可以决定宫城的设计模式,而不是完全拘泥于儒家礼制。而清代建筑文化除继承前朝的遗产外,缺乏创新精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得故宫的布局完全从封建礼制思想出发,除个别建筑物的创新外,整体上严谨肃穆,十分崇“礼”而缺乏浪漫主义的气息。皇帝的居所、行政中心都依“礼”而定,没有个人兴趣、爱好展现的余地。长安三大宫殿和北京故宫都是建筑艺术精华的体现,长安的三大宫殿突出了雄浑和浪漫的气息,北京故宫则突出了宏伟和庄严。唐长安城的中轴线结构主要用来划分城市街道,在北京城中,中轴线不但将城市一分为二,也将故宫的布局放置在中轴线上,使北京城的恢宏壮观、严谨划一与政治意义结合在一起,在总体布局上发展了唐长安城的城市布局。
北宋都城汴梁在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上也极有特色。北宋王朝定都开封后,将全城共分为三重:皇城、里城(也称内城)和外城。外城呈长方形,南北长而东西略窄。外城的四个正门开双重直门,其余外城各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外城的主要任务是在于防御,为此,城墙坚固雄伟,还密设有“马面、战棚、女头”等防御建筑。外城周长48里223步。里城周长20里155步,四周共有十个城门,南壁三门,东壁二门、西壁二门、北壁三门。汴梁的皇城即宋大内,又名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略偏西北。外围为里城,又外围为外城。这是我国传统的国都城墙布局。皇城内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得十分整齐。全城共设六门,其正南正门为宣德门,庄严肃穆,金碧辉煌。东京的街道分布形态和城门相配合。突出的特点是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城里的主要干线称为御路,共有四条。这四条道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他街道自上述四条干线分支,纵横四通到各个城门。街道都作直交,成为方格子状,十分整齐。汴梁的城市区划也很清楚,行政区在皇城,为皇帝宫殿和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商业区在里城东南部,外城东、西部。
大庆殿是大内的中心,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南面分列左右的是左精门和右精门,北面有众多宫室。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汴梁的宫殿,“方圆约二十里许……大内正门宣德楼。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两边乃御廊,中心御道。有砖石?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它的规模和气度比不上北京城的故宫,但精工细作,小巧玲珑,秀美无比,唐代的雄浑气度到这里演变为挺秀的风姿。它没有故宫的宏伟和庄严、博大和壮观,但却精美秀丽,别具特色。
在整个城市布局上,汴梁城的规模不如北京城大,总体建筑以精美造型、细致入微见长,而不同于北京的布局合理,壮观辉煌。大内的大庆殿以南直到城门是一条中轴线结构,但它没有像北京那样将全城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这使整个汴梁不如北京城整齐规范。
明初南京城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外城的建筑极有特色,它全长67里,全部用砖石砌成,形状为南北长,东北窄,它打破了我国历代城池多作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传统。这主要是基于当地的地形条件以及防守上的考虑。城垣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城基宽14米左右,顶宽4米到9米,城墙十分坚固,城顶铺成砖路,砌成堞口1万多个,开城门13座。正阳门、朝阳门和太平门分别是皇城外的南、东、北方的门户。南京城里的皇城,地点选在南京城向东扩充的一块土地上,北倚钟山,气象雄伟,但由于皇城距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到城外敌军的威胁。皇城为正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宫室为主体的思想,以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全城骨干,所有城内宫殿和政府机关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这条轴线的南端以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建一条宽直的大街,两旁的布置:东为礼、户、吏、兵、刑、工部,西为前后左右军都督府。于承天门外建五龙桥,桥前东、西横街为长安街。大街向北引延,经端门、午门到奉天门,则是为宫城作前引。午门外,左太庙、右社稷坛。从午门过五龙桥到奉天门即进入宫城,在中轴线上便是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其他大小不同的宫殿即集结在中轴线上。经宫城的北门――北安门,至玄武门出皇城,北去便是太平门。又把明御河的水北引,绕宫城一周为玉带河。南京的商业区主要在秦淮河两岸,这里集市贸易发达,商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