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育英才:做天下最优秀的父母
32368100000124

第124章 挫折教育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遭受苦难,经历痛苦、失败以及挫折等都不是什么坏事。如果孩子能在父母的帮助下直接面对这些因素,那么,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愈来愈强大。

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中,可以说,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应当怎样通过具体事件来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教子忠告

在生活中,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坚决予以拒绝,即使在他们因此而大哭大闹时亦应置之不理。

有时,发现孩子的错误不加以纠正,让他在过程中自己体验错误带来的结果、吸取教训,这样既可以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又可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和勇气。事后,父母应帮助孩子总结教训,指导他增强心理承受力。

下面就是一位有经验的母亲的正确做法:

我的儿子夏夏要去近郊的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这是他们小学二年级三班组织的,虽说城里已是春末阳光融融,但山上仍然白雪茫茫气温较低。每个孩子要交65元钱,我给了他100元,头天交了钱后余下35元钱,他全买了鸡腿请小朋友吃了。回到家里,我问他余钱,他说用了。我没有说什么,问他要不要帮忙收拾东西,孩子说自己能行。临走时,我发现孩子没有带足够的衣服,也没有带水壶,但我没有说更多的话,夏夏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两天后回来,我问夏夏玩得开心吗?夏夏说:“冷得很,我没带够衣服,一到晚上只好躲在帐篷里待在火旁,其他同学都出去玩雪,我却不敢;水壶也没带,只有喝凉水;其他小朋友都买了零食小吃,就我一个人没有,他们都给我吃,但后来就不好意思接了。”我问:“衣服为什么带少了?”夏夏回答说:“我想那么近,咋想到会那么冷?”“那要去海南看大海的话,也需要一样的衣服吗?”“不会的,天气预报老说那里很热的。”“那水壶是咋回事呢?”“老师说过的,我一忙就给忘掉了,我想以后再出去,我要开一个单子,办完后再检查一遍。”我接着严肃地告诉他:“不是妈妈不给你买小吃,我给你的钱余下的,你不经妈妈的允许,就用了,是不对的,那余钱就是我准备给你买零食的,你自己今后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夏夏点点头。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他的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了他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和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1)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这种现状呢?作为父母,应尽量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2)父母要尽量少奉承孩子

许多孩子是在充满奉承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他该做的事,周围的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也总是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怕“刺激”孩子,不敢说个“不”字,千方百计地帮孩子寻找借口。这使得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能经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诚然,表扬、鼓励等都是极重要的教育措施,但不论什么样的措施,都应客观、公正。不奉承孩子,就是不单纯地去讨孩子的欢心,要善于让孩子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义务,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3)及时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他自己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这时就特别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排解和疏导。比如:

跟孩子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

给孩子做出某些承诺,消除顾虑。

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

关心孩子的事。不论与心理压力的成因有无直接关系,都会使孩子获得信任感。

让孩子从事一些文体方面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来促进其健康。父母为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训练”。比如,可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失意的时候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这样才能使他们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教子忠告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通向成功的路,是靠他自己直面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构筑而成的。

托马斯·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而,对于如今这一代人来说,微波炉3分钟就可以做顿饭,看电视有99个频道可供选择,整天梦想彩券发大财,而对这句名言就很陌生了。

即使是在传统小农场长大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体会辛勤工作与成功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孩子们很容易认为那些令人瞩目的名人是靠长相和天分成功的,即使他们曾有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只不过是成功的很小一部分原因。

不幸的是,如今的许多孩子并没有学会忍受失败和挫折带来的负面情感。即使我们相信自我激励的教育理论,他们也不愿意被看成是因为先天能力不足而导致失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孩子到了13岁以后,被看成“愚笨”比面对失败更让他们痛苦。

下面以孩子们为避免答不出老师提问引起的尴尬而最常用的方法为例:

13岁的比利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前天下午,他一直在玩“转身跳射击”,晚上又把《终结者》看了第三遍。他跟父母说,家庭作业已经做完。现在面对七年级历史老师斯蒂文斯夫人,报应的时间到了。

“谁来说说大萧条的原因?”老师提问后只有3个总是很积极的学生举起了手,而其他25名学生沉默不动。

为了避免让老师叫到,比利本能地就把铅笔丢到了地上,然后弯腰去捡,试图使老师注意不到他。尽管他故意磨磨蹭蹭,在捡到铅笔后,局势仍未好转。斯蒂文斯夫人还没有找到人回答问题。比利又很快有了第二招,使劲揉眼睛,仿佛眼睛里进了什么东西。但是老师仍然盯着他所在的方向。最后眼睛疼了,不能再揉了,比利便“紧盯着书本”,仿佛他突然从模糊和忙乱中发现了生活的意义似的。

坐在比利后边的艾伦反应较比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双手托腮,一脸疑惑的神情,好像在告诉老师:“我真想回答你的问题,但我还在考虑生活的意义。”她自以为老师会理解她的疑惑,并且知道,一旦喊她回答问题便会打断她的沉思。另一个同学托米的镇静是出了名的。他对问题的答案一无所知,甚至基本没有听懂老师的提问,但他决定利用“逆反”心理。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不停地挥舞,因为他想老师不会叫太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的。

斯蒂文斯夫人最终还是叫了比利。他慢慢站起来,反问了一句:“您问的是大萧条的原因吗?”

“是的,比利。”斯蒂文斯夫人耐心地回答。

“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吗?”比利又反问一句,似乎在表明,他至少知道这一点。

“是的,30年代的大萧条的原因。”斯蒂文斯夫人很清楚这个“老鼠和猫”的游戏,这是学生们不知道答案时惯用的伎俩。她把声音提高了一点,不容争辩地问道:“比利,你究竟知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利垂着脑袋,什么也不说,最终还是求助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沉默或许会被视为傻瓜,但也比开口证明自己就是傻瓜要强得多。

大多数孩子都用过上面提到的伎俩来遮人耳目,让老师看不出来自己不懂或没做好准备,有的学生直接从百科全书上抄答案,在大考当天假装肚子疼或发烧,更严重的甚至干脆放弃,因为他们有一个错误的逻辑,放弃就不会失败。所有这些办法,无非就是不成功者自己战败自己。

因此,父母要教会孩子不要因为担心失败,而去采取拖延战术,更不能迷恋于拖延战术。如果孩子在遭受挫折后变得没有动力,沮丧失望,那么父母就要增强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