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编失眠抑郁病配餐宜忌
32582000000168

第168章 什么是情绪化饮食

当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一定会急着冲进厨房,这毫无疑问。通过饮食改善心情是一种生活方式。另外,其他情况下也会使用到这个方法,如,小孩子跌倒后,给他一块糖,告诉他:“吃糖就不痛了。”与爱人吵架后,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是缓和矛盾的最好方法。我们从小就知道食物所解决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饥饿问题,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在摄入食物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赞同、营养和情绪的改善,这也是情绪化饮食的含义。

我们都是情绪饮食者,不是吗?谁没有情感低潮时狂吃巧克力的经历?但是一般来讲,情绪化饮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选择通过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加工食品改变心情,而它们只会使抑郁的状态变得更糟。持续通过加工食品来改变心情会引发进食欲望,也会因食物的副作用产生更强烈的抑郁感。

如此往复,恶性循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感觉糟糕 摄入加工食品 感觉更加郁闷 摄入更多的加工食品 糟糕到了极点……情绪化饮食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心情不好 用加工食品来调节 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产生罪恶感 自我否定 思考时仍然继续食入加工食品 “我就不信,再吃一个奶油蛋糕又能怎样?” 继续食入,感觉更加沮丧。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身体对食物的欲望也随之而来,我们开始渴望垃圾食品,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

一份调查显示英国43%的成年人承认他们的饮食恶化了抑郁程度。人们普遍的情绪化饮食是为了消除无聊、孤独感、压力和愤怒,或者是与爱人或家人的争吵引起的。在成年人中,40%认为自己肥胖,25%的人认为如果再瘦一点的话会更幸福,25%的人在进食后有罪恶感。

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词语,像“饮食紊乱”、“强迫进食症”或者“进食成瘾”,这些词语都是描述极端饮食行为的,其后果非常危险。可是我们没意识到,许多人虽然没有类似的极端行为,但很容易养成心情不好就在食物中找回感觉的习惯。我遇到的每一个抑郁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而他们选择的食物并非胡萝卜条、低脂肪沙拉或者新鲜蔬菜,这是问题所在。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健康食品呢?因为薯片、巧克力、饼干和比萨等垃圾食品会带给他们一种即时的快感,而健康食品则不能。

2003年7月,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汉堡包会像毒品一样让我们上瘾》的文章。该文章就加工食品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加工食品中的高糖和高脂肪成分可以像尼古丁一样让人上瘾,甚至比毒品还要厉害。这篇文章的依据是美国洛克菲勒大学2003年的一次调查,该调查显示含有大量脂肪和糖的食品容易引发大脑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其作用与吗啡差不多。调查还表明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品可能导致人体荷尔蒙系统快速重组,增加对脂肪的需求。这就是上瘾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克服了酒瘾后更容易沾染上脂肪瘾和糖瘾,因为酒瘾引起体重递增的同时也会增加身体对脂肪和糖的需求,威胁着人体健康。

双重困难

情绪化饮食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后,糖尿病、心脏病和心绞痛就随之而来,而治疗以上疾病的药物又会引起头晕、昏厥、呼吸困难、困倦或者失眠等症状。所以,情绪化饮食的恶性循环不仅会形成新的饮食习惯从而导致抑郁加剧,更有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疾病。英国社会科学研究所预测,1995年到2025年期间,发达国家里,患糖尿病的成人数量将增加41%。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症的概率要比其他人大得多。

同时,身体会对情绪化饮食所引起的精神促进物质,如复合胺的减少有所反应。色氨酸促进复合胺的形成,而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包括鸡肉、活鱼、脱脂奶酪、葵花子、干豆和香蕉。持续增加糖摄入量也会造成一种假象,迫使大脑停止产生色氨酸。这一现象解释了人们难以摆脱垃圾食品的原因,因为人体恢复到正常平衡状态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情绪化饮食是一把双刃箭,一方面情绪化饮食者的食量并不比正常饮食者大,而另一方面他们却摄入了超量的脂肪。

问题是,我们感到沮丧时总会劝说自己:“不管了,反正我的心情糟透了,干脆吃一口享受一下吧。”类似的饮食行为会产生令人短暂愉快的内啡呔,并伴随着糖和碳水化合物指数的剧增。实际上,即便这不会产生消极作用,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