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32796800000003

第3章 古代名碑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广义的碑刻包括石鼓、刻石、摩崖、造像记等。下面对这些碑石择其重要的加以简介。

《夏禹岣嵝碑》相传湖南岣嵝山有一处古人刻石文字,最初被唐人发现,但没有人认识这些文字,但认定是夏禹治水到此,刻石记功的文字。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根据这件事作了一首诗:“传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王千姿,秘文龙虎形”,祝融峰即岣嵝山。后来到了南宋年间,有一个四川人发现了这处刻石,他便拓印了几本,共72个字,他用拓本刻了一块碑石,后来亡失了。嘉定年间,何子一根据原先的拓本又刻了一块碑石、藏在长沙岳麓书院里。到了明代,杨升庵根据书院刻石的拓本,又刻了两块石碑,一块存昆明,一块存成都。后人根据书院本,或扬刻本,纷纷翻刻。书院的宋刻石已经亡失,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已是明代的刻本了。

《坛山刻石》河北赞皇县坛山上有石刻四字“吉日癸巳”,字体类似小篆,笔力遒劲刚健,相传是周穆王登山时所刻记的时日。宋仁宗皇佑四年,当地的县令刘庄派人把这块刻石凿下来,嵌在官府墙上,但这一拓本在今天已看不到了,皇佑五年,李中祐又依原石拓本另外摹刻了一块碑石,现在传世的即是李石拓本。

《石鼓文》这是10个鼓形的圆石,上面刻有古代文字,一般认为这是周代的大篆,由于是史籀所写,所以又称为“籀篆”,但现代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秦代的石刻,而不是周代的遗物。无论如何,石鼓是保留至今的最早刻石文字的原物。这10个石鼓直到唐代,才被人发现。当时它们散放在陕西凤翔的田野中。后来,宰相郑余庆把它们集中安放在凤翔的孔庙中,但不知为什么少了一个。后来经唐末、五代的战乱,石鼓散失了,直到北宋初年,才把九个石鼓找到。宋皇祜年间,才找到失散的那一个,但遭到了不少破损毁坏,这时,宋拓石鼓文多有流传。到宋徽宗大观年问,这10个石鼓被迁移到开封府,视为国宝。徽宗下令用黄金填满刻文,从此就无法再拓,也无石鼓拓本流传。现在,石鼓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然而,第九石已经一字无存。现今以明代锡山安桂坡所藏的“先锋”、“中权”、“后劲”三个宋拓本最为著名,其中又以“先锋”本最为完好,但这几个拓本已流散到日本。

《绎山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率众臣东巡,到绎山、泰山、琅王牙山等地,都刻石以歌颂他的功业。“绎山刻石”即是始皇刻石之一。据载,原石在唐代已毁,但当时有木板仿刻。南唐徐铉得到木刻的拓本,后来送给郑文宝。郑文宝在宋太宗淳化四年用此拓本刻了一石碑,现已断裂,藏西安碑林,名《秦绎山碑》。元代绍兴人申屠又据郑文宝刻夺翻刻一石,现藏于绍兴,名为《绍兴本绎山碑》。

《泰山刻石》始皇东巡第二碑,相传是李斯所书。经过雷击火烧,宋初时还有200多字,到宋欧阳修等人得到的拓本仅有47字。至清乾隆年间,仅存29字。嘉庆年间,有人从水池中得一残石,存10字,宋人所见四十七字本,已失传。现在可以见到的只是二十九字本和十字本。

《琅琊台刻石》始皇东巡第三碑,此刻原为四面环刻,后多剥蚀,三面所刻的字迹,都已磨失,仅存西面残文13行,86字。第一行是始皇原刻的最后一行,后12行为秦二世加刻,此石原在山东诸城琅琊台,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据专家鉴定,在现存的秦刻石中,只有这块是原刻。上海历史博物馆有一块仿制品,拓本多有流传。观此碑,李斯书小篆工整、圆润、庄重,不失为一代楷模,其他秦刻石,均为翻刻。

《莱子侯刻石》此石为新莽所刻。隶书共35字,清嘉庆年间发现,现藏山东邹县孟庙。山东峄县王氏有翻刻本。

《三老忌日碑》此碑为汉建武年间所刻,隶书。清咸丰年出土于浙江,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

《石门颂》为汉代著名摩崖,它原刻在今陕西汉中市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现藏于汉中博物馆。此石为20行,每行30字,《石门颂》为汉隶中的名碑,笔法纵横开朗、洒脱自如,有“隶中草书”之称。

《乙瑛碑》隶书,汉永元年所立。此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李盂初碑》隶书,汉永兴二年立,现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

《礼器碑》隶书,汉永寿二年立,现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16行、每行36字。此碑传世拓本较多,明拓旧藏本以杨水心、罗振玉等跋者最好,现藏北京图书馆。

《张景碑》隶书,汉延熹二年立,存12行,每行23字。1958年出土于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现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

《孔宙碑》隶书,汉延熹七年立,存15行、每行28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封龙山颂》隶书,延熹七年刻,存15行、每行26字。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王村山下。清道光年间断为三断。宋人已有著录,但不见当时拓本。传世旧拓本有初拓未断本和断后拓本两类。

《华山庙碑》隶书,汉延熹八年立,存22行、每行37字,原碑已毁。原石拓本有四种,其一“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旧藏,为宋拓早本,现藏于日本人手中;其二“华阴本”,为明代陕西人东云驹旧藏,后归华阴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三“四明本”,为四明丰道生旧藏,后归宁波天一阁范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四“玲珑山馆本”,为清人马氏兄弟玲珑山馆旧藏,后归李文田。

《鲜于璜碑》隶书,汉延熹八年立,两面刻,共827字。此碑于1973年出土,是汉碑中的精品,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衡方碑》隶书,汉建宁元年立。共20行,每行36字,现藏山东泰安岱庙。此碑自宋以来,多经著录,为著名汉碑。

《史晨碑》隶书,汉建宁年间刻,此碑为两面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夏承碑》隶书,汉建宁三年刻,共14行,每行27字。原碑已于明代毁坏。明嘉庆年间又根据旧拓摹刻新碑,文13行、每行35字。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据说现存世唯一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代无锡华夏真赏斋本(缺30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

《尹宙碑》隶书,汉熹平六年立,共14行、每行27字。至乾隆时,全碑尚完整。以后的拓本,缺字渐多。

《曹全碑》隶书,汉中平二年立,碑阳20行、每行45字。现藏西安碑林。此碑为著名汉碑,此碑明代始见著录。

《张迁碑》隶书,汉中平三年立,有16行,每行42字。现存泰山岱庙。此碑出土于明初,最早的传世拓本为明拓,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称“东里润色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甘陵相尚府君碑》汉代隶书。传世拓本颇少见。

《上尊号碑》三国魏隶书。共32行、每行49字。现存河南许昌。

《受禅表》三国魏隶书。共22行,每行49字,现存河南许昌。上述魏初两块丰碑,实开魏晋六朝楷书先河。

《范式碑》三国魏隶书。存上截,12行、每行6—15字,现存山东济宁。此碑宋代就有著录。

《三临辟雍碑》西晋咸宁四年立,隶书。碑文共1500余字,一字无损,现藏河南洛阳博物馆。

《始平公造像记》北魏楷书,共10行,每行20字,龙门造像记多为阴刻,此独为阳刻,且有限格,为魏碑中的精品,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孙秋生造像记》北魏楷书,为《龙门廿品》和《龙门四品》之一,现在龙门石窟。

《石门铭》北魏楷书摩崖。共28行、每行22字,在陕西汉中。

《刁遵墓志》北魏楷书,共28行,每行33字。清雍正年间出土,石有缺残。

《张猛龙碑》北魏楷书,碑阳24行、每行46字,碑阴12行、字数不等。旧拓本极难得,明初拓本也极难寻见。

《龙藏寺碑》隋开皇碑。楷书,共30行,每行50字,现藏河北正定龙兴寺。

《云峰刻石四十二种》北魏云峰山诸摩崖刻石。

《四山摩崖》即冈山、尖山、铁山等摩崖刻石。与龙门、云峰并称魏碑三大系列。

此外,魏碑著名的还有很多,如《贾思伯碑》、《敬显隽碑》、《始兴王碑》、《李超碑》、《吊比干文》、《爨龙颜碑》,等等。而唐以后的许多名家碑刻都收入丛帖之中,所以这里不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