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一谈到前人法帖,就要想到晋朝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实际上是法帖的宗师。然而,经过各种各样的毁坏、遗失,他们的真迹已极少传世。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就被唐太宗殉葬时埋人地下,而世上仅有其摹本、拓本流传。在拓本中,又以宋宣和年间所刻的定武本为上,世称定武兰亭,其字出自唐人欧阳询所临。此外还有唐人褚遂良所临刻的神龙本兰亭。下面我们将历代著名的丛帖作一介绍。
丛帖也就是广义的阁帖,是历代的帝王将名家的法帖收集起来,加以摹刻拓印而成的。据史料记载,丛帖初兴于唐,极盛在宋,而延续至清。
《升元帖》南唐始主李昇,鉴于古代墨迹渐渐稀少消亡,为了保存这些著名书迹,使之留传后世,便将秘府珍藏的古代名家墨迹令徐铉摹刻在石上,拓成丛帖四卷。由于李昇的年号为“升元”,所以称之为“昇元帖”;又由于此帖末有“建业文房摹勒上石字样,所以又称之为建业帖”。然而,这本丛帖现在已经失传。由于《昇元帖》在《淳化阁帖》之前,所以从唐代至今,正式制成丛帖的,当以《昇元帖》为肇始者。
《淳化阁帖》宋太宗赵炅(即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重刻《昇元帖》,并选三馆书,以及汉代张芝、崔瑗、魏钟繇。晋王羲之、王献之、庾亮、肖子云,唐太宗、唐明皇、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怀素、怀仁等人墨迹,建一阁藏于其中,此阁成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王著把这些书迹摹刻下来,编成10卷(其中王羲之书法就有三卷之多),名叫“淳化秘阁法帖”。这部丛帖,虽然是王著摹钩而刻成的,但由于其刻印精良、收集齐备,更加上较好地体现出了晋代名家的风格,所以历来为书法家和碑帖收藏家们所珍爱。
《绛帖》宋尚书郎潘师旦,在绛州把官帖摹刻为石本,集有20卷,这就是《绛帖》,又称“潘附马帖”。此帖书法虽感瘦削,但另有一种清劲的风格。《淳化阁帖》并不多见,所以民间学书法的人很多都以《绛帖》为范本,现在《绛帖》的旧本已经很难得到了。《绛帖》后来又有许多别本,如东库本、新绛本、武冈新日本、福清本、马镇本、彭州本、资州本、木刻本等等。
《临江帖》宋元祐年间,刘次庄把家中收藏的淳化阁帖,在临江这个地方重新摹刻出来,所以名名叫《临江帖》。此帖删去了阁帖前面的篆文题首,增加了一些释文,后人又把这部丛帖叫做“戏鱼堂帖”。后来,在庆元年间,四川总领权安节又把此帖重在益昌摹刻出来,名叫“利州帖”。
《潭帖》“淳化阁帖”颁行后,宝月法师在潭州摹刻了二本,后人称之为“潭帖”。现在传下来的宋人法帖,由于《淳化阁帖》的名气太大,所以一般人都不太清楚另外还有《潭帖》、《临江帖》、《武冈帖》等丛帖。《辍耕录》上说:“阁帖为祖,绛帖次之,临江又次之,潭帖又次之,武冈又次之。大观尤妙,武冈佳者可乱绛,临江佳者可乱阁”。
《大观帖》宋徽宗赵佶,大观初年时,认为“淳化阁帖”的刻石已将损坏,而且王著的标题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于是就诏出内府所藏古人名家书法墨迹,命蔡京加以重新编排摹写,刻石于太清楼下,这就是“大观太清楼帖”。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今传世的《大观帖》,确是蔡京摹写的,而《大观太清楼帖》则是刘焘所写,所以是两个本子。
《淳熙阁帖》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诏以内府收藏的《淳化阁帖》,重新在石上翻刻出来。所收录的规模和“阁帖”差不多,这部丛帖就叫“淳熙秘阁法帖”。宋孝宗南渡以后,又收集了不少晋唐书家的遗迹,摹刻为10卷,名为“淳熙秘阁续法帖”
《星风楼帖》此丛帖是宋尚书赵彦约在南康摹刻的。此帖虽是众刻重摹,但是刻工颇为精良。
《停云馆帖》明朝嘉靖年间,文征明父子,选取阁、绛、临江、宝晋、博古等帖,加上宋、元、明书家的墨迹,加以摹勒刻印,集成丛帖12卷,续帖4卷,叫做“停云馆帖”。
《戏鸿堂帖》这是明代董其昌摹刻的丛帖,此帖初为木刻,后来被火烧毁,便重新摹刻在石上,所以,这部丛帖的传世拓本有两种。此帖每集后面都有董其昌写的长跋。
《宝晋斋帖》宝晋斋原是米芾在庐州时建造的,其问藏有晋人的法书碑刻,尤其是米芾的书法颇多,明代曹之格把这些书法摹刻下来,形成的丛帖叫“宝晋斋帖。”
《玉虹楼帖》此帖是清代帖学名家张照摹写刻印的。
《乾隆本阁帖》乾隆年间,诏于敏中等人,将《淳化阁帖》钩摹刻出的丛帖。
《三希堂法帖》所谓三希堂即是故宫养心殿西室。清高宗珍藏王羲之、王献之、王殉三人的墨迹的地方。而传世的“三希堂法帖”则是以之刻石,加上历代书法的拓石所拓出的本子。这些拓石现在北海公园琼岛西面的山下。清代拓的次数较多。民国期间只拓了两次,一次是袁世凯称帝时拓有500本:另一次是民国14年张作霖称大元帅时拓有150本。
《快雪堂丛帖》涿州冯铨摹刻的一种丛帖。此丛帖以晋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墨迹,摹勒为第一帖。所刻的石碑存放在名为“快雪”的堂室中,所拓的帖就叫做“快雪堂帖”。后来这些刻石又归于乾隆帝,清高宗命筑堂修廊,用于嵌藏刻石,此堂仍然叫做“快雪”堂。现在收藏家品评此丛帖,认为涿拓者为佳,建拓者次之。
绵亘两千多年的碑,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石质百科全书。它既是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字语言史、书法艺术史、镌刻史、文学史、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科技史、水利史、医学史、桥梁史、交通史、建筑史、航海史、教育史、科举史、宗教史、民族史、家族史、灾祸史、法制史、城市史、地方史、土地制度史、民俗风情史,领土疆域史、中外关系史、人民革命史、抗敌御辱史等各方面历史的资料库,也是一座极其宝贵的记载历代重要人物生平事迹、家族世系的历史档案馆。它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所没有的和不能替代的独特的重要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