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32796800000037

第37章 镌刻神佛、祖师、高僧、仙长、教士的画像

镌刻本教所信奉的神、佛、仙,创立本教、本派师祖的画像及著名高僧、仙长、教士的画像以供僧众、信徒瞻仰、膜拜,是碑刻在宗教中的又一功能。这类画像碑刻在宗教碑刻、特别是在佛、道教碑刻中为数也不少。

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通常与大势至同为阿弥陀的左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由于佛经说其能广化众生,示现种种形像,也广受世人的崇敬和信仰,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主要菩萨之一,人们就镌刻了种种不同形象的观音以供祭祀膜拜之用。譬如,在著名的西安碑林中,藏有明代摹刻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的《观音像》碑;刻于刘齐阜昌六年(南宋赵构绍兴六年,1135年)的《观音图》碑;刻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由傅兴绘画的《鱼篮观音图》碑;刻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紫竹观音像》碑;刻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达礼善绘画的《童子拜观音图并咒》碑:刻于清康熙年间,由沈长藩绘画的《送子观音像》碑;刻于清道光十七年(1831年),由胡元王景、元瑛立石的《竹林观音像》碑;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由叶承祧勒石的《吴道子写意观音像》碑;刻于清代的《观音莲台图并识》碑等。在江苏镇江焦山碑林中藏有刻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十二月,由明董其昌题书的《观音像》碑;刻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孟夏,由京口蒋元鼐绘画的《送子观音像》碑:刻于清代,署名“双峰兴上稽首拜赞”的《观音像》碑。在江苏南京燕子矶头台洞东的观音岩的岩壁上,嵌有明代镌刻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的《观音像》碑。最为有意思的是,在北京西山八大处之首香界寺的天王殿后,有一块康熙年间从地下挖出来的《大悲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自传真像》碑,碑上镌刻着一个脸上留有胡须的观音菩萨,与一般所画为女相的观音菩萨不同,颇为罕见,据考可能是唐代绘制。凡此种种不同形象的观音菩萨,为研究中国神佛和中国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来自佛教发源地天竺国(今印度)的著名高僧菩提达摩,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子菩提多罗,因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而嗣法,改名达摩,成为佛教禅宗二十八代祖。南朝梁朝普通元年(520年),达摩带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衣钵,经过三年海上漂泊,来到中国宣传大乘佛教。他先在广州光孝寺传教讲道。嗣后,被崇信佛教的梁武帝特邀至建康(今南京)询问佛学。梁武帝原以为自己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定有不少功德,一天便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有何功德?”而达摩却说他“无功德”,认为他所作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由于两人教乘不合,话不投机,且达摩因当时佛法尚欠精深,受到梁武帝的怠慢,于是梁普通七年(526年)达摩便离开建康渡江北上,以图在北朝择地修行。相传当时达摩折断江边一枝五叶芦苇作舟,足踏苇叶浮水,渡江而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北魏孝明帝元翊正光元年(520年)达摩抵达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成一代佛学禅宗之祖。由于其所传禅宗不重义理而主张坐禅“观壁”,以面壁沉思,故息众念来领悟禅理,其修养方法简便易行,被广为推广,后来禅宗儒化后,立即成为中国佛教的主传派别,达摩则被奉为中国禅门初祖。为了纪颂达摩的道行功德,在达摩曾驻锡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纪念他的碑刻,其中有许多反映他面壁修行和“一苇渡江”的画像碑。例如:在广州光孝寺大殿后菩提树下的瘗发塔旁,存有元代所刻的《达摩像碑》。1935年,在河北磁县二祖塔下曾出土梁武帝所撰刻的《达摩大师碑》。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西北2公里、五乳峰下的阜丘山上的初祖庵里,存有明代蔡卞书写的《达摩面壁之庵》碑,宋代黄庭坚书写的《达摩颂》碑和金代兴定四年(1220年)李纯甫撰文、性英书写的《重修面壁庵记》等碑。其中《达摩颂》碑碑额隶书“祖源谛本”,碑文行书16字:“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碑首线刻达摩面壁图。在南京南浦口大顶山狮子峰下卓锡泉东南不远处,遗存有一块刻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的《达摩一苇渡江碑》,碑上所刻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立于渡江苇叶上。西安碑林中,存有刻于明崇桢年间(1628—1644年)、由“和尚风颠”用楷体及行草书写并绘画的《达摩面壁像》碑和《达摩东渡像》碑,碑上所绘达摩胳腮胡子,大眼圆瞪,肩头荷杖挑履,脚踏一杆五叶芦苇正浮于波涛之上渡江,从碑上的形像可以看出,达摩是一个印度僧人。

我国各地还遗存有不少历代绘刻的高僧画像碑。如在江苏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前廊两侧壁上,镶嵌有始刻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光绪十六年(1890年)采太湖石重行补刻的《五百罗汉画像刻石》,这五百罗汉画像以杭州净慈寺罗汉像为模本绘刻,并按宋时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排列名次。在以珍藏有“舍利子”而著称于世的禅宗名刹宁波鄞县阿育王寺,遗存有以诗画闻名于时、被称为“禅月大师”的唐末名僧贯休绘画的罗汉和释迦牟尼弟子像碑。

我国各地遗存的道教祖师、仙长画像碑也颇多。较著名的如:在河南济源市建于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的奉仙观三清殿前,立有被清叶昌炽《语石》称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的、在当时建观时所刻立的《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之碑》。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的著名道观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的西墙上,镶嵌有道教祖师老子像碑,此碑由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唐玄宗李隆基御赞、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由当时的勒石高手张允迪摹刻,碑上的老子画像体态潇洒,形象十分生动,一副仙风道骨之貌。在江苏常州市红梅阁壁间嵌有刻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被奉为道教南派初祖、曾著经于红梅阁的北宋天台人张紫阳的画像刻石。在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山常道观三皇殿内,存有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干所绘的张天师像碑,和赵蕴玉所绘的吕祖像碑、邱祖像碑。在青城山上青宫老君殿内,有张大干所绘的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碑。在青城山玉清宫天尊殿内,存有刻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宁封画像碑和刻于清末、由张凌云所绘的三丰祖师像碑。在成都青羊宫的主殿三清殿内,存有张三丰画像碑和唐代吴道子所绘的吕祖画像碑等。

诸如此类的画像碑,为研究佛教和道教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具有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