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作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为学术界所公认。随着武夷人的迁徒、文化的交流,这种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十四个省、区,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南亚。
在福建武夷山峭拔高耸的悬崖峭壁之上,散落着数千具距现在约4000多年的船形“悬棺”。为什么要把这些悬棺高搁在悬崖绝壁之上?这是个令一代又一代后人绞尽脑汁的难解之谜。
关于悬棺,究竟有哪些秘密需要我们去解读呢?
第一,悬棺葬的主人是何种族?
武夷山悬棺葬一直被认为是“古闽族”的“杰作”。而“古闽族”又是如何起源,其种族又是什么?有人说“闽人是中原后裔”,但是现代古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血清和基因的测定认为“南中国人”的来源路线是非洲—印尼—华南的基本脉络,而古闽人又是从何而来呢?有学者根据船的造型认为古闽人是从海洋而来。
第二,“悬棺”目的何在?
有人认为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保护尊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以保佑亡灵平安无恙;有的认为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显示势力、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安葬方式;有的认为是古闽人对山川的崇拜,让死者的亡灵能够升入天堂;有的认为悬棺葬仪可能与附带祭祀鬼神巫术有关,仙舟可以载着死者直接进入天国;有的认为和鸟的图腾有关,只有在这高高的洞穴中,死去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还有的认为这是穴居与水上生活融合的具体体现,他们希望死者在死后可以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
第三,“悬棺”是如何放进山洞里的?
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顶,下至崖谷,都至少有数十米之遥,而所处的峭壁大多直上直下,现在的人们根本就无法攀援。武夷先人是用什么方法将船棺放进岩洞之中的呢?
有人说武夷山有许多关于架栈道的记载,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利用铺设栈道将船棺移进去呢?但是武夷山县崖多是单独成峰,突兀峭拔,无缓坡可供架设。还有人提出可以用搭设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因在广西有这样的记载:“土酋威尊无上,殚民之力,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际。”暂且不说搭设三五十米高的台子需要耗费多大人力物力,仅四曲大藏峰之金鸡洞,下临巨潭,水流环绕,又该如何搭建呢?
有学者提出“可能使用提升式的方法”。但是从山顶到山谷常有100米~200米之高,又如何操纵呢?在古代仅用绳子是不可能完成这么浩大的工作的。还有学者提出先有人钻进洞里,再有数人合力将船棺拉紧洞中。但是这种说法无法说通的是武夷山的山洞有的仅能容一具棺木,有的甚至只能容下半个棺木,这样的洞穴又能容下几人呢?按其重量来说两个人是做不到将它拉进洞里面的。
明代文人张于垒考察武夷后曾提出:“当是尔时溪流浩荡与峰等,船搁石隙,及蓬莱清浅,顿尔相失……”但是这种地貌变迁过程至少要千万年之久,怎么可能在几千年内就完成呢?
武夷山悬棺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它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从当时的环境、文化、地理多方面进行考虑,或许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武夷山的谜团能最终得到解决。
什么是悬棺葬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其俗流行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即人死后,亲属遗体入棺,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他的棺木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崖壁上开凿石,尸棺置入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