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读书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32813200000018

第18章 常见的判断谬误

评判的谬误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逻辑方面的。我们在这里谨就逻辑方面常见的判断谬误进行阐释。

凭空断言

仅仅提出一种观念或说法,而无任何足以支持的有力证据,就是“凭空断言”式的谬误。有一句我们经常听到的名言说:

“人天生有双眼双耳,却只有一张嘴巴,意思就是要人多看多听少说话。”这就是告诫人杜绝凭空断言式的谬误。

二分法

将论断的对象简单划分为二,进而推定“非此即彼”,称为“二分法”。例如说:“世上的女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爱我的,一种是恨我的;小玉不恨我,所以她必是爱我的。”这当然不对。

不过,有些时候二分法是适用的,如“已婚或未婚”、“活着或死亡”、“男人或女人”、“在家或不在家”等等。我们所欲避免的二分法谬误是那些不恰当的,也就是不应只划分为二类的论断。不当的二分法往往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如前例可改为:“世上的女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爱你的,一种是恨你的;小玉不爱你,所以她必是恨你的。”

不相干论证

意指在论证中,不针对论题举证辩护或反驳,却引入与论题不相干的因素,企图转移注意力。例如有人攻击某官员贪污,此名官员不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未贪污,却说:“指责我贪污的人自己有贪污前科,他说的话怎么能信?”指出他人贪污与否和本身有无前科是无关的,因此这名官员只是在转移他人的注意力罢了。

循环论证

在一个论证中如果前提与结论互相依赖,前提因结论而成立,结论也因前提而成立,就是“循环论证”。例如:“好学生往往能获得好成绩,因为好学生都比较用功;好学生都比较用功,因为好学生往往获得好成绩。”在这个论证中,先以“比较用功”推论好学生“能获得好成绩”,又以“获得好成绩”推论他们“比较用功”,前提与结论互相依赖,所以称为“循环论证”。如果我们进一步问:“假使有个好学生很用功却没能获得好成绩,那又如何?”或许对方会回答:“那么,他还不‘够’用功,所以得不到好成绩,当然称不上好学生。”这种论证当然是无法成立的。

诉诸未知

“诉诸未知”是这一类型谬误的代表,其他类似的还有“诉诸无能”、“诉诸未经证实或无法证实”等等都是。凡是一个论证其前提是未知的或者由于人类无能而未经证实、无法证实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谬误。

例如,张三说李四是个吝啬鬼,李四毫无反应,可能是默认,也可能是不与张三一般见识,总之这个前提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不可据以断定李四是吝啬鬼。

又如:“宇宙是浩瀚无边的,因为人类无法找到宇宙的边际。”宇宙是否有边际,不可以人类的能力为衡量的依据,人类无法找到宇宙的边际,这只表示人类的无能而已,不能因此就认定宇宙是否有边际。

普遍与个别

这类型的谬误有两种:一是“以全概偏”,一是“以偏概全”。

若我们认定某个群体具有某项特性,自然会连带认定某个属于该群体的单一的个体也必如此;这是以全概偏式的谬误;反之即县以偏概全式的谬误。

举例来说,如果你觉得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很开放,当你遇到美国女孩露丝,先人为主地也觉得她很开放,这就是“以全概偏”;其实她或许比任何人都固执而保守。

又如你认识的一个北京朋友很滑头,你因此认为所有北京人都很滑头,必须小心提防,这即是“以偏概全”。目前政治上、社会上与“族群”有关的纠纷和是非不断,根源也都不外是“以全概偏”或“以偏概全”两类型的思想谬误在作祟。

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式的谬误与前述“不相干论证”本质相同,只不过与论证不相干的因素完全集中在对某人的个人问题之上。例如两队辩论人员,辩论的题目是“学生应不应该穿制服”,甲方说乙方的主辩经常不交作业,乙方嘲笑甲方的主辩是个大胖子……像这样的辩论即完全与论题无关,只是互相做人身攻击罢了。

诉诸多数

此处所谓“多数”,亦可能是指风俗习惯、传统、舆论或权威。我们知道,多数当然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少数也未必是错的。在轮船尚未发明以前,多数人都不认为钢铁能浮于水面;哥伦布的时代,多数人也不认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将论证的前提诉诸多数人的意见,即是一种谬误。

因此,凡是以“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相信……”、“每个人都这么想……”、“很多人都同意……”等等类似的句型所陈述的论证,我们都有必要小心检验其正确性。

诉诸情感

会造成谬误的情感包括同情、虚荣、恐惧、自尊、愤怒……等等。这类型的谬误最不易发觉,历代的政治人物、演说家早就知道了:避开理智而动之以情是操控群众最简洁有效的方式。不独群众如此,对个人亦然。

更高明的人是:明明诉诸情感,却教人有理智判断的错觉。

例如有人总是说:“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同意这种说法……”、“我们相信,会这么做的,都是最诚实的公民……”,诸如此类的谬误我们应该设法避免。

偷换概念

一个词汇往往有数种意义,代表不同的概念。有些论证中同一词前后数次出现,代表的却非相同的概念,这种谬误的形式称为“偷换概念”。例如:“《圣经》说:‘要爱你的邻人。’因此婚外情是可以接受的。”此处即是将“爱”的概念从广义的博爱,偷换成狭义的男女之爱情。

前几年非常流行的《脑筋急转弯》,其中有很多即是基于偷换概念。如:

“钥匙掉了怎么办?”

“掉了捡起来就好了。”

此处“掉”的概念即从“遗失”被换成了“掉落”,“偷换概念”是基于语言的“歧义”现象,因此在讨论或表达中,凡是易于发生歧义的辞汇,务必定义明确,以避免造成误会。

以上是较常见并被讨论的十个谬误的形式,其他琐碎而易于判别的谬误还有一些,例如将经验的偶然视为事实的必然,就是其一。这种谬误最典型而容易理解的例子是守株待兔;许多民间的忌讳与迷信也多半是起于相同的谬误。

只要你能养成冷静细心的好习惯,免于为谬误所欺其实是十分容易的。

最后应强调的是:有些范畴是逻辑无法介入的,譬如价值判断。你认为玫瑰花比牡丹花好,你喜欢莫扎特的音乐甚于贝多芬……这些都与逻辑无关;同样的,你也不需先经过一番逻辑分析,再决定是否应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逻辑固然可贵,但过分夸张逻辑的功用反而会破坏生活中的许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