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生儿的身体
新生儿的发育状况
出生后0~28天内的宝宝,被称为新生儿。
刚刚出生的小生命,给父母最直接的信息就是体重、身长、头围的数值,从这些数值中,父母可以了解到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是衡量婴儿喂养正确与否的重要指标,正确的喂养可使婴儿健康地成长,如果喂养不当,将耽误婴儿的成长,使婴儿不容易赶上同龄儿。因此在喂养的同时也要了解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新生儿的体重在2500g~4000g之间,身长在47cm~53cm之间。新生儿时期婴儿的生长发育最快,按中等增长速度计算,每日体重增长约在30g以上。新生儿时期,婴儿的消化、吸收、代谢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胃容量较小,一般为25ml~50ml,因此,喂养时需要多次少量进行。
由于新生儿时期的生长发育很快,对营养的需求也比其他时期高,为保证新生儿时期婴儿营养的供给,应注意此时营养供给量,采取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办法。新生儿时期是人生中睡眠最多的时期,平均每天睡眠16~17个小时,睡眠周期为45分钟左右,因此在婴儿睡眠时,不要进行过多的喂养,夜间睡眠也要尽量减少喂养次数。
新生儿时期护理的注意事项
婴儿洗澡的护理
婴儿出生后洗澡也是个较棘手的问题,很多方面都需要注意,稍不注意就可能使婴儿着凉。给婴儿洗澡时室温通常保持在23℃~26℃,洗澡水的温度在37℃~38℃为宜,可用手腕内侧测试洗澡水的温度,手腕感觉不凉不热的水温比较合适。洗澡之前要准备好干净的包布、衣服、尿布、洗澡巾等,以免洗澡完毕手忙脚乱地现找,使婴儿着凉。在给婴儿洗澡时,要将婴儿仰卧位放在澡盆中,用一手托住婴儿的头部,用拇指和中指护住婴儿的两个耳朵,以避免水进入婴儿的耳朵,引起中耳炎。在婴儿的脐带未脱落之前,洗澡时尽量避免浸湿脐带。
婴儿脐带的护理
婴儿的脐带是在母体时期与母亲胎盘连接的一条纽带,母体靠胎盘供给婴儿发育所需的营养,出生后婴儿的脐带被结扎,被结扎的残端就变成棕白色,逐渐的干枯、变细并成黑色。一般在3~7天内残端会脱落,几天后创面就可完全愈合,所以在脐带未脱落前一定要护理好婴儿的脐部,防止脐炎发生。断脐时和断脐后都要认真消毒,否则细菌侵入可造成破伤风、败血症。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24小时后,应打开包扎的纱布,不再包裹脐部,以促进脐带残端干燥和脱落,每日保持清洁脐部1~2次,勤换尿布以免婴儿的二便污染到脐部,如果发现脐带根部出现化脓性分泌物且局部发红,应即刻就医。
婴儿保暖的护理
婴儿所处的室内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天气较凉的季节,在室内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卫生及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在温暖的季节通风换气时,也要注意避免对流风,并且时间不宜过长。通风换气时应给婴儿及产妇适当的遮挡。
婴儿啼哭时的护理
“啼哭”是婴儿在尚未具备说话能力前表达需要的本能。通过各种哭声,父母可以获得婴儿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婴儿本能的啼哭是生理需求所引起的,哭声通常较为洪亮、时间短暂,表明婴儿充满活力,而这样的哭声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饥饿、口渴、尿了、太冷、太热等不舒适的情况发生,一旦满足婴儿的需求后哭声自然就会停止。此外,也可能是婴儿寻求父母爱抚的一种表现,此时母亲可不用立即抱起婴儿,采取轻轻的摇动爱抚婴儿,并与婴儿交谈等方式,也可使婴儿安静下来。如果婴儿的啼哭持续的时间很长,或哭无规律、时哭时止,哭声细弱或有间歇性喘不过气,并且伴有发热时,此时给婴儿喂奶或进行各种爱抚都无效,应即刻就医。
婴儿患病时的护理
婴儿患病时,如腹胀、鼻塞、中耳炎、奶癣等。若婴儿患破伤风,哭声表现为压抑、低闷,牙关紧闭,且面带苦笑容;若婴儿出现肺部疾病,表现为哭闹呈呻吟声,哭声低且短,并有喘息声;若患心脏疾病,婴儿哭声往往急促而呈单声,憋气紧迫状,伴有面部口唇青紫等症状;若患咽喉部疾病,婴儿的哭声呈嘶哑声,或伴有吸气困难,喉间有喘鸣音等;若婴儿一阵阵地啼哭,哭声忽高忽低、时起时伏,哭声尖而细,同时有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若婴儿缺钙时的啼哭往往表现为烦躁不安,这些都是病理性的啼哭,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健康10标准
1.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前2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2.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3.一般状况下,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2500g~4000g,低于2500g属于未成熟儿。
4.新生儿前两天大便呈黑绿色黏稠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黄色(金黄色或浅黄色)。
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第一周内每日排尿达30次以上,则为异常。
6.新生儿体温在37℃~37.5℃之间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体温会降低到36℃以下。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允、伸舌、揉眼及拥抱等反射。
9.用光照新生儿可引起眼的反射。从第二个月开始起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出生3~7天后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新生儿14种特征不是病
看着刚刚生下来的婴儿,不少新手母亲会有许多疑惑。婴儿的耳朵怎么有点招风?会不会是扁平足?腿怎么不直?我的婴儿是不是不正常?下面的一些介绍会使年轻的母亲们宽心不少。
大便时全身变红
小婴儿大便时会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全身都会变红。
别担心,这是因为胎儿在子宫里没有排泄大便的活动,他的腹部肌肉缺乏锻炼,因此没有足够的力量。出生后的婴儿要非常用力才能排出大便。
屁股上出红疹
小屁股上的红疹大多是由婴儿的大便造成的。
新生儿的消化系统难以完全消化掉母乳或配方奶中的碳水化合物,那些未被消化的部分在大肠中发酵,产生气体、酸性物质以及泡沫样大便——这对婴儿柔嫩的小屁股造成的刺激是极大的。一定要给婴儿勤换尿布,多擦护臀霜。
脚趾甲往肉里长
婴儿的脚趾甲看起来好像是往肉里长是正常的现象。
小婴儿的指甲易折易弯,深深地置于甲床中。判断婴儿的指甲是否有问题,只需轻轻地挤压一下他的脚趾:如果婴儿的脚指甲真的是往肉里长,那婴儿的脚会感到疼痛,他会以哭声告诉你。
新生儿有双“扁平足”
事实上,新生儿足底扁而平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婴儿在头几个月里就有很高的足弓反而是一种不良的信号,因为它预示着婴儿会有神经或肌肉方面的问题。婴儿到了4~6岁的时候足弓才会发育好。
内八脚和罗圈腿
由于子宫中空间有限,胎儿是以双腿交叉蜷曲,臀部和膝盖拉伸的姿势生长的,因此他的腿、脚向内弯曲。出生后,随着婴儿经常的运动,臀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加强,婴儿的身体和脚就会慢慢变直。
新生儿只能用鼻子呼吸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喉咙位置比较高。较高的喉咙位置可以让他在吃奶时进行呼吸,并且保证液体不会流入气管。缺点是婴儿不能用嘴呼吸。如果婴儿发生鼻塞,要及时用吸鼻器吸通鼻子。
新生儿不流眼泪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泪腺所产生的液体量很少,只能保持眼球的湿润。而且,婴儿在出生时,其泪管是部分或全部封闭的,要等到几个月以后才能完全打开。
呼吸快而不规则
新生儿的呼吸频率相对比成人快很多,而且也不规律。这是婴儿的肺还很小,其神经系统还没完全发育好的缘故。
新生儿的体温不规律
新生儿的甲状腺——婴儿体内的温度调节器尚未发育完善,汗腺也不够发达,所以婴儿的体温会时高时低。好在婴儿有充足的脂肪来保护自己,体温不会降得太低。
新生儿易脱水
虽然新生儿的体重中75%~80%都是水分,但是由于新生儿的新陈代谢速度很快,是儿童或大人的两到三倍,导致水分的快速流失,所以婴儿容易脱水。要判断婴儿是否处于脱水状态,可把小拇指放入婴儿的口中,如果湿润则没事,如果干而黏,就说明婴儿需要奶水。
新生儿爱打嗝
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一直都有较频繁的打嗝。这是在锻炼横膈膜,它对婴儿的呼吸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打嗝是由于婴儿过于兴奋,有时则是由于刚喂过奶,某种程度上讲,打嗝是由于横膈膜还未发育成熟。到了3~4个月的时候,婴儿打嗝就会少了。
新生儿耳朵软
新生儿的小耳朵非常柔软,显得有些像招风耳。其实,这只是婴儿的小耳朵里的软骨尚未发育好的缘故。几个星期之后,随着软骨日渐发育成熟,婴儿的小耳朵就会慢慢变硬,直立起来,有一个正常的形状了。
观察新生婴儿14个要点
面对着粉嫩嫩的新生儿,来学学怎样观察新生儿。新手妈妈们也来预习一下吧。
新生儿的体重
婴儿出生时体重在2500g~4000g之间,足月的新生儿一般在3000g左右。体重是反映新生儿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千万别忽略。
新生儿的身长
身长是反映新生婴儿骨骼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正常出生时的身长应该为47cm~52cm之间,足月的婴儿平均为50cm,同时头长大约占身长的1/4。
新生儿的头围
一般来说,正常的婴儿出生时头围为31cm~35cm,头围的大小可以初步显示新生儿的大脑发育状况,如果头围过大或过小都表示新生儿大脑发育异常,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新生儿的胸围
正常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cm~2cm,足月的婴儿一般为31cm~33cm。
新生儿的体温
婴儿刚出生时,体温一般会略为下降,但在12~24小时内会逐渐回升。稳定在36℃~37℃之间。
新生儿的呼吸
每分钟40次左右,哭闹的时候可以达到60次。
新生儿的心跳
新生婴儿心跳平均每分钟120次,最快可以达到140次。
新生儿的皮肤
新生婴儿皮肤红润,胎毛少。如果出现发绀(稍微带红的黑色)或苍白,则应及时请医生诊治。此外,还要看有没有黄疸、湿疹、红斑或小脓包,有无感染,颈下、腋下、腹股沟等容易感染的部位尤其要注意。
新生儿的肚脐
脐带是婴儿在胎儿期与母体“沟通”的通道,在婴儿出生后,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脐带未脱落以前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的伤口,并且与血管相连,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脐部化脓,病菌就会趁机而入,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感染,导致发生新生儿败血症。
因此,父母要细心照料婴儿的肚脐,保证肚脐清洁、干燥。观察时尤其要注意,若发现婴儿的肚脐湿润,就要及时处理。如果1周后脐带还没有脱落,那就要带婴儿看医生了。
新生儿的吃奶情况
给婴儿喂奶时可以观察婴儿吃奶的情况是否正常,有无吐奶的情况。
刚出生的婴儿吐奶也正常,只要他脸色和情绪都很好,就不用太担心。如果婴儿出生后第2周开始,出现每次喂奶时都吐得很厉害,体重也不增加,那就应该看医生了;此外,如果婴儿吐个不停、全身无力,或者又吐又发热,也一定要立即去医院。
新生儿的大便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胎粪,颜色为深绿色,是由肠黏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组成的,呈黏糊状,无臭味。胎粪在3~4天内排完。
如果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不见胎粪排出,应交给医生检查,看是否为肛门闭锁。以后随着给婴儿喂奶,粪便颜色逐渐变淡。一般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婴儿,大便为淡黄色或土灰色;混合喂养的婴儿,大便略为黑褐色。如果婴儿的大便颜色为其他,或者呈水样、油样等,就应该去看医生了。
此外,父母还要注意婴儿大便的变化,如次数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如果与平时相比有比较大的变化,就应该向医生咨询。
新生儿的尿液
新生婴儿以母乳为主,食量很小并且体液也比较少,肾脏发育也不完善,所以尿量相对也比较少。婴儿一般会在出生后第一天开始排尿;但如果婴儿出生后48小时还没有排尿,则应该请医生进行检查。
新生儿的神经反应
新生儿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温觉发育良好,痛觉、嗅觉(除对母乳外)相对差些。婴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
例如,当你用手指或衣物触及婴儿脸颊或嘴角时,婴儿会立即把头转向碰触的一侧,并张口寻找,这说明他有正常的觅食反射;当你将手指放进婴儿嘴里,就会引起吸吮动作,这说明婴儿有正常的吸吮反射。又如,当用强光照婴儿时,他会立即闭上眼睛,说明他会光亮反应;当身后突然发出响声时,婴儿会立即睁眼或眨眼,这说明他的听觉正常。
新生儿的哭闹情况
婴儿天生就会哭,而且他哭闹的原因也很多,正常的哭闹会锻炼新生儿的肺部力量,对婴儿是有一定好处的。
婴儿正常时的哭声比较婉转,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可以拍拍他,和他说说话;或者是抱着婴儿,将他贴在自己身上,让他感觉到你心跳的声音;另外,你还可以把婴儿的手握住,放在他的胸前。这些方法都会使他安静下来。如果他还不能安静,父母就要找原因了,看看是饿了,还是尿布湿了。凡是采取了一点“行动”就能使婴儿安静下来的,这种哭闹就是正常的。
如果婴儿的哭声与平时不同,比如发出的是尖叫般的哭闹声,或者一直哭个不停,还不愿吃奶,甚至还伴有呕吐、脸色发青等症状时,就不要再掉以轻心,而要立刻带婴儿去医院。
了解婴儿的身体
1~12个月婴儿的发育状况
1~3个月婴儿的发育状况
1~3个月的婴儿,是胎儿与新生儿的继续,由原来依赖母亲寄生到独立生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由于这个阶段的婴儿机体非常脆弱,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但生长发育却特别快,因此这个阶段的营养非常重要,还是看看婴儿生长发育的迅速程度吧。
身体发育
1~3个月的婴儿正处于婴儿期的开始(1~12个月的宝宝被称为婴儿)。一般情况下,体重每周可增加300g~500g,每个月之间体重可增加1000g左右,每月身高增长约3.5cm,婴儿的体重在4.68kg~6.93kg之间,婴儿出生后1~6个月内:体重=出生时体重(g)+月龄×700(g),身长在56.17cm~63.35cm之间。到婴儿3个月时,生长发育已经非常迅速,食物的摄入也会有所增加,胃容量可达100ml。
语言发育
婴儿在1个月的时候就很容易被逗笑,等到了3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能发出快乐的笑声,并且有语言发育的意识,能不断地咿呀学语了。当婴儿在发脾气或者哭闹的时候,哭声会比以前大很多。
动作发育
婴儿出生后动作发育就处于活跃阶段,可以做很多动作,特别是面部表情随着月龄的增加,将会丰富多彩。婴儿出生1个月以后,俯卧时下巴可以离开床面,但不能太久。到2个月时,就可以用小脚踢东西了,还可以无意识地抓握一会儿玩具,头随意地转动,把玩自己的小手等。到3个月时,婴儿俯卧后,下巴和肩就都能离开床了。
感觉发育
1~3个月的感觉发育也有了迅猛的变化,2个月时婴儿眼睛就可随着周围物体的运动而左顾右盼;会认真地听周围人的讲话声,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到了3个月的时候婴儿对颜色也有了辨识的能力,特别是黄色和红色。
4~6个月婴儿的发育状况
身体发育
4~6个月的婴儿生长速度也很快,仅次于最初的3个月,仍需要大量的热能和营养素,如果此阶段满足不了婴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极易引起婴儿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症。
4~6个月的婴儿每周平均增加体重100g~200g,婴儿一般在4~6个月时,每月体重增加450g~500g,5个月时体重已是出生时的2倍。4~6个月的婴儿身高平均可增长2cm。4~6个月婴儿的体重为6.87kg~8.46kg,身长为63.88cm~68.88cm。由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营养、疾病等,因此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所以父母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生长发育标准值,这些标准值仅作为一种参考。
牙齿发育
从第4个月开始,有些婴儿牙齿就开始萌发。
动作发育
婴儿4个月时,很多动作较前3个月都熟练了很多,且很多动作呈对称性,扶立时双腿已经能够支撑身体。
婴儿5个月时已经能够从仰卧自由翻身成俯卧,一只手能抓玩具、自己玩玩具。
婴儿6个月时已经能自由翻身,站立时喜欢跳跃,并且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动作。
语言发育
4个月的婴儿高兴时,能发出清脆的笑声。到6个月时婴儿已经能灵敏地分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声的欲望非常强。婴儿在出生4个月后,唾液腺已发育良好,唾液分泌增多,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增强,已经能开始消化淀粉类的食物了。
感觉发育
4个月的婴儿喜欢与人玩耍,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较大的兴趣,认识母亲与熟人的面庞。5个月时会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6个月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很喜欢与人玩藏猫儿的游戏。
7~9个月婴儿的发育状况
7~9个月的婴儿处于婴儿中期,生长的速度较前半年有所减慢,这一时期婴儿的胃容量已经达到200ml左右,为了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应多次喂哺。
身体发育
婴儿7~9个月时,平均每周体重增加80g~100g,但是相较于日后其他年龄段还是属于生长较快的,一般在7~9个月每月体重增加400g~500g,每月身高增长1cm~1.5cm。7~9个月体重为8.07kg~9.22kg。7~9个月身长为68.35cm~72.6cm。出生后7~12个月婴儿体重(g)=6000+月龄×250(g)。
牙齿发育
如果婴儿在此之前还没有长出下面的两颗门牙,那么从7个月开始就会长出来;如果已经长出下面的2颗门牙,那么上面的2颗门牙很快也会长出来。到9个月的时候婴儿通常已有3~5颗牙齿。这表示此时的消化系统逐渐趋于成熟,能消化食物的种类也增加了,但只有很烂、很碎的才容易被消化吸收。
语言发育
7个月时婴儿已经能发出各种单音节的音,还会对着玩具说话。8个月时,能重复大人发出的简单的音节。到9个月时,婴儿便能模仿发出双音节,开始会叫“爸爸”“妈妈”,也能听懂一些较为复杂的词语,如“再见”“谢谢”等。
运动发育
7~9个月的婴儿学爬、学站已成为重点的运动内容。7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有意向性地做各种动作,会用一只手拿玩具玩。婴儿仰卧时还能将自己的小脚放到嘴里啃,不用人扶着也能独自坐几分钟。8个月时的婴儿不仅能敲能打,还能独自扶着栏杆站立、会拍手、会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9个月的婴儿已经能伸出示指拨弄小物件,能够灵活的爬前、爬后,有时还能模仿成人的动作。
10~12个月婴儿的发育状况
身体发育
10~12个月的婴儿已处于婴儿期的最后阶段,生长速度不如之前的几个月。10~12个月的婴儿体重每周平均增加50g~80g,每月平均增加500g左右,身高平均每月增加1cm~1.6cm。10~12个月的婴儿体重在8.9kg~9.9kg之间,身高在72.5cm~76.6cm之间,每天的营养需求约2/3都来源于辅食。
牙齿发育
10个月婴儿的牙齿,一般已经出了4~6颗,上边4颗切齿,下边2颗切齿,但也有发育不正常的婴儿10个月才开始出牙的。
语言发育
10个月的婴儿,已经能模仿大人说些简单的词,能掌握用词的信息,喜欢与人交往;11个月时能把语言和表情结合起来;到12个月时,常常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语言,或用一些手势及姿势传达意思,并能叫出物体的名字,如“灯”“碗”等。
动作发育
婴儿10个月时,已能自由地爬到想去的地方,拇指和示指已能协调地拿起小东西。11个月时能独自站立,很灵活地摆弄玩具,能独自站立片刻,也能扶着椅子或者推车走几步。到12个月时,自己动手的意识越来越强。
1~12个月婴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1~3个月婴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最初3个月,婴儿听到较大的声响时,往往出现类似受惊吓的动作,可表现为四肢伸展抖动一下,或双侧小胳膊向两侧伸展,然后弯屈收回,类似拥抱状态,很快就恢复正常,而表情和眼神没有变化,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婴儿1个月以后,无论春夏秋冬,都可让婴儿多晒太阳,享受阳光的直接照射。在阳光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下,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D原才能转变成维生素D3,而维生素D3是活性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是促进婴儿体内钙质吸收的营养物质,而一旦婴儿缺钙较重会导致佝偻病。当然给婴儿晒太阳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例如不能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玻璃可阻挡大部分紫外线,隔着玻璃晒太阳达不到使体内产生维生素D3的目的;在冬季晒太阳要选择天气暖和的中午,同时要注意给婴儿保暖;在夏季晒太阳要避免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以免损伤皮肤,可选择阳光较温和的时间带着婴儿晒太阳。
婴儿出生后不可避免地要去医院就医,究竟什么时候应该看医生?只要婴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就需要看医生:当婴儿发热体温超过37.5℃,呕吐,不肯吃东西,精神状态较差,全身无力、昏睡、懒洋洋的,大便次数较以前增加或大便性状改变——变稀或大便呈黏液便、脓血便、出疹子等。
婴儿出生后,生病在所难免,只要生病就要吃药,而对于药物婴儿通常是拒绝服用的。因此在给婴儿喂药时就需要讲些策略。首先把婴儿抱在怀中,让婴儿的头略仰起或保持吃奶时的体位,然后用滴管缓慢地将药液滴到婴儿嘴里,滴到口腔的中后部位,再轻轻拨动婴儿的脸颊,使婴儿把药液咽下去。或者把药液倒进空的干净橡皮奶嘴中,再把橡皮奶嘴放进婴儿的口中,引诱婴儿吸吮。为婴儿配制药液时,药液量尽量要少,若药液量较多,婴儿喂药时出现打嗝或呕吐时,可让婴儿休息一会儿再给婴儿喂药,即便是婴儿不喜欢药液的味道,也要让婴儿坚持把药吃完。需要注意的是,给婴儿喂药的时间不要选择在婴儿吃饱以后,最好选择在给婴儿喂奶前。此外,有些父母选择把药液混合在少量的食物中喂给婴儿,这时要注意一些药物与奶制品或食物混合后,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
婴儿口腔卫生也很重要,因为口腔的环境很适合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而婴儿又较易患鹅口疮,因此要注意口腔的日常护理。具体的方法是:让婴儿侧卧,用小毛巾或围嘴围在衣领下,用棉签蘸上淡盐水或温开水,由口腔的两颊部开始,牙龈的外面、里面以及舌部,逐步擦拭。每擦拭一个部位就要更换一个棉签。在擦拭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婴儿的口腔黏膜极其柔嫩且唾液分泌少,动作较大很容易损伤婴儿的口腔黏膜,易致口腔感染。
若婴儿出现口唇干裂,可为婴儿涂些消过毒的植物油;若婴儿口腔出现溃疡,可为婴儿涂些金霉素鱼肝油;若婴儿患上鹅口疮,可为婴儿涂些制霉菌素甘油。
2个月以后的婴儿,相对比较活泼了。但由于2个月时婴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常常抓伤自己,所以有些父母就给婴儿带上小手套。戴手套时一定要注意手套的边线,这些边线很容易缠绕到婴儿的手指上,而随着手指的运动,缠绕手指的边线可越勒越紧,造成婴儿手指的血液循环受阻,产生缺血性坏死,轻者引起指端脱落致残,重者可造成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
4~6个月婴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唾液腺的发育逐渐成熟,从4个月开始婴儿的唾液分泌将逐渐增多,而有些婴儿4个月时已经开始长牙了,也会刺激口腔神经,导致唾液分泌增加。所以,从4个月开始婴儿会从口中不断地流出口水,一般到2~3岁时自然消失,这属于生理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与口腔溃疡进行区别,在口腔溃疡时婴儿也会流口水,不过此时会伴有哭闹及不吃奶等现象,这时就需要就医了。
出牙早的婴儿从4个月开始就出牙了,婴儿出牙前也会有些征兆,那就是婴儿的脾气会变得比较暴躁,牙龈开始出现红肿,然后就会发现牙齿冒了出来,婴儿的两颊也会变得很红,可能还会流口水。这时给婴儿一些食物或东西,让婴儿咬着,有助于婴儿牙齿的生长。需要鉴别的是婴儿出牙不会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对开始长牙的婴儿,要保护好婴儿的牙齿。从小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睡觉前不要喂食带糖分的食物或水。含糖的食物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极易产生酸性物质,而酸性物质对牙齿的腐蚀性很强,被腐蚀的乳牙极易形成龋齿。还有很多习惯也会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如睡觉时姿势不良,喜爱一侧偏睡的婴儿,由于长久的压迫一侧的颌骨,使这一侧颌骨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牙齿的发育。
一侧睡眠不仅影响到婴儿牙齿的发育,还会影响到婴儿的外观,这是因为婴儿出生后骨密度较低,而骨骼的发育又很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果婴儿睡眠总是偏向一侧,不但会造成颌骨发育不对称,也可造成头颅发育不对称,而一旦婴儿1.5岁以后,靠骨骼发育的自我调整已经非常困难了,将严重影响到婴儿的外貌。因此在开始时就要注意婴儿头部的睡眠位置,要保持两侧均匀。
有些婴儿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父母由于担心婴儿生病,常会给婴儿喂点小中药以预防疾病,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任何药物包括中成药的解毒和排泄都需要肝脏和肾脏,而对于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婴儿来讲,肝脏、肾脏等许多脏器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能力、肾脏的排泄功能都很差,经常喂食会影响到婴儿的生长发育。此外,由于中药的独特辩证理论,也决定不能经常给婴儿喂食小中药,不同体质的婴儿,患病后表现的症状不同,服用的中药也不相同,父母担心婴儿生病给宝宝喂食小中药,根本做不到针对给药,一旦婴儿用错药造成的危害将更大。
7~9个月婴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从6个月以后开始,婴儿的先天免疫力逐渐减退。而在6个月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后天获得性免疫力尚显不足。婴儿正处于免疫功能非常薄弱的时期,对于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较差。很多常见病明显较以前增多,包括感冒、腹泻等。所以在此段时期的护理上应特别小心。特别是处于冬春或秋冬等季节交替期间,气候变化多端,此时就要给婴儿适时、适当地添加衣物,在夏季要注意婴儿的饮食卫生,以避免经常发生呕吐、腹泻、肠炎等疾病,影响婴儿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当婴儿出现鼻塞、流鼻涕、咳嗽、食欲差,同时伴有发热等症状时,说明婴儿可能患上了普通感冒。除了患病看医生外,平时还需要加以预防。如带着婴儿多到户外活动及锻炼,多晒太阳,保持室内通风等,都可以增加婴儿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婴儿的免疫力。除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对于婴儿的衣物要勤洗勤换讲究卫生外,还要给婴儿补充营养,以增强婴儿的身体素质等。
若婴儿出现突然间发热,体温很快升到39℃~40℃,持续3~4天不见好转,同时伴有头痛、全身没劲,食欲差,有些婴儿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婴儿的情绪很坏,常发出嘤嘤的啼哭时,可怀疑婴儿患上了流行性感冒,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为了预防婴儿患上流行性感冒,在流感期间,不要带婴儿到公共场所玩耍,特别是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时患上流行性感冒的婴儿,也不要到公共场所去玩。
7~9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了爬行和站立,甚至有些婴儿已经开始走路了,这期间婴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件,特别是婴儿的运动能力尚未成熟,头部相对较大,头部的磕碰在所难免,因此父母首先要对磕碰的情况加以判断,以保证婴儿出现问题后及时就医。若婴儿在磕到头后出现呕吐的现象,需高度怀疑患有脑震荡;若婴儿磕到头后,反复出现发呆、没有反应的意识障碍、痉挛、呕吐、麻痹等现象时,需高度怀疑颅内出血,应及时就医。
此外,婴儿磕到头的当天不要洗澡,也不要带婴儿到外面玩耍,要婴儿尽量保持安静,并注意观察婴儿的面色及是否有痉挛现象出现。
有些在断乳期的婴儿,临睡前会表现得烦躁不安,甚至发脾气。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在给婴儿断乳后,可以找些能够代替哺乳的事物,以减少婴儿对哺乳的依赖。如给婴儿喜爱的玩具让婴儿临睡前抱着,婴儿睡觉时轻轻拍着婴儿,让婴儿养成新的睡眠习惯。还可在白天多陪着婴儿玩些婴儿喜爱的游戏,让婴儿在游戏中散发压力,尽量减少婴儿断乳后的暴躁行为。
10~12个月婴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有些婴儿在断乳后开始吃饭时会出现大便硬及便秘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肛门破裂。如果症状轻微,可通过饮食调整,如多吃些含纤维丰富或者较为油腻的食物,可使婴儿的大便变软。此外,由于婴儿断乳后摄入的牛奶、果汁量过多也是造成婴儿便秘的原因之一,因为摄入过量的牛奶及果汁后,热能达到了足够的需求,婴儿对固体食物的摄入就会明显减少,由于食物的刺激减少,胃肠的蠕动相对也减少,就造成了便秘,这时就需要控制牛奶及果汁的摄入量。若通过饮食改变不能改善便秘情况或婴儿出现肛门破裂,并伴有部分凸出及渗血现象时,需要及时就医。
随着婴儿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烧感冒等情况,很多父母只要看到婴儿发热,也不管发热时体温是多少就给婴儿服用退烧药,甚至有些父母还给婴儿胡乱服用抗菌药物,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如果发热温度不是很高,婴儿的食欲、情绪、睡眠等都不受到影响时,可暂不服用退热药,让婴儿多休息,多喝水,并随时注意观察婴儿的身体情况。如果婴儿因发热出现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体温在38.5℃~39℃时,需给婴儿服用退热药。如果婴儿发热体温超过41℃,需立即就医。
有些婴儿感冒以后,可能出现长时间的流鼻涕现象。而流鼻涕的原因很多,如细菌、病毒感染等引发的炎症,因温度、湿度急剧变化使身体受凉、吸入灰尘等的刺激,都可以引起流鼻涕、打喷嚏,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婴儿没有渗出性中耳炎和严重的鼻窦炎合并症,感冒后流鼻涕时间稍长些可以不必治疗,但在家庭护理方面需要禁烟,被动吸烟会造成婴儿呼吸道损伤,致婴儿容易感冒或一旦感冒会很严重。
有些婴儿可能会出现流鼻血的现象,这是由于鼻腔内鼻黏膜下层分布许多毛细血管,只要受到一定的刺激,就会出现流鼻血的现象。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用拇指和示指向鼻子的中心部位按压住鼻翼的根部,大多数情况下可止住鼻血。出血难以止住时,可在脱脂棉的周围涂上抗菌药物软膏,再为婴儿按压鼻翼止血,如果鼻血还是止不住就要及时就医。
随着婴儿慢慢长大,更加喜欢到户外活动,特别是在婴儿集中玩耍的时候,沙土往往成了婴儿的最爱,在沙土的玩耍中婴儿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而随着猫、狗等宠物的增多,猫、狗粪便带来的寄生虫也会感染到婴儿,因此要注意婴儿的卫生,在婴儿玩耍后及时把婴儿的手洗干净,注意不要让婴儿的手与口腔、鼻腔、眼睛等器官接触,选择干净的沙土让婴儿玩。
婴儿都很喜欢猫、狗等小动物,随着自己活动能力的增强,有些婴儿会喜欢与小动物一起玩耍,婴儿与小动物玩耍存在着很多的危险。发生最多的是婴儿可能被猫狗等小动物咬伤、抓伤,不能排除被感染狂犬病的可能;猫、狗等小动物身上的沙门氏菌、钩虫、蛲虫等病菌感染到婴儿;猫、狗等小动物的毛或皮脂腺散发的脂分也可引起婴儿过敏或气喘等疾病。因此要尽量减少婴儿与猫、狗等小动物的接触,最好不要让婴儿与猫、狗等小动物一起生活。
小婴儿为什么也有口臭
小嘴臭臭的原因
乳臭未干
以乳类食品为主食或爱吃肉不爱吃菜的小婴儿,因为食物都是蛋白质,所以胃肠道产生的氨气、吲哚和胺类增多,特别容易口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乳臭未干”。
不过,这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口臭。
习惯不良
母亲每天给婴儿清洁口腔吗?没有给婴儿建立口腔清洁或刷牙的好习惯,小嘴巴当然会散发出不洁的气味。当口腔内有积奶或积存的食物残渣未能及时洗净,或嵌塞于牙间隙和龋洞中的食物发酵腐败,产生的吲哚、硫氢基及胺类就会散发出异味或臭味。
唾液减少
水和唾液在口腔中可润滑黏膜、清除微生物,维持口内环境。如果婴儿不注意补充水分,口腔中的水和唾液减少,口腔干燥,细菌分解释放挥发性产物增多,小嘴巴就会发出臭味。
消化不良
当婴儿吃零食过多、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吃了不洁净的食物时,加重了胃肠负担,损伤了脾胃,造成胃肠道疾病以及消化功能紊乱和消化不良的情况时,婴儿就会表现出厌食、口臭、便秘等症状。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婴儿口腔黏膜及舌的边缘,常是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碰到的话会十分疼痛,特别是吃了酸、咸、辣的食物时,疼痛更加厉害,口腔溃疡的小婴儿更易发生口臭,并常伴有血涎。口腔溃疡病因复杂,不一定就是因为上火,很可能和婴儿偏食有关。
发生炎症
龋齿或牙龈炎:牙龈炎或嵌塞于龋齿洞和牙间隙中的食物发酵腐败,从而发出异味或臭味。
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消化不良产生异味,或者疾病本身导致呼出气体带腐烂臭味。
鼻源性疾病:如鼻炎、鼻窦炎,婴儿玩耍时把异物塞入鼻腔发生腐败,或者鼻窦炎也会引起口腔异味;此外某些患有中耳炎的婴儿也会有口臭。
去除口臭
口腔卫生
刷牙是保持口腔洁净、防止口腔疾病、远离口臭最有效的方法。
1岁以下的婴儿,在哺乳后或每天晚上,母亲应用纱布蘸温水清洁婴儿口腔,或者哺乳后喂些温开水冲洗口腔;1岁以上婴儿不妨在每天晚上,喝些温开水,或用淡盐水漱漱口,也可以试着用手指牙刷刷牙;2岁以上的幼儿,就可以自己学会刷牙了,不过为了保证有效刷牙,还得在母亲的帮助下完成。在这一阶段,母亲要培养幼儿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才是首要的。
睡前停食
平时不要让婴儿吃不洁净的食物,特别是睡前不要吃过甜的和油腻的东西,让婴儿多吃些水果和蔬菜,增加纤维素、维生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宿便,这样也有利于防治胃肠和口腔等疾病,防止婴儿口臭的发生。
多喝开水
要督促和培养婴儿多喝些凉开水,以保持口腔湿润和环境的清洁,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这样孩子才能“口吐芬芳”,远离疾病。母亲最好能保证婴儿每天至少喝5杯水,饮料不能算。喝水又可以排除人体的废物和有毒物质,有益物质,如矿物质可通过肾小球重吸收,可以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
食具清洁
婴儿所用的食具、奶具等要经常清洁消毒,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就要多注意乳头的洁净卫生,减少致病菌的感染,防止胃肠和口腔等疾病的发生。
吃点小药
当发现婴儿有口臭时,母亲最好带他到医院做个检查,排除婴儿患有消化不良、龋齿、鼻腔、口腔、牙周炎等疾病的可能,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药物调理。当病变治愈时,婴儿的口臭也就会自行消失了。在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了解幼儿的身体
1~3岁幼儿的发育状况
1~1.5岁幼儿的发育状况
从1岁开始,宝宝就进入了幼儿阶段,1岁的幼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身高增长了约25cm,而1岁以后幼儿的生长速度会比以前明显减慢。由于身体发育速度的减慢,营养需求减少,饮食自然也将有所减少,所以母亲们不要着急。
身体发育
幼儿1岁零2个月开时,正常体重平均值为9.6kg~10.21kg,正常身高平均值为76.96cm~78.3cm,1岁零4个月时体重的正常平均值为9.95kg~10.55kg,身高正常平均值为78.73cm~80cm,1.5岁时体重正常平均值为10.33kg~10.88kg,身高正常平均值为80.4cm~81.6cm。
牙齿发育
幼儿1岁零2个月时,一般出牙在4~12颗之间。1岁零4个月差不多已出8~16颗牙齿了。到1.5岁时,幼儿的牙齿已经有10~16颗了。
语言发育
1~1.5岁的期间,幼儿的语言能力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能更多地理解大人的语意了,在幼儿1岁零5个月时,就已经会说很多话了。虽然句子说得不完整,但足以表达幼儿的需要。由于幼儿说话差别较大,有的幼儿语言发育较迟缓,不必着急,只要努力多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会很丰富。
动作发育
1岁零1个月时幼儿大多可独立行走了,由于幼儿能够独自行走,活动范围也将随之增大。随着幼儿月龄的增加,幼儿手、眼操作配合能力的提高,经常会爬上爬下,让父母为之提心吊胆。有时幼儿会学大人的样子玩皮球、听音乐、跳舞等,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心的幼儿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感觉发育
从幼儿1岁零4个月时开始,已经对挫折、失败有鲜明的体会了,此时就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幼儿的个性化也明显显现,当外界刺激超过了承受范围时,幼儿通常都会发泄出来。因此父母的耐心安慰,可以让幼儿获得满足。
1.5~2岁幼儿的发育状况
身体发育
幼儿1.5岁了,身体发育速度依然处于较快阶段,幼儿1岁零7个月时体重正常平均值为10.69kg~11.24kg,身高正常平均值为82.2cm~83.46cm;1岁10个月时,幼儿的体重正常平均值为11.3kg~11.69kg,身高正常平均值为84.26cm~85.56cm;满2岁的幼儿,体重正常平均值为11.66kg~12.24kg,身高正常平均值达86.6cm~87.9cm。
牙齿发育
1岁零7个月时,幼儿已经有12~20颗牙齿了。到1岁零10个月时,出牙快的幼儿已经有20颗牙齿了,出牙较慢的幼儿也有16颗牙齿了,这样幼儿的咀嚼能力也将日趋完善,随着咀嚼、消化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的饮食也将进一步成人化。
语言发育
随着幼儿月龄的不断提高,语言的发育速度也非常快。语言能力强的幼儿1.5岁时,已能说出100多个词语,且幼儿的语言模仿能力也令人惊讶。
此后幼儿的语言词汇量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到2岁时,一般的幼儿也能说出近千个词语,与成人正常交流已基本没有什么困难了,幼儿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动作发育
月龄越大幼儿的模仿能力越强,幼儿可能会一会儿开一会儿关冰箱门,也可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甚至跟大人一样拿着抹布擦东西,喜欢自己洗手,自己穿衣服等。
感觉发育
1.5岁的幼儿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有所发展。如果把一件玩具藏起来,幼儿不会再认为它会消失了,而是会努力地寻找,他不会再认为物质消失了,只是暂时看不到而已,被其他的事物挡住了。也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今天和明天、快和慢、远和近等,更喜欢问“为什么”。
2~2岁半幼儿的发育状况
身体发育
2岁零1个月的幼儿在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头部的发育速度开始减慢,四肢和躯干长得更长,头和身体的比例更趋向成人。到2岁零3个月时,身体发育又上了一个台阶,正常体重在12.1kg~12.68kg之间,身长在88.45cm~90.69cm之间。到2岁半的时候,幼儿身高在90.3cm~91.7cm之间,体重已在12.55kg~13.13kg之间。
牙齿发育
幼儿2岁已经出齐20颗牙齿,出齐20个牙前,要坚持睡前漱口,出齐20个牙后,要学习刷牙。特别爱吃糖的幼儿更需要注意保护牙齿,由于糖里含有的焦性葡萄糖酸会顺着龋洞渗入牙髓,因此幼儿3岁之前不要多吃糖。
动作发育
2~2.5岁的幼儿,家中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其活动范围,因此非常渴望外出,可借此机会,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如扶着幼儿,让幼儿走马路牙子等。
感觉发育
2~2.5岁的幼儿已经能分清2种以上的颜色了,对大小等概念也非常明确。
2.5~3岁幼儿的发育状况
2.5~3岁的幼儿,身体已经非常结实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身体发育
在2岁零9个月时,幼儿的体重正常平均值已达13kg~13.53kg,身高也在91.35kg~93.38kg之间。满3岁的时候幼儿体重平均值在13.44kg~13.95kg之间,身高的正常平均值也在94.2cm~95.1cm之间。与2岁时相比,体重增长了2kg左右,身高增加了7cm左右。
动作发育
2.5~3岁的幼儿,运动能力已经非常强了,由于这个时期幼儿的运动量较大,因此肌肉也结实有弹性,而且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并会拍球、抓球和滚球等。
感觉发育
幼儿快3岁了,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经常会触类旁通地想到其他事情,此时经常做一些联想的游戏,可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思维的活跃性。
1~3岁幼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1~1.5岁幼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幼儿已经超过1岁了,牙齿的发育正逐渐完善,正确的刷牙可预防幼儿的龋齿。当幼儿1岁左右或者出齐4颗门齿时,就不要再用棉签给幼儿擦拭,应开始使用牙刷为幼儿刷牙了。可早晚2次用牙刷轻轻地擦掉幼儿牙齿上的污物,如果保证不了每日给幼儿早晚刷2次牙,也应在幼儿睡觉前给幼儿刷一次牙。牙刷最好选择1cm~2cm长,稍微硬一点的。有时在给幼儿刷门牙时,容易产生惧怕感,因此可先将牙刷伸到幼儿口内侧面,待幼儿适应后再轻轻地刷门牙。此外,由于门齿与唇之间,唾液不能到达,不能起到自净牙齿的作用,但由于门齿没有沟槽,一般也不会导致龋齿,而惟一例外使幼儿门齿出现龋齿现象的就是幼儿一边睡觉一边用奶瓶喝奶。所以1岁以后,幼儿最好逐渐脱离用奶瓶喝东西。
幼儿卧室内空气清新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清新空气有些父母往往在幼儿卧室内摆放些花草,这种行为一定要慎重。幼儿对花草特别是花粉过敏的比例往往高于成人,很多花草的茎、叶、花粉等都能诱发幼儿的过敏反应,皮肤出现红斑、脱皮等现象。此外,幼儿卧室内铺设地毯很容易引起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也容易导致婴幼儿皮肤过敏。幼儿1岁以后,选择花草时更应慎重,从此刻起幼儿已开始行走,但由于幼儿平衡能力还未发育成熟,走路易摔倒,一旦摔在仙人掌等长尖刺的花草上,幼儿会受到伤害。所以室内布置完全应以幼儿安全考虑。
有些父母在幼儿还不会走路时,就给幼儿穿上了漂亮的鞋子,其实过早给幼儿穿鞋子,会影响到幼儿脚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不要急着为幼儿穿鞋,在幼儿学走路时给幼儿买第一双鞋最好。
1.5~2岁幼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幼儿的身高受遗传、环境、饮食、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父母身材都不高,通过良好的营养供给和充足的睡眠,幼儿也可拥有高大的身材。想让幼儿长高,就必须保证幼儿充足而均衡的营养。如蛋白质是生长和长高的主要营养素,每天应保证一定量的营养供给,而优质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动物瘦肉、动物内脏、鸡蛋、牛奶、鱼、虾等食物中,宜给幼儿吃优质的动物蛋白,而对于豆制品等植物蛋白,虽然蛋白质的含量也很高,但幼儿不宜多吃,每周2次就可以了。
钙有利于幼儿骨骼的生长,而牛奶是最理想的钙来源,每天保证给幼儿摄入500g左右的牛奶为宜。此外豆汁、虾皮及各种蔬菜中也含较多的钙,但在补钙时也要注意适宜,过多补钙会造成幼儿高钙血症。除了钙以外,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条件。特别是锌元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海产品等,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都是幼儿机体的能量来源,每天应保证基本摄入量。此外,也要注意少摄入甜食,甜食会影响幼儿长高。
生长激素,在睡眠状态下的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的3倍左右,生长激素是促进幼儿长高的激素,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在22时~2时之间,一般入睡后35~45分钟生长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加,每晚保证幼儿有9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时间,可让幼儿在睡梦中一天天长高。高质量的睡眠是指睡眠质量好,深睡眠时间足够长,睡眠时肌肉放松,这些都有利于关节和骨骼伸展及生长。
随着幼儿手指的灵活度不断加强,有些父母会发现幼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左手,一些父母担心幼儿成为“左撇子”,总是随时纠正,其实在幼儿这个年龄段,最好还是任由幼儿的喜好为主。如果父母经常提醒幼儿使用右手,会减少幼儿挑战新事物的兴趣,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现代社会不强求人们一定要用右手,因此无论是习惯左手或右手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幼儿可以自由健康快乐地生活。如果父母还不放心,可在幼儿开始对写字产生兴趣时,有意识地诱导幼儿用右手写字。
虽然幼儿已经1岁多了,但有些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幼儿突然不喜欢用小匙吃饭,而是喜欢像以前一样用手抓饭吃,喝奶也不再喜欢用杯子而喜欢用奶瓶,走路也喜欢让父母抱着,仿佛回到了婴儿时期。其实幼儿的成长就是在反复不停中进行的,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父母对幼儿的成长要求也在逐渐变化,而过于期待幼儿的快速成长也会使幼儿“消化不良”,一旦幼儿失去了某些兴趣后就会出现反复,因此父母要为幼儿提供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的环境,这样幼儿才会对外界产生不断的兴趣。
幼儿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所以此阶段要加强良好饮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如:严格按食谱安排幼儿每日的饮食,尽可能选择多样性的食物,保证宝宝的饮食多样化,摄入更全面的食物。
饭桌上不要讲话,不要呵斥幼儿,应注意桌面清洁,餐具齐全、卫生,饭菜的冷热要适度,并根据进餐人数适当分配,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不独自享用的好习惯。
要加强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吃饭的能力。开始时,可给幼儿在他的专用小碗中装小半碗饭菜,要求幼儿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吃饭,如果幼儿能独自吃饭,要对其进行表扬。当幼儿吃得差不多时,大人再帮助他把饭喂完,保证幼儿吃饱,切忌粗暴处理或包办代替。
幼儿偶尔进食量较少时不要勉强,进餐时不能催促幼儿,要让幼儿细嚼慢咽,可给幼儿准备一条干净的餐巾。
2~2.5岁幼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幼儿腹泻是父母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幼儿腹泻时要注意给幼儿补充适当的营养。腹泻通常会引起脱水,而且也会导致体内钾离子、钠离子的流失,因此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蔬菜汤,如胡萝卜汤等,腹泻较轻时可不用刻意补充水分。在饮食上可吃比平时软一些的食物,含糖较多的水果要少吃些。由于腹泻时分解牛奶、奶粉等含乳糖的消化酶减少,因此腹泻严重时可适当补充乳糖分解酶。如果幼儿的食欲正常,与平时一样的饮食也不会造成幼儿的困扰,如果幼儿吃饭后腹泻加重,则需及时就医。
肥胖对身心都会有影响,幼儿也不例外,肥胖会成为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的诱因,如果幼儿的肥胖程度较重,就需要减少热能的摄入,肥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热量摄入过多,在控制热能摄入的期间,要保持每天每kg体重摄入的热量在100千卡以内,食欲旺盛的幼儿,就需要摄入低热量的食物,如蔬菜等。此外还要增加热量的消耗,陪着幼儿多玩游戏多做运动,养成多运动的好习惯。
每个人都有耳垢,幼儿的耳垢究竟是掏还是不掏,耳鼻喉科与儿科的医生也有很大的分歧。从儿科医生角度看,如果幼儿安静地让父母掏耳朵,且仅仅是用掏耳勺掏耳朵入口处的耳垢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幼儿不能安静地让父母掏耳朵,就不要给幼儿掏耳垢。如果用棉签或棉棍给幼儿掏耳朵就容易损伤幼儿的外耳道,或将耳垢不断的推到耳朵里,甚至如果掏耳朵时幼儿不安静地呆着,有可能会损伤鼓膜。从耳鼻喉科医生角度看,耳垢较多特别是油耳,耳内进水,耳垢膨胀,就会堵住外耳道,因此每年可以掏1~2次。
此外,如果是经常游泳的幼儿,1年内应该到耳鼻喉科检查2次,若听力正常,可以到3~4岁时掏耳朵也是可以的。
2~3岁幼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当幼儿患病时,睡觉会出现许多异常的现象,只要父母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幼儿的正常睡眠通常是呼吸均匀、安静、舒适的,如果幼儿在睡觉之前烦躁,睡着后易被惊醒,面部较红,且呼吸较以前加快,心率加快等,说明幼儿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要适当的多给幼儿补充水分,如果测体温发现幼儿已经发热,且体温没达到38℃时,可给幼儿进行物理降温,若体温高于38℃时,应及时就医。若幼儿发热的同时伴有睡觉时哭闹,蹬被子、摇头、抓耳朵,则说明幼儿可能患上了中耳炎,也需及时就医。若幼儿睡着后经常突然大声啼哭,则说明幼儿可能是白天受到惊恐等刺激,或者是白天玩耍得过于劳累所致。
许多父母为了避免幼儿经常生病,多给幼儿吃维生素等营养品,认为这样可以增加抵抗力,其实作用不大。通常人们说的抵抗力,是来自白血球和抗体的,除先天的免疫缺陷疾病,绝大多数的幼儿都没有免疫缺陷方面的问题。幼儿患病是由于接触到了从未接触过的病原体,体内又没有对这些病原体的抗体时才会感染发病。多给幼儿补充维生素等营养品并不能保证幼儿具有良好的抵抗力,而维生素等营养品一旦补充不均衡,还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因此只要幼儿在膳食营养上保持均衡摄入,身体并不会缺乏维生素。所以需要在平时多注意幼儿的饮食营养,少带幼儿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幼儿与患病的家人直接面对面接触。此外,幼儿还要定期打预防针,患病后需及时就医。
幼儿的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差,血管丰富,因此幼儿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避免皮肤损伤或吸收中毒。新生儿时期,为避免接触性皮炎,切忌不要使用胶布、氧化锌软膏等硬膏剂敷贴皮肤。幼儿患上皮疹等皮肤病时,不要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这样可尽量避免皮肤出现水疱、脱皮、腐蚀等症状。如疾病需要而必须使用这些药物时,也应使用浓度低的药物,一旦出现刺激症状就要立即停药或换药。且涂药物的面积不可过大,一旦涂的面积过大,药物通过创面吸收,易发生急性中毒。此外,酒精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某些幼儿吸收中毒,如高热用大量酒精擦浴时,可引起某些幼儿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症状。
小贴士:
孩子的骨头在整个儿童期一直都很软,所以孩子不容易发生像大人一样的骨折,也就是说孩子的骨头不容易断裂。最常见的伤害就是孩子的骨头弯曲,临近组织受到轻微伤害。如果孩子的骨头受到了伤害,医生可能让孩子做X线摄片检查来确定受伤的情况和受伤的范围。
婴幼儿眼睛疾病的护理
婴幼儿的眼睛最纯洁、最清亮,也最娇弱,不要让病菌侵犯它们。
红眼病
什么是红眼病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致病菌来自空气、尘埃、游泳池被污染的水,一些玩具、生活用品中也可能存在这类病菌。婴幼儿的手接触病菌后再揉眼睛,就容易将病菌带入结膜囊,引起红眼病。红眼病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及托幼园所,多见于婴幼儿,在春夏季节发病最多。
红眼病信号
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红眼病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它们症状相似,但就流行程度和危害性而言,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细菌性结膜炎一般双眼先后发病,发病后眼睛明显发红、眼睑肿胀,有眼睛发痒、怕光、流泪、眼屎多的现象,一般不影响视力。病毒性结膜炎症状更明显,表现为:结膜大出血,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还会侵犯角膜而发生眼痛,视力有些模糊,恢复较慢。
沙眼
什么是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眼病,流行广、发病率高。婴幼儿和小学生最容易被感染,而且常常因为混合感染而导致各种并发症。人对沙眼的免疫力较弱,往往会多次反复感染,使病情恶化,损害视力,是致盲的重要因素。
沙眼的传染源是沙眼病人,一般都是通过使用沙眼病人的毛巾、手帕、洗脸水、玩具、用品等而感染上的。
沙眼信号
感染上沙眼后,初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以后逐渐出现眼睛发痒、发干、有摩擦感、怕光、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有少量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患病晚期会因为眼睑内翻和倒睫而加剧角膜溃疡、混浊及眼球干燥等症状,甚至发生严重视力障碍或失明。
传染性眼病居家护理
清洗眼睛
眼部有分泌物,要用消毒棉球浸泡淡盐水擦洗,每天2次。擦洗时从眼睛外侧向内侧(鼻侧)擦洗,直至分泌物擦干净为止。另外,棉球用过1次后不能再用。
上眼药
给婴幼儿滴眼药水前,先把手洗干净。让婴幼儿仰卧在床上,较小的婴幼儿可让父亲帮忙把头部固定住。站在婴幼儿的一侧,让婴幼儿的眼睛向上看,如果他听不懂,可以用一个玩具吸引他。用拇指和示指轻轻分开婴幼儿的上下眼皮,或者用无菌棉签轻轻拉下眼睑,暴露出下结膜囊,将眼药水从内眼角滴入。滴入后稍稍提起上眼皮,使眼药水充盈整个结膜囊。放下上眼皮后,用棉签轻压内眼角2~3分钟。
不要用纱布包住眼睛
因这样会使眼部的温度增高,湿度增大,便于病菌生长繁殖而加重病情。眼药水与眼药膏不要一起用,白天滴眼药水,晚上用眼药膏。
饮食要清淡
多吃新鲜蔬菜、豆制品,不要吃巧克力、糖果及刺激性强的食物。
患眼病应多吃养眼食物
得了眼病,最好多吃点养眼的食物。维生素A是眼睛的最佳营养品,如动物肝脏、蛋、奶等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此外,胡萝卜、番茄、菠菜中的胡萝卜素或类胡萝卜素也能在体内转换为维生素A。
小贴士:慎用氯霉素眼药水
孩子的眼部组织十分柔嫩,黏膜血管也非常丰富,对药物吸收非常快。虽然氯霉素眼药水中的氯霉素含量很低,也会被孩子迅速吸收。孩子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肝脏缺乏分解、破坏氯霉素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也较差,所以幼小的孩子如果长期频繁地使用氯霉素眼药水,可通过局部黏膜迅速吸收并在血液中储积。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氯霉素还可能影响其骨髓造血系统,引起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和反复感染,甚至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应给孩子使用氯霉素眼药水。
婴儿定期体检
第1次体检(出生后42天)
此时婴儿发育有以下特点
新生儿的身体特征:
身高。3个月左右的时候,身高会变为刚出生时的2倍左右。到了4个月的时候,身高的增长变得缓慢下来。
体重。体重应该较刚出生时增长1kg左右,平均每天增长20g左右的话,就是正常的。
头围。平均与出生时相比大约增加了3cm~4cm。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只要宝宝是沿着发育曲线发育,就不必担心。
胸围。有些宝宝的胸围与出生时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宝宝体重的增加,胸部也丰满起来,逐渐的超过了头围。
第一次体检时的身体特征:
视力。能注视较大的物体,双眼很容易追随手电筒光进行单方向运动。
肢体。婴儿的小胳膊、小腿总是喜欢呈屈曲状态,两只小手握着拳头。
微量元素。婴儿在6个月以内,每日需要钙600mg,而他从母乳或奶粉中只能摄取到300mg左右的钙。婴儿从出生后第15天就可以开始服用鱼肝油和钙片,易溶于水的钙剂吸收效果较好,要注意选择,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婴儿满月后可以抱出去晒太阳,让皮肤内的维生素D源转变成维生素D3,促进钙的吸收。
生殖器。男婴的睾丸应降入阴囊。
第2次体检(婴儿4个月)
动作发育。能支撑住自己的头部,俯卧时能把头抬起并和肩胛成90度。扶立时两腿能支撑身体。
视力。双眼会追随运动的的物体移动,而且头部亦随之转动,物体消失后婴儿会去寻找。
听力。听到声音时,会表现出注意倾听的表情,人们跟他谈话时会试图转向谈话者。
口腔。此时婴儿还没有长出牙齿,也正好是唾液腺发育的时期,会分泌大量唾液,起到润滑和消除口腔细菌的作用,但是婴儿还不会自己控制,经常有口水流出的现象。
血液。4个月的孩子从母体带来的铁已经消耗掉,如果日常食物不注意铁的摄入,就容易出现贫血。要给孩子多吃蛋黄、猪肝汤、肝泥等含铁丰富的食品,但不能服用铁剂药物。
微量元素。这时的孩子要继续补钙和维生素D,而且要添加新鲜菜汁、果泥等补充容易缺乏的维生素C。他们的食物尽量少加盐,以免增加孩子肝、肾的负担。
第3次体检(婴儿6个月)
动作发育。会翻身会坐,但还坐不太稳。会伸手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塞入自己口中。
视力。身体能随头和眼转动,对鲜艳的目标和玩具,可注视约半分钟。
听力。注意并环视寻找新的声音来源,能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
牙齿。6个月的孩子有些可能长了2颗牙,有些还没长牙,要多给孩子一些稍硬的固体食物,如面包干、饼干等练练咀嚼,磨磨牙床,促进牙齿生长。由于出牙的刺激,唾液分泌增多,流口水的现象会继续并加重,有些孩子会出现咬奶头的现象。
血液。6个月之后,由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尽,若补充不及时,就易发生贫血。须分析贫血的原因,是饮食原因还是疾病造成的。尽早纠正贫血。在家时,注意观察孩子面色、口唇、皮肤是否苍白,如有此现象,应考虑到贫血,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骨骼。6个月以后的孩子,钙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缺钙会形成夜间睡眠不稳、多汗、枕秃等。较严重的还会出现方形颅骨,肋骨外翻,应让孩子每天都有户外活动的时间,同时继续服用钙片和维生素AD胶囊。
第4次体检(婴儿9个月)
动作发育。能够坐得很稳,能由卧位坐起而后再躺下,能够灵活地前后爬行,扶着栏杆能独自站立。双手能灵活地敲积木,拇指和示指能协调地拿起小东西。
视力。能注视画面上单一的线条。视力约0.1。
牙齿。婴儿乳牙的萌出时间,大部分在6~8个月,婴儿乳牙的计算公式。月龄减去4~6。此时要注意保护牙齿。
骨骼。每天让孩子外出坚持户外活动,接受紫外线照射,促使皮肤制造维生素D,同时还应继续服用钙片和维生素AD胶囊。
微量元素。最好检查一下体内的微量元素,此时孩子易缺钙、缺锌。缺锌的孩子一般食欲不好,免疫力低下,易生病。
第5次体检(婴儿1周岁)
动作发育。这时候的孩子能自己站起来,能扶着墙行走,能手足并用爬台阶;能用蜡笔在纸画戳出点或道道。
视力。可拿着父母的手指指鼻、头发或眼睛,大多会抚弄玩具或注视近物。
听力。喊他时能转身或抬头。
牙齿。按照公式计算,应出6~8颗牙齿。乳牙萌出时间最晚不应超过1周岁。如果婴儿出牙过晚或出牙顺序颠倒,就要寻找原因,可能是由缺钙引起的,也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第6次体检(幼儿1.5岁)
1~2岁,体检变为每半年1次。到第6次体检的时候,幼儿已经18个月了。
大小便。能够控制自己的大便,在白天也能控制小便,如果尿湿了裤子也会主动示意大人。
动作发育。能够独立行走,会倒退走,会跑,但有时还会摔倒;能扶着栏杆一级一级上台阶,下台阶时,他就往后爬或用臀部着地坐着下。
视力。此时应注意保护幼儿的视力,尽量不要让幼儿看电视,避免出现斜视。
听力。会听懂简单的话,并按你的要求做。
血液。幼儿须检查血红蛋白,看是否存在贫血情况。
这时候的幼儿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引起医生的关注,医生可能就会在这次体检的时候提醒你。
蛔虫症。1.5岁的幼儿,自己能够吃东西、喝水,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容易感染蛔虫症。应查一下大便,看是否有虫卵。
肘部脱位。1.5岁的幼儿活泼而好动,但其肘关节囊及肘部韧带松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牵拉时易造成挠骨头半脱位。家长在给幼儿穿衣服时,教训幼儿时,应避免过猛的牵拉动作。
第7次体检(幼儿2周岁)
动作发育。能走得很稳,并且还能跑,能够自己单独上下楼梯。能把珠子串起来,会用蜡笔在纸上画圆圈和直线。
大小便。完全能够自己控制。
牙齿。乳牙20颗已出齐,此时要注意保护牙齿。
听力。大约掌握了300个词汇,会说简单的句子。如果幼儿到2岁仍不能流利的说话,要到医院去做听力筛查。
第8次体检(幼儿3周岁)
动作发育。能随意控制身体的平衡,完成蹦跳、踢球、越障碍、走“S”形线等动作,会用剪刀、筷子、勺子,会折纸、捏彩泥。
视力。幼儿到3岁时,视力达到0.5,已达到与成人近似的精确程度。此时的宝宝应进行1次视力检查,我国大约3%的幼儿发生弱视,幼儿自己和家长一般难以发现。在3岁时如能发现,4岁以前治疗效果最好,5~6岁仍能治疗,12岁以上就不可能治疗。
牙齿。医生会检查是否有龋齿,牙龈是否有炎症。
现在城市已经普遍设立了幼儿保健卡,在0~3岁间进行8次体检。如果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你有些什么疑惑或担心时,你可以拨打社区幼儿体检科的电话,请幼儿保健医生做专业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不仅能对幼儿的营养保健有个及时的指导,还能及早发现病症,予以治疗。